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1000000110

第110章

十种慰喻出中阿含舍利弗教化病经。彼有长者。名须达多。身遇重病。遂便遣使问讯世尊。并请舍利弗。愿垂一顾。舍利遂往。须达遥见。即欲下床。舍利止之。别坐一床。慰喻之曰。长者莫怖莫怖。所以者何。愚痴凡夫成就不信。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长者今日无有不信。唯有上信。因上信故。或灭苦痛。生极快乐。或得斯陀。或得那含。长者先得须陀洹果。为是不说。此初慰喻。具足善戒以为第二。多闻第三。惠施第四。善慧第五。正见第六。正志第七。正解第八。正脱第九。正智第十。一一之中。慰喻之法与初相似。十中前五。是世间善。后五出世。就出世中正见正志是无碍道。慧名正见。正思惟者名为正志。正解正脱是解脱道。慧名正解。余心心法名为正脱。学等见者名为正智。学人重观四谛之理。名学等见。十种慰喻。释之粗尔。

十愿义五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据修分别 三就行分别 四行位分别 五因果分别)

第一释名十愿之义出十地经。随求义名之为愿。愿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供养佛愿。亦名摄功德愿。二护正法愿。亦名摄智慧愿。三摄法上首愿。四增长众生心行愿。五知众生愿。亦名化众生愿。六知世界愿。七净佛土愿。八同心同行愿。九三业不空愿。十成菩提愿。第一愿以一切乐具供养一切佛。名供养愿。以此功德摄胜功德。是故亦名摄功德愿。问曰。五度皆是功德。何故是中偏愿供养。以摄功德。释言。初地檀度为宗。供养是其檀度所收。故偏论之。理实齐具。又问。诸处多供养三实。今此何故偏愿供佛。释言。道理愿供三宝。就初就胜略言供佛。又佛是其所求之果。示所趣求偏言供佛。第二愿于诸佛教法行法证法摄持不失。名护法愿。以此护法增长智慧。是故亦名摄智慧愿。第三愿于一切诸佛八相成时尽往供养。摄法为首。名摄法上首愿。第四愿以一切菩萨所修诸行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名增长众生心行愿。第五愿知一切所化众生差别。名知众生愿。随其所知化。令生信入三乘道。是故亦名化众生愿。第六愿知众生所居一切世界净秽差别。名知世界愿。第七愿求诸佛净土摄取众生。名净佛土愿。第八愿与一切菩萨同心同行。名同心同行愿。言同心者智慧心同。言同行者功德行同。第九常愿身口意中益物不空。名三业不空愿。第十愿成无上菩提。以菩提道利益众生。名成菩提愿。名义如此(此一门竟)。

次据修义分别十愿。修不顿成。必藉以渐。初七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究竟得果(此二门竟)。

次就行论。行谓自利利他之道。十中初二是自行。始自行无出功德智慧。次五是其外化行愿。约化中初一为物求法。第二依法化增善心。第三知其所化众生。第四知其所化住处。第五自求清净佛土。摄取众生。后之三愿自他不定。随相别分。第八一愿自利行成。第九一愿利他行成。第十自利利他得。果菩提自体是自利果。菩提作业是利他果。通论后三皆是自利。并是利他故。地论释言。此后三种显示自身并利他。故地论释言。此后三种得如实教。若复通论十俱自利。十俱利他。故地论中解释大愿有二种胜。一常勤行无量行。故即是自利。二与一切众生同行。言同行者十尽示现。即是利他(此三门竟)。

次就行位分别十愿。十中前七就行分别。行如上辨。后之三种就位分别。位在何处。如地论说。第八愿者得地校量胜。第九愿者得菩萨地尽校量胜。第十愿者得一切地尽校量胜。始从初地乃至九地。行修渐增。名地校量胜。十地学穷名为地尽校量。佛地穷满名为一切地尽校量。此等皆就所愿言耳(此四门竟)。

次就因果分别所愿。前九求因。后一愿果。亦可前七以为一分。初六为因。后一为果。后三一分前二为因。后一为果。前果依报。后是正果。十愿如是。

十种供养义两门分别(一明供养 二明供心)

十种供养出地持论。十名是何。一身供养。二支提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他作供养。七财物供养。八胜供养。九无染供养。十至处道供养。十中初二所供差别。于佛色身而设供养。名身供养。供佛灵庙。名支提供养。依僧祇律有舍利者名为塔婆。无舍利者说为支提。地持论中通名支提。次二约就时处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三。一现前供养。面对佛身及与支提而设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不现前佛及支提广设供养。三共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前供养佛及支提。并供不现佛及支提。现前供养得大大功德。不现供养得大大功德。境界宽广故。共现前不现前者得最大大功德。次二就其供人分别。门别虽二随事分三。一自作供养。自身供养佛及支提。二他作供养。有小财物不依懈怠教化施作。三自他供养。彼此同为。自作供养得大功德。教化供养得大大功德。自他供养得最大大功德。次二一对心事分别。以己财事而为供养。名财物供养。财有三种。一资具供养。谓衣食等。二敬具供养。谓香华等。三严具供养。谓余一切宝庄严等。以殊胜心为前供养。名胜供养。胜心有三。一专精解心。善解施设种种供养。二纯净信心。信佛德重理合供养。三回向心。求佛心中而设供养。后二一对就行分别。供行离过名无染供养。无染有二。如地持说。一心无染。离一切过。二财物无染。离非法过。供行顺果名至处道供养。佛果是其所至之处。供养之行能至彼处。名至处道。此至处道供养。维摩经中名法供养。地论之中名行供养。于中有三。一财物供养。为至处道。二随喜供养。为至处道。三修行供养。为至处道。于佛供养既有此十。于法类亦同然。供养法十者。一供养法。供佛所说理教行法。二供养经卷。余八如上。供僧十者。一供养僧。谓供一切三乘圣众。二支提供养。供三乘众形像塔庙。又供圣僧及凡夫僧。亦得分二。余八同前(此一门竟)。

次明供心。供心有六。如地持说。一福田无上心。生福中胜。二恩德无上心。一切善乐依三宝出。三生一切众生最胜心。四如优昙钵华难遇心。五三千世界独一心。六一切世间出世间具足依义心。此明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能与众生为依止处。名具依义。以此六心少物供养。能获无量无边功德。何况。供养之义略辨如是。

十无尽藏义

十藏之义出华严经无尽藏品。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苞含曰藏。藏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信二戒三渐四愧五多闻六惠施七慧八念九闻持十辨。于法决定名之为信。信何等法。如彼经说。信一切法空无相愿。及闻种种差别法门。闻不可思议。皆能生信。防禁曰戒。戒有十种。一饶益戒。饶益众生。二不受戒。不受一切外道邪法。三无著戒。不著三有。四安住戒。安住净法。五不诤戒。常令他喜。不与物诤。六不恼害戒。不学咒术诸药草等恼害众生。七不杂戒。不杂异见。八离邪命戒。菩萨不作持净戒相。欲使他知亦非无实。诈现德相。专为正法心无异求。九离轻慢戒。不自慢高轻贱他人。十清净戒。舍离十恶。具斯十种。名为戒藏。于过自羞。名之为渐。过有多种。广如经说。作过羞他。称之为愧。亦有多种。备如经说。于一切法具足闻知。名多闻藏。。惠舍名施。施有十种。一者施法。菩萨施仪所畜诸物。悉为众生不自为己。二最后难施法。菩萨有物自用则乐施他。即死宁自身死施与众生。名最后难施。三内施法。菩萨所受上妙之身他求施与四外施法。有求王位及外财物菩萨施与。五内外施法。身及外财并皆施与。六一切施法。若他所求国城妻子头目支节一切诸物悉皆尽施。七过去施法。闻过去法心无取著。但为化生随顺说法。八未来施法。闻未来法心无取著。九现在施法闻现在法心无取著。十究竟施法。见有众生来求身分。则自观察当必摩灭。毕竟无有一念贪惜。而施与彼。名究竟施。具斯十种名为施藏。于一切法悉如实知。名为慧藏。于过去世一切诸法悉能念知。名为念藏。于佛所说一切教法悉能忆持不失一句。名闻持藏。得深广智说一切法。无碍自在不违一切诸佛所说。名为辨藏。十无尽义。释之略尔。

信等十行义九门分别(一释名 二辨相 三对治 四因起次第 五修行分别 六所成分别 七约对六度共相收摄 八离合废立 九浅深分齐)

第一释名。信等十行如地经说。名字是何。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不疲倦六知经书。亦名知经论。七知世智八惭愧九坚固力。亦名不动力。亦名勇猛力。亦名勇健力。十供养诸佛。如说修行决定名信。恻怆称悲。爱怜曰慈。惠施名舍。策修不惰。名不疲倦。善达五明。名知经书。亦名知经论。善解时宜。名知世智。于过羞耻。称曰惭愧。所修善根不为缘坏。名坚固力。不随缘变。称曰不动。于缘不退。名勇猛力。心不怯弱。名勇健力。行修上顺。名供养佛。顺教奉修。名如说行。此等十种造缘。集起故通名行(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依如地经。信有二种。一者信因。二者信果。地持论中说信有八。一者信佛。二者信法。三者信僧。四信诸佛菩萨神通之力。五信真实义。六信种种因果。七信得义。义谓菩提。八信得方便。谓信菩萨所修学道。悲有三种。一众生缘悲。缘苦众生欲为济拔。依如地经。观诸众生十二因缘生死流转。而起悲心。依地持论。缘诸众生百一十苦。而修悲心。二法缘悲。观诸众生俱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悲心。观无我人云何起悲。释有两义。一念众生妄为我人之所系缚。受生死苦。深可哀愍故起悲心。二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拔众生苦。故名为悲。三无缘悲。观诸众生五阴法数毕竟空寂。而起悲心。观法空寂。云何起悲。还有两义。一念众生妄为有法之所缠缚。受生死苦。故起悲心。二念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则真实拔众生苦。故名为悲。慈亦有三。一众生缘慈。缘诸众生欲与其乐。二法缘慈。缘诸众生但是五阴因缘法数无我无人。而起慈心。三无缘慈。观一切法毕竟空寂。而起慈心。法缘无缘云何起慈。释与悲同。舍有二种。一者内施。谓舍一切头目支节手足耳鼻。二者外施。施余资生。不倦有二。一世间行中精勤不倦。二出世行中精勤不倦。广则无量。智论有四。如地持说。一于五明处成就闻慧。二成思慧。三成修慧。四成证行。知世智中有其二种。如地持说。一如世间知。二如世间转。如世间知是其解也。如世间转是其行也。知世知中有其二种。一知世间事。谓知众生及器世间。二知世间义及第一义。谓于世间八行观察。何者八行。广如上说。谓观世间苦世间集世间灭世间道世间味世间过世间出世间第一义。此八行中前七观察世间之义。后一观察世第一义。如世转中亦有二种。一随自所宜。二随他所宜。量宜摄他。惭愧有四。如地持说。一所不应作而故为之。心生惭愧。二所应作不随建立。心生惭愧。三所不应作作已覆藏。而生惭愧。四所应作作已反悔。而生惭愧。勇猛力中有其二种。一不退力自分不失。二不转力胜进能入。供养有二。如地论说。一利养供养。财物奉施。二行供养。行修上顺亦得分三。如地经说。一利养供养。谓衣食等。二敬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所谓修行信戒施等。或说十种。如地持论(此二门竟)。

次明对治。如地持说。放逸懈怠不受菩萨戒。违佛菩提。以信对治。问曰。信心应治不信。何缘乃治放逸懈怠不受戒等乎。释言。以其内心不信故为放逸。不受禁戒。举此为彰内心不信。于诸众生有杀害想。违于大悲。大悲以对治。于诸众生有嗔恚心。违于大慈。以慈对治。顾身命财。违于惠施。以舍对治。于诸众生多求众具。违于不倦。不倦对治。问曰。不倦应治懈怠。何缘对治多求众具。释言。以求世间事故。妨修出道故。以不倦对治求众具。无方便智违于知论。以知论对治。不善随顺违随顺他。以随顺对治。于修善法放逸懈怠违于惭愧。以惭愧对治。于生死苦其心怯弱违于勇猛。勇猛对治。于佛疑惑违于供养。以供养对治。对治如是(此三门竟)。

次明因起次第之义。如地持说。闻菩萨藏。信有菩提。故先明信。信菩提故。念诸众生在生死苦。不得彼法。故起悲心。悲众生故。欲度脱之。故起慈心。以悲慈故修行慧施。故次明舍。为法施故。修行正义。心无厌惰。故次不倦。以不倦故能知圣教。故次知论。知经论故善解时宜。故知世间。知世间故久在世间。喜生深过。故起惭愧。以惭愧故不随烦恼。得勇健力。勇健力故能修善法。多获财利供养如来。次第如是(此四门竟)。

同类推荐
  • 赞僧功德经

    赞僧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玄一真人说妙通转神入定经

    太上玄一真人说妙通转神入定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澉水志

    澉水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点头脉诀

    佛点头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企业管理之道

    企业管理之道

    中国的《易经》、《道德经》是宇宙间最大的管理体系,它涵盖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企业的管理无非是人道当中的一个分支。如把现代企业管理比喻成一棵树,中华文化精髓是树根下看不见的滋养,而西方的管理则是树叶、树枝、树干。作者根据多年研修易、道,结合自身的商业实践,以《道德经》为主线,将老子的智慧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十二个方面,并找到一条从根源上提升领导力的途径……
  • 异界之玄冰剑神

    异界之玄冰剑神

    书中,你可以看到:小人物的搞笑琐事,气势磅礴的战争,悲伤的爱情。最终,主角从一个什么都不懂小人物,经历无数磨砺后,走向武力的巅峰。当夕阳西下,落霞逐渐被黑夜吞噬,主角带着陪伴他度过无数岁月的宠物,看着大海,道出一丝无奈,如果时间可以从来,他希望,死的那个人是他。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全集)

    父母对子女一定要怀着带有严格要求的热爱,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其实,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更精彩的内容在本书中,阅读本书能让你豁然开朗,在你教子的道路上点亮一盏明灯。作为母亲,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妈妈。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同一种责任——当个好妈妈,给孩子一个好未来!
  • 七修类稿

    七修类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来的小医仙

    穿越来的小医仙

    地球上的二线城市的中医院的中医师带着医仙门的传承,穿越到平行世界,传承中医,找到爱情,没有极品亲戚。
  • 欲望都市

    欲望都市

    风靡全球的HBO电视剧《欲望都市》原著小说,令所有女人痴迷的幻想蓝本。在充满欲望与诱惑的都市里,男人、爱情、时尚一个都不能少!本书的主人公是四个纽约曼哈顿的单身女人,她们虽然个性不同,但都事业成功,都时髦漂亮,虽然已不再年轻但却自信、魅力十足。她们共享彼此间牢固的友谊,也都面临共同的困扰——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真正的爱情和归宿究竟在哪里?
  • Good Value
  •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三皇五帝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血性草原(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二)

    血性草原(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第二季之二)

    本书写的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巴拉格特氏这支族人的故事。巴鲁等九百蒙古将士随族兄沙津追剿捻军,腐败的清朝官员宁可护送妓女也不派兵,致使这支蒙古军全军覆没。巴鲁心灰意冷,离家出走。沙津之子巴图尔与族弟誓杀麻政和为父报仇。巴图尔跌下悬崖,比利时传教士的女儿海伦救了他。捻军虽灭,但朝廷日益腐败,社会日益黑暗。人们认为腐败黑暗是因洋人进入中国。义和团运动兴起,愤怒的百姓打死了海伦,巴图尔痛苦不已。不久,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下令清剿义和团,当巴图尔被杀头之时,巴鲁和麻政和双双出现,二人联手救出了巴图尔。
  •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全集)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第一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