在男孩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充满更多的艰难和坎坷,这些困难让男孩觉得寸步难行。如果一个人从小缺乏勇敢无畏的气魄,就必然不能在人生道路上远行。无论是外部的艰险,还是内心的恐惧,都需要坚强、勇敢地去面对,否则男孩只能成为一个胆怯者,成为生活的奴隶。
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男孩的勇敢品质,让男孩不畏艰险,战胜内心的恐惧,这样他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充满斗志。
曾经有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害怕去老师家上课,因为老师家院子里有一只凶猛的大白鹅。每当他走到老师家门口时,大白鹅就气势汹汹地向他扑了过来,有几次还啄伤了他,每次都吓得男孩大哭。男孩再也不肯去上课了,妈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也没办法劝他去上课。
男孩的父亲只好让5岁的儿子陪同他的哥哥去老师家。父亲找了根长长的棍子交给小儿子,告诉他:“希望你的胆子比哥哥大,如果白鹅跑过来,你大胆地向它走去,用棍子狠狠打它。”
小男孩跟着哥哥来到教师家,只见白鹅伸着长长的颈项,凶狠地叫着扑了过来。哥哥尖叫一声转身就逃走了,小男孩也很害怕,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颤抖着伸出手中的棍子一阵乱打,大白鹅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德国著名的电器发明家西门子。
七十多年后,西门子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因为童年的一点启示,而使我受用终生,不知不觉地给了我无数次的鼓励,当我遇到危险时不再回避,而是大胆迎上去,加以痛击。”
很多人在遇到危险时,习惯性地选择回避,而西门子用他小时候的经历告诉人们:面对危险与其转身而逃,不如迎头痛击。勇敢的力量给西门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增加了砝码。
危险,当然是要躲避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危险都能够躲避得了的。如果一遇到危险就溜之大吉,一碰上艰难就打退堂鼓,那么将如何成就人生,开拓未来呢?社会需要强者,时代更需要勇敢的人。
其实,危险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可是回避和退缩助长了它的气势,让人心生恐惧。家长应该为孩子壮胆、打气,鼓励孩子迎难而上,切不可吓唬孩子。
00虽然说恐惧心谁都有,但实际上恐惧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刚出生时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也不知道害怕。之所以后来会害怕,是因为教育的问题。小时候,孩子被过多地教育远离危险,被告知恐惧的事情,自然而然便形成了害怕、恐惧的心理。因此,家长不能吓唬孩子,否则只会给孩子制造心理阴影,不利于其勇敢品质的培养。
我们的人生需要勇敢品质的随行,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无数未知的新鲜事物,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世界新的变化、新的美好,同时也会有无数新的烦恼和恐惧。很显然,面对这些现实,没有勇敢的品质是不行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疑惑的人生,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疑惑,寻找答案。当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其中太多的未知会让人害怕,甚至退缩。这个时候,不够勇敢的人肯定是要铩羽而归的。
因此,大人不妨多让男孩接触一些新事物,让他在未知中找到生活的航标,锻炼自己的能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许不是伟人,但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勇气是抵御怯懦,取得成功的力量。
勇敢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已经知道,若是缺乏勇敢、畏畏缩缩,那么人生之旅就无法继续。请记住,一个人内心充满恐惧、害怕就必定会裹足不前,甚至后退。大人要让孩子获得勇气,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当孩子拥有了无比的勇气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不服输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不会输的男子汉。
别让男孩“中性化”
在现代家庭中,一些男孩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结果养成了文弱、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气。在学校,有不少男孩说话细声细气、扭捏作态,还动不动就流眼泪,反不如女生大方得体。
有老师表示:“现在学校里开会领奖,上台领奖的几乎全是女孩,顶多有一两个男孩;一个班里,从班长到团支部书记,再到学习委员,也都是女生,偶尔会有个别男生比较优秀,但也只是那种听话、帮老师干活的男生,而不是很有抱负、很有理想的男生。”
为此,有专家提出“拯救男孩”的说法,获得了教育界的认同。有人指出,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性别教育。
然而,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对一个孩子“性别意识”的专门培养几乎是空白。有些家长甚至觉得:“男孩调皮捣蛋,不听话,不如女孩乖巧。”于是,干脆把男孩当成女孩养,以满足自己没有女儿的心理需要。这样时间一长,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模糊的概念。
而另一些家长则对孩子的性别意识教育不够了解,说:“孩子生出来,男就是男,女就是女,还用培养什么?”在这样的看法之下,家长便对孩子的性别教育根本不重视,以至于使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
由此可见,在性别教育方面,家长是有很大责任的。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才能促进身心发展和人格完善。男孩就应该有男孩的性格、男孩的范儿,这倒不是说在穿着上面,而是在行为举止上要有男孩的样子。
有个男孩扭扭捏捏的,生气就跺脚,一副十足的女孩样。他特别喜欢女孩子的一些小玩意儿,比如一些有小铃铛的手链、项链,还喜欢周末时去理发店染发。此外,他还喜欢看各种选秀节目,并且还会加以模仿,因为他觉得男孩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
他从小就被妈妈宠着,那时他的头发后面就留着个小辫子,扎过小蝴蝶结,还常常被母亲用口红在眉心点字。除此之外,他特别喜欢和女生在一起玩耍。可是,只要被伙伴欺负了,一不开心了就说:“我告诉我妈妈去!”他处理事情的时候,动不动就找家长,而且总喜欢管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长大以后的他十分斯文,长得也很漂亮。可是,有个老师说:“这孩子很听话,可惜啊,就是没有气概。”原来每当这个孩子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就一副委屈的表情,眼睛红红的,让人感觉像快要哭出来的样子。若是老师稍微严厉一点,他当场就掉眼泪了。
“抗挫能力太差,”老师感慨地评价说,“实在没有男孩子应该有的个性。将来这恐怕要成为令父母伤心头痛的事。”后来,这个男孩果然出了事,因为恋人的离弃而跳江自杀,令亲人伤心欲绝。
扭扭捏捏、弱不禁风、软弱、缺乏担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承受不了打击,这都不应是男孩的性格。为此,教育专家特别提出把体魄强健、坚强执著、宽容豁达、乐观开朗、有责任感等作为男孩培养的标准。男子汉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勇敢、有责任心,待人处世冷静,经得起考验。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避免男孩“中性化”,如何培养男孩的气概呢?
首先,要有重视的态度。这是一个教育态度问题,如果你对孩子的性别意识的引导缺乏正确、重视的态度,那么性别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其次,应认识到教育男孩与女孩是有差别的。男生和女生的差别是天然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有些家长逐渐忽视了这种差别。尤其是母亲管男孩的情况,常会忽略了男孩性格的需求,而使孩子对问题的观察可能偏向细致,缺乏整体的把握。因此,教育男孩和女孩应该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再者,要求大人平时注意孩子的穿戴,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当前的时尚潮流。据调查表明,八成学生都对中性化打扮十分热衷,认为这种服饰、装束更符合潮流,与电视、电影作品中的主人公及一些选秀节目中演艺明星的打扮更接近。对此,大人应该注意做出正确的引导,端正孩子的偶像观念。
最后,认清真正应该培养的男子汉性格。性别教育不是所谓的阳刚教育,阳刚教育的确可以改变男孩身上的部分不足,但男孩拥有细心、温柔、忍让的性格也没什么不好。也就是说,真正的男子汉性格不是鲁莽冲动的“阳刚”,而是有思考、有理智的刚强。在教育男孩时,应该让男孩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该强则强,该让则让,该忍则忍。简而言之,男子汉需要坚强之强,而不是鲁钝之强。
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无畏坚强的男子汉。虽然男孩会有天生的一种刚强气概,但若是教育不当,便有可能失去这种气概,变得柔弱、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性格趋于中性化。对此,在家庭教育中,大人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爸爸站在教育男孩的第一线
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爸爸”这一职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男孩带着自己的本性来到这个世界,在接受一切外界环境改造的过程中,便会将爸爸当做是他最好的参照。由于潜在性别意识的影响,会让男孩不自觉地将爸爸作为自己最好的代言,他会将“我是××的儿子”或“我的爸爸是做××的”挂在嘴边。
有位幼儿园老师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我把孩子们的餐具都洗好时,一个小男孩正好在我身边,我请他帮我一起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这个小家伙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是女人做的,我爸爸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看看,这就是爸爸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在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了,他不自觉地把爸爸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无疑,爸爸就是儿子的第一个偶像,也是他第一个努力的目标。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父亲和儿子之间存在一门他人无法读懂的外语。的确,父亲和儿子之间确实有一种属于他们的语言,通过这门特殊的语言,他们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沟通。
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沟通的存在,男孩知道,他将要成长为一个像爸爸那样的男人。因此,在爸爸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很显然,在这方面,妈妈是无法取代爸爸的。
有位商界成功人士回忆说:“小时候,我对爸爸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时,我才6岁,在爸爸的眼里,我似乎就已经很大了。他对我有许多要求,让我去做一些危险的动作,当我做好后,他就赞许我是勇敢的男子汉,这些活动成了我儿时快乐的源泉。”
很显然,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母爱细腻、温柔,对于男孩更多的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与体贴,给男孩的是满足感;而父爱则更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
但是,由于现在家庭教育环境的问题,使得男孩们未必如愿以偿,事实上,管教男孩、与孩子在一起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在外面工作,妈妈在家里带孩子”,似乎是很平常的一件事。
然而,如果一个小男孩长时间接触不到爸爸,或者感受不到父爱,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迷失方向。男孩长期和妈妈在一起、接触不到爸爸,不利于其心智的成熟与人格的发展。对此,曾有心理学家说:“母亲的爱让我们迷恋,但母亲过度的爱却会使一个男孩长不大,使他永远停留在小男孩的状态。”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小男孩,整天寸步不离妈妈身边,结果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肯去幼儿园或学校。他们只愿意与妈妈在一起,除了妈妈之外,他们拒绝与任何人在一起,其中也包括爸爸。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男孩很难融入集体,社交能力也比较差,长大之后很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在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任务。
在幼儿期,男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在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是巨大的,这就需要爸爸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
对这些幼儿期的孩子来讲,爸爸的关爱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如果爸爸对此不重视,把男孩的一切事务都委托给妈妈,那么男孩就会因为失去成长的方向而走向女性化的道路。所以,爸爸应该主动站出来,为男孩树立榜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能成功地承担“儿子榜样”这一角色。很多父亲就常常在无意识之间,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传达给儿子。对于自身的错误言行,父亲应该立刻改正,以免孩子误入歧途。
有一个人很喜欢酗酒,他经常在下班后与同事一起去酒馆,对他而言,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是常有的事。
一天,下起了大雪,他和往常一样与公司的“酒友”去酒馆。走到一半,他忽然发现儿子跟在自己后面,正顽皮地踩着自己的脚印。看到这样的情景,这个人若有所思,站住脚想了半晌,突然明白:原来儿子正学着自己呢!
于是,他当即辞别了同事,带着儿子回家了。从此,他改掉了酗酒的恶习。
父亲应该注意:你的行为、语言以及思想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儿子,因为他正在自觉不自觉地以你为榜样。若想让你的儿子成为顶天立地、正直坚强的男子汉,首先你就要做到堂堂正正,这样才能给他以好的印象及学习的模范。
男孩是需要爸爸的,他们需要从爸爸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他们需要模仿爸爸的行为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所以,为了男孩的健康成长,爸爸千万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爸爸不仅不能放下男孩的管教,而且还应该站在教育男孩的第一线。想让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爸爸就应该首先以身作则,为儿子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