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1200000003

第3章 王弼

王弼(1899.8—1977.8),江西永修人,原航空工业局副局长。1923年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参加了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同年加入共青团,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1938 年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空军地勤学校、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学习,曾任苏联空军少尉、上尉机械师和准校工程师、副科长、少校总检验师等职。1938年回国后历任新疆航空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兼教员、18集团军工程学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三分校训练部工程科主任、军事学校工程主任、俄文学校秘书长、中央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政委等职。1949年3月被任命为军委航空局政治委员,1951年6月任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转业到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等职。王弼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8月去世。

1949年8月10日,中央决定派刘亚楼、王弼、吕黎平3人组成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关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问题。1949年11月,空军成立,王弼被任命为空军副政治委员兼空军工程部部长,1951年6月任空军副司令员。

在空军期间,王弼对空军成立与建设,尤其对航空工程机务工作建设,花费了许多心血,直接参加了组建新的航校和部队以及组织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等工作。在建立航空修理网并转而为航空工业打基础方面,成绩显著。他负责航空工程机务工作的技术、组织与条例建设,保证了训练与作战飞行。他重用知识分子,重视技术工作,继承了延安时期鼓励优待技术干部的好传统,以适应空军这个高技术兵种的建设和作战要求。

1952年1月,王弼转业到地方,先后在二机部、一机部、三机部航空工业局任副局长及教育局局长等职,主管航空教育方面的工作,为航空事业培养出大批人才。他认为从事航空工业的人员,必须政治思想好,有文化、有技术,才能制造出好的飞机和航空产品。1951年11 月4 日,航空工程教育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弼任副主任,到1952年8月23日,委员会拟订了飞机制造、飞机设计、发动机制造、发动机设计4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保送了700名优秀学生于1952年暑假进入航空系学习;完成了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并入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工作;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在北京成立北京航空学院。1952年8月28日,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王弼任主任委员。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办一所航空大学是应当的,需要的”指示,他积极建议将各大学航空系集中,办成几个独立航空学院,加速培养人才,并积极进行高等院校航空系的合并工作。为了使人才配套,王弼积极倡议筹建新的航空中等专业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航空工业先后办起了北京、沈阳、南昌、上海等15 所航空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王弼还倡导各工厂开办技工学校,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培养出毕业生6万余名。

王弼深知办学必须有资金,而当时国家的财力、物力有限,所以他明确提出勤俭办学的原则,要少花钱、多办事。他提出办一所中专,给3个“30”,即30万元投资、30名教师、30台设备。为了办好学校,他不顾年高体弱、四处奔波,选择校址,筹建校舍,解决学生来源、教师配备、器材调拨及毕业生分配等问题,为航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7年2月,王弼会同有关人员亲自深入四川、陕西等地,检查了中专、技校和工厂的教育及员工培训等工作情况。他发现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的经验,及时向赵尔陆部长做了汇报,并积极推广西安航空技校的经验。5月30日《人民日报》以《穷学校能培养出好学生》为题报道了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的经验。当时西安航空技校勤俭办学成为全国教育界的一面红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对当时中专、技校办学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弼对发展我国的航空降落伞事业付出了辛勤劳动。中国的降落伞生产,几乎是白手起家。1955年初,航空工业局决定南京降落伞厂(现中航工业宏光)由王弼直接领导。王弼亲率工作组到厂工作,提出了集中力量生产110型降落伞的方针,并亲赴上海帮助解决特纺材料的生产与供货问题,还协助工厂制定了建议上级成立降落伞国家试放鉴定委员会等5项措施。这些措施大大鼓舞了全厂职工的士气,发挥了技术人员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1955年11月,工厂试造的110型和112型降落伞经上级组织试放、鉴定,双双获得成功。

王弼一贯重视产品质量和检查工作。1953年,王弼负责抓检验处的工作。在王弼的主持下,健全了航空工业局检验处的组织机构,修改了检验工作条例,制定了工厂总装车间检验室的职责范围,制定了有关事故报告的规定。为了搞好航空产品质量,他还强调要开展场外调查,及时反馈部队使用情况。在“大跃进”年代大砍机构时,局机关撤销了检验处,王弼持反对意见。

“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弼受到打击迫害。他虽年过七旬,身患重病,仍要下厂蹲点劳动。当时工厂一片混乱,产品质量低劣,他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沉痛地说:“质量不好,要自我毁灭。制造飞机,不像制造汽车,出了故障,可以停下来修理,飞机在空中出了故障,要机毁人亡。”他不顾重病缠身,写出上万言的建议书,提出质量是生产的核心。不合格的产品,生产得越多,浪费就越大。王弼至死不渝,坚持“质量第一”的精神,深受航空工业广大职工的尊崇和称颂。

1956年,王弼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并担任航空组副组长。由于导弹的出现,当时有人认为飞机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势必要被导弹全部代替,因此主张在中国应全力投入火箭的研究试制。王弼坚持正确的主张,和徐昌裕等同志提出火箭与飞机必须同时进行,主要力量可以放在火箭方面,但应在生产飞机的基础上搞火箭。

1976年3月,他向毛泽东主席、军委叶剑英副主席提出“组织各部门有造诣的航空技术专家,加强科技建设力量,组织生产高速度、高质量的飞机”的建议,以缩小我国飞机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表现出王弼对党、对航空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王弼于1977年8月去世。

同类推荐
  • 谋帅刘伯承

    谋帅刘伯承

    刘伯承是震撼20世纪中国军界的一代名将,早在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时期就以“军神”闻名;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将领中,他的资历也少有人及。他不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参谋长、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长,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司令。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过彝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一生经历战事无数,长于谋略,深得对手的敬畏。另外,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特色是从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当到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校长”。毛泽东曾感叹:“刘伯承是条龙”。朱德称赞刘伯承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是“军事的奇才”。蒋介石则长叹手下无人堪比刘伯承。
  • 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本书讲述清末十年,国危民困,为平息革命声浪,立宪派人士掀起并领导了一场旨在通过和平改革,铲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立宪运动。投入到这一运动者,既有名不见经传的上百万草民,也有不少各界头面人物,奔赴呼号,为民请命,声势所向,掀起绝大的政治革新巨潮,甚至波及民国初年的政局。
  • 曹操:从洛阳小吏到魏武大帝

    曹操:从洛阳小吏到魏武大帝

    曹操,中国历史上让人又爱又恨、极为复杂、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之一。后世喜欢他的人,喜欢他敢做敢当、宁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加之他文韬武略、才华横溢、体恤众生;而恨他的人,则恨他自卑多疑、权诈机变、虐残暴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然而无论历史怎么评价曹操,都难掩其奋斗一生的事实。他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北部中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成就了不朽的功勋。
  • 黄继光

    黄继光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幼年就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49年四川解放后,他积极参加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曾两次被评为模范。 1951年,黄继光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表现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纵身扑向敌人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枪口,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为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的功勋,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 红楼绝唱:曹雪芹

    红楼绝唱:曹雪芹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楼绝唱:曹雪芹》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从曹雪芹这个“圆心”出发,不断伸出半径,延伸到他的整个家族和他所处的整个时代背景,浓化对曹雪芹思想、人格和艺术追求的渲染。
热门推荐
  • 三国重生马孟起

    三国重生马孟起

    重生三国马超,会天下群雄..
  • 各活各的

    各活各的

    储红兵和小枫因爱而步入婚姻殿堂,但不久他们的婚姻就和许多婚姻一样遭遇到危机,他们既不愿放弃婚姻,又想得到自由,于是索性放飞对方,选择双城生活。他们一个住在北京,一个住在海州,虽然相互惦记着,但很快有了各自的交际圈和婚外恋情。小枫与风流倜傥的画家赵西迪相遇;储红兵成为了北漂女白烂漫的密友。新鲜的情感一旦被唤醒,身体的出轨和心灵的出轨便水到渠成。
  • TF少年盛世

    TF少年盛世

    我本是女娲娘娘身边最后一诛幸存的"四叶草",我因受天上"三位天使"两千年来细心的照料,幸而转化成人,取名戚百草。本来已经动心的他,却在野营的途中看着她在他眼前坠落悬崖,当她再次回到他的身边的时候,她已经完完全全的忘记了他,他痛苦并难过着,他该如何去追回她呢。"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看由四叶草仙子转化而成的人类戚百草是如何进行一场爱恋的吧。羽毛家庭群号码:493983351欢迎大家加入讨论哦。
  • 九剑录之剑歌

    九剑录之剑歌

    闯江湖,识红颜,报家仇,天人隔。葬剑归隐,常悲月。
  •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欢呼声、鞭炮声震撼中国大地的时候,历史又欣喜地掀开了新的一页。在批判“四人帮”的勃然呐喊逐渐归于理性的平静后,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的任务凸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作为“文化大革命”中重灾区的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步履也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艰难。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张平化,因与华国锋曾同在湖南工作,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直接领导,使他在思想解放的潮流和“两个凡是”的交锋中,只能选择后者。
  • 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东方兵圣:孙武(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风轻轻吹过

    风轻轻吹过

    人是很善忘的,记忆就像是缕缕的青烟,而时间就像是和煦的微风,风轻轻地吹过,不经意间就把我们的记忆给吹散了。现在即使干柴烈火烧得熊熊炀炀红光满天,记忆也只不过是冒出来的缕缕青烟,火灭了,烟丝苟延残喘继续着,渐渐地,到最后连烟丝也消失不见了。
  • 绝情

    绝情

    在家歇一天,比上班还他妈累。魏啸林浑身酸软地倒在沙发上,小声嘟囔一句。夏天炎热,一身衣服只能穿两天,攒了五天的脏衣服,加上床单枕巾,汗津津一大堆,看着就让人眼晕,还有五天没收拾的房间,没擦的地,用大半天时间干完这么多家务活,能不累吗?真他妈累。魏啸林在一家科研所资料室工作,工人出身的他,自学的日语,他的日语水平完全可以跟日本人对话,在所里是一流的,否则早被处理内退回家了。五十几岁是人生的一个大关卡,除了当官的、有学问的,普通人到了这个年龄,很多人早回家抱孩子了。
  • 紫荆令

    紫荆令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心存正气,无地域之别、无性别之分、无身份之差。他叫南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再次重生。放荡不羁,却不失真理随行,用行动为己开辟不同之路,用能力走出七彩人生。故事从紫荆令开始……
  • 触动心弦

    触动心弦

    他的悲摧之处在于顾盼生辉的美人对他的熟视无睹,如若终生不相识,他还会不会为她的无视而失落,继而陷入情网?她却无知无觉,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梦中不能醒来,那又绿江南岸的微风细雨能否转入此间来……你许我一抹笑颜,我馈你一世芳华!且看一段都市男女的爱情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