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人也是一样,过分张扬只会招来嫉恨与麻烦,没有谁会因为你的张扬而喜欢上你,而那些因此而靠近你的人,往往都是居心叵测,觉得现在的你有可利用的价值,等到你一无是处的时候,他就会对你弃之如敝履。低调做人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即使是做好事也没必要张扬,这个世上别有用心的人不是多而是太多,能小心就尽量谨慎一点吧!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开了一个不大的店,赚的钱不多。我为别人做点事,自己感觉开心就好。”在惠阳镇隆经商的林云甫一直低调做慈善,资助教育、慰问老人、扶助困难家庭……到底做了多少事,付出了多少钱物,林云甫说自己也想不起来了。几十年创业路上披荆斩棘,今年68岁的林云甫依然精神抖擞。创业经历既给了林云甫挫折的辛酸,也给了他成功的幸福,同时也对困难者多了份理解与同情。林云甫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幸福感。
镇里有一个李姓老人,曾在林云甫的缸瓦厂做工。1986年,老人因病无法医治,林云甫送去数千元。此后,林云甫又承担起了老人生活费,每月都会给上几百元。老人住房破损了,林云甫就帮助修好。林云甫就这样20多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为镇隆镇老年活动中心捐钱捐物;为敬老院置办凳子、风扇、彩电并资助现金;逢年过节,带上礼品向一些孤寡老人嘘寒问暖;有时看到报纸上报道了一些困难家庭,或者重大变故家庭,他就会直接上门去资助一点,5000元、10000元都曾出过。每年六一儿童节,林云甫都会资助镇隆的10所小学。
《东江时报》边界行记者说:“林云甫20多年资助一位老人家的事,以前真没听过。只是听到有人讲起过林云甫经常做好事,但从不张扬。”
林云甫说:“我也不是多有钱的人,只是遇到合适的,我就尽力帮一下。这些事情以前都没跟别人说过,我觉得自己心里感觉踏实,感觉幸福就好了。”
这只是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故事,但是因为就在生活中也更显得可贵,他的身边没有聚光灯也没有媒体人,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行善,的确使人敬服。其实,做人也是这样,名利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要做事做到自己心坎里了,自己感觉踏实,感觉幸福也就够了。做好事不张扬就是一种踏实的感觉,如果你因为做一点好事而到处宣扬,就像飘浮在软绵绵的云朵上一样,美确实也美,但总让人觉得提心吊胆的。
李嘉诚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财富,也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最主要的是品德的修养。品德是心灵之根本。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不是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判断是非。说到底,我们一定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像李嘉诚这样的道德楷模学习,我想是我们人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课。
4.为人谦和不摆架子,令人亲近
谦和,是一种人格之美,永远散发着馥郁之香。为人谦和,人必亲之;盛气凌人,大摆架子,人必远之。傲慢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反之,尊重别人,谦逊温和,人们自然喜欢亲近你。
李嘉诚说:“对人诚恳,为人谦和,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我们没有办法与李嘉诚攀比,但是在做人处事上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他曾经谈到这么一件事:“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严苛,善待别人,还有勤奋,同时重承诺,也不会伤害他人。”
有一次,一个我很反感的报社的一位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个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代。生活中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丝毫没有亿万富豪架子的人。
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但其本质的过程却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做生意就是在不同的人之间周旋,取得合作的机会,然后一起赚钱。在李嘉诚的生意之道背后隐藏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一定要破除对金钱的迷信,要记住: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建立在金钱上的关系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你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时,人和人之间才会有长久的友谊。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都十分坦诚和友善?”
在李嘉诚看来,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
年少时的李嘉诚在一家茶楼做伙计。有一天,他给客人倒水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水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那时的李嘉诚吓得呆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老板跑了过来,他正准备责骂李嘉诚,却被这位茶客拦住了:“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直给李嘉诚开脱,老板就不好意思批评李嘉诚了,于是不停地向茶客道歉。
年少的李嘉诚打心眼里感念那位茶客的善心。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要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今天这位客人心善,所以你才免了一劫。”
回到家里,李嘉诚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完,语重心长地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你要记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待人诚恳一些,心里多一些善念,会有好的回报。”
后来步入商场的李嘉诚,一直都记得母亲的教导,坚守做人的原则,心中始终保持着那一份善念,在与人交往中真诚相待,遇到事情敢于负责。这样一来,别人都对李嘉诚另眼相看,愿意跟他交往、合作,甚至主动提供帮助。
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身上体现的对人诚恳、做事负责、为人谦和的良好品行在教育孩子时,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知识、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而且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形象。
现在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活场,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李泽楷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就是受到父亲培养与教育,李泽楷以诚恳的心去做事做人,所以才得到了别人的青睐。
这样的事迹,他的儿女们记在心里,付诸在事实中。李泽钜表示,正是父亲的教诲与指导才有我们现在的成绩,有了对待人与事的正确心态与处世的方法。
5.和气生财是硬道理
李嘉诚先生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益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和”字,道出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沧桑、屹立世界的生存智慧,和睦、和谐、和气更是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在商事往来之中只有“和气生财”,才能实现共赢,一方面可以与对手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维系客户,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和”字突出了生意场上互利共生的关系,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做生意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如果一味争强斗狠,给别人不留余地,其实也是在断自己的后路,结果往往都是两败俱伤。
清朝雍正年间,一家客栈开在进出京城的黄金地段。因为地段好,顾客络绎不绝,老板见生意好,对顾客的态度就越来越差。一天,有位顾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碗,向老板道歉后表示愿意赔偿,可是老板却狮子大开口坚持要顾客以二十倍的价格来赔偿。此后,这家客栈隔三差五被官府找麻烦,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老板只得离开京城。原来,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官府中人,因不满客栈老板恶劣的待客态度和贪婪的钱财欲望,指使官府找茬破坏客栈生意。
而同一朝代的苏州一家小面馆,铺面不大,地段不佳,由一位老妇人打理,但老妇人热情待客,和气可亲。一日,一位妇女领着孩子进店里吃面条,热腾腾的面条刚摆上桌,淘气的小孩子一抬手碰翻了碗,面条撒了一地,瓷碗碎了一地。孩子的母亲一边责备孩子一边道歉。老妇人上前关切地询问孩子是否被烫到,还重新做了一碗面给母子,并拒绝了孩子母亲的赔偿。孩子母亲感动万分,连声道谢。日后,这位母亲逢人便说这一段经历,人们纷纷慕名而来,老妇人的面馆生意越做越红火。
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生意什么最重要,答案很简单——和气生财。但凡成功的商人,都重视“和”,冤家宜解不宜结,以和为贵,无论是商家与顾客间的和、商家与商家间的和,还是商家与社会间的和,只有“和气”方能“生财”。
商人以利为重,但是不能见利忘义。做生意不仅靠精明的计算,还有良好的商誉。照顾对方的利益,利益面前让三分,才能获得更多支持,赢得更多利益。总喜欢捡小便宜的商人,最终会失去大利益,永远也不可能做成大生意。
不仅是在生意场上,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更要做到以和为贵,和气待人。与其结怨导致双方受损,不如化解矛盾和平相处,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彼此留有余地。我们常听人说“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并不是怕担不起责任的妥协。这样做可以帮我们在生活中避免很多无谓的麻烦,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经营生活,而不至于有太多的牵绊与烦恼。
李嘉诚曾经说过:“与人合作,首先要想到对方的利益,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有钱大家赚,和气生财,是李嘉诚一直信奉的生意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