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0800000002

第2章 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1)

——写在前面的话

1984年7月29日,总部位于美国洛衫矶市的全球第二大海外中文日报——《国际日报》(International Daily News)刊登了一篇署名方怡的文章——“航空界先驱王士倬”。文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

“凡了解中国航空界的人士,一定熟知王士倬。”同一日,香港《晶报》广州专稿栏目刊登特派记者林君的报道,文章的开头也是相同的一句话。在大陆的诸多航空界人士会不以为然,因为确有许多人不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了解到王士倬先生。以后是在国务院参事室一位领导同志的帮助下,与王士倬最小的儿子——王昌井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王士倬先生生前写的一本自传。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自传誊清本”几个字。字迹苍拙,用的那支圆珠笔似乎已经没有了油,笔画有点断续,有的地方划了几次。

自传的誊写显然是很用心的,极少修改,与封面的字迹不同,除最后几页略显粗疏外,总体是很工整的,像是一个好学生的语文作业本。

自传从他的祖上写起,直到1991年10月入住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之前,全文共3万余字。那时的王士倬先生患有严重眼疾,视力非常弱,在经历了80多年坎坷跌宕后,他努力地做了一件事——写下自己对人生的回忆和感悟。他想留给后人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呢?

当一字一句把他的自传录入、在仔细辨认他书写习惯的异体字时,眼到、心到、手到。感受着他的思想、感情、精神,我们与这位老前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

他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几个第一

在整理王士倬先生自传的过程中,我们搜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搜集到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生曾经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的几个第一:

“1934年至1935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其试验段风洞直径最小为5英尺、最大约10英尺、长50余英尺。”(《清华历史中的航空工程系》清华校史研究室)

“1935年……清华招考专科生,专习航空,钱学森当选,在国内培训一年,由王士倬指导,后赴 MIT 及CIT,成为冯·卡门教授之高足,为航空工程权威。”(《九二自述》[美] 顾毓琇)

1935年“10月 10日,刘仙洲、王季绪、杨毅、李辑祥、庄前鼎、顾毓瑔和王士倬等人联名发函,在机械工程界征求成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起人。……时至1936年1月,已征集到发起人152名。在北京清华大学成立了筹委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早期历史)

“1936年,又由华腾多夫、王士倬等教授主持和当时的助教以及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十余人参加,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必要时可扩大至20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该风洞的设计得到了当时欧美航空界的赞许,曾登载于英国第一流的飞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报告内。”(《清华历史中的航空工程系》清华校史研究室)

“1936年……5月,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杭州举行联合年会,……王士倬、冯桂连、华敦德、张捷迁宣读《清华大学之航空风洞》得第一奖。同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九二自述》[美] 顾毓琇)

“……王士倬厂长到任,并不比其前任轻松,因为航空发动机批量生产是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第一遭。”(《乌鸦洞的奇迹》欧阳昌宇)

“……到1947年初,30台航空发动机终于完工。由航委会任抽一台装在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的飞机上,由昆明直飞南京证明发动机性能良好。至此,大定厂已完成了我国自制第一批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任务。”(《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与浙大校友》欧阳昌宇)

他的周围群星灿烂

在这本薄薄的、看起来十分简陋的笔记本里,记录了太多的历史人物。

有张任、顾毓琇、王昆仑、庄前鼎、叶企荪、李辑祥、王云五、梅贻琦、李耀滋、钱昌祚、许锡缵、叶玄、徐昌裕、黄光锐、王助、李柏龄、王造时、吴景超、孙承谔、梁思忠……

这些人都是在历史上有着影响和显赫家世及社会地位的。在这些人之外,还有更多的一些知名人士与他有过交往,他没有写到,也没有渲染。

被中央组织部誉为“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国科普事业先驱高士其先生与王士倬同庚,同年考入清华,又同年赴美留学。在为他平反的事情上,完全是因高士其先生的影响,才得以引起高层重视。但他在自传中却只是淡淡地一笔带过,反而是高士其先生为与他的见面写下了一首诗。高士其先生是一位想象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和杰出的科学普及工作者。他的作品像童话、像儿歌,纯真、阳光、美好……但在这首诗里,他写下了“一把辛酸泪”这样沉重的字眼。

1984年,钱学森先生给王士倬先生写过一封信,开头写着“士倬吾师”。钱老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的巨擘,他敬重师长的大家风范跃然纸上,其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这些事在自传中都没有提及。

1997年,顾毓琇先生在知道戴振铎先生写了《纪念冯桂连教授》一文以后,不顾年届95岁高龄,“赶写”《纪念清华航空工程组创始人王士倬教授》一文,希望同时发表。1926年,王士倬先生对学习机械工程产生动摇的时候,是顾毓琇先生劝他学习航空的。这位学长满怀深情地回忆到王士倬先生自1933年1月被聘为“航空工程组教授,遂为清华航空工程组创始人”到设计建造中国第一个风洞实验室的经过。他写到:

“本文纪念王士倬教授只限于清华自制航空风洞。但王教授对航空航天人才之培养,实有不可磨灭之功绩。本人于 MIT 进修时,曾同住一年,而早出晚归,极少见面。在清华任教时期,则朝夕相处。其努力创始航空工程组,至今钦佩。”

那个时期的顾毓琇先生刚过30岁,王士倬先生则不到28岁。他们都是在13岁的时候,考进了清华。

如果我们把王先生的自传作为一个索引,会发现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多杰出的人物,拥有那样厚实而宽广的人文底蕴。通过对这些人的了解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祖国即便在“黑夜”也有着灿烂的星空。

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航空事业中,他没把自己当外人

从国务院参事室保存的资料中,王士倬先生还留下了一份上交组织的“王士倬的自传”。自传没有说明时间,也没有落款,文字的最后,是一个放在括号里的“完”字。细读之下,可以肯定该自传写于 1950年,而且是写给当时的重工业部组织的。

与这份自传在一起的还有三份资料:

一、建设航空工业意见书

二、我希望怎样做航空工业的准备工作

三、我所看到的几个问题

在“建设航空工业意见书”中他阐述了以下的观点:

“将来一定要办航空,这是中国人民没有异议的主张。今天呢,国家的财力不易照顾,这亦是大家很易了解的事实。但是,航空工业不是简单地说办就成,就是有了钱没有技术上的准备,亦是枉然。”

“飞机是在20世纪(1903年)始为人类发明创造成功的东西。它象征着现代最新颖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品,它的制造技术是复杂的。当然,我们不可望而生畏,我们要有步骤地、有重点地、并且有决心地克服困难。”

“检验做得好或坏,可以决定飞行人员的生死,可以延长或缩短飞机的有效寿命,可以使整个航空工业成功或失败。……我们要求一切合理化,科学化。科学的真理是可以用实验来证明的。从不断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获得新经验、新学识、新进步与改良。”

在“我希望怎样做航空工业的准备工作”中,他写下了这样的意见:

“调查工作,一开始由本人作广泛的旅行参观并与各方面负责人洽谈,逐渐走上通讯填写表格以及统计分析的轨道。”

“与空军及民航修护部门联系修护现用飞机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现在如此,将来我们能够制造飞机时,更应该如此。”

“飞行安全的因素非常重大,我们绝对不可以勉强,把不够好的东西充当好东西。怎样才算好东西呢?航空技术先进的国家,订制规范,用数目字规定怎样测验好歹。我们应搜集此项规范,以供参照。”

紧随其后,他秉笔直书,写了一个用词激烈的意见——“我所看到的几个问题”:

“我已介绍了自己的履历,提供了些意见,并表明自己希望做什么工作。以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叙述,没有把复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正因问题复杂,我一个人无法解答。但问题是存在着,不提出来请别人注意、要求大家研究讨论,更是不诚实而且不负责任。仅把问题提出,恕不详加解释,恐非一页二页的篇幅及数小时的思索所能办到。”

再接下来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问题。不到千字的短文,竟然用了26个问号。尤其是在最后,竟然问到了:

“台湾什么时候可以解放?这个问题影响我们的计划很大。……重要的问题,或者是,解放台湾究竟需用多少空军威力?还需要重工业部来建造这样的威力吗?”

与王先生最后写下的自传对照一下,我们可以了解到写这些意见的一些背景,那个时候的航空工业筹备组应该是有着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环境。

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理解他的见解。

他提醒政府,航空工业必须要建设,但需要准备,尤其要量力而行。

“航空工业不是简单地说办就成,就是有了钱没有技术上的准备,亦是枉然。因为航空事业在国防上的重要,各国都寓军航于民航。否则纯粹军用航空赔累更大!”

这是中肯、睿智的建议。在我们今天大力宣传“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指导方针时,可能没有人知道,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一个人已经提出了“寓军航于民航”的建议。

他批评了蒋介石时代的“自作聪明”、“不重视规范”和“迎合飞行的心理”。他为新政权的担心是不要学国民党,不要糟蹋“人民的金钱”。

王士倬先生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新政权的自己人来谈想法的,在他的意见中,很清晰地提出了要重视规范和检验:

“今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的航空事业,大家注重学习,集体研究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检讨错误改进技术。这些学习的资料,起初可以参考外国的规范,进一步我们可以修改规范。运用规范的重要阶段,就是检验工作。”

王士倬先生对国民党“无目的地教育人才”提出了严厉批评。在这里,他举了钱学森的例子。他“主张教育要有目的,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尤其是像航空这样专门的科学技术,不可无计划地教育人才”。他谈的是航空工业,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工业和工程技术,他对教育和人才的看法,也是非常有见地的。

1928年,王士倬先生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继续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工程管理学科,并对当时的工厂管理进行过研究,是懂得科学管理企业的人。他被王云五先生看好,被聘为研究员,借鉴欧美经验,对商务印书馆的机械管理改革进行研究,提出改革建议,在贵州大定工厂任厂长时,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改革家。

王士倬先生是一个干过大事业的人,他在撰写这些意见时,站在国家的高度、航空工业系统的高度、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和科学管理的高度,目光不可谓不犀利,观点不可谓不明晰,思想不可谓不超前。如果真能襟怀坦荡地认真听取这样的意见,虚心一些,真诚一些,我们会少走多少弯路啊!

王先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他没有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从他在邵阳的表现看,他真诚地选择了跟共产党走。在当时,这无疑是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正确选择。

他是一个“政治嗅觉”极低的人

这样一个有着辉煌业绩的人,应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这本自传所记录的却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在自传中他直述解放后在汉口工业学校时,“韦英(注:时任教育科长)很开明,也很虚心好学,她对我帮助很大。她说我的政治嗅觉很低,一语道破了我之为人。”对政治缺乏敏感,在“政治挂帅、突出政治”的年代,他是“落后群体中的落后分子”。看了自传,他确实是这样一个“政治嗅觉”极低的人。

他13岁进清华留美预备班,在清华学习 7年。1918年至1925年,正值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北京,学生运动蓬蓬勃勃。那时候,王士倬先生是着童子军装的中等科的学生。对于这些,他应该能够写出一点令后人仰慕的经历。但在王士倬先生的自传中几乎只是淡淡地写了一笔。

“1919年的 ‘五四’ 运动,我是参加了。但老实说,当时我是莫名其妙的。今天回忆往事,我仍说自己是摇旗呐喊的盲从者。”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没有渲染自己的激进或顺应潮流,反而流露出一丝怨怼:“五月份快到大考复习功课时期,罢课罢考,使自己对基础课程没有学好,至今回忆,犹有遗憾。微分积分的基本概念模糊,一方面要怪美国教授Heinz的教法胡闹,另一方面要怪当时的学潮。”

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并不在乎人们热衷的事物。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丝毫没有从政治或从迎合某种潮流的需要出发。在读过王士倬先生自传以后,我们不能不认真地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人们那么热衷于政治呢?有必要使人人都成为政治家吗?

同类推荐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
  •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中国古代高僧传》这本书中讲述了大约10位高僧的故事,主要介绍了“法显、鸠摩罗什、真谛、智顗”等等高僧的故事。
  • 谋帅刘伯承

    谋帅刘伯承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 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马克昌传

    新中国刑法的拓荒者:马克昌传

    本书记述了马克昌先生风云坎坷以及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在少年时代志向远大,考入武汉法律系后,在专业上刻苦专研。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从此开始了他为武大、为中国刑法界奉献的一生。在为“四人帮”的辩护中,他体现了一位法律工作者应有素养和职业道德。他以深厚的学养、广阔的视野、不计得失的胸襟让业内人叹服。在对后辈的爱护、提携方面,也体现了一位老者的大公无私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 创业金点子

    创业金点子

    2001年初春,二十一岁的我怀揣大专文凭离开山东烟台家乡,来到向往已久的广州寻求发展。在这座南国都市求职,竞争异常“惨烈悲壮”,二十多天过去了,一点眉目也没有。面对残酷的现实,我只好放下女大学生的矜持,走进了天河区一家涉外家政公司。对方正在招收大学生保姆,据说是专门为高端的富豪级雇主服务。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表妹不好惹

    重生之表妹不好惹

    同为远房表妹,邱雪婵就如卢晋成的手心宝,摔不得碰不得,众星捧月的供着奉着。秦珂茵却是遭人厌弃的烂稻草,阴险狡诈,心思歹毒,恨不得大卸八块,除之而后快的卑鄙小人。虽然秦珂茵自认她确实包藏祸心,贪图卢家富贵权势。但是被灌迷下套床赶出卢府横死街头?都当她好欺负的?
  • 魔神“破兵”剑

    魔神“破兵”剑

    “杀!”大师兄卢俊晃一声大喝,展云飞从路旁民房中破窗而出。掌中“听涛”剑,随即化作一道电芒,转瞬间已挑破三名蒙古兵的咽喉。血花飞溅中,展云飞拧身向长街正中一匹高大战马直扑而去。那马上坐着的乃是“邪鹰”夏侯霄——卖身投敌的汉人降将。正是他对中原武林的熟知,无数隐藏于江湖的抗蒙义士,皆被蒙军一一拔起。若不除掉夏侯霄,不仅中原武林,只怕整个大宋天下也将永无宁日!年余以来,江湖中的热血豪杰对夏侯霄发动了数百次刺杀,皆是无功而返。夏侯霄仗着魔剑“破兵”,凶焰愈发炽烈,仿佛他已成为一个永不败灭的神话。
  • 噬血的泪痕

    噬血的泪痕

    草根家族的刑侦之旅,谍影重重,带你走进离奇而又悬念的迷案之中。罪恶团体的覆灭,其中的种种恩恩怨怨,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谜案追踪,异国他乡的围追堵截,神勇的侦探们来临了!书友群:519113024
  • 黄龙四家录

    黄龙四家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山海经美食宝鉴

    山海经美食宝鉴

    人人都说男宠女天经地义,饕餮说:“我就要将我家小厨宠上天,不服来战。”王大厨说:“要想获得一个人的心,先要征服一个人的胃。”饕餮谄媚的笑着帮老爷子捶背:“您老说的太对了。”睚眦说:“让你家小厨做那个108道菜给咱尝尝,咱就原谅你偷吃咱的渡劫果。”饕餮白眼一翻,“挺了挺快足月的肚子,打架请早吃饭免谈。”这真的是一个讲述了,现代小厨师穿越到山海经的世界,在神秘吃货饕餮姐姐的帮助下,收集山海经里特有的食材,研究出满足系统要求的108道满分菜谱,顺便帮助原住民提高饮食质量的故事。是真哒哦~~!请看作者真诚的眼神=。=!
  • 佛说罗摩伽经

    佛说罗摩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气象:千变万化的拼图

    气象:千变万化的拼图

    各地惊现日晕奇观,2006年3月3日,黑龙江省大庆市市民惊奇地发现天上有三个太阳。当时出现三日同辉,正好是在一条线上,中间的太阳是圆形的,两边的有点月牙形,边缘非常清晰。中间的太阳不是很明显,得仔细看。2006年8月18日中午,拉萨布达拉宫上空出现日晕奇观。当时,布达拉宫上空的太阳周围有一道美丽的光环,内红外紫,颇为壮观,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这种现象被称为“日晕”。
  • 重阳分梨十化集

    重阳分梨十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界争战

    三界争战

    截教教主之徒假传教令,鼓动截教暴夺三界,颠倒乾坤!天庭玉帝之妹与佛祖之长徒孙受如来佛祖法旨,下至凡尘统领三界,展开了惊天动地、引人入胜的三界争战……
  • 宇宙剑神

    宇宙剑神

    星空让人遐想,时间让人老去,而这个世界,雷霆闪烁,剑光永恒!他……从封禁之地,剑荡天下而来,持着一柄剑,闯向缤纷绝伦的世界。是守护,还是通天彻地!是唯我独尊,还是万道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