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自秦汉时期起,就已辗转流传于海内外。其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实属罕见。
这本明朝刊行的《明心宝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早在1592年,《明心宝鉴》便由西班牙传教士高母羡作为研读汉语及了解中国文化的启蒙读物,译成了西班牙文。其手抄本被带回西班牙献给王子斐利三世,至今仍藏于西班牙国立图书馆。而《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则见于1687年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梅谦立:《<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1687年)》,《中国哲学史》2011年04期)。
根据目前可查资料,《明心宝鉴》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是范立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心宝鉴》最初是由朝鲜高丽王朝的文臣秋适所撰。秋适博通百家,任国学教授时,为了使幼儿启蒙阶段能够有合适的道义教本,从我国诸子百家、各种经书和诗赋中,取其易懂且具有深意的内容,编成《明心宝鉴》。根据现在刊印的朝鲜文(韩文)版《明心宝鉴》来看,秋适初撰《明心宝鉴》一说可以采信,在韩国大邱广域市的仁兴书院中,还保存着秋适执笔的《明心宝鉴》木刻版。此书于明初传入中国,由范立本重新进行了编辑整理,从而形成了由二十篇,共六百余段文字组成的《明心宝鉴》。该书内容网罗了儒、释、道经典学说,主旨在于教人修身养性,一经刊行,就极为盛行,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劝善书、启蒙书之一。经范立本编辑整理后的《明心宝鉴》,不仅在中国盛行,还迅速向东亚、东南亚各国传播,长期广泛流传于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被用作启蒙、劝善和修身的励志经典。反观我国,自清朝开始,《明心宝鉴》的热度便逐渐衰减。民国时期仅在坊间流传过少量刻本,乃至后来竟悄无声息,几至失传。
在其他国家将我国典籍奉为圭臬之时,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典籍逐渐失传。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读到,让流传于海外的中国古代典籍,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滋养心灵,受益良多。
裴登峰于北京
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