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26400000002

第2章

八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如百法中解。規矩者。初玄奘大師糅成唯識論就。窺基法師乃奘師弟子。因見本論十卷文廣義幽。遂請奘師集此要義名集施頌。集諸法義惠施眾生。將八箇識分為四章。每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識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條然不紊故稱規矩。然論雖十卷。其義盡此四十八句包括無遺。可謂最簡最要。為一大藏教之關鑰。不唯講者不明難通教綱。即參禪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滅頭數。所謂佛法之精髓也。良以一真法界圓明妙心。本無一物了無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對待妄想分別之緣影乎。原此心境皆因無明不覺。迷此一真法界。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和合變為阿賴耶識。依此識變起見.相二分。故見為心。相為境。故緣塵分別好醜取捨者。皆妄識耳。若了心境唯識則分別不生。一心圓明永離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須先了唯識心境。則生滅心行當下消亡。一心可入耳。此頌大綱單舉八識心王緣境之時。境有好醜故心所從之執取。起憎愛取捨。故作善作惡。善惡為因故感苦樂二報為果。然此八識心王本無善惡。而能造業者乃五十一心所助成心王以造善惡之業。則業力牽引受苦受樂。眾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開列八識。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業有強弱之不一。分別皎然。使學者究心了知起滅下落。易於調治耳。以眾生日用見聞覺知不離心境。其能緣之心具有三量。謂現量.比量.非量。言現量者。現謂顯現。量謂量度。以第一念現前明了。不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如鏡現像。又如見山便知是山。見水便知是水。不假分別。故名現量。言比量者。比擬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墻見角知彼有牛。隔山見烟知彼有火。以同時率爾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即屬比量。以有比度故名比量。言非量者。若心緣境時。於境錯謬虗妄分別不能正知。境不稱心名為非量。此三量乃能緣之心也。而所緣之境亦有三。謂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性境者。乃現量所緣。言性者實也。謂根塵實法本是真如妙性。無美無惡。以能緣之心無分別故。境無美惡是為性境。頌云。性境不隨心。謂此根塵等相分皆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此性境以實五塵為體。具能所八法成故。帶質境者。乃比量所緣。其帶質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識各有所緣故。若六識外緣五塵。比度長短方圓美惡等相。屬第二念意識分別。故為比量。以此長短等相是帶彼外境本質。變帶生起。名似帶質。以是假故。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謂單從能緣見分起故。獨影有二。謂有質.無質。其意識緣五塵過去落謝影子。名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若意識緣空華兔角等事。名無質獨影。此似帶質。并有無質獨影皆從能緣見分所變假相分。故曰獨影唯從見。此三以第六識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故。真帶質境者。即以心緣心。故云。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謂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第八所緣本質同種生。一半與第七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以兩頭攝不定。故曰。帶質通情。本以能所同一見分所變故。名真帶質。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對待。境有逆順好醜。則能緣之心依之而起憎愛取捨等。故起惑造業染成善惡二性。所感將來受苦樂二報。故心王則有苦受樂受。若不起善惡屬無記性。則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眾生上下升沉輪迴苦樂不忘者。皆由唯識內習熏變發起心境。由是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故。不能出離生死。皆心意識之過也。故論云。眾生依心意意識轉。今唯識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樂誰作誰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說萬法唯識。使知唯識則不出自心。以心不見心。無相可取。正是要學者直達自心本無此事耳。今八識頌而稱規矩者。只是發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惡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強弱之 等。此唯識之大綱也。其心所法已見百法。今預列心境。則臨文不必繁解。恐礙觀心耳。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此下十二句。頌眼.耳.鼻.舌.身等五轉識也。首句先頌五識境量與三性。問。前五轉識未轉依位。於三量中定屬何量。於三境中定屬何境。答。前五識量屬現量。境屬性境。以五識與八同體故。緣境之時單屬現量。前五轉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時當第一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現量。所緣之境即屬性境。性者實也。即實根塵相分境有實種生。以現量具三義。一現在簡過未。二顯現簡種子。三現有簡無體。法護法云。五識唯緣實五塵境。即不緣假相分。故名性境。但任運緣。不作行解。不帶名言。得法自相。故名現量。且如眼識緣青黃赤白四般實色時。其實色上長短方圓假色雖不離實色。有眼識但緣青等實色不緣長短假色。長短假色唯意識作長短分別緣。俱舍云。眼色但能了青。不能了是青。意識了青亦能了是青故。又眼識緣青境自相時。得青色之自相。若後念分別意識纔作解心。即帶名言。便是共相。屬比量也。故假智詮不得自相。唯於諸法共相而轉。唯五識緣五境時。具四義故。得法自相。一任運。二現量。三不帶名言。四唯緣現在境。故名得法自相也。問。五根依何教理證是現量。答。圓覺經云。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可證五根現量不生分別。其眼光到處無有前後。終不捨怨取親愛妍憎醜。例如耳根不分毀讚之聲。鼻根不避香臭之氣。舌根不揀甜苦之味。身根不隔澀滑之觸。以率爾心時不分別故。若剎那流入意地。纔起尋求。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便落比量。則染淨心生。取舍情起。以五識唯緣現在。不緣過未。但只一度。故云性境現量。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問。五識現量本無善惡。與八同體無有分別。何與第六通不善性耶。答。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指五識也。又曰。五六相須。以隨念分別時與嗔等惡所俱起。故成不善。問。何為相須。曰。五由六而方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與六為明了門。六與五為分別依。是相須理。

眼耳身三二地居

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三界分為九地。欲界一地。名五趣雜居地。具有八種識。色界四地。謂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今言二地者。謂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也。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亦不聞香故亦離鼻識。但有眼.耳.身三識而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則眼不見色。耳不聞聲。身不知觸。以入定中而此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耳。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此頌五識具三十四相應心所也。識論云。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如屬我物立我所名。心王於所緣唯取總相。心所於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雖諸心所名義無異。而有六位種類差別。謂徧行有五。別境有五。善有十一。根本惑有六。隨惑有二十。不定有四。合五十一。此五識於六位中唯闕不定。言徧行五者。徧。周圓義。行是遊履義。緣境義。徧行一位具四一切。謂一切性。即善惡無記三性也。一切地。即三界中九地也。一切時。即過現未來及一剎那時也。一切俱。即八識俱通也。問曰。何以前五具徧行五所耶。答。五八同體。本識具此五法。又能徧一切識。然此五法。心起必有。故前五亦具此耳。別境者。謂別別緣境而得生故。以欲等五法不徧心故。唯徧三性九地。以四境別名為別境也。四境者。謂欲所樂境。所決定境。於慣習境。於所觀境。慧則於所觀境揀擇斷疑。是其體用也。問曰。何以前五具別境五心所耶。答。前五任運緣境。率爾同時。俱意識隨見隨即分別。各引自類種子。各各緣境不同。且如眼根緣色則不同耳根緣聲等。以各各不同故。識具此別境五法也。具十一善法者。以五識是性境現量。故具此耳。問曰。五識既是性境現量。如何有根惑三隨惑中二大八十染心所耶。答。五識本無染法。緣五識起時。以第六為分別依。第七為染淨依。故挾帶染法與之俱起也。若小隨十法各專有主。故不具耳。以五識任運無矜恃執持之力。故無根惑之見.慢。以了境分明。故無疑與不定。故五識但具三十四耳。

五識同依淨色根

此頌五識依根得名也。五識隨依色根立名。具有五義。曰依根之識。根所發識。屬根之識。助根之識。如根之識言依者。五義之一也。言淨色者。揀非浮塵。又言依根擇非依境。境但為所緣。無發識用。如根壞時。設若有境。識亦不起。唯根能發。故曰依根。非浮塵者。以彼虗假有損壞故。故名為浮。又無見聞覺知之用。名之為塵。故楞嚴云。浮塵根眼如蒲桃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是也。以有損壞。故非五識之所依耳。言依淨色根者。楞嚴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以見精映色。結色成根等。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故名淨色。以此淨色即無明殼也。亦名勝義根。謂於眼等一八淨色如淨醍醐。有此性故。眼等識生。無即不生。照境發識以成根用。故名勝義。不同浮塵虗假損壞。此無損壞。故亦名勝義。不同浮塵無見聞等。此能覺知。故亦名勝。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是也。問。淨色根畢竟是何物。答。此無見有對色。雖有質礙而非眼所得見。比量所知。非現量得。如何可指。然此識精圓映五門。隨浮根之照用。是知浮根則有五而淨色唯一。故曰元依一精明耳。

九緣十八好相隣

此頌生識之緣也。有為之法必仗緣生。今生八識之緣大槩有九。但各識全闕之不同耳。故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九緣者。一空緣。即根境相離中間無礙。空隙之空也。二明緣。即日月燈等照燭之明也。三根緣。即發識之根也。四境緣。即諸識所緣之境也。五作意緣。即徧行中之作意也。六分別依。即第六識也。七染淨依。即第七識也。八根本依。即第八識也。九種子緣。即是諸識各有自類親種子也。此中九緣。於四緣中三緣所攝。種子即因緣也。境緣即所緣也。餘七緣即增上緣也。諸識從緣。唯眼識全具。耳闇亦聞。除明唯從八。鼻舌身三合中取境。暗亦能知。故除空明。若根境中間空隙不相合者。即身不覺觸。舌不知味。鼻不知香。故後三五三四者。謂六識具五緣。七識具三緣八識具四緣。六識五緣者。根.境.作意.根本.種子。於空.明之外又除分別。即自體故。不言染淨即根緣故。七識三緣者。根本依.作意.種子。不言根境者。謂依彼轉緣。彼即根境故。八識四緣者。根.境.作意.種子。不言根本。即自體故。不言染淨。即根緣故。無分別者。不緣見分。無分別故。若從頭各增一等無間。則眼等即十緣。等無間者。乃各識前念已滅。即開闢處所引後念令生。中間無隔者。即相續心也。前念不去。後念不生。為前念自體占自路故。故識生時須用此緣耳。

合三離二觀塵世

此頌五識取境不同也。眼耳二識離中取境。鼻舌身三合中取境。何以知之。曰。知處不知處。異壞根不壞。根別以識從。緣生因緣顯。識以從緣義知有離合。謂九緣中空.明二緣是顯根離義。眼耳二識既具空緣。是離中知也。若無空緣。境逼附根。不唯無知而且損根。如纖塵入眼即壞其目。大聲附耳即使人聾。故曰壞根不壞根別也。鼻舌身三不具空緣。是合中知也。若具空緣。根境遠離。香味觸塵俱不知故。今三識不具空緣。故香臭入鼻。酸醎上舌。寒熱著身。三根宛然分明了境。即知不壞故。又如眼即知色境在何方。耳即知聲從何方來。而鼻舌身則不知境之處所。故知來處者表為離知。不知境處者表是合取也。觀者即能緣見分。眼等五識及諸心所。塵世者即所緣相分。乃色等五塵也。

同类推荐
  • 墬形训

    墬形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伦汇编人事典五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五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辨症玉函

    辨症玉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战

    农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罪后系列2

    罪后系列2

    命运的作弄永远在幸福背后我追寻着你的脚步却永远只能追寻因为我……牵不住你的手如果磨难是我们相爱的前提条件我想超越了千年的羁绊已经够了吧……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阳天尊

    玄阳天尊

    “天下悠悠众口何以能尽数堵住,尽是一些道貌岸然的无胆鼠辈,当吾君临天下、主宰四合八荒之时,万物皆为刍狗,世间蝼蚁岂敢议论分毫?”面对天下人的非议,他如是说。
  • 红楼逸梦潇湘情

    红楼逸梦潇湘情

    一纸丹凤诏,多少忙乱人。太子病重,御医回天乏术,皇上下旨,大赦天下为太子祈福,并且下了一道圣旨:选官宦人家女儿,为太子冲喜。很多官宦之家都忙着聘女儿,贾家也不例外,大家长们急急忙忙的,迎春探春都匆忙间问名纳彩,订了亲事。王夫人又请元妃赐婚金玉良缘,可怜宝钗只做了宝玉二房。贾府中只剩下年纪尚小的惜春,还有寄人篱下的黛玉…为了讨好皇帝皇后,元妃听从王夫人的话推荐黛玉。面对贾母苦苦相劝,面对贾府中众人的冷言冷语,面对所谓的骨肉亲情,想着幼小时候那一缕似有似无的情怀,黛玉毅然决然,选择了为太子冲喜,凤冠霞帔进了东宫,开始了新的生活。等待妹妹的又是什么呢…推荐自己的新文《梦续红楼之盗玉》【脂砚斋最新出品红楼文系列】《水润珠华点绛心》作者:沧海明珠《红楼之潇湘辞》作者:夏轻尘《红楼之玄黛情浓》作者:泪语忧潭《红楼逸梦潇湘情》作者:长河晨日【脂砚斋出品种田文系列】《继室谋略》作者:瑾瑜《嫡女谋略》作者:月色阑珊《小妻大妾》作者:沧海明珠《庶女无敌》作者:雁无痕号外,号外:强力推荐一部虐文给大家,虐虐更销魂哦!《鸩妃》作者:鹤梦竹影推荐好友好文:《红楼之玉溶潇湘》作者:雨若菲彤《一水溶玉梦红楼》作者:人幽若兰《玉漪碧水续红楼》作者:月下菊《红楼鸳梦玉舞蹁跹》作者:心若芷萱《残后风华》作者:一露走来《部长别太坏》作者:浅水的鱼《红楼之禛玉》作者:纳兰蝶儿
  • 蓝玲遗书

    蓝玲遗书

    书友群:789370418有兴趣者加。当英雄打败了毁灭世界的大魔王,大家都在欢呼时,只有我默默的想魔王为什么要毁灭世界呢?直到我成为了那个要毁灭世界的魔王,我才终于知道了答案。
  • 戴尔·卡耐基经典全集

    戴尔·卡耐基经典全集

    本书收录了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导师戴尔·卡耐基先生最具影响力的六部作品: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快乐的人生》、《语言的突破》、《伟大的人物》和《林肯传》。这些作品出版后,立即风靡全球。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的奇迹”。这些书与卡耐基的成人教育实践相辅相成,将卡耐基的人生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使他们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
  •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草原天道:永恒与现代(修订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 潇皇后

    潇皇后

    本来暑假和朋友开心去野外郊游,却意外和大家失去联系,掉进山谷里,醒来已经物是人非!!!悲剧的不是穿越到一个史书不曾记载的朝代,而是代重病的姐姐嫁入康王府,拜托,她才17岁,可是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叫天天不灵,她只有步步为营!!!本以为遇到此生挚爱,到头却是一场空欢喜,你说三千繁花只拈眼前这一朵,你说世上美好女子多不胜数,而吾妻唯此一人,原来这些不过是你蛊惑人心的把戏罢了!究竟是谁沦为谁的棋子!
  • 逐鹿天下

    逐鹿天下

    公元六世纪初叶,曾威震天下的北魏帝国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最终彻底崩溃,只留下一堆华丽的历史碎片。千里北方大地上,狐兔狂奔,胡沙漫天,各路军阀势力为了获得北方天下的统治权,大打出手。真正从群雄中杀出重围的,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和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震撼历史的双雄争霸拉开了大幕。此后,河桥之战、沙苑之战、邙山之战、玉壁之战,历史铭刻了属于他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