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2600000002

第2章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令观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谓分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推求余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常恒遍有。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

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

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藏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得于涅槃亦无后际。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

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彼方便行略有四种: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

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或为懈怠众生故,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差别。

此证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于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妄念心灭,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

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

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著,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

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或说总持;或说诸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复令知过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贪著名誉利养;或数瞋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情从好;或令证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从于定起诸见烦恼皆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

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

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并修行。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于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

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

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

大乘起信论序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闇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来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返。遂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旻,与假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

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趋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证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已说解释分。

次说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昧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已说修行信心分。

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同类推荐
  • 佛点头脉诀

    佛点头脉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罪惟录选辑

    罪惟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悟道录

    悟道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木经

    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宁古塔村屯里数

    宁古塔村屯里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寒武纪

    寒武纪

    姜小邪前世是一名实习押运员,接到一次奇怪的任务,押送一批普通物资,可是其中暗藏着一个铅盒。途中遇不明势力抢夺,发生枪战,押运小组伤亡惨重,暗中保护押运组的军方特战队也没能扭转战局,特警队长临死前让姜小邪毁掉铅盒中的物品。姜小邪打开铅盒,发现里面竟是一枚三叶虫化石。无意中姜小邪将血液喷到化石上面。异象发生,姜小邪昏迷过去,醒来发现穿越到混元大陆……
  • 凶手到底是谁

    凶手到底是谁

    凶案一件一件的发生,凶手到底是谁?是老师?是学生?是保安?谁都有可能是凶手。是心理犯罪还是故意杀人报复?不管在高明的作案手法都有细节可循。看猪脚如何从一个自大、高傲之人,变的冷静机智的。
  •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人一生总会有生病的时候,家庭常备药物是很多人都需要的。但在备药时,要明确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症,应该选用哪种药,明确后再去药店购买。《家庭生活医学小常识》告诉你用药上的注意事项,更有食物中毒、急救、伤风感冒、呼吸类疾病等日常处理的小常识。
  • 军营往事

    军营往事

    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在12年军营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战友情谊,并对作者所在部队经历的战史进行了研究,包括:走进军营、团史教育、魔鬼训练、战术演习、生死经历、参谋集训、重回部队、八一情怀等内容。
  • 木木,我们私奔吧

    木木,我们私奔吧

    谁是谁身边的过路人?白木木总会问自己,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成为沈遥身边的过路人,成为他曾经最熟悉的陌生人。时光氤氲着每个人,当所有的人在这场离合中浮浮沉沉后,终于沈遥收起他懒散的目光,用深邃的眼神望着木木时,他才第一次感觉到,她只是她。
  • 九灵问道

    九灵问道

    “浩然....!”一似仙一般的女子满身沾满了鲜血,手中颤抖的搭在一炳黑金色长剑上。“月儿别哭了,生于剑死于剑是我最好的结局”黑色长衣男子用苍白的手刮去女子脸上的泪水。“我死了以后把这对剑封印丢进洛河,照顾好自己…咳…咳”女子抱起黑色长衣男子玉手一挥三把剑冲天而起突然转折颤抖鸣响了一会儿还是飞刺过去“噗..噗..噗”三把剑贯穿了两具躯体!“浩然!你要去哪我陪着你”血红色的衣裙迎风而起“这样也好……”说完温柔的亲吻着怀中人的红唇,两人化作光雨直上九天……三把剑轰鸣似乎在述说某种悲伤突然三柄剑剑身一横相撞在一起,天地失色电闪雷鸣黑、金、红、紫四色包裹着三柄残剑划破虚空一直穿梭这不知度过了多少年…………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七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七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江湖救急小店

    江湖救急小店

    人有三急,你急,我急,大家急,急了怎么办,快找江湖救急!
  • 少倾言

    少倾言

    一个平凡人的所看所感,全书以文言文或古诗形式编写,不定时更新。
  • 首席前夫,求放过

    首席前夫,求放过

    ——推荐旧文《桃色情劫,大叔滚远点!》四年前,她毫无征兆的向他提出离婚。四年后,再相遇,他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总裁,而她却是送外卖的小贩,他将她束缚在身边,在她面前和妻子大秀恩爱,甚至要求她做代理孕母……目的只有一个——羞辱。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她不得已舍弃‘他们’的孩子……“苏然,你害死了我的孩子,我要让你的女儿偿命!”从此,她再也找不到她的女儿……一张死亡证明出现在她的面前,她隐忍着眼泪,勾唇一笑——“陆铭煜,你知道吗,郁郁不光是我的女儿,她也是你的女儿。”*他指着站在她身旁貌若潘安的男子,满目痛楚的看着她:“你一定非要嫁给他?”“是。”她回答的笃定肯定加坚定。“他可是个傻子!”他急切的提醒道。她笑的极具讽刺:“你作为他妹夫,就这样称呼你的大舅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