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5100000002

第2章 心理观念篇(1)

在各种关系中,最密切的莫过于亲子关系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父母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使得亲子关系矛盾重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与孩子不能够做到互相了解和理解。要想改观这种现象,其实也很简单,父母要把传统观念中家长的架子放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思想,不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这样能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从而密切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把孩子当成朋友

有一位教育专家,他的朋友经常问他:你从来不打骂孩子,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却都不错,有什么诀窍吗?专家回答:“要说诀窍,那就是我把孩子当成朋友。”

专家的女儿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下班回家,看到女儿一脸沮丧,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他关切地问:“有什么事尽管说出来,我可以帮助你。”女儿胆怯地回答:“是一件不好的事,我怕说出来你会骂我。”“只要你不是故意的,我保证不骂你,我也相信你不可能故意犯错。”父亲说。女儿见父亲做了保证,才小声说:“这次期末考试我数学只得了52分。”

父亲听了大吃一惊,他知道女儿不擅长数学,但是这样低的分数还是破天荒头一次。考试前,他反复叮嘱女儿要认真复习,可是女儿总是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了,早就复习好了。”这就是复习的结果吗?当时父亲很不高兴,但他马上想到,如果自己不守信用,骂她或者打她一顿,女儿就不会信任自己了,以后如果她再犯错误,很可能会欺骗、隐瞒自己。

于是,父亲在心平气和地给女儿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后又说:“你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我是教练,你这次没有跑出好成绩,说明我这个教练也是有责任的,今后咱们一起努力,下次一定能成功。”接着父亲又顺水推舟地向女儿提出了要求:“你一定要配合我这个教练,只要你平时努力了,不能取得好成绩我也不怪你。”女儿见父亲一脸认真的样子,也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从那以后,父亲常常和女儿在朋友式的交谈中共同探讨问题。父亲觉得,如果一味地逼着女儿学习数学,肯定会造成她的逆反心理,只有从正面去帮助女儿,才能使她排除困难,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才会取得好成绩。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女儿的数学成绩很快提高了,接下来的一次考试,她考出了95分的好成绩。女儿拿着数学试卷高兴地对父亲说:“我现在对数学感兴趣了。”父亲也非常开心,坚定了自己把孩子当朋友的决心,他认为,只有与孩子以诚相见,热情帮助孩子,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怎样把孩子当成朋友?这可能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上述故事里的那位父亲就是把孩子看做朋友的,他和孩子平等交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以家长居高临下的身份对待孩子。这位父亲的做法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首先,要多了解孩子

在忙工作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家长多一分了解,就会对孩子少一分误解。如果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家长也能很快明白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可以说,理解是家长和孩子成为朋友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要多学习教育知识

社会在发展,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地改进。作为父母,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学习教育知识。那些把孩子当朋友的家长是绝不会用打骂和处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更不会认为只有“棍棒下才出孝子”。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可以帮助家长总结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并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施行教育。

有些性子急的父母,在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或者动手打几下。其实,父母要尝试多一分耐心,当你完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以后,也许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帮助和引导孩子怎样去做效果会更好。除了日常的告诫外,父母也要在实际情境中教导孩子。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可以依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选择讲解的深度,如果孩子很小,就要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这样效果会更好。

再次,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不要急着插手,而是让孩子自己想想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当然,必要时一定要给孩子帮助。通过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孩子将会深刻领悟到父母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最后,要真诚地对待孩子

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父母要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让父母难过,或是会让父母担心。只要你的态度真诚、语气平和,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愿意体贴爸爸妈妈的。

孩子愿意和理解自己的父母相处。我们成年人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和倾诉,需要在朋友的理解和帮助中获得欢乐。同样,孩子作为未成年人,更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仅要做孩子的“良师”,更要当孩子的“益友”,尤其是在城市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更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平等地做孩子的朋友。这样既能弥补独生子女缺少伙伴的遗憾,也会让孩子更信任自己,更亲近自己。

以上4点,是父母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父母真诚地与孩子的心灵靠近,才能把孩子当做朋友,使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信任,从而在密切亲子关系的同时,更好地教导孩子健康地成长。

修正对孩子的过高期望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一位年轻且英俊的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非常喜欢雕塑。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的象牙,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因为这个雕像实在太漂亮了,王子深深地爱上了“她”,每天茶不思饭不想,只和雕像说话,热切地希望“她”能变成真人。后来,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真的把这个雕像变成了少女,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心理规律——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热切的期望有可能使被期望的人达到期望者的要求。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领域常常可以见到。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里对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测验结束后,心理学家给每个班级的教师一份学生名单,说名单上列出的学生是最具优秀潜力的。实际上,名单上的孩子是随机抽样的。8个月后,心理学家又来到这所学校,结果发现名单上那些学生的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而且好奇心强,与教师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

“发展测验”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人的期望可以对别人产生巨大的力量。

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抱有希望是对的,这样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者在孩子犯错误时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加强对孩子的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动力。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的时候,只去了学校3个月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很笨,但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孩子,我相信你肯定比别人聪明,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她亲自辅导爱迪生学习,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爱迪生的聪明才智被完全开发出来。后来,他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由此可见,父母的赞扬和鼓励能增强孩子的信心,有助于孩子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父母懂得这个道理,经常用积极的期待来鼓励孩子,有时只是一个动作、短短几句话,就能使孩子信心倍增。

但是,有时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情况,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还会引发消极的后果。

有许多父母给孩子制订了高目标,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然而,当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思想和实际承受能力产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张芸是个住在偏远山区的女孩,她的学习成绩特别好,能排在全年级前三名。高考时,父母让张芸报考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但她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不想报考,父母和老师轮流做其思想工作,说她考上了那所大学能光宗耀祖,还能为学校争光。无奈之下,张芸只好报考了这所大学,第一年她没能考上,在家长的劝说下选择了复读。让张芸崩溃的是,第二年的高考又失败了,她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压力,选择了离家出走。

张芸离开家以后,她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其实以张芸的成绩,报考其他大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父母定的目标过高,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她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对他能力范围内能承受的责任和期望,常常会欣然接受,并有信心去完成。但是让一个只能承担50公斤重负的人去承担100公斤或者更多时,就会压垮他。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很容易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太多的学习压力或挫折,很容易让孩子紧张和担忧,从而失去信心,尤其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再学习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的还会患“强迫症”。

太大的压力还会损害孩子的人格发展。如果父母一味地催促孩子去做超过他们身心发展所能承受范围内的事情,就会使孩子产生过多的不信任感、自卑感和无能感。而且,当父母不断催促和强迫孩子时,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紧张,很容易发生冲突。

总之,父母因期望过高而给孩子施加压力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父母应尊重事实、肯定孩子的能力,科学地引导和开发孩子的潜能,不给孩子增加压力。

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孩子只要差一点就会严厉地批评,孩子成绩好一些,就会要求他们更出色,达不到要求就很着急,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对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不断调整自己期望值的过程,培养孩子的目标也应随着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这样才能教出更好的孩子。

放下架子

在这个世界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而在众多关系中,最亲密的莫过于亲子关系了。社会对每一个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有的父母却不能公正地对待子女,甚至与子女的关系形同陌路。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把父母视作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父母则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于是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不管他是否能理解,是否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法注定是失败的。

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都希望父母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只是长辈,更不希望父母摆出长者的姿态轻易地教训自己。

陈菲的女儿3岁了,长着一张圆圆的小脸蛋,非常可爱。和所有的母亲一样,自从女儿降生以来,陈菲在她身上寄托了无数的美好愿望。女儿一天天长大,会笑了、会看了、会爬了、会走了……女儿的每一点进步都让陈菲特别欣喜。

陈菲是幼儿园教师,她知道溺爱孩子的危害,所以她平时对女儿的要求很严格。但是,有一件事却让陈菲改变了这种态度。

一天晚上11点多,累了一天的陈菲很想睡觉了,可女儿还在兴冲冲地玩着玩具。陈菲哄女儿说:“宝宝乖,咱们睡觉吧。”女儿不听,继续摆弄玩具。陈菲很生气,不由分说地脱了女儿的衣服,把她抱到床上并熄了灯,女儿一边哭闹一边钻出了被子。陈菲又哄了女儿一番,无奈女儿还是不听,陈菲恼火了,打了女儿两下。

孩子哭得更委屈了,一只小手抹着眼泪,另一只手死死抓着布娃娃,说什么都不放手。孩子的这个举动让陈菲陷入了思考:虽然孩子小,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她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我不能太强求了,也许应该换一种方式。

父母不能一再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当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孩子改正错误。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应放下架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临近春节,董芳带着儿子小志去商场买新衣服。小志选中了一件新款运动服,董芳却觉得不好,母子两个争论半天,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双方都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什么都没买成。

晚上睡觉前,小志给董芳发短信,质问妈妈是不是不舍得花钱给他买那件衣服,董芳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她还是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对此,董芳陷入了沉思:怎么交流才能让儿子更容易接受,并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思索了一番后,她认为用文字形式与孩子沟通,效果可能会更好。于是,董芳提起笔给小志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首先向小志道歉,说自己今天的处理方式欠妥当,然后她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我们都需要适当地反思一下,你是有思想的孩子,有一天你也会做父亲,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之间也出现了一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在信的末尾,董芳写道:“孩子,今后说话和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没法收回来。今天你伤了妈妈的心,如果伤害的是别人呢?后果是什么?妈妈和所有母亲一样,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同类推荐
  • 孩子,别再对我说谎

    孩子,别再对我说谎

    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环境,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能够多学习一些亲子教育理念,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互动,那么就可以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不良习惯,培养出真正适宜现代社会的高品质人才。亲子教育的本身是爱的智慧,是无条件、有原则的爱的能力体现。本书不仅告诉你这些,更提醒一直接受中国式传统教育的年轻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是哪些,以及必须知道的亲子基本功。
  •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本书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蒙氏教育。爱的智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并非传授给孩子知识那么简单:意志的训练,让孩子自觉建立起抑制与冲动的良好关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征服感,获得自我纠错、自我学习的才智;智力的开发,将激活每一个孩子内在的惊人潜能;人格的塑造,能让孩子成功地融入社会;良好习惯的养成,将让每个孩子成为优雅的社会达人!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而且完整地提出了一整套幼儿日常生活练习的方法。不仅将蒙氏教育理念与当代中国教育形势完美结合,而且对中国传统的“功利教育”观念和“强制灌输”形式进行了剖析。"
  •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聪明父母,智慧育儿

    《与孩子一起成长》没有将目光完全局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而是从给孩子智慧、关注孩子心理、父母付出关爱等全方位教育的立场出发,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能够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书中结合了实际的事例,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以引起父母们的关注与重视。
  •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说多少遍了,你就是不听!”“像你这样,长大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再这样,小心我揍你!”孩子有如一棵小树,需要家庭的温暖来呵护,需要赏识的阳光来照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他具有独立的个性,也应有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以为然,对表扬也毫不在意,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了。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企图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驯服孩子。
  • 1岁方案

    1岁方案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1岁小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关发育、喂养、护理、培养、健康、检查就医、预防接种和用药医疗等方面必须遵循的规律和注意的问题编写而成。
热门推荐
  • 不死战意

    不死战意

    生死轮回谁能逃过,一个出生平凡的少年踏上了修行之路,一次次经历却是不平凡,让他一步一步的追求这无上的境界,渺茫的神话,火热的神界,神秘无尽,千古留名,还是瞬间埋没……
  • 镜中的天空

    镜中的天空

    我站在被告席上,被电磁栅栏围在中间,在栅栏的外面,四台身披钛合金装甲的法警机器人严密监视着我的一举一动。灰色的大理石柱子环绕着庄严的法庭,法官庞大的全息影像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没有听众,没有陪审团,偌大的法庭之中只有我一个人。来自周围空间的巨大压力不停向我袭来,令我感到一阵眩晕。“本庭宣布,”法官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道,“被告龙仪一级谋杀罪成立,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一阵嗡嗡声在我的脑海中炸响。我究竟杀了谁?我为什么被判有罪?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 死人的来信

    死人的来信

    这封寄到B报社“读者来信部”的怪信,是四月份的事。“读者来信部”是总编室下属的一个部门,专管选登读者来稿和答复查询事宜。这个部门较之社会部和经济部要冷清得多了。部里年长的居多。日常的工作,就是阅读桌上堆积如山的来稿,分门别类转给有关科室,再就是起草文件一类的文案工作。来信少的时候或是公务处理完后的闲暇,也可以到咖啡馆或弹子房里消磨片刻,也决没有别的部门的人会说什么闲话。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却也得不到机会发表独家新闻,出头露面。
  •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她是五毒教最小的师妹,却是资质最差的一个,也是最丑的一个。因为从小脸上的伤疤,她不得不带着半边面具示人。她被众师兄逼上了寻找大师兄之路。她是爬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兄’。眼前这个颓废得不行的男人,真的是大师兄吗?他那唏嘘的胡渣子,忧郁的眼神,还有那神乎奇技的刀法……都深深的吸引了她!等等!他真的是传说中的大师兄吗?为什么混混打他都不还手,真是越看越窝囊,本来还指望他一展五毒教的绝学的,怎么变成了她救他?有没有搞错啊!难道她认错人啦?不会吧!
  • 认命不如拼命

    认命不如拼命

    认命的人,不会摆脱不幸,不会减弱不幸,不会驱走不幸。只有拼命的人,才能使不幸变成幸运,才能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拼命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力量,拼命是生存的一种姿态,是比站起来更重要的姿态,是强者的象征。只有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拼命做好每一件事情,才可能到达卓越的巅峰!
  • Young Adventure

    Young Adven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 破天战神

    破天战神

    一个少年,一把剑,一根项链牵扯出一段恩怨情仇,谱写出一个少年的崛起。本书结合了中西玄幻,绚烂的魔法、武技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 舰娘系统

    舰娘系统

    当轰鸣的炮火在林峰头顶不断飞过,林峰知道,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不得了的世界。“等等,小荆,别动我,离我远点!”突然被自己舰娘抱在怀里的林峰头顶留下一丝冷汗。“嘿嘿,提督~可不要跑啊!”
  • 外族小福晋

    外族小福晋

    一场阴谋重重的暗杀,让他与她相识。他,曾是汗位继承人,却被兄弟暗杀。她,救了他,却因家仇国恨不能爱他。再次相遇,他,救了她,却因两国联姻只能纳她为妾。他说:“贞儿,我自会待你如珠似宝!”她信了,他也果真这般待她,却不知,命运已经把她变成了他生命中万劫不复的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