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11500000060

第60章

是故道有别异。有余师说由见道伴类故。此执不可取。为证不成就故。对观后世俗智。有时可令现前不一向。无时可令现前。此云何。

偈曰。此无生为法。释曰。此智于在观及出观位。一向不生为法。若入观不得生此智。以相违故。若出观亦不得生此智。以心粗故。若尔此云何可修。先未曾得今始得故。今时云何得。若不可令现前生。由至得故得。由得故得。此释所未曾闻。是故如此修必定不成。若执如此。修义得成。如宿旧师说。彼说云何。由出世法功力故。此对观后智则是所修。云何已修观后出观人。缘四谛为境。最胜世间智。今得现前。即彼是修如此修即是至得。若得能现前彼依止相续。何以故。若得性已性果必可得。毗婆沙师不乐受此义。复次此世俗智。为依几地修。随见道地。偈曰。自下地。释曰。随见道所依止地。或即依此地。或依此地之下地。修世俗智。若是道依止未至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有二地。或依未至定地。或依欲界地。乃至若见道依止第四定地生。所修世俗智。或同或下。有此世俗智。几念处摄。偈曰。灭后。释曰。若观灭谛已后。所得世俗智。是最后念处摄。谓法念处由决判一世俗智。所余应知。皆是四念处摄。此观后世俗智。偈曰。共谛相。释曰。随正对观谛所得。此智行相则同此谛行相。由说与对观同行相。则已说此智与彼所缘同谛。由见道所得故。偈曰。用得。释曰。世俗。智有二种。一性法得。二修习得。由执此智共同类起。于欲界色界四阴五阴为自性。偈曰。十六六有欲。释曰。所修此言流。若未离欲人。于第十六道类智刹那中。有二智现在修。有六智未来修。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偈曰。离欲人有七。释曰。若人先已离欲。于道类智中。他心智是第七所修。偈曰。有欲修道中。从此上七修。释曰。从第十六刹那上。于修道中乃至未得离欲。于一切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世俗智。若修世间道世俗世智。是现在修。若修出世道。四种法智中。随一是现在修。余六智是未来修。偈曰。七地胜通解。得不坏杂修。于无间道。释曰。七智所修此言流。七地者。四定三无色。放彼离欲故名为胜。于五通慧通达不坏性时。若有学人于杂修定位并论。在一切无间道中。则修七智。如前所说。若修世俗道。现在修世俗智。若修出世道。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一现在修。通达不坏性时。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此中应知。尽智为第七。偈曰。上。诸八解脱道。释曰。从离欲七地上离欲有顶。于诸八解脱道中修七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及他心智。不修世俗智。非有顶对治故。若现在修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随修一智。偈曰。学练根解脱。六七智修余。释曰。若有学人。修练根时。于解脱道中。若有欲人。但修六智。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若离欲人修七智。以他心智为第七。有余师说。世俗智于二位中所修。此二道于前加行中。得修世俗智。偈曰。无间道六修。释曰。若已离欲未离欲有学人。修练根无间道中。但修六智。如前。不得修世俗智。似见道故。不得修他心智。一切无间道中所遮故。云何遮非惑对治故。偈曰。有顶胜亦尔。释曰。若离欲有顶时。于诸无间道中如此修六智。偈曰。于尽智修九。释曰。离欲有顶时第九解脱道。即名尽智。

此中修九智。除无生智。偈曰。得不坏修十。释曰。若人本以不坏法为性。此人于尽智位中。得修十智。得无生智故。偈曰。练不坏解脱。释曰。若人练根至不坏性。此人于最后解脱道中。亦得修十智。偈曰。所说余修八。释曰。何者为余。离欲欲界时。第九解脱道中。离欲七地五通慧。有学杂修定中。一切解脱道。为通达不坏性。诸八解脱道中。一切离欲人加行及增进道。于此一切道中得修未来八智。除尽智无生智。若有学判如此。若无学人五通慧杂修定。加行解脱道增进道中。或修九智。或修十智。五通慧杂修定无间道中。或修八智。或修九智。二通慧解脱道中。由无记故。无未来修。若凡夫人欲界及三定离欲。最后解脱道中。依定地修加行。三通慧解脱道无量等功德摄。于时世俗智未来修。他心智亦尔。除决择分能善根见道伴类故。于余处得未曾得道时。但世俗智未来修。复次于何道中所修智有几地。世俗智者。随道所依地。此地或由道初得。以此地为依止。未来修世俗智。无流道者。非一向随道所依地未来修。此云何。偈曰。为离此地欲。是得此下修。释曰。若为离欲此地修二种道。谓加行道等。随地由离欲初所得。或以此地为依止。或以下地为依止。一切无流智必定是所修。偈曰。有流于尽智。释曰。于尽智生时。一切地诸有流功德。凡是尽智所应得。皆是所修。谓不净观。阿那波那。念处。无量八解脱等。譬如同时绳断诸被绞人一时气通。复次此人已至心自在王位。一切善根由至得故。并皆起迎。譬如有人得大王位。由贡献财物说国土迎。随有所得皆是所修不。于前若未得则是所修。何以故。偈曰。先曾得非修。释曰。若法退已还得。此非所修。已修所弃舍故。为但得为修为复有余。非唯得。何以故。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治净修。此中偈曰。得修及习修。是善有为修。对治治净修。有流诸法修。释曰。得修习修者。谓修一切有为善法。于未来有一修。于现在有二修。此二修依前二正勤成。未生令生。已生令长。对治修治净修者。谓修诸有流法。此二修依后二正勤成。未生令不生。已生令灭。若尔有流善法。则具四修。若无流法。但有前二修。若染污及无记法。但有后二修。西国阿毗达磨师说。有六种修。四修同前。五守修。六择修。守修是六根修。择修是身修。如经言。是六根已善调伏已善修。复次经言。于身中有如此物。谓发齿爪毛等。广说如经。如此于身简择故。自爱不起。罽宾国师说。此二修入对治修及治净修摄。

分别慧品之二

说一切凡夫及圣人。由通义于一切智修诸德已。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此法唯佛世尊一人。于尽智生时已至得得修。非于余人。今当说。何者。十八。偈曰。十八不共得。佛法。谓力等。释曰。十力四无畏三念处大悲。是名十八。此中解十力有七义。何者为七。一自性。二分别。三独得。四平等。五作事。六次第。七差别。此义应知。此中偈曰。处非处十智。释曰。处非处中智力具十智。偈曰。业力有八智。释曰。于业及果报中智力具八智。除灭智道智。偈曰。定根欲性力。九智遍行道。或十智。释曰。定解脱三摩提三摩跋提智力。转转根智力。种种欲智力。种种性智力。各九智力除灭智。遍行道智力。或十智。或九智。何以故。若执此道共果说名遍行道智力。则具十智。若执不共果。但有九智除灭智。偈曰。世智。于二。释曰。宿住念智力。及死生智力。但是世俗智。偈曰。六十灭。释曰。流尽智力。或六智为性。谓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世俗智。若执唯灭智名流尽智力。其义如此。若执流尽相续中智说名流尽智。力。则具十智。说十智力性已。彼地今当说。偈曰。宿住退生力。于定。释曰。宿住智力。及死生智力。依四定为地。偈曰。所余力。于诸地。释曰。所余八智力。一切地所摄。一切地有十。一谓欲界未至定中间定四色定四无色定。一切十智力。依止剡浮洲界人身起。离佛世尊不出世时。此十种智力。于余人不说名力。但于佛相续说名力。于他有对怨及碍故。不说名力。偈曰。云何。力由此无碍。释曰。唯佛灭一切流及无明习气等皆尽。于一切境界智生无碍是故于佛威力。于余人有碍。何以故。彼欲知此境。于境中智不生故。是故不应受力名。曾闻大德舍利弗弃舍求欲出家人。复次曾闻鹞所怖鸟。大德舍利弗。不能知其受生初及受生终。如此由智无对怨及碍故。佛世尊心力。如境界无有边际。若心力如此。身力云何。偈曰。身那罗延力。释曰。复次有余师说佛世尊身那罗延力。偈曰。或节节。释曰。有余师说。于一一节中具那罗延力。大德说。如佛心力无边际。佛身力亦尔。何以故。若不尔。此身则不堪受无边际智力。何以故。一切佛世尊独觉转轮王。节节中有龙结锁钩骨故。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偈曰。百增。象等七种力。释曰。人道中百香象力敌一白象王力。百白象王力敌一摩诃诺那力。百摩诃诺那力敌一钵娑建提力。百钵娑建提力敌一婆郎伽力。百婆郎伽力敌一遮[少/(兔-、)]罗力。百遮[少/兔]罗力敌一那罗延力。如此百百增。香象白象。摩诃诺那。钵娑建提。婆郎伽。遮[少/兔]罗力。成那罗延力。有余师说。二倍此力名那罗延力。随转增为胜。何以故。佛力无量故。偈曰。此触入为性释曰。此身力应知。触入为自性。是四大胜类所造色。异七种触。余师说如此。偈曰。无畏有四种。释曰。依经文说。无畏有四种。偈曰。前二初十力。后二第二七。释曰。处非处智力。如第一无畏。如经言。我今已成三若三佛陀。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一无畏。流尽智力。如第二无畏。如经言。我今诸流已尽。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二无畏。属业智力。如第三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与障碍相应法。广说如经。应知是第三无畏。遍行道智力。如第四无畏。如经言。是我所说。于弟子众。为出离生死诸净品道。广说如经。应知是第四无畏。如此四法。应知是四无畏。无畏以无怖为性。云何说。智慧为无畏。由此四法故。诸佛于大集中。无复疑心故。说彼名无畏。此无疑是智慧所成故。于智说无畏非智。此四显何义。显自利利他义。前二是自利。后二是利他。复次此四唯是利益他事。能除说者垢及所说垢故。说四无畏已。念处者。由弟子众差别故有三。如经说此念处。偈曰。三念念慧性。释曰。此三念处念慧为性。是时若弟子众。恭敬心听及修行。不恭敬心听及修行。复有具二。于中佛世尊无爱欲心。无嗔恚心。无杂污心。云何说此三。为佛不共得法。此三显如来习气灭尽。复次若自弟子众。于师教恭敬受行。不恭敬受行。及具二事中。喜忧等事。如于佛一向不生。于他不尔。此三不生。于佛是希有法。余人则无。故立此法为不共得。大悲今当说。偈曰。大悲世俗智。释曰。大悲以世俗智为性。若不尔则不应成缘一切众生为境界。亦不得以三苦为行相。譬如声闻悲。云何名大悲。偈曰。由资粮行相。境平等最上。释曰。一由资粮大。能生长大福德智慧资粮故。二由行相大。以三苦为行相。缘众生起故。三由境界大。通缘三界众生为境故。四由平等大。于一切众生平等起利益事故。五由最上大。无余悲上此故大悲与悲有何差别。偈曰。差别有八种。释曰。一性差别。由无嗔无痴为性故。二行相差别。由一苦三苦为行相故。三境界差别。由缘一界三界为境起故。四地差别。由依四定。第四定为地故。五相续差别由依声闻等相续。佛相续生故。六至得差别。由离欲欲界有顶所得故。七救济差别。由欲救济欲成救济故。八悲差别。由不同同悲故。已说诸佛由十八法不与他共。为与诸佛一向共不。与诸佛有共不共。此云何。偈曰。由资粮法身。及行他利益。一切佛平等。

同类推荐
  • 能改斋词话

    能改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刘鹗诗存

    刘鹗诗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

    创镌华严游心法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诚斋诗话

    诚斋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蔡徐坤日常宠妻

    蔡徐坤日常宠妻

    蔡徐坤是我仇人,而我接近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报仇,可有一天我却不知自己早已爱上他。她?是我这生想要守护的人,若她想要我的命,我给她便是。
  • 论忠犬男友如何养成

    论忠犬男友如何养成

    镜头里,他是娱乐圈新晋男神,粉丝们都说,男神温和有礼,风度翩翩。镜头外,他是专属于她的小保姆,朋友们都说,柏延用一手好厨艺钓来了一个蓝乔七。直到某一天,蓝乔七发现了他一些不可告人的神秘身份——“说好的温和有礼风度翩翩呢?我们应该来解决一下这件事!”蓝乔七揪衣领悲愤道。柏延邪邪一笑,忠犬变身大灰狼。“世界上没有一次为爱鼓掌解决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两次!”蓝乔七这才后知后觉,神TM温和有礼,这人从里到外切开都是黑的!
  • 谁杀了鲍勃

    谁杀了鲍勃

    室外冷得要命。上个月是自有记录以来最冷的月份,现在刺骨的严寒已经露出减弱的迹象。冰雪统治着外面的景象和唯一通向那座房子的道路,这条路穿过的一座小木桥已经摇摇欲坠。白天,明亮的太阳悬挂在晴朗的天空上时,融化的雪水从屋檐上往下滴,在屋檐下又冻成大大小小的冰柱。昨天,罗伯特·布莱克默的专用书房通向院子的落地窗外面还悬挂着七根大冰柱,此刻只有五根了。
  • 公子藏娇

    公子藏娇

    看过一个男人,因为看上了自家小媳妇的脸蛋,开始了漫漫追妻的故事吗?“啥?少爷拉楚小姐的手?不可能!少爷从来不近女色!可能是你瞎了”顾祁泽这辈子最大的败笔,莫过于看上了楚筱辞那美的不可方物的小脸蛋,小媳妇啥都好,就是有点耗脸皮万千江山不及一人风华无祭,白衣神明[小说名改错字了,是卿世颜鸾,未满60天没法改名]
  • 宠妻为上

    宠妻为上

    听说,白娆把单身贵族徐瑾安睡了!不稀奇。全国的女人都想睡他。听说,白娆把他当鸭子睡了!握草!她是要上天?徐瑾安捏着结婚协议,求追猛打,“签。”没多久,白娆拍下离婚协议,准备带球跑!徐瑾安:“婚是这么好离的么!”白娆一脸懵逼:“啥意思?”徐瑾安:“睡,就得睡我一辈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世大陆:植物之子

    异世大陆:植物之子

    他来历不明,却有着异于整个世界的能力,他是命运之子,可他拥有的却是鸡肋般的元素属性,他家一门双魔武,红颜知己更是与之相辅相成,他驱除鞑虏扬己国威,他拯救世界于水火之中。
  • 无事为福斋随笔

    无事为福斋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儿童传播学

    儿童传播学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儿童是一个谜。儿童的奥秘吸引着广大学者孜孜不倦地探索,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脑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年来,儿童研究也日益为传播学所关注。本书在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儿童传播的本体、主体、受体、客体、载体、环境、效果等进行了全面地梳理与论述,为儿童传播学的研究勾勒出一个整体性的概观。这种系统、全面的整理,在国内尚不多见,对推动儿童传播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炒股宜忌

    炒股宜忌

    本书是“天下理财丛书”系列之一的“炒股宜忌”专册,全书主要围绕:心理宜忌、选股宜忌、看盘宜忌、分析宜忌、交易宜忌、牛市宜忌、熊市宜忌七部分内容,尽可能精辟地阐述股市宜忌的精髓,即用最简单的方法使读者掌握在股市中取胜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