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渤海盛产对虾。对虾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被称为海珍品中的上品。
将鲜活的对虾加工成美味佳肴,也是一门学问,最常见的是盐水虾,还有什么“两吃虾”(一只虾,两种吃法)、“大虾三吃”(虾头、虾段、虾尾三种不同的加工方法,三种不同的口味)等等,总之,要求色、香、味、型,样样俱佳。在我们这个对吃十分讲究的国度里,对虾这等美味,其烹调方法自然是发挥到了极致。在好多地方,一桌宴席有没有对虾,甚至成为判断宴会档次的标准。
在胶东沿海,判断对虾的标准论头,一市斤能称4~5只的对虾,被称为四个头的虾或五个头的虾。头数越少,单体越大,价格越高。现如今,四五个头的对虾已经很少见了,偶尔上得宴席,那价格也高得令人咋舌,不过,大凡能吃上这种对虾的人一般是不用自己掏腰包的,所以大可不必为价高而担心,只管安心享用就是。
渤海湾是对虾的集中产区,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每年秋天,渤海湾便会出现一幅十分壮观的景象,万船齐发,千舸争流,众船云集捕对虾,高峰时一网捕捞上万斤对虾不算稀罕事。
俱往矣。几十年过去,我们制造过“红海洋”,冷落了蓝海洋,岸上的污水肆无忌惮地往海里流,对虾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如今,对虾已很难成汛,成群的也为数不多了。加之捕捞工具越来越先
进,船比鱼多,人比虾多,虾群越来越少,对虾的个头也越来越小,“晚上归来鱼满舱”只能当歌唱了。宴席桌上的对虾也只好有毛不算秃,不管个头大小,上桌就算数。
前些日子到北京出差,顺便去看望姨夫。姨夫是50年代末期转业到北京工作的“老八路”,不知怎么就说起了渤海湾的对虾,姨夫感慨地说:“我们在胶东的时候,对虾多得很,那时还没有修兰烟铁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冷库,每到捕虾季节,满街都是卖对虾的,卖不出去就要烂掉,渔民的损失就大了,所以上级动员我们买对虾,吃对虾,把吃对虾叫吃‘爱国虾’。”
乖乖!吃不吃对虾,竟然提到爱国不爱国的高度。这话在今天听来像是天方夜谭,足让我辈目瞪口呆。
姨夫又问我如今渤海湾的对虾情况,我如实相告,姨夫感慨万端,叹息不已。
从姨夫家出来,我心中一直想着“爱国虾”这三个字,感到好笑,又笑不出来,不禁又想起了这些年住在海滨的一些经历。
渤海湾还有一种虾叫琵琶虾,当地人叫它爬虾或“虾筢子”。过去海边的人是不屑于吃它的,渔民们捕捞上来之后,都倒掉了,或在岸边挖个坑,沤成肥料喂庄稼。
还有一种鱼学名叫马面鱼,当地人叫它“剥皮狼”,过去人们也不吃它,打上来就扔掉了,有名堂的好鱼都吃不了,谁还吃它。可是近几年,这些过去海边的人们不屑一顾的“虾筢子”、“剥皮狼”之类,也成了好东西,不仅上了席面,而且价格不菲。
人们在向吃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许多过去不吃的,现在开始吃了,而且吃得势头很猛,海里游的,沙里藏的,统统捞上来,挖出来,一吃为快。
呜呼!难怪对虾数量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虾筢子”和“剥皮狼”们似乎也在走着对虾的老路,真不知明天的人们再吃些什么。假若人们能把吃的劲头用到海洋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上,那该多好。
老人们怀念吃“爱国虾”的年代,但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年,人们把吃对虾叫吃“爱国虾”;今天,对宴会桌上那一只只加工精美的对虾,人们又该叫它什么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