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的抚养权归妈妈,在爸爸搬离这个家以后,妈妈就开始批评和数落爸爸的不是。赵安听到这些,忍不住提醒妈妈说:“现在爸爸已经离开了,妈妈你就不要再说了。”
妈妈看着赵安说:“安安,你要好好学习,知道吗?一定要给妈妈争气,不要让你爸爸看咱们娘儿俩的笑话。”这个时候,赵安想起了爸爸离开的时候跟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安安,好好努力,有什么困难就来找爸爸。我永远是你的爸爸,即使现在离开了,我也会照顾你。”
爸爸的话让赵安十分感动。其实,爸爸一直非常疼爱他。现在爸爸妈妈离婚了,赵安以为会获得一个稳定一些的环境,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爸爸虽然离开了,但是妈妈对爸爸的抱怨依然在继续。妈妈总是在赵安面前唠叨爸爸的不是,弄得赵安一点也不想回家,整天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住。不仅如此,赵安上课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起妈妈的唠叨,然后就开小差,这简直让他烦透了。
为了稳定自己的情绪,不想再听妈妈的唠叨,赵安决定搬到外公家里先住一段时间,等到妈妈的情绪稳定了再搬回家。
父母一旦有了情绪或情绪受到了污染,就应该尽快地想办法排解。比如,在外面就积极地调整情绪,不要把不愉快带回家。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向孩子或家人发牢骚,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如果夫妻之间有了矛盾,也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不要让孩子承受夫妻之间的不愉快。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积极、乐观、和谐的印象。即使指出孩子的错误,也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夹杂进去。
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孩子着想,将心比心,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孩子的幼年遭遇将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家长应该努力保护孩子,别让你的坏情绪伤害了孩子。
放下家长的架子
父母会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会给孩子定下很多的规矩,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甚至会打骂孩子。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弱小的,孩子的阅历相对家长来说异常单薄。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年幼的时候,就很讨厌父母管教自己的方式。
但是,一旦做家长以后,也会毫不犹豫地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用父母那种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
家长觉得自己是个成年人,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对事情的看法都比孩子成熟,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说话,孩子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觉得幼稚、不懂事等。所以,家长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就是:“你懂什么,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要多,照着我说的去做。”
诚然,家长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并不是教孩子学坏,可以说每个家长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都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希望归希望,怎么让希望变成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情。家长如果一直端着架子,始终站在家长的角度教育孩子,一般很难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中国家庭里,教育观念都比较正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是不能动摇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除了身份明确以外,地位的划分也比较清楚。
家长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如果不听话,有时候还会遇到孩子顶撞自己的情况时,家长的心里就有一种权威被侵犯的感觉。有些家长遇到孩子顶撞自己的时候,难免对孩子非打即骂。此后,孩子虽然对这样的权威惧怕了,但是和大人也慢慢地疏远了。
马先生是一位企业的老总,平时对自己的手下都是用领导的口吻说话。在家里,马先生也不能改变这样的态度。马先生本来就是一个严厉的人,对自己的下属要求严格,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
所以,在很多时候,马先生和儿子说话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用命令的语气和儿子说话,儿子哪怕犯一点小错误,马先生也要给他上一节“政治课”。
在自己的教育下,儿子虽然变得懂事、听话、成绩也不错,但是马先生渐渐地发现,儿子根本不愿意和自己亲近。有一次,马先生看见儿子在书房里看书,就进入书房,想和儿子说点什么。儿子看见马先生,赶紧站起来说:“爸爸,你工作吧,我出去看了。”
马先生叫住儿子:“最近都在看什么书呢?”
儿子告诉父亲自己阅读的情况。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汇报过程,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儿子走出书房的时候,马先生心里难过起来。而且儿子越大,和马先生越疏远。
有一次,儿子的老师家访的时候,马先生和老师说起这个情况。老师肯定地说:“这个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表现都非常好。这和你用正确的方法是很有关系的,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好方法,还要有好态度。”
马先生知道,自己对儿子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我要求的目标你一定要达到,我要求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父亲的尊严不容置疑,就像在教育下属的过程中领导的尊严不容置疑一样。然而,这样的态度造成了孩子和自己渐渐地疏远。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只是一个严肃的代名词,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
家长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不仅影响了孩子和自己的沟通,而且还可能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父母不要总是顾及自己的家长地位,而不愿意屈尊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是不对的。家长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自己始终是孩子的父母,纡尊降贵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害怕以后孩子不服管教。可是,事实恰好相反。那些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往往会养成怪异的性格,在他们的眼中,没有父母的威信,却有恐惧或者仇恨。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孩子生活在一种不平等的家庭氛围中,长期面对父母的“家长式”权威,很可能养成怯懦的性格,造就冰冷的内心。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父母想要的。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或冷酷无情,那么就平等地对待他吧。
许多父母不愿与孩子平等相处,是因为对平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父母往往把对孩子的平等看成是绝对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
那么,何为相对的平等呢?打个比方说,大人有不良的习惯而不改正,却要求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这就是不平等的。比如,大人对孩子的承诺不兑现,却要求孩子要说话算话,这自然会让孩子觉得不舒服。又如,家长有时候看电视看到很晚,却要求孩子早睡。这都是不平等的。
相对平等,不是让大人跟孩子一样生活,而是要让大人做好大人应做的事。父母和孩子所处的地位并不同,但是彼此之间却是平等的,大人没有特权。
当然,平等的范围很广,比如,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要道歉,这也是平等。当自己错了的时候,父母不要以为可以蒙混过关。否则,孩子不知道你错了,结果将更糟糕,因为他会直接学会你的错误,最终重蹈覆辙。
事实上,大人勇于向孩子道歉,不仅能让孩子明白对错,更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当大人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时,孩子就会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做错了事,都要改正。
在家庭教育中,平等的态度非常的重要。当你尊重孩子时,给孩子以平等交流的机会时,他往往能够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错误。
有个男孩上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后,他气鼓鼓地对妈妈说起学校的事情:在课堂上,后面的同学用手捅他,他反手将同学的书扔到地下,结果两人打了起来,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写检讨。对此,男孩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他惹起来的。
他说得很激动,指手画脚,大声嚷嚷。妈妈在一边听了一会儿,有些不耐烦了,很想批评他,但正好那天咽喉痛,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于是,只好把那些批评的话吞回了肚子里。
没想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完之后,对母亲说:“谢谢您,妈妈,难得您像今天一样让我把话说完。”
第二天,孩子交了检讨书,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对方道了歉。
虽然这个男孩得到了尊重是出乎意料,但是,这个“意外”却让男孩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与尊重,这是值得每一个家长思考的。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不要总是端着架子。当你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长者模样时,孩子或许会敬重你,不过你可能永远都没有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因为你根本就不理解孩子。
有个男孩说起自己的母亲就感到很委屈:“有时候我想打断妈妈的话,让她听我说说,可是妈妈很生气,说你是我儿子,凭什么跟我顶嘴?”这个男孩认为妈妈没有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和他聊天,因而对妈妈的话逐渐变得反感。
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如果你想要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那就别总把自己当成家长,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其实,孩子并不难沟通,孩子不听话往往是大人的沟通态度有问题。如果大人改变态度,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孩子自然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