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4400000003

第3章 上卷(2)

先生说:“只要让自己的心达到纯乎天理的状态,那就是至善,在具体事物上怎么探求呢?你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谈一谈。”

朝朔说:“就拿孝顺双亲来说,怎样做到侍奉得当,又怎样把握防寒降暑的度,这须求个恰到好处,找一个合适的标准才算是至善。所以我觉得这当中还有一个学习、询问、思考、辨别的功夫。”

先生说:“如果只是防寒降暑、奉养适宜这样的问题,一两天就可以讲完,哪里会用到这些学问思辨的功夫呢?在这些问题上,只要讲求自己的心达到纯然天理的境界;在奉养双亲时,也要做到自己的心至纯天理。这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也还要有‘精一’的训诫。如果只讲求把那些礼节琐事完成适当,便认为是至善,那戏台之上的演员,他们表演对父母奉养的礼节十分得当,那他们也可以看作是至善了!”

这一天,徐爱又明白了许多。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①、惟贤②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③。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唯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注释】

①宗贤:黄绾(公元1477-1551),字宗贤,号文庵,浙江黄岩人。官至礼部尚书,王阳明的学生。

②惟贤:顾应祥(公元1483-1565),字惟贤,号箬溪,浙江长兴人。官至兵部侍郎,王阳明的学生。

③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语出《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译文】

徐爱因为还没有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就和宗贤、惟贤反复争论,但仍然不能完全明白,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说:“举个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徐爱说:“如今大家都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但实际上却不能完全做到,由此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是已经被私欲隔断了的知行,并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没有真知。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并不是具体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因此,《大学》举了一个真正知行合一的例子,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意即喜爱美色,厌恶腐臭。看见美色是知,喜欢美色是行。人在看见美色的时候就自然喜欢上了,而不是看见美色之后又另外生个心去喜欢;闻到腐臭是知,厌恶腐臭是行,人一闻到腐臭也就自然厌恶了,并非闻到之后而又另生个心去讨厌它。如果有人鼻子不通,那就算是看到腐臭的东西摆在面前,他闻不到,也不会感到厌恶,因为根本没有认识到臭。再比如,我们知道某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一定是这个人已经做了一些孝顺、尊敬的事,才说这人懂得孝顺、尊敬的道理。难道,只因为他会说些孝顺、尊敬的话,我们就说他孝顺、尊敬吗?再比如,一个人知道痛,肯定是自己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痛,才知道痛;知寒、知饥,也一定是经历过寒冷和饥饿。由此可见,知行怎么能够分得开呢?这就是知行的本体,还不曾被私欲隔断。圣人必然要这样教育学生,才可以算作知。不然就并非真知,可见这是多么切实紧要的功夫呀!如今硬要将知行分开算作两件事情,有什么意思呢?而我要把知行看作一个整体,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连这番话的宗旨都不知道,只是在这里争论知与行是一件事还是两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

徐爱说:“古人这样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有所分别,好弄明白。一边对知下工夫,一边对行下工夫,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先生说:“但是,这样说反而曲解古人的本意了。我也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发端,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也就会明白,只说一个知,必然已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了。古人之所以将行与知分开,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社会上有一种人,只会懵懵懂懂地随意做事情,而不会认真思考观察,一味地胡行妄作,因此必须跟他讲‘知’的道理,他才能够更好地做事。还有一种人,不切实际,漫天空想,不愿意付诸具体行动,只是靠主观猜测、捕风捉影,因此必须教他‘行’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知得正确。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才将知行分开,如果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只要一个知或行就够了。现在的人非要将知行分开,认为先有认识后有实践。先探讨如何做到知,等到真正知了才去践行,最后终身无法实践,也终身一无所知。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再是一个小问题。现在我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对症下药。而且这也不是我自己随意杜撰的,知行的本体原本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已经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宗旨,纵使将知行分开说,两者仍然是一回事,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便说二者是一回事,也是无济于事的。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而已。”

【原文】

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①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②,思之终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爱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③,《孟子》之‘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

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④。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⑤。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⑥。’‘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注释】

①止至善:达到最高的境界。语出《礼记·大学》。

②朱子“格物”之训:语出朱熹《大学章句》。

③博约:语出《论语·雍也》。

④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学生。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孔子学生。

⑤“尽心知性知天”句:语出《孟子·尽心上》。

⑥“唯天下”句:语出《中庸》。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诲,一时觉得用功有了方向,但仔细想想还是觉得和朱子‘格物’的观点有不相合的地方。”

先生说:“‘格物’是为‘止至善’而下的工夫,既然已经明白了‘至善’,也就明白了‘格物’。”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学说来考查朱子的‘格物’之说,大致上理解了。但是朱子的观点也有充分的依据,例如《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因而对您的学说我还不能完全接受。”

先生说:“子夏非常相信圣人的教诲,而曾子则反身求助自己。相信圣人固然不错,但自己如果反复探求将更加深切。现在既然自己还不明白,你怎么可以因循守旧,选择勉强相信,而不自己想方设法去探个究竟呢?就像朱熹也非常尊崇和相信程颢,但是当他心里不明白的时候,又何曾盲目信从?‘精一’‘博约’‘尽心’,这些概念本来就与我的观点十分吻合,只是你还没有想明白而已。至于朱熹‘格物’的观点,未免有些牵强附会,并非是‘格物’的真正宗旨。求精是达到根本的功夫,博学是达到简洁的功夫。既然你已经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尽心知性知天’就是‘生知安行’的那些人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所做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够做的事。朱熹错误地解释了‘格物’,是因为他颠倒了前后的因果关系,认为‘尽心知性’就是‘格物知至’,让那些初学者去做‘生知安行’这样的事,怎么能行呢?”

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会是‘生知安行’的人才能够做的事呢?”

先生说:“人性是心的本体,天理是人性的本源,因而把人的本心发挥到极致也就是把人性彻底地发挥。《中庸》说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把人性发挥到极致,领悟到天地万物的孕育和变化’。所谓‘存心’,就是说还没有‘尽心’。‘知天’中的‘知’就像知州、知府中的‘知’一样,治理州、县是他们分内的事,两者合二为一。所以‘知天’也就是与天合为一体,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大臣辅佐君王,需要恭恭敬敬全意奉承,不要有所闪失,也就是仍然还没有与天合二为一。圣人与贤人的区别就在这里。至于‘夭寿不贰’其心,是指教育工作者一心向善,不能因为家境好坏、寿命长短,就动摇了行善的心,而只去修身养性,听从天命。当看到穷困通达、寿命长短都是命里注定,自己也不必因此而动摇了行善的心。‘事天’虽然不能与天合二为一,但是自己知道自己面前还有个天命;‘俟命’就是还不知天命所在,只在此等候它的到来。这就是初学者立定心志的开始,有困而知之,努力自勉的意思。而今朱熹却颠倒过来做,所以使学习的人感到无所适从。”

【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①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同类推荐
  • 忏悔录

    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共有54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3部分组成:1.庄子语(原话);2.作者的解读及感悟;3.书法(庄子语)。作者为知名书法家及作家,稿中有些是在《书法报》等媒体发表过的篇章,有些则是新写的内容,作者对庄子话语的解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书法书写飘逸洒脱、独具一格。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就是涩泽荣一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我读经管励志: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系涩泽荣一讲演与言论集,汇集了其一生学习《论语》的体会与经营企业的经验,集中表达了儒家的经营理念与儒商的处世之道。书中作者倡导的“《论语》加算盘”,伦理道德与工商经济的统一的经营模式,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对日本企业,乃至日本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门推荐
  • 术医

    术医

    开着私人诊所的龙大胆,只是现代都市之中的小人物。因为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祖传的医书图谱,从而开始探索自身身世的过程。进而发现自己是古传山、医、命、相、卜。五术之一的医术传承者。而他这一脉古医术的传承,远非如此简单。
  • 三国之凉人崛起

    三国之凉人崛起

    汉失其鹿,谁人逐之。凉州大马,横行天下。霸西州虎视中原,凉人少年志问鼎。幽幽羌管,奏一曲豪杰勇士共谋江山。道一句:凉人悍勇,天下英雄谁人敌?
  • 我若为鲤梦三生

    我若为鲤梦三生

    大学生李默华穿越到古代飞月国,爱上了龙歆将军宋绍轩的女友柳颜然,由此相思成病。后因皇帝的赐婚,结识了与柳颜然相貌相同的表妹芙筱;芙筱是宋少轩的旧日伉俪,当日芙筱与宋绍轩俩人因为家族门阀未能走在一起,现今芙筱想与宋绍轩再续旧情,只好有求李月骅,设下调包之计……
  • 时间陷阱

    时间陷阱

    这是一本邪典悬疑故事集,分为“怪人”“怪物”“怪事”三部分,现实主义的叙述,搭配最邪典悬疑的情节,让平凡的生活萌生出一丝不寒而栗的恐怖。书摊上的旧闹钟、床上的枕头、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普普通通的一列火车、现实中忽然觉得似成相识的某个场景或梦的片段……这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东西,却隐藏着最可怕的秘密——闹钟可以致人衰老,枕头可以吸食精髓,蜡烛熄灭足以致人死命,火车陷入无限的时间循环,梦的片段如操纵傀儡般操纵一个人自动走进死地……平淡的生活就这样忽然进入恐怖之地。
  • 兽妃逆天下:妖娆幻符师

    兽妃逆天下:妖娆幻符师

    (已完结)新文《重生娱乐圈:BOSS,我不潜》火热连载中~ 她腹黑狡诈,冷血无情,邪魅无双,我行我素。废物?她暗夜之王,杀手界的尊者是废物?逆天修行,就算废柴也得给我变天才。世人都说:她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蛇蝎心肠,她均一笑置之。她就是她,没人能改变,直到他的出现……“求抱养,能力:吃饭!特长:吃五碗!!!”她:“……”《伊幽然群号322942070,欢迎读者朋友们加入》完结文《极品邪王:溺宠刁蛮小萌妃》 坑品有保障,大家放心跳。
  • 楚氏昭华

    楚氏昭华

    老话说的好,吃亏是福。上辈子楚蝉也这么认为,她性子温吞,老好人一个,受人挤兑也不会反抗。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所以让她死了又活了,还附带给她一颗聪明脑袋。
  • 艺术眼系列: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

    艺术眼系列:卢浮宫原来可以这样看(修订版)

    本书精选卢浮宫31件馆藏艺术珍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发问,是第一本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文前介绍了什么是艺术杰作?什么是博物馆?第一部分讲述了卢浮宫的点点滴滴,以及如何能轻松而有效地游览卢浮宫;第二部分是作品赏析,针对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设置了不同程度的问答,很容易就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解答;第三部分则是参观卢浮宫的实用建议。
  • 穿越次元的大筒木

    穿越次元的大筒木

    穿越到了异界,不仅要养自己,还要帮系统升级,这简直不给人活啊!幸好是到了熟悉的火影,成为了大筒木一族!身怀一堆杀招,却苦于查克拉少而慎用?于是他把目光看向月读之夜。“我要一统忍界!”在地底的斑打了个喷嚏。火影——约战——终结的炽天使——(待定)【主角性别后面变为女,至于前面的男,你们就当没有吧(づωど)】
  •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

    班主任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但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未可限量的。正如2006年8月教育部下达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中所指出的:“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 人道至真

    人道至真

    风睿降临在一个陌生的世界,建立人道秩序,成就人性至真,破开阻隔,回归修真文明。(一切人类力量体系设定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喜欢的加群32409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