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5900000012

第12章

次释覆相。施中以今后为二报。戒中以人天为二报。一者互现。二明持戒多现若后乐。就现在彰报不显。故就未来说。二释覆相中前正释。次引难陀事证。净饭王见千罗汉形不端正云如鸟集紫金山。后度难陀等竟云如凤集须弥顶。难陀短佛二指。昔在家为妇庄严。佛与阿难乞食至其门。即出看佛。佛授钵与之。将钵取饭。妇语云。汝送钵疾归。授佛佛不取。次授阿难亦不取。遂至祇洹。佛遣剃头师剃难陀头。难陀弩惓不肯受剃。云汝何不剃一切人头。后佛遂逼之出家。乃至周历天宫地狱。因求天女故一心持戒。佛见其道缘应熟语阿难云。我化不得。汝与其同类。宜可化之。法师云。此阿难陀事出出曜经。是故阿难说此二偈。偈为三。半行譬说。一行合譬。合譬之中半行总合。次半行别合。第三半行呵责。难陀闻之遂回心为道持戒得于三果。佛更为说法仍证罗汉。外曰何等名净持戒次问净戒。内曰答净戒也。一切善法戒为根本者。戒如大地为众善之根。地持云。如来三十二大人相由持戒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大人相。则心不悔者。犯戒违道则心生热悔。持戒之人则无此过。悔故生忧。无悔便喜。喜心内发则乐遍五识。故云即心乐。既无苦缘心便静一。故云得一心。在心既一实智便生。实智内生便不乐世间。故云得厌。既厌有为怖须永息。故云离欲。有欲即缚。无便解脱。未得解脱则受生死苦。既得解脱苦果永亡。故得涅槃乐。此文有因有果。初明持戒。从得一心下明因戒发定。一心则生实智明因定发智。此则三学次第明于因也。从离欲得解脱前明三因。今明二果。解脱谓有为解脱果。涅槃谓无为解脱果。瞿沙人云。生实智既是见地。厌是离地。解脱是无学地。阴不生是涅槃。问此中明何等三学及二涅槃。答对世间不净持戒。总明出世三乘净戒也。余二亦然。问厌与离欲何异。答厌为伏道。离欲为断道。解脱为证道也。故持一净戒则三行圆二果满也。外曰若智上者第三论智垢净。外人闻前智配上人。理不可咎故不难之。但引取上智以配彼师。问前列三师二天。何不配之而指二外道耶。答为欲讥呵论主。佛未成道就此二人受学。涅槃经云。从阿罗罗学无想定。从郁头兰弗学非想定。此之二人既是佛师。应上智故以此讥内。注中云外道者盖是天亲之言。非彼自说也。内曰下亦开净不净。如文。余并可解。外曰何等名不净智下问不净智。内曰为世界系缚故者为二。前法次譬。阿罗罗修无想定生无想天。为色界系缚。郁头蓝弗修非想定生非想天。为无色界系缚。如怨来亲者譬说也。此智诱人至上界如亲。后还堕落故是怨诈亲。阿罗罗生无想天定寿五百劫。寿将尽时起于邪见便堕地狱。郁头蓝弗非想报尽受飞狸身亦入地狱。问施戒皆明净不净。智中何不明净智耶。答去下空无相慧文近故此中不说也。外曰但是智能增长生死。作此问者。上来辨过不同。明不净施戒但言为求报故名为不净。说智之咎乃言增长生死。以辨过有异故致斯问。施戒亦尔耶者。问此施戒感报亦同智增长生死耶。内曰取福舍恶是行法者论主总答。明取一切福舍一切恶同是行生死法义无异也。又智是胜法尚行生死。施行戒故自尔也。有所得人行善乃是增长生死法。一何可伤。注中释偈本四字即为四别。初释福字。前标福名为报。次问答料简。问云。若福名报。偈本中何故但说福。答云。福是名因福报名果。此定因果两义。或说因为果或说果为因。泛明众义受名不同也。此中说因为果者。福受报名凡有二义。一为舍罪。二为舍福。为舍罪者。福以富饶为义。

行于善因得富饶果。罪以摧折为义。行于恶因得摧折果。行者闻此故舍恶修福。为成舍福者。福报灭时生于大苦。故须舍福。为成两舍故因受果名也。食金譬因中说果。见书譬果中说因也。取名著者释偈本取字。恶前已说释偈本恶字。行名下释偈本行字。不释舍者后俱舍中自明之也。外曰何等是不行法下第三正明舍福。舍福三章前二已竟。今正明舍福。此中有二。初总问。第二福不应舍已下别为六难。问意若取一切福舍一切恶皆是行生死者。何等是不行耶。内曰俱舍者。以有取舍故行生死。若能俱舍便不行也。不言罪福但称俱者。横舍万法竖舍四句。问但应舍福。上已明舍罪。何故称俱。答外问不行。罪福俱行生死故答俱也。外曰福不应舍。从此已下第二上明依福舍罪外有六种难之。今标俱舍亦有六难。六难者。一福果妙。二不说所以。三佛令于福莫畏。四相违。五常福。六本不应作。以有六事不应舍福。问上六难与今何异。答上就言难。今就理难。就言难者。依福舍罪内外理同。但言不巧故招六过。今就理难者。内明舍福外明不舍。以违彼道理故兴六难。此初二难。一明罪报是苦粗可得言舍。福果乐妙故不应舍。二罪有过患则有可舍因缘。福果无患无可舍因缘。因缘者所以也。一难在注文。内曰福灭时苦答二难也。福灭大苦何得称妙。以其灭生苦即是可舍因缘。亦得以灭故非妙。有苦故可舍。注云助道应行者答第三难。彼既引经。今会通之。答福有助道之功故劝使行之耳。外曰福罪相违故。此第四作相违难。此中相违凡有三对。一罪福二生灭三苦乐。外以罪福相对用生灭苦乐掎角为难。既罪福相违。生灭苦乐亦应相违。若福灭苦应罪生乐。若罪生苦应福灭乐也。内曰罪生住苦。此答二意。一者成俱舍义。前偈明福灭苦。今明罪住苦。二俱是苦宜并舍之。二答外相违难。罪住既苦福住便乐。福灭既苦罪灭便乐。即是相违。注释二意即二释。初如文。汝言罪福下答上相违难。然福自有生灭苦乐。罪亦如是。汝云何以福家之灭对罪家之生。外曰常福下第五明福常故不应舍。前问次答。问意云。汝福有二义。一灭二苦。是故应舍。我明福常无灭无苦不应舍。自上已来就内难内。今此一义以外难内。由来云。凡夫回向三有福有所得故须舍。为求常住佛果而修福此不应舍。然有所得常犹同外义。注云作马祀者。众生初起禀于妙气得妙四大则生常天。若禀粗气得粗四大则生人中。为求常天故修马祀。取一白马放之百日。或云三年。寻其足迹以布黄金用施一切。然后取马杀之。当杀马时唱言。婆薮杀汝。马因祀杀亦得生天。真谛三藏云。四韦陀中有马祀法。智度论亦云。六十四能中祀天。即是一能。作祀法者。竖一柱高十七肘有三丈四尺。案兰篸以种种物而庄严之。取一白马系著此柱。诸婆罗门在边燃火诵咒散华香著火中。取草缚马腹火边炙。莫令毛燋。马遂死之咒力既成。谓马死无罪。马既死即剥并出肉骨尽。头尾宛然无异。与金银宝物置马皮裹缝之。诸婆罗门更燃火诵咒。咒事亦成马则起走。少时还躄地。齐马行处作方兰界城。以诸宝物布置城内令遍满。又取马腹内宝物悉用置中。作大功德布施一切。婆罗门云。若一两过作生天犹退。若能满三过作永不复退。故名为常。福报常生处常者。上明度衰老辨所离。今明所得。福报常据正报。生处常据依报。内曰下有七破。一二相破。二苦乐破。三以因征果破。四变异破。五无常破。六举况破。七征经破。二相破者。外虽言是常理实是无常。故还有灭苦二相。故还用前文破之。又所以还作二相破者。汝之常天不出无想非想。彼二仙人尚非是常。况复余耶。故还作二相破也。又修因之时有苦乐二相。如放马三年为乐。后杀之则苦。因既苦乐。在果亦然。复次有福报下第二就苦乐破。福非但灭时方苦。未灭之时亦已是苦也。成实论云。外道说。三祠故得生处常。外经又云。外道帝释作百祠亦得退落。又汝经梵天作祠持戒功德。故知无常。若是常者。何用修因。又汝言下第三以因征果破。马祠之因或三年百日。因既有量果亦然也。若因无常果是常者。有语无义。故云但也。成实论又破云。三界因皆有量。故知无常。复次下第四变异破。天若是常应无嗔喜。今嗔喜变异。故知非常。涅槃云。自在天嗔众生苦恼。自在天喜众生安乐。智度论引自在韦纽鸠摩罗伽云。爱之令所愿皆得。恶之令七世皆灭。成实论又云。闻汝梵天有恶欲。恶欲必有嗔等烦恼。故知非常。又汝马祀下第五无自性破。由时节及马布施等既缘合而有。必缘离则无。故知非常。复次下第六举况破。不杀行施尚应须舍。况杀马布施而不舍耶。复次下第七征经破。金七十论出四皮陀中恶事。如韦陀中说。作马祠法汝父母及眷属悉皆随喜。汝舍此身必生天上。彼偈云。尽杀六百兽。少三不具足。则不得生天。为戏等五事。若人说妄语。诸天仙人说此为非罪。此实是罪。皮陀经说为非罪。故伽毗罗论自呵之也。问马祠是僧佉义不。答非也。僧佉立世性是根本而破马祠法。故云僧佉说马祠法不净无常也。外曰下第六难。明作故不应舍。外难云。若必舍者初不应作。若作初不应舍。如涅槃经呵责童子取果还弃。内曰下有三种人。一不舍不作。如菩萨正观。二作不舍。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未堪舍也。三亦作亦舍。为舍罪故须作。为入道故宜舍。注中浣衣喻舍罪。净喻修福。染喻受涅槃道。外曰舍福依何等。自上已来明舍罪福二章竟。

今第三次明能舍空无相慧。外道情近。谓罪外有福故依福舍罪。福外更无妙可依故不应舍福。内曰无相最上答外人问。明依无相以舍于福。问有空无相无愿。何故不列初后偏引无相。答此无相是无依无得不住不著之异名。正为外道心多取相故偏说无相。此无相是总三空名也。又依智度论。见多者说空。爱多者说无作。爱见等者为说无相。外道具足爱见。是故今明于无相。最上者略有三品。作罪堕三恶道名为下品。修善生三善道名为中品。无相智慧出于六趣故名最上也。今略释三门要义前明来意。问何故说三空门耶。答小乘人云。道理有三。如谛唯有四。开四以为十六观。十六谛理名十六行。摄十六行以为三空。大乘明义此无定也。今略明四种。一明展转破病。为破有病是以说空。破取空相故说无相。于无相中起心造作故说无作。又空门破有。无相门破空。此明非空非有中道之法。观中道者名为正观。次说无作者。前二虽泯空有之境。今次息于能观之心。此三门明非空非有不缘不观。明义既足。故但说于三。又智度论云。为好实者说空。空最实故。为好寂静者说无相。以涅槃最寂静故。为好远离者说无作。以远离无所求作故。又为见多者说空。爱多者说无作。爱见等者说无相。问若尔治惑有少多耶。答约小乘义。摄十六行以为三门。摄行既有少多。治惑亦有少多。今明。为治见人说于空门。则破见多人一切烦恼。乃至为治爱见等人说于无相。亦破此人一切烦恼。故治惑无多少也。依地持论说三门者。彼明法唯有二。一者有二者无。所言有者。谓有为及无为也。所言无者。谓我我所也。于有为厌离名为无愿。于无为欣乐名为无相。观有为无为皆空故名空。又经云。为治婆罗门三谛故说三门。外道自称言。

是婆罗门修行梵行而杀生祀天。谓是实义。佛言。不害一切生命名真婆罗门。即是空解脱门。二者外道为天女色修行梵行令有所得。佛言。不应为天女色而修梵行。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即是说无作解脱门。三者外道贪著诸见谓。言诸因集皆是有法。佛言。一切法集即是灭相。名无相解脱门。问云何名三昧。答依小乘。五阴法体无我我所故名为空。观空之智相应静定离乱调直故名三昧。从境受名。无有十相故名无相。观无相智相应静定离乱调直故名三昧。

亦从境立名。于三有因果更不愿求故名无愿。观无愿智相应静定离乱调直名为三昧。亦从境立名。成论师二释。一云。明慧自体凝寂故名三昧。二云。从三昧生真慧。果中说因故名三昧。又言三解脱门者有二种义。一者当体立名。即此三昧离三种系缚故名解脱。如空离有缚。无相离相缚。无作离作缚也。二者无余涅槃名真解脱。此三通至解脱。从果立名。而言门者。依前义。当体虚通称之为门。依后义。通至涅槃为涅槃之门。问要由三门入涅槃耶。答小乘毕定备用于三。智度论云。一人不得从三门入。若知诸法本来无所有从空门入。若复言有此空则不名门。余二亦尔。问单空重空云何异耶。答数人单空通因果通利钝。重空但果但利根人。单空通漏无漏。重空但有漏。成论明重空亦通因果及以钝利。问单空重空云何浅深。答依数人。重空唯不动人得故深。成论单空空境。重空空智。大乘单空破法浅。重空破法深。约人则名不定。利根人闻单空则悟。钝人闻单空不悟。更须破空。则钝根用于重空。问此三昧依何身起。何地摄。答依数人。初起在法界身。说身起故。终成色无色界身。依禅作故。大乘则通依。数人三三昧通漏无漏。若无漏在九地。六禅三无色。若有漏在十一地。加欲界及非想。又三解脱但无漏。三三昧通漏无漏。注前遂近释最上。无相下第二次释无相。又开三别。前释无相。次明舍福。三明用无相意。就初又三。标释结。初则标也。名一切相不忆念下第二释无相也。然相本自无。由想念谓有。若能内无忆念则外相自无。故云一切相不忆念也。离一切受者。上明不取外相。今明内无爱著。过去未来现在心无所著者。前明于一世中不念外相内无爱著。今明于三世法亦不取外相内无爱著。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释上也。所以不取外相者。以一切法自性无故。则无所依者。释内无爱著也。是名无相总结也。以是方便故能舍福者。第二明用无相舍福。而称方便者。巧用无相也。若拙用之。舍相而著无相。则无相还成相。今巧用无相。舍相不著无相。故名方便。何以故下第三释用三解脱门意。所以必须用此三者。以此三是解脱之门故也。第一利者即是涅槃也。

同类推荐
  • The Story of a Mine

    The Story of a M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心明经

    佛说心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痹门

    痹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 益州名画录

    益州名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棺爷

    棺爷

    干爹离奇死亡,尸体被切割成两千多块。下葬之后,八爷收我为徒!棺爷由我传承!
  • 成年人的童话

    成年人的童话

    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 霸道皇帝别宠我

    霸道皇帝别宠我

    穿越成为大周第一侠女的夏青青,在行侠仗义的时候,一不小心救了一位伤残患者。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救人事件,却没想到他竟然跟她说,他是大周国的皇帝,并且还要执意带她入宫,封她为妃。
  • 紫金战道

    紫金战道

    同样是男人,为何我会如此辛苦!每天都要面对美女的骚扰,萝莉,御姐,美妇。同样是混混,为何我会如此烦闷!那些贵公子,富二代几近疯狂的要认我做老大。同样是平民,为何我会如此劳累!一天到晚要忙着数钱,看见人民币我都反胃了。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微加幸福,这是他这辈子听过最动容的情话。分隔两地的这半年,想念一点一滴,昏天暗地。爱是一念之差,最幸福的不过就是,你曾温柔呼唤,而我,刚好有过应答。
  • Death of a Naturalist

    Death of a Naturalist

    'Between my finger and my thumb/ The squat pen rests; snug as a gun' - from "e;Digging"e;. With its lyrical and descriptive powers, "e;Death of a Naturalist"e; marked the auspicious debut of one of the century's finest poets.
  • 浓墨蜕变:废材惊天下

    浓墨蜕变:废材惊天下

    一场事故,本是杀手+神医的叶清浅穿越到异世一废材身上,再睁眼,目光犀利,摄人心魂,身世离奇,倾世倾城不足以形容她的容貌,毒舌不足以形容她的伶牙俐齿,可她却逃不出他的怀抱,且看一场浓墨重彩的蜕变!
  • 这个王妃很淡定

    这个王妃很淡定

    谁说女子被休就没有活路?她容青鸾的小日子照样过的有滋有味。闯青楼,开店铺,发大财,斗恶姐……一不小心名气竟然传到了宫里。恶姐爱慕当朝六王爷季沐歌,那厮很无耻,竟让她这无辜人氏当挡箭牌。更无耻的还是恶父竟然为了成全恶姐的爱慕之心,硬泼了她一身脏水。她容青鸾是软柿子吗,可以任意捏圆捏扁吗?恶姐不是心仪季沐歌吗?那她就让她见得着,得不到。季沐歌拿她当挡箭牌,她亦拿他当枪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很快狗血的凑成了一对。短短数个月相处,她以为凭着自己二十一世纪新新女性的聪慧机智,可以收了这厮的心,哪知……她怎么就忘了,当初季沐歌答应娶她,只不过是因为当朝宠妃慕容嫣的一句话而已。慕容嫣道:沐,我现在很幸福,也希望你幸福,娶个女子好好过日子吧!他是帝都六王爷,温文尔雅,也是曾当着全天下最权贵面前对她许下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那个人,更是亲口承诺守她、护她一生的人,却在慕容嫣一身是血倒在血泊中时,不问一句便信了慕容嫣的说辞,而要她血债血偿。他是北风国第一人,一袭红衣,容颜倾城。对别人他狂妄之极,唯独对她才会收起那份狂妄。他的无耻,他的耍宝,也唯独她一人专享。红衣倾城,容颜妖孽,他微微一笑,便迷了路人两魂五魄,他道,“小鸾鸾,人家的上半身都被你摸光光了,想摸下半身的话,你可得对人家先负起清白的责任。“他是帝都四王爷,有名的风流纨绔,却对扮做魅姬时的她暗生情根,当得知她的真实身份时,他痛苦万分。是谁数度伤了她的心,逼得她伤痕累累离开?又是谁的倾城笑容只为她绽放?又是谁为她遣散后院众妻妾?又是谁为她遍寻天下女子,只为看一颦一笑之间与她相似的神态?后一句才是关键,是谁说的?谁说的?我不看曾经,我只看如今,值得,我便用生命去珍惜;不值,我便弃之如履。容青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