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43500000003

第3章 第一个中华帝国:秦人制造(1)

贾谊在《过秦论》里问道:“秦人攻灭东周,兼并海内诸侯,南面称帝。天下之士,顺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象这样呢?”

司马路觉得贾谊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秦统一天下,是主动的征服,六国与天下的士人百姓,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至少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六国百姓欢迎秦的征服。但是,秦的兼并战争,确实给纷争的天下带来了安宁和统一的秩序。这件壮举,是其他六国所无法完成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华帝国,的确是秦人制造!

第一节 说客韩非:谁谋害了他?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最为尊奉法家思想,众多法家学者之中,秦王最欣赏韩非。从理论上说,韩非在秦国得偿所愿的成功率很高。

然而韩非入秦一年,身死异乡,究竟是因为同学李斯的陷害,还是小人姚贾的挤对,或是另有其人……到底是谁谋害了韩非子?

疑点之一:李斯、姚贾为什么陷害韩非,他们的陷害、挤对足以致韩非于死地么?

疑点之二:秦王政对韩非究竟抱着怎样的态度?他为什么做出了将韩非打入大牢的决定?

一、临危受命,韩非入秦

公元前234年,农历丁卯兔年,韩非接到国君韩安的紧急召唤。入宫后他才知晓,原来是委任他担任一项出使邻国秦国的外交任务。

韩这个国家,出自春秋时代第一强国晋国。当初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韩得了最西面那一块支离破碎的国土,他的东面是战国时代早期强国魏,南面是超级大国楚,西面是当时被认为野蛮落后的秦国,北面是武力强悍的赵国。

环顾四周,没有一个善主,韩国可谓天生是个多灾多难的命!

韩也曾经发愤图强,那是在申不害当相国的年代,那时的韩,《史记·韩世家》说是“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但申不害死后,人亡政息。虽然勉强列入“战国七雄”, 韩国的国力,却是实在差强人意!

等到强秦崛起,韩国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因为与秦的国土相连,秦对韩国的滋扰,几乎连年不断。

在韩安的父亲韩桓惠王的时代,单桓惠王二十九年这一年,被秦夺取的城池就达到十三座。

韩安继位已经五年了,数公元前234年这一年的形势最为凶险。秦国大举进攻三晋,重点是赵国。武城一战,秦将桓齮大破赵军,赵将扈辄及十万赵军将士被斩首。秦军乘胜进军到赵国内地,军情十万火急,赵王起用曾在雁门一举歼灭十万匈奴的边将李牧,秦赵双方在宜安(今河北蒿城县西南二十里)对垒。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良将,宜安一战,10万秦军大部被歼,仅将领桓齮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逃走。但今日之形势,已经不是一个李牧可以扭转。秦国迅速集结兵力,卷土再来,桓齮在第二年再度攻入赵国并占领宜安。

秦国在伐赵同时,也以少数兵力攻略韩国领土,赵国尚有李牧,韩国却真的是应了那首摇滚老歌,“一无所有”。

面对危如累卵的局势,早就失去抵抗勇气的韩王决定向秦国纳地效玺,请为藩臣。

于是,韩安想起了韩非。派韩非去秦国,有两个好处。首先韩非虽然口吃,写文章却是个好手。听说他写的那些文章,秦王颇为欣赏。其次韩非在秦国有个关系,秦王的新宠李斯,据说就是他的同学。

韩非是韩国的宗室,年轻时他也曾有仿效当年申不害的雄心壮志,但始终不得重用。到如今人到中年,热情已冷却的韩非,却接到了国君的征召。

然而这一次的征召,能算是重用么?韩非明白,这是拿我去挡刀子!

二、秦王是韩非的粉丝

这一年,韩非四十多岁了,孔子说人四十而不惑,可是韩非还是有所“惑”的。韩非“惑”的,是这个国家的命运!

凶多吉少!这是韩非的内心判断。但是接到韩王命他入秦的王命,韩非又兴起了侥幸的念头,难道说否极泰来,就在他这一趟?

韩非听说秦王嬴政,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的父亲曾经在赵国的邯郸做过人质,他老妈就是邯郸歌姬出身。街头巷尾的流言,甚至说其实他乃是吕不韦的种。

不过,嬴政在咸阳做秦王已经有十多年光景。去年,他又逼迫曾被自己称为“仲父”的吕不韦服毒自杀。至此,已经无人胆敢轻视这位年轻的君王。

韩非琢磨自己的使命,韩安的意思,是对秦国表示臣服,以此换来韩国的苟延残喘。然而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称臣、割地、纳贡,已经不能让秦满足,秦的意图是要吞并韩国乃至天下。

所以,作为韩国的使臣,韩非肩上的担子令他难以轻松。

“难哪!”行车途中,韩非想起了自己的那篇得意之作《说难》。

在《说难》中,韩非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弥子瑕受到卫灵公的宠爱(弥子瑕是卫灵公的同性恋人)。弥子瑕母亲病了,弥子瑕听说后假托君命驾驭君车出宫探望。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当处以刖刑(砍脚)。可是卫灵公听说此事后,却赞叹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罪。”

某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一个桃子吃到一半,弥子瑕把剩下的半个给卫灵公吃。卫灵公感动地说:“弥子瑕多么爱寡人啊!吃桃子觉得甜就拿来给寡人吃。”可是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卫灵公可就重提旧账了,他说:“这个人从前曾经假托君命私自驾驭寡人的车子,又把吃剩的桃子给寡人吃,太不尊重寡人了。”

韩非评论说,弥子瑕的行为前后并没两样,可是卫灵公的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文章末尾,韩非发感慨说:“龙这种动物,驯服后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龙就一定发狂伤害人。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韩非能不能不触动秦王的逆鳞,游说成功呢?

到达咸阳之后,韩非立刻给秦王上书。这种沟通方式,比当面的交谈,让韩非觉得更舒服。因为他的口吃,常常让他在辩论时处于尴尬之中,甚至由此产生一种自卑情绪,打击他的自信心。

其实听到韩非即将到来的消息,赢政很高兴,对于此人,年轻的秦王真的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韩非子的那些著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无不拜读,尤其是《五蠹》,赢政可以背诵出其中的名句: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还有,“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所以当韩非的上书送到秦王宫,赢政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那么,韩非写了些什么呢?

先是客气了几句,说,“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该死;说话不合宜,也该死。(口吃的韩非,居然在这里玩起了绕口令。)”

“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见闻,请大王裁断我进言之罪。”

韩非接着就从国际形势谈到了韩国,他说,“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出门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车帷,进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垫子。秦国只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强秦。而且韩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

“韩是小国,如果秦国不能一年就灭韩,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秦军的主意…… 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的。”

最后韩非提出他的建议:派人出使楚国、魏国,孤立赵与齐。灭赵、齐之后,发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韩国,而楚、魏见大势已去,也一定自动顺服。

韩非的分析听上去好像蛮有道理,但秦王会不会接受呢?

三、谁谋害了韩非子?

赢政拿起竹简反复阅读,似乎拿不定主意。最后,他把韩非的上书发给了李斯。

李斯是韩非的同学,二人同为大儒荀况的得意门生。李斯一直很谦虚地认为自己不如韩非,但这一次,李斯可无意谦让。

李斯也给秦王上了一书,针锋相对地指出:韩国并不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而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韩非误导秦国国策,意在存韩。

李斯解释说,韩国领土与秦国接壤,如果越过韩国攻击其他国家,一旦有失,韩国就是秦军背后的一颗毒刺。韩非的奇谈怪论无非是想保存自己的国家,并不是真心为秦国着想。

李斯更进一步提出,要用事实驳倒韩非的谬论,请求出使韩国。赢政自然批准,于是李斯即刻从咸阳出发,前往韩国。

李斯抵达韩都后,立刻上书韩王,提议秦韩两国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赵国。

结果不出李斯所料,此时的韩王正在与赵国密谋联合图秦,对秦国派来的高官刻意回避。李斯数次求见都吃了闭门羹,最后使出一计,将韩非的《存韩》略作文辞修改以李斯名义上书韩王。结果正如李斯所料,韩王果然还是无动于衷,李斯达到目的,回国报告秦王。

厉害啊!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原来韩非在《存韩》中所描述的秦韩亲密完全不存在,赢政对李斯表示满意的同时,对韩非的良好印象也大为改观。

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因此进谗言加以陷害。那么,真的是李斯谋害了韩非子么?

为了拆散以赵国为主的反秦合纵联盟,赢政派遣姚贾到各国挑拨离间收买拉拢,成功地拆散了这最后的合纵。

也许是个人感情上对小人的憎恨,也许是对最后的合纵失败后祖国命运的担忧,韩非再出下策,在秦王跟前打起了小报告:“姚贾这个人有问题,他老爸是魏国大梁城的门卫,这厮打小偷鸡摸狗,后来侥幸在赵国谋得一官半职,又因玩忽职守被抄了鱿鱼。大王与这样一个人共商国是,岂不有辱大国的风范!”

赢政果然听进去了,拿这个责问姚贾。姚贾坦然承认自己是门卫的后代及不光彩的过去,但他也为自己辩护说:“当年的太公望,说起来不就是个怕老婆的、不入流的、失败的小公务员,文王却任用他;管仲是个阶下囚,齐桓公用他称霸天下;百里奚是五张羊皮买来的奴隶,秦穆公用他而雄起西方……所谓英雄莫问出处,英名的君主不会因一个人身世不显赫,早期经历不光彩而无视他的价值。我姚贾如果有功,名声不好又如何?反之,名声再好,却无功于秦,也不该得到赏赐。”

结果,韩非又得罪了姚贾。

于是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姚贾伙同李斯陷害了韩非。两个厌恶韩非的人联合起来对韩非下手,他们提出,韩非终究是韩国王室成员,依照人之常情,终究不会忠心于秦。而以他的学识和才干,如果不能为秦所用,必将成为秦国的大患,不如依法诛之。

秦王一点头,他仰慕的韩老师便下了大牢。在狱中韩非一度还想见嬴政为自己辩解,但对手哪里还会给他这个能让他起死回生的机会。当李斯的毒酒送到韩非面前,想来韩非或许会扪心自问:“为什么写了那么多的权术理论,怎么一到实践操作就不行了了呢?”

然而,究竟是谁害死了韩非?

许多人归因于李斯的嫉妒心,这并没有错。但是这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将韩非打入大牢的决定权,并不在李斯掌握中。杀害韩非,李斯是推动者,却不是决定者。

打个比方,有恶人纵犬咬人,被咬人该怪狗还是怪那狗的主人。姚贾、李斯是咬人的狗,他们的主人又是谁?

是秦王。《史记》说韩非死后,秦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可见秦王的本意,是要杀韩非的。只不过后来又后悔了。

秦王为什么要杀韩非?难道只是因为几句谗言?尉缭说得好:“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韩非没看明白的,尉缭看明白了。

有人问了,“嬴政不是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么?为什么他还要杀韩非?”回答是:“吃鸡的蛋就不能再杀鸡么?况且嬴政杀韩非,正是学习韩非学说的实践作品。”

四、法至刚,术势阴柔!

所谓法家,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至少可分为两大派。

其一:法治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商鞅、吴起,特点是注重法律,作风刚硬。

法治派的主要精神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以法律为国本,以法治国。譬如商鞅,他认为法是为治之本,而推行法治,就必须要立法明分。商鞅曾经在国都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称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以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真有人搬了,于是立刻如约赏赐,以此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商鞅所说的法,是明明白白写出来的成文法,是君臣上下无论身份贵贱都要遵守的法律。所以太子以身试法,商鞅也毫不留情。

由此看来,法治派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而不是一君王一贵人的私利。从这一点看来,商鞅、吴起的法治精神,几乎接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只是接近而已,一旦失去君主支持,法家的所谓“法治”就成了无根之木。)

但也正是这一点执着,让法治派经常得罪权贵,因此商鞅、吴起都不得善终,还得了个天资刻薄的恶名。

从对权力的控制来说,法治派则往往大权独揽,臣强君弱。商鞅在秦国变法,政府权力一手抓,秦孝公在幕后默默支持,如无必要,一般不出面。所以史称“商鞅变法”,而非“秦孝公变法”,吴起在楚国也是如此。

同类推荐
  • 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

    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

    在南亚地区中,印度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功。印度模式涉及方方面面,该书选择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个角度切入进行阐述和分析。除了印度以外,在南亚地区中,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三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各具特色,在书中作了重点介绍和分析。《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的一个显著亮点是对相关学术界中有争议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独立的看法,特别在上篇印度模式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 崇祯的崛起

    崇祯的崛起

    一名宅男公务员魂穿崇祯自缢之时,开启史诗级难度。没有神器,自己练~没有猛将,自己培养~没有系统,好吧!这个真没办法~多尔衮算什么,朕要搅得你不得安宁;李自成一帮流寇,朕要教你怎样当皇帝;张献忠杀人狂魔,呵呵,留下李定国再去死~对了,还有东林党,一律进行改造;地主豪绅,统统变身资本家;藩王勋贵,全部给朕上战场,儒家学说,改成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朕要开创大明的新时代!什么?不听话,锦衣卫、东厂任选一个吧!朕不强迫你,朕是仁慈的!忘了,还有个最强大的敌人躲在黑暗里……
  • 高太尉新传

    高太尉新传

    这里有当时最富庶的城市,这里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这里有当时最灿烂的文化,但是,中原万里锦绣山河,却即将在巨大的耻辱中臣服于异族的铁蹄。倘若未雨绸缪,那么,北定燕云西进沙州,南出大理东下琉球,这一切是否不再会是梦想?本书已完结,请书友们支持新书《武唐攻略》链接见简介下的直通车,谢谢!
  •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一部关于战争记忆、国家罪行和民族悔罪的政治游记。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 我与白起走过杀神岁月

    我与白起走过杀神岁月

    一只染血的古董酒杯,竟是数千年前武安君白起饮下毒酒的那一杯。握住酒杯的那一刻我竟回到了秦国统一之前!一段庙堂,一段江湖,就此展开。 新书《青阳长歌》已经在起点中文网连载,还支持的老朋友来看新书吧,别等了。
热门推荐
  • 双面人格的夏天

    双面人格的夏天

    张一白导演诚挚推荐,女作家孙未又一颠覆长篇力作,不负期待。一个是长袖善舞、处事圆滑的女主持,一个是单纯善良却命途多舛的孤儿。两种人格被困于同一身体中,悬疑丛生。善与恶、罪与罚,抽丝剥茧,多年的疑团终将揭开。果断且纯粹的爱与恨,对梦想与人性的抉择,亦是两种人格的博弈: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凭着一颗温存的心,等待别人施舍一点爱。故事的结局总是出于意料,但又永远不会让你失望。邓夏是一名成功的电视台女主播,多年来一步步扶植她的恋人庄庸登上文艺频道总监的高位。在权力与财富的赛场上,邓夏一手策划与主持的全民励志类真人秀节目《德赛洛梦想之舞》一再突破收视率新高,却无意中打开了灾难之门。
  • We Two

    We Tw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嫡女风华

    嫡女风华

    遭人陷害惨死,醒来时,她已不再是杀手莫离,而是正在惨遭皮鞭痛打的将军府嫡女。为了抬头做人,她遵从神秘老人的意思,苦练《芙蓉诀》。历尽千辛,终于得知自己身份,原以为可以跟爱人相守一世,奈何他早已有了婚约。罢了,既然不属于自己,不如选择放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枕边的恋人,竟然是个彻头彻底的奸细!命运多舛,挚爱背叛,世间到底谁可以依赖?上天造化,生我莫离,必有重用。放手一搏,且看我重拾圣界,凤舞九天!【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观音义疏

    观音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命女帝

    天命女帝

    世人都说,练武之人又脏又臭?扯淡!那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二傻子!真正的武道高手,都是越修越是美貌!尤其是妹子!修为越高,身材相貌越是完美,瞧瞧天下四大美人,哪个不是武道高手?秦岚的目标是,做最强最美的武道女帝!
  • 活在汉朝不容易

    活在汉朝不容易

    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烘焙出了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高祖既宽又疑、文帝既俭又奢、萧何既端又阴,张良既慧又警,陈平既奸又醒,晁错既智且愚,卫青既厚且惕,霍光既忠且妄……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和现象,包括刘邦的真实父亲、吕后被狗咬死、汉文帝为男宠求情、八十年前就被预言的皇后、抵得上十万兵马的公主、史书上失踪的皇帝、十五岁的皇太后、西汉每个皇帝的男宠……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存在着截然反向和矛盾的性格特征,你无法简单地丈量他的黑白对错。
  • 真神界

    真神界

    一个奴隶,机缘巧合,踏上了武道之路,在尘世巅峰,蓦然发现,所有曾经站在巅峰上的人,都已经消失不见……消失的武道巨匠、魔道巨孽,都去了哪里?曾经的热血,难道竟然都是一场虚幻的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酷首席的虐爱

    酷首席的虐爱

    黎思尘狠狠抓住何雅思,狠狠对她说:“你是我的,妳这辈子都属于我,你这辈子休想摆脱我。”何雅思哭着说:“为什么?你为什么一定要把我绑在你身边,你都不爱我。”
  • 顾先生别凶我

    顾先生别凶我

    推荐新文《重生甜妻:特级老公,超宠我!》“放开!”她被那个人攥在手里,听他霸道宣布:除非死,否则,你永远也逃不开。重生前,慕夕瑶被恶毒叔婶害瞎双眼,被渣男送到那人的身边,一次次挣扎与逃离,他偏执成魔,为她成狂,却也令她害怕。重生后,她在他的身边醒来,重获光明,心也重获新生,脚踩渣男,手撕贱女。“滚回来!罚你把他碰过的手洗一百次!”顾先生将小丫头拎到身边。乖乖洗完,慕夕瑶转身,却发现那人露出胸肌、腹肌、人鱼线,躺平等她了。“老公……我累。”男人扯松衣领:“体力这么差,还不多锻炼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