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0300000006

第6章 火箭的故事(5)

火箭А—4第一次在试验台上的点火试验于1947年10 月16 日进行。人们立刻就发现了大量地面电缆网络和接插件的故障。整改工作进行了一昼夜。两天后,1947年10 月18 日,在靶场实现了第一次弹道火箭发射。发射结果良好:火箭А—4 飞行了206.7 千米,达到86千米高度。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火箭向左偏离目标达30千米,进入稠密大气层后就完全烧毁了。

下一次,10月22日的发射,仍然使用了Т批次火箭。还在火箭飞行的主动段,发射者们就捕捉到严重的向左偏离,竟达到180 千米!为解决问题,德国专家受邀而来。终于弄清,原来在一定状态下,由于振动,控制线路内产生了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后来在线路中加了电子滤波器,才消除了干扰。

改进控制线路之后开始并延续至1947年11月13日的第二轮试验,发射了4枚Т批次和5枚Н批次(此批火箭是苏联和德国专家在德国组装的) 火箭。9枚火箭中,能够达到最大射程274千米目标的仅有5枚。

当靶场进行夏季飞行试验的时候,在НИИ—88 ,计及苏联国标(ГОСТ)、标准、规范和材料的要求,完成了对德国火箭技术资料的配套工作。此项艰苦而细致的劳动,就像研究和掌握缴获的火箭技术的总结一样,成为制造国产远程弹道火箭Р—1的基础。

事实表明,在苏联条件下,制造类似这样的火箭并不简单。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用国产类似材料替代德国材料。在制造火箭А —4时,德国人使用了86 种牌号和规格的钢材,而苏联1947年的工业技术,可以提供的仅有32种牌号。有色金属方面,德国人使用了59种牌号,而苏联的火箭,在自己家只能找到21种。橡胶、垫片、密封、绝缘、塑料,都是极端“困难的”材料。对于火箭,需要有87种非金属产品,而苏联的工厂和研究所能够提供的只有48种。

克服了巨大困难才掌握了控制系统舵面机构的制造。其第一批样件,无论是静力特性还是动力特性,没有一样达到要求。更严重的是,它们都没能达到密封要求。作为工作燃料的油,在这些机构中,当产生工作压力时,毁坏了橡胶密封件。另外,刚刚掌握了制造机构壳体技术的工厂,甚至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品质。

用于制造泵主要零件的特殊铁和钢,在加工时被发现纯度不够。继动分流阀组件给已有大量废品的齿轮泵又添加了许多麻烦。掉入分流阀机构中的微小颗粒,导致机构卡滞。这种“污染”,使火箭失去了操纵性,并不可避免地发生事故。

在德国研究液体火箭发动机时,大燃烧室的焊接并非不可捉摸。但在自己家里,焊缝却是带有凸瘤的,有大量烧穿,试验时还产生裂纹。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们有了一种成熟的看法,即战后苏联的生产水平,不适应设计人员所创造的技术水平。要做的不仅是对操作工艺的改进,还要使工程师和工人从心理上有深刻改变。

尽管工艺落后,而且首批Р—1在形式上仅限于仿制火箭А—4,设计师们还是争取立刻采用新的方案。结果是,其显著改造了尾舱和仪表舱的结构,并有所加强。因为加大了酒精的加注量,火箭的理论飞行距离也得以提高,达到250至270千米。

计划于1948年9月17 日在卡普斯金亚尔靶场做第一次发射火箭Р—1的尝试,即А—4发射后的11个月。批号为I—4的火箭,发射后立即倾斜并开始水平飞行67。在发动机工作情况下飞行了10 千米后,火箭俯冲并毁坏。发射时发射台被损坏。

由于需要在靶场直接消除无数故障,故耽误了下一枚Р—1的发射。但最后还是进行了发射,日期是1948年10 月10 日。这一次,批号为I—1的火箭飞行了250千米。发射被认为是成功的,但这是10枚火箭批量中仅有的一次。故障原因主要是工艺性的:火箭的机械部件和系统制造质量不佳; 对部件和仪表的检测监控不好。为救活年轻的火箭企业,不致令其关闭,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检查全部工艺链。

夏季第二阶段的试验准备了20 枚火箭。其中10 枚用于校靶,10枚用于考核。在1949年秋发射时,这一组中17 枚火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1950年1月25日,政府决定,火箭Р—1 装备苏联军队。而在1952年,该火箭在第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的第588 工厂投入批量生产。今天,许多专家提出:火箭Р—1装备苏联军队并投入批生产了吗?要知道,军方认为它不可靠,老化了。但是,如果回顾这一段历史,从培养专业干部、积累经验、提高工艺水平的观点看,火箭Р—1的贡献不可磨灭——在4年的时间里,苏联火箭人员消除了落后10年的状况,在苏联,打下了发展新型企业的基础。此外,正是火箭Р—1使苏联开始了针对宇宙的直接研究。

1.7 首次地球物理探测

还在德国的时候,科罗廖夫即明白了,在火箭А—4基础上可以设计更先进的火箭,其射程可达到600 千米。在确定德国发动机在推力上可以给出16% ~35% 的加力之后,总设计师建议了5种新火箭方案,其中之一是基本型。

设计人员曾设想,标识为Р—2 的火箭,将基本类似А—4,但其箭身的柱体长度延长了1.9 米。尽管工期短、工作忙,1946年底还是完成了火箭的全部图样及说明书,甚至做好了3枚Р—2的试验样机。

1947年4月25日,在НИИ—88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上,进行了火箭Р—2的草图设计答辩。有一个问题引起极大关切。计算表明,加长的火箭在返回稠密大气层时会损毁。科罗廖夫将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组装火箭的论述引用到自己论文中67 ,并提出了独创的思想:制造可分离的火箭弹头,使其独立击中目标,而不取决于运载器弹道轨迹的末段。

在改进火箭的过程中,还曾有过一些革命性的建议。例如,借助给箱体内部增压,可以使其有足够的刚性,以至能自身承受并“支撑”外部载荷。据此,箱体可以做得更小且无需另外制作保护外壳——外壳会增加火箭的重量。此外,研究表明,大的尾翼并不能改善火箭的飞行特性,从而否定了其存在的意义。

到1947年底,设计方案已经完成,但新的独特设想仅部分实现:仅限于承压的燃油箱。方案保留了氧气箱的防护外壳,保留了尾舱的尾翼。火箭的最终方案建议,把氧气箱做成承压的。因此,第一方案被划到特殊计划中,火箭被标识为Р—2Э。

对可分离弹头问题要给予认真研究。开始,НИИ—88 的工程师们感到,新的“组装”构图没有任何困难:关闭发动机,弹头用弹簧抛出,或者用传爆管射出。但是,几乎马上就出现了问题:只要发动机工作,就不能分离弹头(发动机就像从下方用火箭壳体托着它),而发动机关闭之后再分离弹头并不划算,因为,火箭已经不可操纵,弹头可能偏离航向。因此,分离要准确地发生在发动机关闭的那一瞬间。问题也正在这里,这一瞬间是不存在的!停止供燃料之后,燃烧室内的残余燃烧仍在继续,推力趋向减小,而完全消失却要经过7 ~10 秒。为了确定精准的停止供燃料瞬间,需要燃料残余燃烧的数学模型。而建立这样的模型,不要一年也要数月的时间。谢尔盖·科罗廖夫决定,不等待这一问题的理论概念完成,直接进行火箭Р—1 弹头的试射。他设想,在Р—2Э开始试验之前,和弹头分离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于是出现了火箭Р—1А——阿努诗卡,这是靶场上人们对它的爱称。

可分离弹头的工作使科罗廖夫迈出了下面的一步,邀请科学院的学者参加导弹计划。科罗廖夫继续将自己的“宇宙”方针投向火箭制造,它需要经过检验的高层大气数据,以便投入宇宙飞行器的设计。

有趣的是,早在1944年,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就讨论过建造火药火箭210的问题,并以升至40 千米高的仪表,对宇宙射线进行测量。1946年6月,在列宁格勒近郊发射了3 枚此种火箭,火箭上安装了由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威尔诺夫68教授小组制造的仪器。但是,发射均以失败告终。不过,威尔诺夫没有失望,当他听说在伏尔加河边的荒原正在发射大型火箭时,他开始询问并找到了科罗廖夫。

1947年夏天,总设计师邀请威尔诺夫教授及其同行来到巴特里普基,参观工厂和设计局,展示了从德国缴获的火箭技术设备样品。参观结束后,科罗廖夫开始询问物理学家的计划。在谈话过程中,确定了科研设备第一个组件的重量为500千克。

得到科学院领导事先的支持之后,威尔诺夫教授又得到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的许可,将自己的仪器放在了从德国运回的2枚А—4火箭上。1947年秋,物理学家来到卡普斯金亚尔。带有科学仪器的火箭第一次发射已经是11月2日,进行得近乎理想:火箭偏离理论轨迹仅仅5千米。仪器记录的信号可以接受,并对其进行了译码和分析。11月13日的第二次发射表现得“更纯净”,其偏离未超出80米,学者们得到了大量值得处理和思考的数据。

物理学家的兴趣范围扩大了,在得知带有可分离弹头的火箭Р—1А设计方案之后,他们欣喜若狂 :现在能够精确测量大气高层的气体组成和温度了,再也不用怕“整个”火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干扰”。

为支持科学研究,军方拨出8 枚缴获的火箭А—4 ,НИИ —88的工程师们逐个查看,进行必要的更改。一些火箭,安装了特殊结构的尾舱,同时,增加了使弹头分离的机构。该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停车”以后,操控仪表发出指令,使传爆管的爆炸螺栓断开,弹头和火箭壳体是用该螺栓连接在一起的。然后,弹簧机构平稳地推出弹头。结果,火箭Р—1А在壳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长度比原来的А—4增加了1米。

1949年5月7日,阿努诗卡第一次发射。分离的弹头落在距离发射点210千米的地方。激动的科罗廖夫立即要了飞机飞向目的地。他从空中看到两个弹坑,便说服驾驶员将飞机Ли—2 降落,自己去看火箭和分离弹头的着陆点。

又进行了还算成功的三次带有分离弹头的弹道发射。而对第5枚——安装着物理学家的仪器的火箭,则坚决地进行了垂直发射。科学研究部件ФИАР—1放在臼炮内的圆柱形仪器舱内,臼炮安装在尾舱,就在尾翼的旁边。在预定高度,用压缩空气将其抛出。

经过4秒钟,仪器开始收集样件,为便于着陆后寻找,仪器舱装备了无线电发射机。两枚准备垂直发射的火箭,分别安装了2 个臼炮和2个仪器组件ФИАР—1。

1949年5月24日,首批2 个组件ФИАР—1 被火箭Р—1А带到110千米高度。弹头分离机构正常工作,两个仪器舱分别飞向火箭两边,以便脱离“过量的燃气流”。一段时间内,仪器舱飞行时仪器没有启动,最后终于开始工作。但就在这一刻,降落伞突然提前打开了。巨大的空气压力将降落伞撕成布条,仪器舱随即落向地面。

4天以后,即5月28日,物理学家不再悲伤,因为科研仪器从102千米回落到地面依旧完整,没有损伤。

利用改进的火箭Р—1做科学试验持续了7年时间,火箭很适合用于研究高层大气。实际上,他们的标识已经不是“Р”,而是“В”(俄文“垂直”的字头)。这样,在Р—1А基础上,研制并发射了下列火箭:В—1А,В—1Б,В—1В,В—1Д,В—1Е。在Р—2基础上的是В—2А,在Р—5基础上的是В—5А。

至于大型火箭Р—2,则在完成一个循坏试验之后,又加以改进,并于1952年以代号8Ж38装备了部队。

可分离弹头不仅使人们能够确定大气上层成分,而且能够开始从事医学生理实验,研究火箭飞行因素对生命组织的影响。1950年8月28日,科罗廖夫批准了研制火箭В—1Б以及可分离密封舱的技术任务书。分离密封舱内可以安置供试验的动物。

但是,会是什么动物?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亚兹多夫斯基69对此给了答案。他此前在国家航空医学科学试验研究院(ГНИИИ) 70领导了密封舱和宇航服的试验,并成立了由三个医生和一个工程师组成的小组。

正如预想的,在选什么动物进行试验的问题上,小组成员之间发生了争论。起初有人建议选啮齿动物,也考虑过用猴子,因为当时美国在缴获的火箭А—4上,猕猴属的恒河猴已经飞过。但是,猴子常发生神经问题,因此,学者们被迫搭载上被麻醉的猴子,这大大降低了所得结果的价值。此外,没有一只猴子幸运地生还地面,因为火箭及其弹头毁坏了71。经过长期辩论后确定,宇宙试验的生物客体将是狗。因为狗能很好地接受训练,并极快地习惯于各种限制。下面一点也很重要:在俄罗斯对其生理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而巴甫洛夫教授72的论文也广为人知,那些未来的宇航医学家们还是大学生时就知道了。

为飞行而选择的狗,其体重不能超过7千克。其他必要条件是:特别健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对各种不利外界环境因素保持稳定,具备这些条件的首先是流浪的、非良种的狗。年龄也有很大意义:年老动物和幼崽忍耐不利条件的能力较差; 幼崽好动,坐不住,过分地爱玩耍,这有可能导致试验失败。根据经验,应优先选择年龄在2岁至6岁的狗。

同类推荐
  • 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技术

    船舶动力装置故障诊断技术

    科技进步、经济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的培养。船用柴油机、齿轮箱和传动轴系是船舶的主要动力……
  •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激情与超越:中国一航的5周年

    2004年7月1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走过了整整5年,这是与时俱进,缩短差距、跨越新台阶的5年,是抓住机遇,超常拼搏、走向振兴的5年,是铸造蓝天丰碑、谱写时代篇章的5年。本书汇集了纪念中国一航成立5周年的有关文章,从重点型号、技术创新、调整改革、管理创新、集团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追求第一”和“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难忘岁月,展示了中国一航发展的美好前景。谨将此书献给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和关心、支持中国航空工业的上级有关部门、兄弟单位与人士。
  • 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本书共分十一章,阐述了山西面制食品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原辅料和加工方法。根据山西面食取材多样的特征分不同章节,详细介绍了以小麦粉、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高粱面、黍米面、马铃薯淀粉、豆面、糯米面等为主料的面食制品的原料与配方、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产品特色。书中所述具体品种涵盖山西省各市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食品,内容详尽,种类齐全。本书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易于理解,可供城乡居民家庭、面食加工企业、个体户加工作坊、食品餐饮以及商业等部门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 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如是记录了中国航空工业近6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系统展示了新中国航空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体现了航空人奋进创新、报销祖国的精神风貌。本书内容翔实、系统,记述准确、可观、简明,不少信息属于首次披露,兼具纪念价值和史料价值,可作为工具书使用与收藏。
  • 3D打印:知道这些就够了

    3D打印:知道这些就够了

    本书适合对3D打印有兴趣,却不太了解的读者,同时本书也涉及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即使是3D打印方面的专家也能有所收获。若你想快速了解3D打印,那么短小精悍的本书绝对能满足你的要求,直接阅读吧!
热门推荐
  • 不系领带的领导科学

    不系领带的领导科学

    作者过去长时间从事干部工作,对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近三年,又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讲话,很受教育和启发。作者思考了很多,最后决定把这些思考整理成书,使其稍稍系统一些。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作者的工作经历来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所以实践的色彩、经历的色彩、交流的色彩、谈心的色彩、漫散的色彩比较浓重,因为不够“规范”,作者便把它称为“不系领带”的领导科学。
  • 桂花树

    桂花树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多变总裁的复仇新娘

    多变总裁的复仇新娘

    当善解人意的灰姑娘慕容珂撞上有未婚妻的高富帅总裁炅佶锋,实实在在的爱情却在友情和亲情间频频接受考验!好不容易冲破了各种障碍,不想大喜当天,慕容珂却离奇失踪了,据说让她失踪的,还是炅佶锋的亲爷爷!三年后,她跟随英国贵族慕氏重归故土,毅然加入一直视炅家为眼中钉的Revenge公司,意为复仇,展开一轮轮匪夷所思的报复……
  • 侦破探谜

    侦破探谜

    《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侦破探谜》是《中国学生探索发现奥秘》系列之一,包括:体育探谜、文化探谜、文明探谜、文学探谜、文艺探谜等。
  • 狙击之王

    狙击之王

    为了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纪念,大学毕业生林晨参了军。到了部队,林晨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刻苦的训练,凭着名牌大学生习惯于优秀的性格,在训练上走出一条路,参加支队、总队的军事比武,走到武警部队中的特种部队——特勤大队,身边一起参加集训的战友一个个的被淘汰,各种奇难艰险的训练考核,林晨的内心受到触动,在不愿意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倔强下,在习惯于优秀、不愿意被淘汰的自信中,林晨熬过特勤大队集训队的集训选拔,成为一名真正的特勤大队特战队员。
  • 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主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指定的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在参考和借鉴许多译本优点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欣赏与评析等全面性指导阅读,可谓是高度浓缩,既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又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把握。
  • 花红寨

    花红寨

    一个普通的山民,先灭了保卫村庄的护卫队,后灭了从山上来的一伙棒客(土匪);灭掉棒客(土匪)尚在情理之中,而灭掉专打棒客(土匪)保卫村民的护卫队却有点出人意料。到底怎么回事?王得冲花红寨当然有花。除去那些杂七杂八的花,最多的还是映山红。映山红开得无比灿烂,花朵密集地挤在枝头上,从山顶连到沟底,漫山红彤彤的。看起来,就像一摊没有边际的鲜血。这个时候,王得冲正带着他儿牛牛,在山寨南面的半坡上栽苞谷。王得冲提着竹篼,朝事先挖好的小土坑里丢苞谷籽。他儿牛牛弯着腰,在地边摘映山红。牛牛仔细把花蕊抽出来,捏起花瓣往嘴里塞。他喜欢吃这种东西。
  • 胭脂雀

    胭脂雀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奈何天不遂人愿。生在乱世,身如飘蓬。阿柔以为自己是藤,幸运的依靠上一颗大树。到了最后才明白,自己不过是那树上,曾经停歇过的,一只可有可无的鸟儿。你爱的是天下,而我……可以选择吗?
  •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冰心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
  • 都市鬼怪奇谈

    都市鬼怪奇谈

    是做人好,还是做鬼好?一只修行了四百年的鬼,迷失在现代都市的茫茫红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