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5600000004

第4章 苦涩的童年(1)

1934年农历3月25日清晨,在江西鄱阳县一个偏僻的小村——高石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

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从来就是与天灾人祸紧紧相连。婴儿就出生在这样的农民家庭。

高石村虽说位于鄱阳湖畔,实际上却处在一个港汊的丘陵地区,没有渔业,全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地肥水美,哺育了千百万百姓。但旧中国政府官员腐败,没有人兴修水利,有几处圩堤也年久失修,每当洪水泛滥时,鄱阳湖水汹涌,毫无阻挡地冲击着两岸的庄稼,致使粮食颗粒无收,房屋倒塌,百姓没有归宿,造成巨大灾难。

那时候的高石村,道路不通,贫穷落后,生病了靠求神拜佛,一年到头难得温饱,能够“糠菜半年粮”的算是较好的人家,更穷的就可想而知,老百姓的想法就是靠天吃饭。农村把生儿育女看成是命中注定的,认为多儿多女有福气,当然这种思想的背景仍然是人多劳力多,人多不受欺负!儿子多更好,养儿防老呀!但现实生活里,子女多了,耕地没有多,吃饭的多了,粮食没有多。所以多子女是亦喜亦忧,对于当家的人,往往因此而苦恼。此时,婴儿的父亲正是处在这种苦恼之中。

在农村,妇女生孩子那是很平常的事情。第二天,婴儿的母亲就照常喂鸡、煮饭、洗衣,家里男人照常下地,孩子照常玩耍。

孩子总得有个名字,婴儿的母亲向丈夫提出来:“伢儿,得叫个什么?”不知是没想,还是没想好,婴儿的父亲只“嗯”了一下。“发、发”婴儿的爷爷似乎早就考虑好了,“在咱石姓里,他是‘宠’字辈,叫宠发,对,就叫宠发。”似乎对这个名字挺满意,他连着叫了两声。“发、发”这是农村遍地都用的字眼,很俗,但“发”又是穷怕了的长辈们对后生最大、最迫切,又最实际的梦想啊!

婴儿的父母何尝不想儿子如此呢,因此都同意了。依照农村的习惯,在家里都得有个小名。婴儿的父亲随口说:“叫四,四嘞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啊!原来婴儿虽然在家里排行第八,可在男丁里头是排行第四。封建的农村社会里,是从来不把女儿当做家里人的,所以在父亲的脑子里婴儿是老四,本欲叫老四的,但一想人刚出生,怎么就会老呢?于是把“老”字去掉,剩下个“四”字,又不好叫,就顺口将本土方言里一个习惯性的语气助词“嘞”凑上去,成了四嘞。

从此四嘞就在家里叫开了,也在这个偏僻的小村里叫开了,而石宠发这个名字,因为有些拗口,字也难认,逐渐被家里和村里人淡忘了,甚至再也没有人叫过(后来,考初中时,四嘞将名字改为石屏)。

那时候,高石村是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以高姓为主,石姓只有少数几户。离鄱阳县城有30余里[1]路,那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除了人力独轮车,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村里人到城里办事,只能靠腿走肩扛,大部分人一年都难得进城一两次。

高石村其实也很美丽、宁静,村前虽然只是鄱阳湖的一个港汊,但湖面的宽广仍足以令人心旷神怡。湖光潋滟中,不时有候鸟飞舞。村后,背倚浸润着鄱阳湖水气的小山,苍松翠柏、绿草如茵。黑顶黄墙的房屋,错落在半坡上,被垂柳掩映,尽管简陋却别有一番乡土韵味。还有一棵百年大香樟,粗壮的枝,茂密的叶,似一把巨大的绿伞矗立在村子后面,将大片的阴凉撒给嬉玩的孩童和聊天闲谈的老人。村子的四周是一块块高低参差、平滑如镜的水田,不时显映着耕牛和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特别是村口荷塘里,荷花,鲜艳而又娇美,荷叶,硕大而又碧翠,它们簇拥在一起,连成一片,散发出阵阵清香,呈现着一种悦目的光彩。整个村子似一幅漂亮的水墨画,婉约而又清新。

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村民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男人们将收获的芝麻大豆拿去榨油,女人们用摘来的棉花纺纱,织成粗实厚重的土布并染成一律的靛蓝色,给大人小孩儿做新衣。年轻小伙儿则在农闲时去熬制硝盐,供村里人食用。逢年过节摇着拨浪鼓的货郎,敲着小锣卖糖块的小贩,也时不时来到村里,吸引着村里的大人小孩儿。这里不用钱币,人们都是各自从家里拿些大米、芝麻、黄豆之类的农作物,去换些小孩们爱吃的糖和女人们用的针头线脑儿等。遇上丰收年,多在春节后,村里还会请来戏班子,搭个台子唱几天戏,这是全村人最高兴的时候,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台上唱,台下应,很是热闹。这样的日子,虽然浸透着艰辛与苦涩,可村民们总算觅到了些生活的乐趣。高石村,这时又像一张朴实的民俗图,欢快而又温馨。

但这样的光景并不多,鄱阳湖浇灌着万顷良田,又是渔民的生存空间,但长江水倒灌的时候,它凶猛的波涛顷刻间会将整个村子和田地变成一片蛮荒之地,将一张漂亮的水墨画泡得模糊一片,把一张朴实的民俗图浸得色彩全无。颗粒无收的村民们,又陷入饥饿与悲苦之中。特别是经过盛夏酷暑,传染病流行,缺医少药的村民只能死拖硬扛。因此,每到秋风萧瑟之际,不知从哪栋屋院里就会传出一阵撕心的哭声,人们知道,村里又有什么人离开人世了。

1937年立秋不久,石屏父亲的肺病已经拖了两年(旧社会叫痨病),再也扛不下去了,在秋风凄雨声中他撒手离开了人世。不久,爷爷也忍受不了心中的痛楚,在疾病的折磨下告别了家人。这双重的打击对石屏一家,特别是对母亲和大哥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犹如在已经受伤的心口撒了一把盐,在苦茶般的日子中加一把黄连。这个家已经支离破碎,石屏的二哥、三哥过继给了人家,大姐、二姐早早嫁了出去,三姐送人当了童养媳,最小的四姐也被姑姑的婆婆看着可怜带去收养。在破旧的院子里,这个六口之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和精神上的苦闷。而作为长子,大哥承担着家庭重担。在这种环境下,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无端地打骂自己的女儿,甚至老婆。母亲经常在父亲的灵位前哭泣,边哭边诉说,这在石屏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母亲的同情。每当这个时候,石屏会乖乖地站在母亲身边,拉着母亲的衣袖。这些是石屏长大后,母亲告诉他的。母亲说:“你小时候很乖,你总担心我会哭,所以出去玩的时候会对我说‘妈妈,你不要哭了’!”

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到了艰苦的相持阶段。这个时候,石屏已经开始放牛了,大部分时间和其他的孩子玩,而且很顽皮。

一天,三姐的公公何先生在路上遇到石屏的母亲,他说:“你伢子这么大,不能耍皮了,要去读点书。”这位先生是因逃避日寇的轰炸,从县城逃到高石村来的,在这里创办私塾。母亲长叹了口气说:“哪有这个闲钱啊!”说完眼泪不禁出来了,母亲心里何尝不愿意送石屏读书呢?“远近咱还在亲戚路上,我看这伢子蛮伶俐的,叫他到我那里去读书,我不收学钱。”何先生说。母亲一听满心欢喜,千恩万谢。第二天,母亲就带着石屏来到何先生的私塾,恭恭敬敬地在孔老夫子圣像前跪拜、叩头,又给何先生行了大礼,算是正式启蒙上学了。

学堂第一年是从人、口、手开始认字和描红。第二年要读书了,何先生是位老学究,只会教国文。学堂没有课本,大部分人没有钱,买不起书,都是各自从家里找到什么书就教什么,大人都不会去管。石屏从三祖父的旧房子里找到一套《四书》,请先生教。所谓教,就是把书上的字教你认识,然后就自己去背诵,从不讲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石屏上课就是背这些绕口而又全然不懂什么意思的句子,感到十分的单调。可老先生十分严厉,好玩的石屏挨过不少“板子”。先生总是对他说:“读书就是要吃苦,不苦怎能通今古。”但是石屏这时并不懂,觉得读书十分辛苦,每天都盼着早点下课,好回家做完事去玩。此时石屏的“玩性”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看到大人下象棋,他就会用硬壳纸剪成一个个小圆片,在上面写着车、马、炮等,再画上楚河汉界,与人家学起下棋来。看到别的小孩用纸扎梭镖玩,他就找来些毛竹片,削成像模像样的梭镖。竹制的梭镖射得又快又远,引得其他小孩子都向他讨要,这当然也十分危险,后来被大人们全部缴了械。这恐怕是他第一次制作“飞行器”了。

石屏在何先生那里领到的“赏”字最多,这是先生奖励学生的一种方法。对每次课文背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他就会用朱笔在一张小纸上写个“赏”字,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得奖是石屏最开心、最自豪的时候。因为得了“赏”字,回家就可以吃一个荷包蛋。两年下来,石屏在何先生门下已经读了《四书》中的许多文章。

可就在这相对平静的日子里,厄运又一次向石屏和他的家人袭来。

这是一个夏末初秋之时,八岁的石屏与侄儿突然拉起了肚子,患上了严重的痢疾,连续几天都坐在马桶上,几乎下不来,吃什么就拉什么。一阵阵的疼痛令他全身痉挛,浑身发软疲乏地靠坐在墙壁边,原来红润的嘴唇已经发白,憔悴的脸上毫无血色,连眼睛也苍白得没有了光泽。孱弱而又嘶哑的哭声,像根巨针刺扎着母亲的心。一个儿子,一个孙子,都是心上的肉啊!母亲发了疯似的在村子里一家一户敲门求问草药方子,弄到了就赶快做给他们吃,可都不太见效。到城里去看医生,一是没钱,二是路远根本没法去。大哥大嫂也是长吁短叹,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急得六神无主的母亲,天天在菩萨和石屏父亲及爷爷的灵位前烧香磕头,额头上青一块、紫一块,全家人都陷入巨大的恐慌与无奈之中。20多天后,不幸终于发生了,石屏的侄儿经受不住这残酷的折磨,停止了呼吸……

从大哥大嫂、侄女和母亲凄厉的哭声中,石屏知道侄儿已经永远离开了他。石屏奇迹般地挺过来了。

1943年3月,在江西的日军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发动了新一轮的春季攻势,开始对南昌及周边地区进行又一次大扫荡。听到咚咚咚的声音,大人们说这是鬼子的小汽艇到了双港。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大人们说这是鬼子的飞机来了,赶紧躲到床底下去,说床上有棉被可以挡子弹。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的可笑,但在当时,对飞机,人们只有这种想象的应对方法。

5月的一天,天空昏暗,几架涂着太阳旗的飞机几乎是贴着院子里的树梢飞过,有的人甚至看到了飞行员狰狞的面孔。这时候,石屏对着大人们喊:“我们的兵为什么不打他们?”

不久,就听到县城方向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又不知有多少人丢掉了性命,多少房屋被毁。这是石屏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敌人的飞机,看到敌机的猖狂与罪恶,也对飞机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日军的轰炸,迫使城里的老百姓纷纷跑到乡下去避难,当时习惯叫“逃难”。其中也有人逃到了偏僻的高石村,一向冷清的村落顿时喧闹了许多。这些人一落稳脚跟,就联系附近几个村的乡绅,张罗着要办学校,解决小孩子读书的问题。当地有位叫蒋章耀的先生,是师范毕业生,不仅会教国文,还会教算术、自然等课。于是,大家请他做老师。很快学校就建起来了,教室用的是石屏四祖父的房子,就在石屏家隔壁。石屏那个时候已经9岁了,近水楼台,他到这个学校上课了。

当时,学校里只有十几个学生,年龄差别很大,有二十几岁的,有十几岁的,甚至还有结了婚的。他们有些人读过初中,也有些人读过几年私塾。那时能读得起书的人,大都家里殷实。9岁的石屏算学校里年龄最小、家里最穷的一个,但石屏已经在何先生那里读了几年书,有一定基础。能在蒋章耀先生门下读书,是石屏童年时期的一种幸运。蒋先生教课与何先生大不相同,尽管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他因人施教。教国文课时他会先解释文章内容,再要求背诵,并挑出些重要的句子反复讲解。特别是算术课,在何先生那里石屏没有接触过,这让他感到几分新奇。一串串阿拉伯数字,让石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石屏的记忆力特别出众,别的同学背书是每次只背一小段,他却是每次背一篇或两页文章,这样强的记忆能力连先生也为之高兴。由于营养跟不上,石屏体质比较差,晚读的时候经常会打瞌睡。有时候先生会让他罚站,他甚至站着都会睡着。因为这个,石屏经常会挨打。有时候蒋先生会罚他背文章,他一紧张,瞌睡也吓跑了,站起来便朗朗地背了出来,而且经常背很多内容。对于石屏打瞌睡的毛病,蒋先生也无可奈何。

在蒋先生那里,古文是主要课目,石屏学习了《左传》《唐诗》《史记精华录》《古文观止》等。石屏的算术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蒋老师的授课和鼓励,培养了石屏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的求知渴望。

1945年,全国人民迎来了一件高兴的事: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8月的天空,碧净如洗,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升腾着一阵阵热浪,但人们被胜利鼓舞起来的热情比这热浪更加炽烈,人人奔走相告,雀跃欢呼,全国各地民众都自发结队,通宵达旦地进行游街庆祝,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同类推荐
  • 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星光: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施星灿的奉献人生

    书中的主人公施星灿同志是湖北省利川市国税局离休干部——全国税务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典型、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后简称恩施州)道德模范,被誉为“信念老人”。《人民日报》、《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30多家媒体曾报道过他的事迹。本书通过许多真实、朴实和生动的故事及珍贵的图片反映了全国税务系统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全国税务系统我身边的好税官、湖北省创先争优先进人个人、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恩施州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利川市优秀共产党员施星灿的一生。
  •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卑鄙的圣人:曹操2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家

    主要讲了俄罗斯现代文学文学和第二章苏联现代文学大家。本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富兰克林:伟大的美德诠释者

    富兰克林:伟大的美德诠释者

    《图说世界名人:富兰克林(伟大的美德诠释者)》介绍了,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热门推荐
  • 爱上年少轻狂

    爱上年少轻狂

    安安与老公闹矛盾期间,结识了来公司应聘的男青年米开宇与米开宇这样不经意的相识,生活从此也改变了,一段缘分就此开始。当安安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却发现自己一直活在圈套中。。。。。。
  • 来不及的温柔

    来不及的温柔

    你一定舍不得看到你喜欢的那个人喜欢上别人吧.
  • 穿越之我是雄霸

    穿越之我是雄霸

    以我之血助其開封伴我成長縱橫天下我雄霸之命由我不由天
  • 神通渡世

    神通渡世

    《我意仗剑斩诸天》,新书上线,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瞧瞧!
  • 我的老婆是仙子

    我的老婆是仙子

    楚家三少楚破,因为庶出且患有小儿麻痹症,被家族给予十万块钱放到烟海市任其自生自灭。在机缘巧合之下,受伤的仙界九天仙女灵儿寄附到他的身上,并教其财气诀。楚破凭借此功法修复双腿,强势崛起。且看楚家废少如何逆袭仙子,纨绔天下!
  • 婚谋已久

    婚谋已久

    她是家里最不受宠的女儿,妹妹抢了她的男友,她却被说成是阻碍妹妹幸福的坏姐姐。被陌生人毁了清白,家人反而说她行为不检点,将她赶出家门。心灰意冷的她决定自己独立,却又遭遇职场潜规则,妖孽上司竟然让她做他的女人!她果断拒绝,他冷笑着将入职合同丢在她的面前,她这才发现她这才发现她早已掉入他的温柔陷阱里!她想逃离,他却霸道的将她强留身边,他低笑浅吟,“小染,你注定是我的,逃不掉的……”
  • 娇宠田妻:农家小织女

    娇宠田妻:农家小织女

    号外号外,阿雪回归云起,【新书《重生五零巧媳妇》已发布】求收藏推荐堂堂纺织世家继承人,穿越到异世农家成为寄人篱下的小孤女,养母刁钻刻薄,养父阴险狡诈,姐姐蛮横不讲理,哥哥更是一心占便宜,这样的日子可要怎么过下去?某女握拳,小可怜又如何,她非要凭借一双巧手,织出个锦绣前程。喂,那个冰块儿脸的帅哥,你成天往本姑娘身边凑,是个什么意思?看小小织女,如何携手冷魅世子,共创属于他们的繁华盛世。
  • 娇妻动人,总裁大人惹不得

    娇妻动人,总裁大人惹不得

    (全文免费)某天晚上,时悦然忽然扑通的一声被推进江水!她以为她会一命呜呼,怎没料到被约翡市影响力很大的项家养子项权御所救。听说这个项权御在外坏名声远扬,样样沾染。时悦然当然想远离他。他说:“我救了你,你不是要报恩么?现在给你一个报恩的机会,当我的女人!”时悦然泪目:“……”这算哪门子的报恩方式?然而,这个男人想尽办法把她囚禁在自己的身边,她千方百计的想远离他。后来她才得知,这个男人是竟是当今业内传奇神话的G.Y财阀的神秘大总裁?男人勾唇一笑,道:“时悦然,在很早前,我就喜欢你现在,你还想逃么……”
  • 总裁的恋人

    总裁的恋人

    我对我大学的第一天充满了期待。那新的人生画卷啊,就要闪亮巴巴的在我面前就地铺开了啊。前方各色的国货蟀哥在向我微笑。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我得瑟了十九载还是混在了自己门前上学。蟀哥们呐……可知我的辛酸泪啦。想我洛洛芳龄十九,风华正茂的年纪啊!硬是还没有将自己推销出去,我既没缺胳膊少腿,也没歪鼻子斜眼。为什么广大的蟀哥朋友就没对我芳心暗许滴捏?不是说中国一直没摆脱男多女少的怪圈,为啥在我面……
  • 张家生死簿

    张家生死簿

    【耽美/修仙历险/剧情大于感情】 兰阳张氏第一代家主张千诚书写了生死簿,得而掌控轮回生死。而天母却因不满绝对权威被平分,降下了足以毁灭一切的石板意图重塑人间。张千诚在石板即将摧毁一切的时候,毅然决然举起了自己的双手,万钧之重,三魂尽散,而肉体却独独撑住了这块石板。自此,他沉默了三千年。三千年光阴,三千年人世繁华,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皆与他无关。他在苦撑,也有人在苦等。故事从三千年后张千诚的转世——张忱翊诞生,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