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5—1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
译文
《性理书》说:“看到别人的善行就找找自己的善行,看到别人的恶行就反思自己的恶行。这样做才对自己有益。”
原典 5—2
《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译文
《景行录》说:“不尊重自己的人会自取其辱,不知道畏惧的人会招致灾祸;不骄傲自满的人会得到益处,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见闻广博。”
原典 5—3
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注释
[1]重:庄重、自持。
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要以忠信为本。”
原典 5—4
《景行录》云:“大丈夫当容人,无为人所容。资禀[1]要刚,刚则有立。”
注释
[1]资禀:天资,禀赋。
译文
《景行录》说:“大丈夫应当包容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包容。天资禀赋要刚毅,刚毅就能在世上立足。”
原典 5—5
苏氏[1]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责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长而责人之所短。”
注释
[1]苏武,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劝降,未果,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译文
苏武说:“不要拿自己能够做到的来责备别人做不到的,不要拿自己擅长的来苛责别人不擅长的。”
原典 5—6
太公曰:“勿以己贵而贱人,勿以己高而卑人;勿恃智以愚人,勿恃勇而轻敌。”
译文
姜太公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尊贵而把别人看得很低贱,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高尚而把别人看得很卑微;不要自恃才智过人而愚弄别人,不要倚仗自己勇猛而轻视敌人。”
原典 5—7
鲁共公[1]曰:“以德胜人则强,以财胜人则凶[2],以力胜人则亡。”
注释
[1]鲁共公:战国诸侯国鲁国第三十任君主。
[2]凶:不幸的,不吉祥的。
译文
鲁共公说:“凭借品德胜过他人就会强大,凭借钱财胜过他人会招致不幸,凭借气力胜过他人会导致灭亡。”
原典 5—8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译文
荀子说:“善意地引导别人是教诲,善意地响应别人是和顺;怀着不善去引导别人是谄媚,怀着不善去附和别人是阿谀。”
原典 5—9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译文
孟子说:“仗恃武力使人服从的,别人并不是从内心里服气。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别人才会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
原典 5—10
太公曰:“见人善事,必须记之。见人恶[1]事,即须掩之。”
注释
[1]恶事:坏事,形容败坏名誉的事很容易传开来。
译文
姜太公说:“看到别人的好事,就记下来。看到别人的坏事,就替他掩饰。”
原典 5—11
马援曰:“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
译文
马援说:“听到别人的过错,要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嘴巴不可以说。”
原典 5—12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宣扬别人的不好,后患来了该怎么办呢?”
原典 5—13
康节邵先生曰:“闻人之谤未尝怒,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闻人言人之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故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行。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译文
邵康节先生说:“听到别人的毁谤不生气,听到别人的赞誉不欣喜,听到谈论他人的恶行不附和,听到谈论别人的善行就靠过去应和,并跟着高兴。所以诗中说:‘乐于见到好人,乐于听到好事,乐于说好话,乐于做好事。听到别人的恶行,如芒刺在背。听到别人的善行,就好像佩戴了香草一样。’”
原典 5—14
心无妄[1]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取。
注释
[1]妄:胡乱之意。
译文
心里不要胡思乱想,双脚不要到处乱走,人不要胡乱地交往,东西不要乱拿。
原典 5—15
《近思录》云:“迁善[1]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注释
[1]迁善:去恶为善,改过向善。
译文
《近思录》说:“去恶为善应当像风一样迅速,改正过错应当像打雷一样迅猛。”
原典 5—16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译文
知道过错一定要改正,不可荒废掉已有的技能。
原典 5—17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误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原典 5—1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效法的人,我选取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典 5—19
《景行录》云:“寡言择交,可以无悔吝[1],可以免忧辱[2]。”
注释
[1]悔吝:灾祸。
[2]忧辱:忧痛耻辱。
译文
《景行录》说:“寡言少语地去选择朋友,可以免去灾祸,可以免去忧痛耻辱。”
原典 5—20
太公曰:“勤为无价之宝,慎是护身之符。”
译文
姜太公说:“勤奋是无价宝,谨慎是护身符。”
原典 5—21
《景行录》云:“寡言则省谤,寡欲则保身。”
译文
《景行录》说:“寡言少语就可以减少恶意的攻击,清心寡欲就可以保全自己。”
原典 5—22
《景行录》云:“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译文
《景行录》说:“保全性命的人清心寡欲,明哲保身的人回避名声。”
原典 5—23
务名者,杀其身;多财者,杀其后。
译文
追逐名声的,会伤害自身性命;钱财太多的人,会伤害子孙后代。
原典 5—24
老子曰:“欲多伤神,财多累身。”
译文
老子说:“欲望太多会损伤精神,钱财太多会连累身体。”
原典 5—25
胡文定公[1]曰:“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贵相。”
注释
[1]即胡安国(1074—1138),南宋经学家。卒谥文定。撰《春秋传》三十卷。
译文
胡文定先生说:“人应当是世间的一切滋味,稀薄、清淡才好,不要有富贵的样子。”
原典 5—26
利不苟贪终祸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频浴身安频欲病,学道无忧学道难。
译文
不轻率地贪图好处,终归祸事会少,凡事时时能忍,身体就会安定。经常洗浴,身体就安康,欲望太多,就容易生病。学道没有忧虑,但学习起来却很难。
原典 5—27
太公曰:“贪心害己,利口损身。”
译文
姜太公说:“贪心害的是自己,贪口福则伤身体。”
原典 5—28
《景行录》云:“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戮身之本。”
译文
《景行录》说:“音乐与美色是败坏德行的东西。苦思与忧虑,是伤害身体的根本。”
原典 5—29
荀子曰:“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译文
荀子说:“没用的辨别,无关紧要的调查,抛弃掉不用去管。而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区别,则应当天天琢磨锲而不舍。”
原典 5—30
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喜欢的人或事,一定要去考察一下(再决定你是否也喜欢);大家都厌恶的人或事,一定要考察一下(再决定你是否也厌恶)。”
原典 5—31
太甲[1]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注释
[1]太甲商王,成汤嫡长孙。
译文
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原典 5—32
《景行录》云:“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气象。”
译文
《景行录》说:“听到有益之言就感激下拜,被告知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这样的人身上有圣贤的气概。”
原典 5—33
节孝徐先生[1]曰:“诸君欲为君子,而[2]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诸君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父母欲之,乡人荣之,诸君何不为君子?”
注释
[1]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赐谥节孝处士。
[2]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译文
徐节孝先生说:“你们想做君子,如果要付出自己的辛劳,破费自己的钱财,这样而不去做君子,还可以理解;不用付出自己的精力,不必破费自己的钱财,你们为何不做君子呢?乡里的人鄙夷你,父母讨厌你,这样而不去做君子,还可以理解;父母寄希望于你,乡里的人以你为荣,你们为何不做君子呢?”
原典 5—34
《大学》云:“富润[1]屋,德润身。”
注释
[1]润:修饰,使有光彩。
译文
《大学》说:“财富让居室生辉,道德使自身修养提高。”
原典 5—35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译文
宁可因正直而使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搞歪门邪道,而使自己得到过多利益。
原典 5—36
德胜财为君子,财胜德为小人。
译文
拥有德行超过钱财的是君子,拥有钱财超过德行的是小人。
原典 5—37
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译文
孔子说:“良药虽苦,却对疾病有益;忠言虽不中听,却对行为有益。”
原典 5—38
作福[1]不如避罪,避祸不如省非。
注释
[1]作福:指做善事来获取福气。
译文
行善求福不如避免获罪,躲避祸患不如少惹是生非。
原典 5—39
万事从宽,其福自厚,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译文
对待万事都以宽容待之,那么福气自然就厚了,只有历经坎坷、经受磨炼的人才能成为真有本事的人,贪图安逸的人不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
原典 5—40
子贡曰:“君子有三恕[1]。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为士者明于此三恕,则可端身[2]矣。”
注释
[1]恕:儒家的伦礼范畴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端身:正身,使行为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恕:不能侍奉国君,却要役使臣子,这不是恕;不能孝敬父母,却要求儿子孝顺,这也不是恕;不能尊敬兄长,却要求弟弟顺从,这也不是恕。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就可以算得上行为端正了。”
原典 5—41
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
老子说:“眼里只看到自己的人不贤明,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明,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建立不了功勋,自傲自满的人不能长久。”
原典 5—42
刘会曰:“积谷帛者,不忧饥寒;积道德者,不畏邪凶。”
译文
刘会说:“积蓄粮食布帛的人,不担心饥寒;积累道德的人,不畏惧邪恶凶险。”
原典 5—43
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
译文
姜太公说:“想要考量他人,首先必须衡量自身。伤人的话,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血口喷人,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嘴。”
原典 5—44
老子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澄心清净,可以安神。谗口多言,自亡其身。”
译文
老子说:“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不善于讲话,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内心澄澈清净,可以让精神安宁。老是说别人坏话,就会毁灭自身。”
原典 5—45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1]不市,士君子[2]不为贫穷怠乎道体。”
注释
[1]折阅:减低售价,这里指亏损。阅:卖。
[2]士君子:旧指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译文
荀子说:“好的农民不因为水涝干旱而不耕作,好的商人不因为折扣亏损而不做生意,士人君子不因为贫穷而懈怠了道德修养。”
原典 5—46
孟子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译文
孟子说:“那种只知道吃吃喝喝的人,人人都看轻他,就因为他护养了小的方面而失去了大的部分(指德行)。”
原典 5—47
凡戏无益,惟勤有功。
译文
所有的嬉戏玩耍都没有益处,只有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原典 5—48
太公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译文
姜太公说:“瓜田地里不系鞋带,李树底下不整理帽子。”
原典 5—49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
孟子说:“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才智够不够;以礼待人却没有回应,就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够不够。”
原典 5—50
《景行录》云:“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忍。”
译文
《景行录》说:“骄傲自满的人会失败,自我夸耀的人愚蠢,危害别人的人表面上看很隐忍。”
原典 5—51
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忿非善莫举,事非是莫说。谨则无忧,忍则无辱,静则常安,俭则常足。
译文
不贤之人不要结交,不义之财不要拿,不是出于善意的忿怒不要发作,不是正确的事情不要说。谨慎就没有忧虑,隐忍就不会受辱,内心清静就会安宁,生活节俭就会富足。
原典 5—52
《礼》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
《曲礼》说:“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达到极点。”
原典 5—53
《景行录》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形不劳,则志惰易蔽;身不忧,则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劳而有常,乐生于忧而无厌。逸乐者,忧劳其可忘乎?”
译文
《景行录》说:“心境可以追求安逸,但身体不可以不劳作;做人之道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不忧虑身体。不事劳作,就心志怠惰,易受蒙蔽;不忧虑身体,就会荒淫无定。所以安逸生于勤劳而常休止,快乐生于忧虑而无满足之时。安逸快乐的时候,难道可以忘掉忧虑、劳作吗?”
原典 5—54
心无谄曲[1],与霹雳[2]同居。
注释
[1]谄曲:曲意逢迎。
[2]霹雳:响雷,震雷。
译文
心里没有刻意谄媚他人的心思,就可以同响雷生活在一起(指不亏心)。
原典 5—55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庶几[1]君子。
注释
[1]庶几:差不多,近似。
译文
耳朵不听他人的过错,眼睛不看他人的短处,嘴巴不说他人的过失,差不多就是君子了。
原典 5—56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译文
门内有君子,门外就会有君子到来。门内有小人,门外就会有小人到来。
原典 5—57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倾。”
译文
姜太公说:“一个行为有过失,全部品行都会崩塌。”
原典 5—58
《素书》云:“短莫短于苟得,孤莫孤于自恃。”
译文
《素书》说:“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的东西,你能拥有的时间最短,自负的人最孤独。”
原典 5—59
老子曰:“鉴[1]明者,尘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岂能胶?”
注释
[1]鉴:镜子。
译文
老子说:“镜子明亮,尘埃就不能使其污浊;神志清明的人,嗜好和欲望又怎能粘住他呢?”
原典 5—60
《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译文
《尚书》上说:“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
原典 5—61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地坦荡而不骄傲自满,小人骄傲自满,内心却不坦荡。”
原典 5—62
荀子曰:“聪明圣智,不以穷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译文
荀子说:“聪明才智,不能用来使人困窘;刚毅勇敢,不能用来伤害他人。不知道的就问,不会的就学。即使有才能也一定要谦虚,这样才能成就德行。”
原典 5—63
蔡伯皆[1]曰:“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
注释
[1]即蔡伯喈,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译文
蔡伯喈说:“喜怒在内心,言语从口而出,不能不慎重。”
原典 5—64
《颜氏家训》[1]曰:“借人典籍,皆须爱护,若有缺害,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注释
[1]北齐文学家颜之推(531—590)所著,共有七卷二十类,是隋之前教子学的集大成著作。
译文
《颜氏家训》上说:“借别人的图书,都要爱护,如果有缺失损坏,就替他修补,这也是知识分子的各种德行之一呀。”
原典 5—65
紫虚元君戒谕心文:“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慢怠,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心莫恣贪嗔,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长,奉有德,别贤愚,恕无识。物顺来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勿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自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儆于平生,可叹可儆而可畏。上临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可继,暗有鬼神相随。惟志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译文
紫虚元君戒谕内心的铭文:“福气生于清心俭朴,道德生于卑躬退让。道行生于安宁快乐,命运生于和气顺畅。祸患生于欲望太多,灾祸生于贪心过甚。过失生于轻侮怠慢,罪恶生于为人不仁。要戒眼不看他人的过失,戒口不议他人的短处,戒心不恣肆贪婪,戒身不跟随恶徒。无益的话不要妄说,没牵涉到自己的事情不要妄为。沉默沉默再沉默,无限神仙从此而来;宽恕宽恕再宽恕,千灾万祸一齐消除。忍耐忍耐再忍耐,债主冤家从此消失无踪;算了算了算了吧,纵拥盖世功名也是身不由己不得自由。尊奉君王,孝敬父母,敬重长辈,恭奉有德行之人,甄别贤人愚者,饶恕无见识之人。财物自然招致的不要拒绝,财物已经失去的不要去追回。还未亲身遇上的事不要去企望,事情已经过去的就不要去想它。看似聪明的人反而大多蒙昧无知,精于算计的人反而失去很多好处。损害他人终究自身会有过失,倚仗权势祸患就会跟随而至。要在内心戒备,要守住自己的心志。因为行为失节而家庭破败,由于不廉洁而丧失职位。劝君自警,对于平生要有所惧有所惊有所畏。天上有天神关照,地上有地神明察。明处有王法监督,暗中有鬼神监视。只有正道可守,不可自欺内心。警惕啊,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