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换钥匙”,还是“砸锁”?
很多家长跟我探讨,搞好家庭教育有什么秘诀?实际上搞好家庭教育的秘诀就一个,就是家长要先于孩子成长。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但是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成长呢?
家长朋友不妨思考一下,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当中,虽然我们家长的身份没有变,但是我们作为家长的具体职能是发生着变化的。我们开始可能是一个婴儿的家长,再往后是个儿童的家长,再往后是少年的家长,到后来是青年的家长。
不同阶段孩子的家长,是有不同的任务和课题的。因为一方面,一个婴儿、儿童和一个少年、青年的成长任务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婴儿、儿童与少年、青年面临的成长课题有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对待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时期的孩子,我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随着孩子长大,我们要学会用更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和互动。
当孩子还小时,家长对他的发型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看着不顺眼了,领着去剃个头,换个发型,都是可以做到的,对此,孩子不会有太多的反抗。衣服也是,你觉得喜欢了,就可以买来要求孩子穿上,不穿也得穿,即使孩子有点意见,你仍然可以强势地让他听你的。这是儿童和幼儿时期。到了初中阶段,进入了少年时期,这样做还行吗?买的衣服不喜欢就不穿,发型不愿意就不改。因为他开始有自主性了,他开始有叛逆行为了,不再对你言听计从了。那这时,家长的方法就得改变了。但是很多家长往往没有这样的意识。
有一位母亲跟我说,她孩子上初中,她看到她儿子的发型就吃不下饭,原来她的孩子赶时髦,剃了一个很时尚的,就是那种中间有点隆起的发型。结果这位母亲就和儿子因为这发型的事情打得“不亦乐乎”,孩子不要说学习了,饭都不吃了,家也不待了,吵着要离家出走。这位母亲很苦恼:我做错什么了?我是为你好呀。
我跟这位母亲说:你不是有毛病吧?人家吃饭都是看菜的呀,你吃饭不看菜,专看孩子发型?当然是有点开玩笑的性质,但实际是点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做家长的应该关注什么。我接着跟她说:发型跟孩子的品质有关系吗?学校都没有管他的发型,你管他干嘛。她说:我觉得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我说:孩子现在已经是半大的男人了,你是个中年妇女。试想一个男人,每天顶着妈妈——一个中年妇女喜欢的头型,进进出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位母亲后来有所领悟了。她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觉得:孩子不管多大,在自己眼里就是孩子,我是母亲,对孩子好,他就应该听我的。但她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孩子已经长大了。
后来有一个报社的记者跟着我们采访这个过程,回去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儿童母亲要长大》,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很形象,很切题。
如果说家长是一个职业的话,我们是不是需要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呢?心理学提出了一个词叫胜任力,简单地说就是胜任一种任务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我们很多家长应该经常反省一下,我们的职业能力足不足,胜任力够不够?实际上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够。
为什么不够?学习提高的意识不强,行动不足。我们经常会搞一些家长培训班,家长会很热情地来问:你们搞培训了,是某某专家搞的?那太好了,我们一定来。然后问我们是培训什么的,我们说是培训家长的。他们就会说:我们家长不用培训,你们最好给我儿子培训培训,教育教育他。
家长没有意识,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会感觉非常力不从心。但为什么不学习呢?一是没有认识到,觉得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所以理由就会很多,如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这实际上就是借口。看看那些已经出问题的孩子,家长放下工作,不惜各种花费,四处求医,只为求得孩子正常发展。这时候,就舍得花时间,又舍得花金钱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家长早一点认识到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早一点学习提高,孩子就不至于出现严重的问题。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呀!
我们也经常问家长:你爱孩子吗?百分之百都是肯定的回答。但是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你会爱孩子吗?很多家长就会犹豫,一下子答不上来。他们会思考:真的,我会爱孩子吗?我爱得好不好?爱得对不对?这样的思考,实在是非常有价值的。
读者朋友,如果你是家长,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又是怎样的呢?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晚上回家,到了家门口,掏出钥匙去开门,钥匙插进去了,但锁没有开,或者钥匙根本就插不进去。这个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呢?是砸门、砸锁还是换钥匙?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换钥匙。因为一串钥匙有很多,可能拿错了,换一个试一试,看哪一个合适。这种情况下我们本能地就会作这种调整。这时候我们会砸门、砸锁吗?除非我们喝多了,神志不清。
但是当我们家长拿着一把“钥匙”去开孩子心门这把“锁”的时候,当我们没能打开“锁”,也就是说孩子没有打开他的心门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我们是埋怨孩子呢,还是反省自己呢?也就是说我们是砸门呢,还是换钥匙呢?
很多情况下,我们做家长的都会怨孩子:你怎么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你怎么不听话呢?你看我为你操碎了心,你怎么就不长进呢?也就是一边砸门一边埋怨:我怎么打不开你的门呢,我都花多长时间了,我都费多大劲了?
注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是换钥匙还是砸锁?
很多家长跟我探讨:你说我不爱孩子,我不承认。我为他操碎了心,为了这个孩子,说实话我就差把心都掏给他了,我这辈子全为他呀。这种无私我是非常钦佩的。但家长这么去想问题,是很不合理的。是不是一个孩子的教育,只要你用够力气,花够心思,操碎了心,就一定有理想的结果呢?
理念是不是正确,方法是不是得当,这才是关键。
就像我们划一条船,我们要往岸边划,怎么划也划不到,甚至于离岸边越来越远了,但是这个划船的人说:我一直在划呀,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停啊,累死了。这样思考有意义吗?除了留给自己失落和无奈,没有任何作用。需要探讨的是:你划得对不对,你是不是划反了;你是不是劲用得不合理,是不是划空了。实际上,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在做这种无用的工作,甚至在做反面的工作。
因为对孩子教育来说,理念不对,方法不当,方法不科学,就有可能起反作用。也就是说你下的功夫越多,孩子的问题就越大。而且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当在某一个阶段他的发展任务没有完成好的时候,他后边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发展心理学说,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些关键期,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而且孩子教育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重复。一个孩子从0岁养到20岁,家长发现没养明白,能不能从头再来,再养一遍?这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在他每个成长的重要的阶段,要及时、科学、有效地帮助他、引导他、协助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主要还是看家长,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关键问题是自己要成长在孩子的前面,家长成长了,打开孩子心门之锁的钥匙也就找到了。那么,家长要在哪些方面成长呢?
二、家长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成长课题
首先,思想要成熟。
就是要以合理成熟的思想、态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去处理孩子成长的课题。
比如说现在有一个说法,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句话起着误导作用。家长朋友们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是长跑还是短跑?如果是长跑的话,起跑重不重要?
现在发现很多学业辅导、早期教育等机构都在用这句话开拓市场,总在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就着急了,就急急忙忙搞胎教,参加所谓婴儿课堂,所以各种早期开发、早期教育的行业都非常火。
仔细一分析,这句话就是有问题的。人生既然是长跑,起跑重要吗?是决定性的吗?不像刘翔跑的110米栏,起跑很关键,起跑失误了,冠军就失去了。人生是10万米、甚至更长距离的比赛。别说起跑不太好,就是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比如在1万米那个地方,比别人晚了200米,比别人差了300米,也并不能决定整个人生的成败。既然是长跑,我们就有太多的机会在过程中去超越别人。只要心里面充满希望,只要在往前跑,每个人都完全有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家长思想上的成熟,该怎样去看待孩子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还要注意,不要有一劳永逸的想法。很多家长为什么很着急,往往是希望一开始就把孩子各方面都培养好,让孩子占领先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幼儿园教育好了,是不是小学就好呢?小学教育好了,是不是初中就好呢?我们甚至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中考满分是600分,这孩子能考到580多分,算是相当好了,但是他上了三年高中,考大学,满分750分,他考300多分。我们还遇到过一些中考考了580多分,甚至590多分的学生,到了高一跟不上,到了高二辍学了。为什么呢?因为他途中“跑”出问题了。
所以,幼儿园好未必小学好;小学好未必初中好;初中好未必高中也好;高中好未必大学就好。同理,大学好未必走向职场就好,未必人生就好。在人生的漫长过程中,起跑好,并不一定途中跑得就好,相反,起跑不好,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是有机会超越的。
那么,如果幼儿园不好,小学会不会有好的可能性呢?完全可以。家长要有这种成熟的思考,小学暂时不好,或者不太理想,初中有没有赶上去的可能性呢?也是可能的。初中可能就是中等水平,高中有没有可能再有冲击一下的希望呢?也是很可能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很多地方的中学有自费生,就是中考不够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差一点,但是可以给学校交一笔费用,获得上重点高中的机会。我们就发现有些自费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努力,成绩有不少还很不错,有的甚至能考上北大清华。这是为什么呢?是高中这段路“跑”得好了。
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具体介绍如何让孩子“跑”好各个阶段。
所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问题,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新的课题,我们的家长要学会陪伴孩子一路成长,要有思想准备,跟孩子一起去面对、解决问题。
我常跟家长谈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是孩子的机遇出现了。家长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如果这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特别顺利,从来没有遇到问题,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小学特别出色,几乎所有老师都认识他,甚至很多其他班的老师都用他来教育本班的同学。老师会当着本班同学说,你看那个班的某某,多么多么的出色。在小学阶段,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全校闻名,但是这个孩子到了初中,没有老师认识他了,也不再是众星捧月了,他就无法在初中坚持下去了。于是不断地换学校、转学,几乎转变了当地所有的初中。最后没有办法,不得不辍学在家。因为他不能面对自己不再出色的现实。
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发现,那些曾经优秀,后来不再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心理落差大,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大,生怕被别人超越,生怕不能再出色。而学习不好,但性格好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过得很愉快,因为他们没有保持出色的压力,更多地是在享受成长过程中的乐趣。
所以有时候,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小学非常出色,总考第一,总考双百。这是家长的希望,还是孩子的需要呢?现在的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我们可以搞一下调查,有多少中考状元最后是高考状元,有多少高考状元最后是人生的状元?所以说,所谓状元的这种评比,是谁的需要呢?是老师的需要,学校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唯独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可能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我们去观看一万米的长跑比赛,如果一开始这个人就领跑,最后冲刺阶段能看到这个人吗,基本就没影了,因为他一开始冲得太急,透支了体力,到后来就很容易体力不支,坚持不下去。所以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长跑最好的策略是一开始要跟跑,不要领跑,跟住就有机会,只要不是落得太远,到了冲刺阶段,就完全有冲上去的可能性。而且跟跑是你在赶超别人,而领跑是别人赶超你,心里的感受也不一样。
作为孩子,是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领跑。
孩子其实也不需要全面发展。我们长期倡导的所谓全面发展,家长其实是有错误理解的。孩子用不用全面发展?我曾经用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家长。相当多的家长会脱口而出:当然要全面发展了。我接着问:孩子能不能全面发展?家长们开始就会有犹豫了,好像能吧?我又问: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完人?你的丈夫是吗?你自己是吗?家长们这才慢慢明白过来。
其实,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是说希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乃至于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单一发展。但这样讲,并不是要求孩子在上述各方面同步发展,更不是要培养一个完人。什么方面都很优秀,这样的人别说没有,有的话也会累傻,累疯。并且这里的全面发展,也并不是在某个阶段,比如在小学三年级一次完成,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逐步去完善的过程。
但是家长的理解,却可能是希望让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同步发展,这样的要求对孩子来说就是苛求。他不仅达不到,而且会不堪重负,会反抗。家长经常拿别的孩子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不足比较,结果越比越不理想。家长还会经常对孩子某一方面的进步不满意,好了还想更好。孩子们抱怨说:我妈妈总是没有满意的时候。要我说,家长就是贪得无厌。这都是培养完人的思想在作怪。
我们不要期望孩子全面发展,孩子正常发展,就很好,能快乐发展,就更好了。什么叫正常发展呢?孩子在他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较好地完成他的发展任务,比如学习跟得上,成绩还可以,与同学、老师关系比较良好,每天心情比较愉快。这样,家长至少就不需要太着急了。
所以,家长在教育思想和认识上的成熟、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观念要更新。
就是要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观。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是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甚至是以学习来判定一个孩子的好与坏。其实孩子的成长有他自身的规律,孩子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就适合学习,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做一个学者,做一个研究人员。那他就在课业上好好发展。有的孩子可能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做一些商业活动,可能经商是会很成功的。那就不要一味地要求他的课业成绩,而应该让他在适合自己的方向上去发展。
我曾经碰到一个孩子,家长对我诉说,这孩子学习不好,问我是不是孩子智力有问题。我一了解,孩子学习虽然中等偏下,但人缘非常好。心理学上有很多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有很多方面,比如说,有数理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还有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这是心理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叫多元智能说。那么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数理智力和语言智力可能不是很出色,但也不一定不好,也可能就是对学习没兴趣。但是他人缘好,说明他人际智力好,人际智力有时是优于数理和语言智力的,我们叫情商。数学里1加1等于2,2加2等于4,很简单,死记硬背就可以了。那么人际关系呢,1加1等于几?有可能等于1,有可能小于1,有可能大于2,还有可能等于0。这么复杂的关系,都能算明白,你说他的智力会有问题吗?会没出息吗?另外,这孩子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体育好。他说: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开运动会了。学校一开运动会,我自己参加两个项目,再参加集体两个项目,满场地“飞”,全校人都在关注我,老师同学对我的态度也很好,一年就等这一天。那你能说这孩子不想上进吗?会没有出息吗?这孩子是不是会有未来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关键要看我们家长如何去看待他,如何去培养他。
我这还可以举一个例子,2009年,我们国家科学进步奖颁奖,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是,有一位年轻的工人技师,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这个年轻人在长春一汽工作,叫王洪军。他是搞汽车钣金修理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发明了50多套2000多件钣金修理的工具,获得37项国家专利,出了一本以他名字命名的书,叫《王洪军快速钣金修理法》,他的效率甚至比德国专家要高很多倍。一个年轻的工人技师,获得了我们国家的科学进步二等奖,这是很多搞科研、当教授的人梦寐以求的奖项,但是一个工人得到了,靠的是他在自己擅长的喜爱的岗位上,努力钻研不断成长,他一样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一年的科学进步奖一等奖是空缺,二等奖两位,一位是这位工人,另外一位是德高望重的院士。院士已经白发苍苍了,而他只有37岁。
这就更证明了我说的那一点,只要充满希望,只要有行动,有努力,每个人都会有未来。
我在高校工作,经常会遇到学生家长问我:沈老师,你们学校的专业怎么样?他们是关心孩子的专业就业率高不高。我说:你的想法我很理解,但这个思考还是有不尽合理之处。比如说,一个专业就业率90%,在眼下是很高了,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大学四年里不是很努力,毕业的时候,成绩排在全专业后10%,那90%这么高的就业率,对这个孩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相反,如果这个专业的就业率是10%,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个孩子的学习各方面的表现、技能、综合素质等很不错,成绩也在前10%,这么低的就业率,也不会影响这个孩子的,他仍然可以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出路。所以他只要努力,他仍然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就业机会。
我们现在经常给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你想有好的未来,想有好的工作,就要从大一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用四年时间打造自己理想的就业结果。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什么叫有心人?就是有想法,有追求,有行动。每个人都是这样,他只要有所追求,只要有行动,只要能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所以我们的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念,什么叫成才,什么叫出息?学习成绩优异,上名牌大学是出息;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快乐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普通人,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家长要多研究自己的孩子,看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家长在看问题时要有全面性,解决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不要跟风,要明白,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这样就可以避免逼着孩子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孩子痛苦,家长更痛苦,孩子的正常发展也受到影响。
第三,能力上要提高。
能力提高了,我们才会有更多策略,也就是家长希望的“对付”孩子才可以多一些办法。尽管说对付,似乎有些两军交战的意思,实际上,父母与孩子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持久战,考验的是双方的智慧和策略。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和孩子过招的时候,往往是处于下风的,聪明不如孩子,智慧也不如孩子。不一定是家长没有孩子聪明,是家长在研究孩子的问题上投入精力不足,某种意义上来讲,有点轻敌。但孩子研究我们家长却非常到位,比如要钱跟谁要,跟妈妈要还是跟爸爸要,还是跟爷爷要跟奶奶要,用什么理由能够要出钱来,怎么才能为自己多获得点儿利益。他在这之前会研究很多方法,有很多预案的,所以他成功率会非常高。但我们家长却很少好好研究孩子,怎么跟他过招。我们的家长常常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效果就着急上火,不知所措,怨天尤人。
我曾经总结过很多母亲教育孩子的三步曲:第一步,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第二步,声泪俱下、痛说家世;第三步,又喊又叫、又蹦又跳。之后,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火,就会无原则地去缓和:儿子,你晚上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去做。结果所有的努力都全部作废。孩子甚至会有一种成就感,不要看我妈多么生气,一会儿就好,挺住就行。这样的教育,除了收获失败,降低威信,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其实在和孩子过招时有很多的技巧,比如说,假如你的孩子,特别是小一点儿的孩子,如果说你想让他跟着你走,很简单的一件事,他做错了,你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你不理他就行,这个是非常有效的技巧,就是冷落他,而且要让他知道你为什么不理他。相比之下,打没有用的,影响感情;骂也没有用,影响形象,不理他,让他受到你的冷遇。让他知道这是他做得不好应该承担的代价。因为儿童有很强的对家长的依恋需求,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会有很强的挫折感。以后他想再不听话的时候,他会想妈妈不理我怎么办呢?孩子不是因为懂事,才听你的话,而是因为害怕后果,才会听话的。
当然很多家长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一位母亲就说:你让我不理孩子,我受不了,我女儿过来一抱我,一亲我,我就受不了,全线崩溃。如果那样,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教育就宣告失败。
这里还有个问题,当妈妈不理孩子、给孩子冷遇的时候,爸爸会怎么做呢?爸爸可能就上去了,爸爸觉得机会太好了:好啊,你跟你妈不行,我上,我就等着这个机会呢。这样一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联盟就出现了缺口。如果这个时候,有老人在场,情况可能变得更糟糕,老人会一边数落孩子的父母,一边忙不迭地冲上去呵护孩子,教育就立马宣告失败,而且为下一次的教育增添了新的难度,孩子会有恃无恐。所以这个时候全家都要一致,有一人不理所有人都不要理,让孩子感觉到,我必须为我做错的事情承担后果,这才能是有效的。
当然,这种有效是有有效期的。这种方法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用。对青春期的孩子,你不理他就没用了,你不理他他正好自在。没人理我,我自己玩去了。因为青春期开始自主独立了,正好想离父母远一点呢。你不理他,正中他的下怀。所以有些方法是跟孩子的发展阶段有关系的。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这里特别提醒家长朋友。我们很多家长在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的时候,可能会看很多书,可能会听很多报告,特别愿意把一些别人成功的方法照搬到自己家里来,所以市面上介绍所谓成功家教的书,介绍成功培养孩子的书会很畅销。但是,家长们看了这些书,学了一些方法,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并没有效,就再换新的方法。我们也会常听家长抱怨:我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报告,也学了不少方法,为什么没有效呢?
这是因为别人成功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所以不要照搬,特别是不要盲目照搬,不要模仿。一定要把所有的方法理念整合好了,好好研究研究自己的孩子,这样运用方法才有针对性。
第四,家长的心态要改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耐心,一定要沉得住气。我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家长没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成功,你就要用一辈子的耐心去面对孩子的失败。
改善心态最重要的标志是要从容。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能不能稳住,严重一点说,家长能不能跟孩子一起去经历和面对一段相对阴暗的岁月和时光。失败其实是暂时的,但不能面对暂时的失败,不肯超越失败,就难以走向成功。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他不可能在18年、20年成长过程中都是很辉煌的,或者很顺利的。尽管家长们都这样希望。其实,如果太顺利了,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要有若干的时间段是在沼泽地带,是在泥泞当中跋涉前进的,那么这个时候,家长是不是能沉得住气,是不是能够跟他一块儿去面对,是不是始终充满希望地跟孩子说:没关系,偶然的失败不证明你永远会失败,只要我们走过这一段沼泽地带,前面一样是康庄大道,是高速公路!
这很重要!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家长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跟他一起去面对。当然,这时候家长也许会很失落,会有一种失败的心理,会有挫折感。也可能有一种自责的心理,更会着急上火。这种情绪状态往往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你的急躁就会传递给孩子,他会变得更焦虑,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困难也就会变得更加难以解决。因为心理学有研究,人在纷乱的情绪状态下,解决问题的效率是很差的,情绪不好就不会有思路,也不可能有状态。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首要的是要接纳孩子暂时的不如意,不理想,然后平静地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寻找出路。问题出在哪里?什么原因?如何去改进?这才是家长应该首先要考虑的。
家长要承认差距,允许失败。孩子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孩子也肯定会遇到失败的。最好的接纳就是承认,就是允许。然后才是面对。
我们会常讲,家长要有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家长朋友可以回想一下,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比如说1岁左右,刚学说话的时候,家长会着急吗?即使说得不清也不是很着急,你会从他模糊不清的话语里面分辨出是叫爸爸,或是叫妈妈,你会很欣喜。有哪个家长会在孩子刚开始叫爸爸的时候,因为发音不清楚,就非常着急地说:完了,这孩子这一辈子说话就这样了,模糊不清啊。哪个家长也不会这么想,而是充满希望,充满期待,充满信任,你总有一天会说得越来越好,会清楚流利地说话。但是当孩子大一点之后,特别是上学之后,学习上暂时不行,或者其他方面有些不理想的地方,家长就显得非常着急,好像孩子面临多大的问题似的。
家长们都是成年人,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生某个阶段有问题,并不一定是大事儿。我们自己当年的同学,在大学期间非常出色的,现在做得很一般的有很多人,在大学期间很一般的,现在做得很出色的,也有很多人。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所以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坚持,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
在孩子走路上也是这样。孩子刚开始学走路,走两步摔一个跟头,家长会生气吗?会着急吗?会认为这孩子两步一个跟头,这辈子就完了吗?没有。那时候我们对孩子是充满希望的,也是充满信心的。虽然看到孩子一开始走路不稳,我们的脑海里却是孩子将来健步如飞的样子。这时候我们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但是孩子长大之后就不这样了,就没有那种心态了,其实,长大之后孩子的成长任务更多,挫折也会更多,更需要有好的心态。
有的孩子学走路早一点,有的孩子学走路晚一点。有的孩子说话早一点,有的孩子说话晚一点,但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跟别的孩子一样,会健步如飞,会口若悬河。因此,希望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当你这么一想的时候,你就更有耐心了,你就更从容了,你的耐心和从容会非常有效地,非常有价值地传递给孩子。他会想,我妈都觉得我有希望!我肯定没问题。
试想一下,当家长对孩子都丧失信心的时候,孩子怎么可能对自己有信心?当家长都坐不住的时候,孩子怎么能坐得住呢?当他没有信心的时候,当坐不住的时候,当他绝望的时候,他怎么会去努力呢?没有希望是不会努力的,这一点,是我们家长需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作调整的。
家长毕竟是成年人,比孩子更有阅历、承受力,家长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对孩子更有榜样的作用。其实,我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才真正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我们希望每个家长做这样一件事情,当孩子遇到问题、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不知道怎么往前走的时候,一回头,看到爸爸妈妈在身后,感到的是力量,是一座大山,有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不是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回头,后面是个大坑,爸爸妈妈没在,或者听到的是爸爸妈妈绝望的斥责,前面是深渊,后面是大坑,孩子该如何进退呢?
心理规律: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规律剖析: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地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少。
教育实例:
一位母亲对早上叫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起床的事情很恼火。本来早上时间就很紧,但叫孩子起床,孩子总是磨蹭,叫几遍也不起来,叫多了,孩子还不愿意。每天早上母子俩总要为起床的事情闹得很不愉快。自己生气,孩子也不高兴。但不管孩子,又怕孩子迟到,被老师批评。
在她学习了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之后,认识到应该换一种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她首先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告诉老师:我正在训练孩子早上起床,如果他迟到了,你就正常批评他。然后回来和孩子约定,每天早上只叫三遍,每遍间隔2分钟,并且第二天就开始实行。结果第二天她叫孩子起床,孩子依然是无动于衷,三遍之后她就不叫了。结果孩子起来晚了,上课迟到被老师当众批评。孩子回来埋怨母亲为什么不叫自己起床。母亲说:我已经跟你说了,每天只叫你三遍,如果还不起来,你自己负责。孩子生怕第二天晚起再迟到,自己还定了闹钟。从此以后孩子起床再也不用一遍一遍地叫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就很合理。她有效地避免了超限效应的出现,采取了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承担后果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一个家庭教育中的难题。
家教箴言: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会适得其反。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敏感期等,对孩子要有耐心,让孩子去尝试、体验失败与成功。孩子成长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是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