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4200000013

第13章

二是故下。引經證喻二。初正引經證喻二。初引經。即華嚴經也。章安解般若一德具三。以明淨之鏡為喻。乃云。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明故則像亮假顯。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二此義下釋義。喻有六義。一者鏡。二者淨。三者明。四者隨對。五者面。六者像。若以克體言之。其實有三。一鏡。二面。三像。謂淨.明.隨對者而無自體。淨.明者即鏡也。隨對者即攬前三法為此隨對也。鏡是能隨。面像是所隨。面是能對。鏡是所對。因此隨對其像即現。以喻喻法其旨最明。鏡者喻淨心體也。隨對者喻淨心體具諸法之性也。面者喻染淨二業也。像者喻染淨二報也。若克實而喻惟有其三。一者淨心。二者業。三者報。所謂諸法之性者。諸法如能對所隨之業報也。性者如能隨所對之淨心也。因此淨心業報之三。故云諸法之性也。性之一字體歸淨心。諸法二字體歸業報。故知云性十者而無別體。十體是事。性體是理。由此理不但故具十。遂云理性十界。今以淨心之體能具諸法。故云即。喻淨心體具一切法性。問。今以隨對喻具諸法之性。若依章安。應以其明喻具法性。義何不同。答。能隨所對即是鏡明。名雖有殊義實無別。文云。各各不相知。即喻淨心等者。不相知言不思議也。故經結云。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今曰業與果報皆法界故。性本無生。業熏淨心。業自不得而知。如何而熏淨心。隨熏淨心亦不自得而知。如何而隨。因此感報亦自不得而知。如何而感。故云各不相知也。若作思議釋者。事理不同因果有異。故云各不相知。業者下。釋經合文也。但合面鏡而不合像者。既有業有性則報在其間。故不別說。況復經文正為談於業性故也。然鏡明面像之喻。有喻如來權造。如十不二門。有喻十界實造。如於今文。其妙經文句釋無生境智。約鏡喻中亦喻實造。與今文同。記云。鏡十界因。同今鏡喻法性親生於諸法也。形十界緣。同今面喻染淨二業也。像十界果。同今像喻染淨二報也。又復記云。鏡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故形像修性皆具十界。並不出於法性理。鏡見明形像修性本。如鏡內外一同。今上文雖然有此像性像相之別而復圓融不異。惟是一鏡也。又復記云。一切並泯故皆云無。不復分別若性若修。同今下文。若癈二性之能以論心體者。即非染非淨圓融平等。不可名目也。

二又復下。復引諸文以證藏體。文為二。據其所引。雖欲皆明藏體惟一。然其用義文意少殊。初則意明世出世法皆依一體而得成立。次則意明世出世法雖然不同。其所依體其體惟一。初又二。初引經別明世法依心體生。此據法性體融說為一者。出其問者不了此旨作專一之一而解。然問者是文殊。豈不解耶。但以俯為迷生故作此問。起于後答顯示的旨。如經所謂仁今問此義為曉悟群蒙。所以問云。云何能生種種果報。今從的旨以示。故云法性體融說為一也。若了此一體融即不應疑種種果報。或曰。今此體融之一祇可作於總相明一以說義義。何者。由此之性百界千如無不具足。以圓融故總名為一。故號一性。故知此一即是三諦圓融。遂說為一。此義然乎。若謂不然。其如義何。若謂然者。前何亡照以三為事以一為理。則顯一性而非三耶。答。此旨甚難。今祇問云。究竟而論三之與一何者有實體耶。若云俱無實體者。祖師何云非謂空無心體耶。若云三一皆有實體者。應有四體。若圓融時如塵成團耶。若云其實是三。但此之三圓融無礙故名為一者。若爾一是虗名。三是實體。祖師何云雖有三名而是一體耶。若如向說必須遍云。雖有一名而是三體。又復若圓融時如聚三塵為一泥團耶。若云不思議體不定三一。三體即一體一體即三體者。祖師何云雖有三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三祇曰名一乃曰體耶。請以此義經懷。自如今說為正。祇由此性而不當一。無以名之強號為一。而此之一不可思議。具一切德。是故此一具空假中。既能具德故知此一是圓融性。說之為一乃非定一。問。還許一性乃是總相名為一不。答。正是總相名之為一。故今立總別乃以一性而為總也。又復今立一性。一性者一即三三即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是此之一名為一性。豈非總乎。問。與彼何殊。答。彼此皆云以圓融故總名為一。其言雖同其意不等。何者。彼以三諦圓融總名為一。今以性體圓融強名總一。彼以由三諦圓融故即三是一即一是三。今以由性體圓融故即三是一即一是三。問。今云性體圓融。且性體者即三諦也。豈非同彼三諦圓融耶。答。深極論體用者。三者用也。性體者體也。由體圓融故用絕妙。若分而言之。性體圓融。三屬差別。所云三是用者。如涅槃疏云。言一則失用。言三則傷體。所云性體圓融三屬差別者。亦如疏云。三諦即一諦。一諦即三諦。差別無差別。無差別差別。非差別非不差別。而差別而不差別。諸佛境界具足如是不可思議。問。文中既有雙非雙亦。今何惟取前之二句證差無差。答。一家明三諦者。不出的從法體與隨處點示。且的從法體者即全。一性具足其三。故一性無差。其三而差即一而三。如伊如目故名三諦不可思議。且隨處點示者。於一切處法法三諦。祇如就於即一而三。復點三諦者。一即空也。三即假也。非三一者即中。雙遮也。而三一者即中。雙照也。的從法體與隨處點示義雖不同。莫不須指一為無差三為差別。故今引證從法體。今問一性是亡云何能具。答由此一性能亡能照。以能亡故三諦皆亡。以能照故三諦皆具。然此一性本非亡照。論亡論照不可思議。

二今即下。通明世出世法依心體生二。初示義。二是故下引論證。

二又復下。證世出世法同依一心體二。初引文。二此即下釋義二。初依文釋義顯諸佛同體。二以一下。約義伸明顯生佛同體二。初示義。二何以下證。但云五道與佛不言三乘者。以三乘望五道亦名返流。但不同盡源。望圓極佛尚在流轉。但不同五道。通此二向是以不言。

二明因果法身名別之義三。初標章。二解釋。三結釋又二。初問。上言等者。指初圓融法門中曾云以具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故以此藏為在障。本住法身復具淨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淨德。故以此藏為出障。法身若據上文有在障出障之語。今不指者為在第三科中方明。故今但辨眾生諸佛二種法身。然眾生非不在障。諸佛非不出障。今正約能辨所。第三約所辨能。故今文中未明障義。

二答二。初標。有二義者。初義約修染淨召一法身。遂有生佛二法身異。故云以事約體說此二名。次義約性染淨召一法身。遂有生佛二法身異。故云以性約體說此二名。而復云約事辨性者。由已現之事染淨灼然。能具之性冥而無相。故以所現而顯性具。遂乃復云約事辨性。然其初義克從法體。由染淨體體是修故。法性之體體惟一故。全此之一現而為修。即似其修召此之一。遂有染淨二種法身。次之一義隨具詮辨。既然性體能具染淨。故此染淨即名為性。乃約二性以辨一體。遂有生佛二種法身。

二所言下釋二。初以事約體三。初標。二然法下示四。初法二。初因事體殊。二若復下。由體事一。正所謂理之差別因事而殊。事之無差由理而一。文相坦然不復消釋。二譬下喻二。初譬。因事體殊。二若復下喻。由體事一。今此喻文既喻克從法體之義。故不復論鏡有人像體性馬像體性。是故但云人像體鏡馬像體鏡。三淨心下合。四以是下辨意二。初正辨。二以常下引證。文云常別者。正指修事不同。下文性別之別。法體雖同從義異故。文云不度生者。佛既無生可度。而其佛者亦自無佛可成。於度生中無生可度。非謂不度。成佛亦然。三此明下結。

二所言下。約事辨性。以性約體說二法身四。初標。二所謂下示三。初示約事辨性。有染有淨以現顯具者。性若不具即不能現。是故約現以顯性具。然具現之義。性事論之亦不一途。若約真無俗有。性不名具。事則曰具。第一義中一法叵得。世諦之中具足諸法。具即是假亦此意也。若約性頓事變。性則曰具。事則曰現。故今文中論二性時皆受具名。語二事時悉從現目。若約具無別具全具於現。是故事現亦名為具。現無別現全現於具。是故性具亦名為現。然去就之義雖爾。究竟之意如何。應了具之名者體本從性。體若非性如何萬法一時頓足。現之名者。體本從事。體若非事。如何萬法次第漸現。良由此事為性所具。以能召所。故事亦名具。良由此性能現於事。以所召能。故性亦名現。正如今文以此真心能現淨事。乃以真性名之為現。然此真性體非是現。以所現事召能現性。故性亦名現。問。何謂真性體非是現。答。以喻曉之。如鏡現像。是像現耶。是鏡現耶。若謂鏡現者。有像之時亦是一明。無像之時亦是一明。何謂鏡現。故知現之當體體是於像。但以鏡明能現此像。故云鏡現。然事得名具。義實難曉。請以現義反而顯之。若得此義。性事對名具現者。各從自分之功。性事通名具現者。乃約相從為目。問。向云萬法次第漸現。豈無頓現。答。纔云頓現。此現同具。良由頓故。例如於具。纔云漸具。此具同現。良由漸故。問。云三千者。為從具說。為從現說。答。若各取自分之功。理則為具。事則為現。具無別具乃具於現。現無別現乃現於具。是以具現不虧方成三千。故纔云三千者必薀具現。此則攝無不徧也。若約相從之義。以現從具故俱名具。則成理具三千也。以具從現故俱名現。則成事現三千也。是以具現各是三千。此則趣無不極也。問。以性為能現。事為所現。現既同造。應性是能造。事是所造。何故。曾云事是能造。理是所造。答。造之為義且不一途。就事自論。心是能造。法是所造。事理對論乃有二向。從理立事則理能事所。造是遷變則事能理所。例如談具。理頓諸法則理能事所。體為相隱則事能理所。問。四明以分能所者為造。泯能所者為具。其說如何。答。其說甚善。得法體故。以具體是性。性則融一。造體是事。事則殊分。問。義若甚善。今何頻言能具所具。答。以具旨難明。固先以能所之義照其說。使見其旨。若見其旨。能所之義任運不分。

二以本下示。以性約體有二法身。應知性本惟一。以此一性具修染故名為染性。以此染性約於一性是故名為眾生法身。以此一性具修淨故名為淨性。以此淨性約於一性是故為諸佛法身。問。染淨二性。性之一字與法身何殊。答。體同義異。以體同故。皆是一性。以義異故。法身是體。二性是用。問。若云性本惟一由具修中染淨故云二性者。若爾。祇須談現何須說具。答。若但說現。惟見染淨本無今有。不見一性圓頓之功。問。前以事約體但語其現。非圓頓耶。答。文意實圓。以由文云彼事亦即平等一味。又云常同常別法界法門。此二科意例如圓教修性離合。若合性三俱名正因。全此正因起為修二。如以事約體但語法身能現凡聖。若離性緣了。全此緣了起為二修。如約事辨性乃語二性能現染淨。問。前云初科是克從法體。若約三因言之。例且應云祇是一性二修。此義與別何殊。答。一者別教不即正因為二修故。二者別教一性不能具緣了故。今雖克從法體名曰一性。而此法體是具德之法體。即緣了之正因。故與別殊。問。別談性三義復如何。答。一者修德。種子無始有故。對於今有且名為性。二者緣了。依性而住且名為性。由非即具故與圓殊。問。克從法體性德緣了體是於修者。若論合時。性之緣了歸修緣了耶。答。離合之義且非一途。若約法體論離合者。實如所問。若約具德論離合者。性德緣了歸性正因。由此方彰是性具德。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修罗神帝

    修罗神帝

    九天世界,位面崛起,万族林立。一位来自低等位面的修罗之子,无意中觉醒了血脉中的逆天神纹,一步步踏上了精彩绝伦的九天世界。强者之路,谁主沉浮?历经劫难,与天齐高。踏上云端,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就是武,执掌轮回!我就是天,主宰世界!
  •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修真十书杂着捷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复仇三公主复仇记

    复仇三公主复仇记

    她冷漠,她泼辣,她可爱;他高冷,他花心,他温柔。她们背负着各自的仇恨,有着各种身份,再次回归却因为遇见了他们,不得不改变复仇的计划。她和他为了彼此冰山融化;她和他为了彼此,一个性格改变,一个从此“金盆洗手”;她和他,一个是呆萌可爱的小白兔,一个是披着羊皮的狼,看狼怎么把小白兔“拆之入骨”。到底他们和她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有些玄幻,狗粮一把一把的撒,架空时代,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重生之娇女

    重生之娇女

    一朝重生到古代,富贵家门里,上有爹亲娘疼爱,下有两个妹控哥哥捧若珍宝。张烟表示,这样的美好生活,要是不能叫自己过得痛快了,还真对不住大神的青睐。呃!小日子过得挺顺,只这嫁人太愁人了有木有?嗯?这个蹦到自个儿碗里的大黑脸,左瞅右看还凑合。算了,嫁吧!哼哼!你要是敢有歪心思,看姑娘我怎么收拾你!
  • 圣手王妃(全2册)

    圣手王妃(全2册)

    相府闺秀白霏烟幼年不幸,被来自异世的江湖女子收在膝下悉心教导。多年以后,当朝皇帝一道圣旨,命她嫁入平南王府。面对风流多情的夫君,心狠手辣的情敌,她如履薄冰却又游刃有余。敌国细作、江湖骗子、青楼名妓纷纷登场……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渐渐演变为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其实,看似弱质纤纤的白霏烟,原是天下第一飞贼的化身。所谓被逼无奈的婚姻,只是她掩人耳目的手段。在一次又一次的斗智斗勇中,他们相濡以沫,海誓山盟。然而,当宫廷阴谋、前朝秘史一一揭开,他们所要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彼此……充满了谎言和算计的爱情,能否经得起真相的考验?天下第一神偷,能偷世间的一切,却能否偷得人心?
  • 农家弃妇

    农家弃妇

    上一刻颁奖台上意气风发,下一刻古代砖瓦房外凄风苦雨。沈月还没有感慨完,就被周围蜂拥而来的人群给吓傻了。“就是这个女人,真是丢脸啊,昨天才嫁过来,今天就听到诊断说是怀了两个月的身孕了。”“天哪,这是什么情况,两个月的身孕。这沈家父亲沈三好歹曾经也是一个教书先生,怎么会教出这么一个品德败坏的女儿啊。”“哎呀,媳妇啊,你刚嫁过来,你是不知道啊,这个沈清的父亲虽然说以前是一个教书先生。但是你可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教书先生,那可是曾经偷盗过的教书先生啊。你说,这样的父亲能教出什么样的女儿来。呀,真真是作孽啊,父亲偷东西,女儿偷人啊。”丫丫的,真是姑奶奶不发威,你还当我是林黛玉。沈清愤怒了,后果不堪设想。原本以为是一场倒霉催的穿越,结果意外发现竟然也是自己理想发挥的一个好地方。从此之后,上山,下田,做生意,做美食,开创荷花村。沈清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一派滋润。本文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无虐无小三,发家致富奔小康。大家放心跳坑吧,坑品有保证。
  • 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

    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侦探柯南之平成双煞

    名侦探柯南之平成双煞

    一位是高中生侦探,有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美称的工藤新一,另一位则是日本东京警视厅总监的儿子宫岛探,有日本警察的救世主之称
  • 王进喜

    王进喜

    《“红色英雄榜丛书”系列:王进喜》讲述英雄王进喜从儿时成长至成熟起来的一生。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王进喜憨厚、率真、直爽的个性。内容详实,语言生动、细腻。
  • 天龙策(下)

    天龙策(下)

    公元1602年,努尔哈赤励精图治,欲问鼎中原,为了控制情报系统,命精通汉文的孙女赫梅蓝下嫁都护府总管大明叛将李永芳。孰料赫梅蓝嫁入李府后决死不圆房,却与武长春产生恋情。武长春是李永芳的女婿,明朝锦衣卫安插在后金的高级卧底间谍。李永芳觉察出两人的暧昧关系,想方设法离间二人灭掉武长春。大明国土辽阔人才济济,努尔哈赤和四贝勒皇太极精心制定“天龙策”,旨在离间大明君臣,绝杀大明高级将帅精英人才。武长春冒死盗取“天龙策”,送交大明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但大明高层忙于内斗一盘散沙,阉党魏忠贤与东林党的酸儒们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将极为重要的战略情报“天龙策”抛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