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96000000012

第12章 经济发端(2)

当年,北园春工贸公司和乌鲁木齐市二运司只有一路之隔,路那边是国有企业的工人,这边都是种菜的农民。

二运司被收购后,企业的工人想不通,“农民一夜之间竟然领导起工人了”。彭长胜回忆说,北园春接手二运司后,很多工人不能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一度堵在门口不让北园春领导进去办公。后来,还是在政府工作小组和企业领导的协调下,企业才顺利完成了收购工作。

农民变身股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企业的出现,乡镇企业生产出的商品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初那样吃香,企业的技术、人才、环保、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文玉杰回忆说,1995年前后,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因为贷款困难、产品找不到销路等原因,纷纷倒闭。

2000年前后,发展遭遇资金瓶颈成为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企业继续发展下去?”彭长胜回忆说,在这次困境中,北园春又完成了一次“漂亮转身”。

北园春以让农民入股的形式对九家湾村一队进行改造,九家湾一队117个村民参与了企业的股改。在这一次农村“改革”中,北园春集团不但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给众多面临资金问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今天,再回顾乡镇企业的起步,文玉杰评价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是农民自求解放、自求发展、自求富裕,通过办企业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发展史。

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新疆农村中隶属第二、第三产业的中型以上乡镇企业已达629家,全疆有34家企业被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大中型企业,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其中,乌鲁木齐市八家户等8个乡镇企业工贸小区被命名为自治区乡镇企业示范区。

(赵梅)

流行语

星星知我心

电视剧《星星知我心》拍摄于1984年,此剧让观众哭得眼泪加起来要流成河了。而此剧让内地的观众记住了一位母亲的典范——古秋霞(吴静娴饰)。

许多关心同情古秋霞命运的观众,纷纷要求电视台不要让身患绝症的古秋霞死去。编导们只好尽量延长她的生命,最后迫不得已才让她离开人世。由于观众还关心她的5个子女的命运,于是又拍了后来的续集《星星的故乡》。而由母亲的饰演者吴静娴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歌在当年也广泛流行。

旧闻新看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支农壮举六百吨城肥下乡》

1月20日上午600吨城肥下乡,157辆插着小红旗、装满肥料的大卡车从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出发,破例穿过市区,通过西大桥,浩浩荡荡地开往乌鲁木齐县安宁渠乡。这一多年未见的“城肥下乡”壮观景象,引来了一路行人惊奇的目光。

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全国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天山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春节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城肥下乡”活动。通知发出后,各街道党委和办事处做了大量组织动员工作。各族群众和干部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有车的出车,有肥的献肥,不少街道干部亲自清理厕所,居民们主动积拉禽畜粪,共青团员义务装运,一些个体户开着自己的卡车加入了运肥大军。短短20天内,共积人畜粪肥600吨,计157车。

运肥大军是在农民兄弟们的锣鼓、唢呐声中进入安宁渠乡的。许多农民骑自行车远道而来,喜气洋洋地领上了肥料。

——《新疆日报》1989年1月23日报道有删节(作者李冀平)

第三节改革足迹 乌鲁木齐市首批个体户开启创富时代

国企职工吾斯满辞职卖烤肉

每月47块1毛9分的死工资,吾斯满拿了10年。1981年4月,吾斯满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瞠目结舌的决定,时年28岁的他狠下心辞掉国企工作,向当时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工商分局申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二道桥摆起了烤肉摊。

“设法养千口,做工养一人。”年已56岁的吾斯满用这句话来回答当年辞职“下海”的原因。吾斯满原是新疆建材厂的一名职工,随着儿女的相继出生,47.19元的月薪显得入不敷出,只能想办法多赚点钱养活家人。

现在,他是南昌路“吾斯满珍珠抓饭王”饭馆的老板,在乌鲁木齐远近闻名。和吾斯满一样,有口饭吃或者吃得好一点,是第一批城市个体户的朴素想法。

开放:个体经济“松绑”

1980年前后,大批下乡知青如洪潮般涌回城市,等待安排就业,或是削尖脑袋往国企里钻。然而企业不可能接纳所有需要饭碗的人,社会上产生了大量待业青年。

无奈之下,不少人借政策东风开始从事理发、修家具、卖小吃、卖小百货等营生,维持生计。第一批城市个体户就这样在街头诞生了。以街为市,以地为摊,马路市场可谓培育个体户的“摇篮”。他们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

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变革。

时任乌鲁木齐市工商局工商科科长、现年71岁的张尚华回忆,1979年1月,乌鲁木齐市革委会发布由他代表乌鲁木齐市工商局起草的《关于开放集市贸易的通告》,确定在乌鲁木齐市首批开放15个集贸市场。“那时候我和一些工商干部到北门文艺路、春风巷等地去张贴这个通告时,老百姓都围了上来,问是不是真的。”

从那时起,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到1979年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有4168户,其中乌鲁木齐市782户。到1981年,也就是吾斯满成为个体户的那一年,乌鲁木齐市已有3291户个体户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行业。

吾斯满则记得刚“下海”那会儿政策不停在变,但越来越宽松:“我开始做买卖不到半年,有工商干部来我的摊位告诉我,现在政府的政策变了,要保护做买卖的人,还规定个体户可以请一两个帮工。我那时买卖做得不大,一个人经营刚好,就没有请帮工。”

现在,吾斯满雇了30多个员工,“要是放到以前,我就是资本家了,肯定要被割尾巴的。”

害臊:身份上直不起腰

走上街头的个体户们很快就发现,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赚的钱要比在“单位”多得多。吾斯满摆了一个月烤肉摊,就赚了300多元,相当于以前半年多的收入,一家人坐在每月用两块钱租来的小平房里高兴得“眼泪都淌出来了”。

吾斯满的妻子用这300多元给两个孩子买了好几套新衣服。他的妻子说:“1981年时,我的女儿4岁,我的儿子才1岁,以前我老公的工资太低,没钱给孩子打奶子喝,赚了钱后,才开始天天给两个孩子打奶子喝。”

吾斯满在摆烤肉摊3个月后,花300多元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他家除收音机外的第一台电器。一到晚上,周围的邻居就到吾斯满家看电视,小小的出租房里坐满了大人小孩。

经过28年的打拼,现在的吾斯满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如今的他开着本田车,住着高级公寓,经营着400多平方米的餐厅,儿子在澳大利亚上大学,一年的开支就是五六十万元。他感叹地说:“当了个体户,我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然而,“先富起来”的个体户,社会地位并不高,“政治”上挺不起腰杆。

1982年7月开始在乌鲁木齐市青年路原东风电影院门前开商店的纪大珍说,虽然开商店是合法的,但是还是觉得害臊。“那时人们都看不起做小买卖的,羡慕集体企业、国企。我的一些朋友看到我做买卖都觉得丢人,见到我就把脸转过去了。尤其是个体户的孩子,在学校都被同学嘲笑‘他们家是个体户’。”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意味着个体户受到了法律保护,从此,个体户的社会地位慢慢提升。

到了1985年,个体户以勤奋、灵活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显露出优势。“比如开商店,个体户晚上也不关门,营业时间机动,国营商店还是正常上下班的,当然个体商店生意好了。”纪大珍回忆说。

据自治区工商局留存的资料记载,当时,在政策的指引下,没有经商习惯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牧民也开始放下手中的牧羊鞭,进入流通领域。到1985年,已有5000多名牧民走进务工、经商、个体经营的行列。

1985年,新疆个体工商户达到16.8万户,全年营业额达11.5亿元,个体工商户最多的是喀什,其次是乌鲁木齐市,这两个城市的个体户都在两万户以上。

“社会地位慢慢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羡慕我们大把挣钱,也开始改口叫老板了。”纪大珍说。

变迁:个体户走上新阶层

纪大珍当初是在街边摆摊,因为没有办营业执照,工商部门经常来查。后来工商干部告诉她,可以去领一个营业执照,这样做生意就合法了。于是,在1982年的7月底,纪大珍拿着户口簿、照片、单位证明等,到当时的天山区工商分局顺利办了照。

纪大珍开商店25年来,共到工商局换过11个营业执照。她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还在复印件上编了号码。

纪大珍领取的第一个执照是黑白印刷,执照上的内容都是钢笔填写的,上面还贴着经营者的照片。

据那时专门负责办理营业执照业务的张尚华介绍,纪大珍拿到的执照是工商局自己制作的。到了1984年,乌鲁木齐市才实行了全国统一的个体营业执照和营业执照副本,并规定每年1月开始实行一次验照贴花工作。

张尚华说:“1982年,随着市场开放,个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无证商贩剧增,闹市区和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上随处可见摆设的摊点,严重影响市容。职能部门为此开展了清理整顿,当时就取缔了800多户无证商贩。”

1983年,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工商局成立全市第一个个体劳动者协会,纪大珍被推选为组长。1990年,天山区工商分局个体协会成立了东门分会,纪大珍被选举为副会长。

到了1998年至1999年,首府出现了超市,对商店的冲击很大,纪大珍的小商店举步维艰。2000年后,纪大珍的商店几经搬迁,经营场所也越来越小,继续维持已没有多大意义。2006年5月,纪大珍将开了20多年的红梅商店关了门。

在25年的个体户生涯中,纪大珍不仅光荣地入了党,还被选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如今,经过30余年的发展,新疆个体工商户已达47.8万户,从业人员78.9万人,注册资金108.8亿元。

(耿蕾)

流行语

深圳速度

说起当年的深圳速度,人们就想到了53层高的深圳国贸大厦,这座当时国内第一高楼为特区赢得了“深圳速度”的美誉。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高160米的国贸大厦仅37个月竣工,其中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奇迹,从此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深圳速度”常被用在许多领域,来形容速度特别快、效率非常高。

旧闻新看

《乌鲁木齐市红山浴池恢复擦背项目》

最近,乌鲁木齐市红山浴池恢复了修脚、擦背等服务项目,这是有脚患的和体衰力弱的浴者的福音。

当记者来到红山浴池后,在盆浴间宽敞、明亮的大走廊上,看到许多有脚患的浴者正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等待就医,修脚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一位浴者修脚。这位浴者高兴地说,他是从塔城出差来的,脚上生有肉垫,一走路便感到疼痛难忍。过去跑了不少地方,都得不到治疗。这次来乌鲁木齐市出差,听说红山浴池恢复了修脚项目,特地赶来求医。

其他脚病患者对此也赞不绝口,要求登报表扬浴池这一为群众着想的服务精神。

浴池领导同志告诉记者:修脚、擦背服务项目深为各族群众欢迎,给有脚患和体衰力弱的浴者解决了困难。非金属矿公司的一位老干部是浴池的常客,他患有半身不遂症,以前每次来,总是老伴给他擦背。这次,服务员给他擦了背,他连连称好。

——《新疆日报》1979年8月27日报道有删节(作者石坚)

原标题:有脚患和体衰力弱浴者的福音红山浴池恢复修脚擦背等服务项目

第四节百姓生活 “张瑜头”“费翔头”“郭富城头”……

夫妻理发店当年美发最流行

从提着篮子上门为人理发的剃头师傅,到远近闻名的七纺夫妻理发店老板;从开设市中心第一家门市店,到拥有20多家美发分店;从他剪什么发型首府就流行什么发型,到现在只在徒弟的店里当个“大师傅”,他就是刘顺华。

在寻访首府美容美发行业发展的足迹时,刘顺华的名字被提起。痴迷发型设计近40年的他,带着许多发型从大姑娘剪成外婆的超级忠实顾客,一路走来,见证着首府美发行业的发展。

初创业提着篮子理发

剪起发落,女孩一扎长的马尾辫散落地上;烫好发根,蓬松的头发有了自然的弧度。在刘顺华的剪刀下,发端从左至右渐变的线条慢慢显现。此时,镜子里的女孩,有着时下最时尚的BOB发型。

2008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乌鲁木齐市广电宾馆附近徒弟的美发店里,看着镜子中刚做好的发型,年近50岁的刘顺华说:“15年前流行的‘童花头’跟这个发型很相近,又流行回来喽!”

1983年初,在浙江嘉兴,刘顺华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来不及品味初为人父的喜悦,他就被窘迫的家境折磨得愁苦不堪。春节,一个在新疆做裁缝的朋友回家过年,偶然跟他提起:新疆理发店的手艺不好,咱这里的师傅过去肯定能当“掌门”。

同类推荐
  • 坏民主

    坏民主

    本书作者薛涌,和林达一起被列为第三代把美国介绍给中国的学者。本书分为六个篇章,分别从政治、经济、新闻媒体、公民生活等几个方面,更加全面、立体化的阐释美国民主生活。
  • 非典型总统特朗普

    非典型总统特朗普

    唐纳德·特朗普在世界的一片惊呼声中成为第45位美国总统。毫无从政经验、在竞选过程中爆出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言论、对女性缺乏基本尊重等等都让人们对特朗普感到担忧。如此情况下,特朗普为何还能胜选?对美国与世界会有多大影响?美国政治将加速衰朽,还是探底反弹、重获活力?特朗普真的会让美国重返“孤立主义”吗?世界会离全球化越来越远吗?财新传媒与众专家将在本书中给我们上述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将见证改变世界进程的四年……
  • 薛涌看中国

    薛涌看中国

    《薛涌看中国》主要是对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经济发展的心理面向问题,廉价劳动力而产生的富士康N连跳、能源问题、盗版而导致的创新不足、高房价及住房制度的改革问题等大众关心问题的反思,指出我们不幸福的根源,同时告诉我们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我们该如何去选择。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看西哈努克亲王、斯诺、基辛格、李约瑟、萨马兰奇……等来自123个国家的至少601位老朋友“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有的一直是朋友。有的本来是朋友,却突然形同陌路;有的本来是对手,后来却成了朋友。翻开本书,通过“老朋友”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称谓,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政治的曲折历程。
  • 治术

    治术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39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威望、奖惩、利用、做势、同盟、控权、无为、经权、决策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治政之术。术是一门学问,治政、生活、工作、交往、经营、战争等都离不开术。治术是理政的必要手段,是官员必备的一种能力。
热门推荐
  • 谋杀荆轲

    谋杀荆轲

    《谋杀荆轲》是一个很古老的故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古老的故事通常都会有很多个版本,但我敢保证,这个版本一定比你以前听到过的任何一个版本都要有趣得多。如果你非要验证它的真实性,劝你不如去找本《史记》来读。其实,故事就是故事,只要有趣,就已经足够了。如果说这个江湖上有人愿意为了救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少年而敢开罪整个少林的话,那这个人就是韩倚风了。没有人知道她的武功有多高,因为江湖中的人只要看见她手中的“雪影孤鸿”宁愿相信自己绝对不是她的对手也不敢拿生命去做赌注。传说“雪影孤鸿”是把被上天注定了的杀戮之剑。只有小白、佛笑和花儿知道那是天下用情最深的一把剑。
  • 一池碧水

    一池碧水

    《一池碧水》是一本让人好奇的书,作者不急不躁,娓娓道来,写着独特的生活。作者以花草游鱼为伴,以植物为伴,以日月星辰为伴,拥它们入怀,给与了它们无穷无尽的爱,深情地和它们融入了一体,人与自然相处得是那样有声有色,十分感动人。
  • 三国之辽东铁骑

    三国之辽东铁骑

    历史新书《回到南宋搞事情》已发布!求收藏,求票票!前世特种兵穿越回汉末,成为博陆侯霍光的后人,破黄巾封辽东太守,战乌恒、战鲜卑,征三韩,讨伐高句丽,收名臣,泡美女,以辽东为根基征战天下。欢迎加入三国之辽东铁骑书友群,群号码:182637671。
  • 乱世风云榜

    乱世风云榜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大国交锋,中原大地浸染于一片战火之中。秦国势强,大有逐鹿中原,统一中华之心,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再没有一处可安之地。秦国城郊外的小路上只见一片冷清凋零之色,秋意正浓,寒冬将至,又更添几分寂寥落寞。道路两边有三三两两的饥民,一个个面无血色,有的老人已闭着双眼仿佛死去一般。一座简陋的茶棚,茶幌子只剩一半,三五个客商有气无力的谈坐着。
  • 邪君盛宠迷糊甜妻

    邪君盛宠迷糊甜妻

    17岁花样美好的年龄,她却因为自己150斤的体重遭到同学和家人的讨厌。负气自杀,醒来后竟变得苗条漂亮。但这都不是最让她惊喜的,最让她惊喜的是,醒来后她的身边竟然有着一位超级美男子。荒郊野外的破庙里,她半夜醒来就在他怀里。他照顾她,保护她,就连她中了媚毒,他也没有乘人之危。这样的男人,她抓住了,就绝对不会放手了!他是魔教教主,在外冷血残忍,唯独对她,却是宠爱到了骨子里。为了霸她身,占她心,他甚至不惜用谎言将她留在身边。她是现代被家人和同学都鄙夷的对象,早已不在乎生死问题。直到遇见了他,这个长得好看迷人又温柔待她的男人。她开始珍惜起自己的生命,以及与他的这份感情。
  • 鬼域局中局

    鬼域局中局

    有些人,他们暂时没有做恶,不代表他们真的善良,而是他们一直压制着心中的邪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可能从未对人说起,但却深深刻在心里,如同黑夜中的影子,在夜深人静时分悄然跟随,神秘且恐怖。
  • 末尸荒行

    末尸荒行

    你见过死亡吗?原来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人”!死亡与生存并行,逃亡与血腥追逐,末世来临!一场灾难到来,文明也随之而去!城市也变成了屠宰场!我没有特殊技能!也没有超能力!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叫刘烨!我在逃离死亡的边缘,我在面临血腥背后的残忍,我!在末世求生
  • 跳吧舞

    跳吧舞

    慢慢的时间久了,众人就会发现严冀有个习惯,一听到类似“下午”、“下午茶”这类的字眼,他就会皱眉,或者偶尔晃神。只有少数人知道,多年以前有个叫“夏舞”的女孩疯狂地热爱着他。在雨夜他家的阳台下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为他跳上一支芭蕾舞,轻盈地像雨中的天鹅。
  • 寻仙记

    寻仙记

    生性丑陋,额生三瘤的孤儿奴仆马骝,被仙人清虚道长看中,收为关门弟子,由此踏上了修仙问道之路。谁知好景不长,魔族四起,三国危及,天下大乱。奉命出世除魔的马骝,却在回归之时发现师门被灭,清虚失踪。于是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危难重重的寻师之旅。谁知,却误打误撞,逐渐解开了披在仙人身上的光华下的丑陋面容。
  • 清水出山

    清水出山

    青泉村的先民都是逃荒过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垦殖与生息,渐渐就显现出高低错落来。李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户,可突然之间,李家的男人们好像感应到了什么,发了邪疯似的,比赛着吃喝嫖赌抽,很快就把田产败光了。唐家始终以李家为追随的榜样,勤勉躬耕,省吃俭用,还做了几单山货生意,手上有了几个积蓄,就把这些田产买了下来,取而代之,成了青泉村的头排。哪想到世事犹如击鼓传花,这边花刚刚传到手上,那边鼓就停了,土改时老唐头就成了地主,而邻居老李头就成了贫协主席。这真是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大幽默,很有意思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