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4200000008

第8章

釋文為二。初標。二釋二。初空如來藏三。初標。二何故下釋二。初心體妙絕無相空即性用空也。由性染淨。約用即存。從體即泯。故此心體非染非淨。既非染淨性用乃空。文云。建立生死涅槃違順等法者。能起是性用。所起是事用。今文意者在能起空。故云而復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心體者。一平等性也。絕染淨相者。無能起性用之相也。問。起者即全體而起。今無能起。應空無心體耶。答。心體纔起即屬於用。今文乃就能起邊論。由能起用故名能起為性用也。今所空者。空其起用。非空心體。問。恐今文云空染淨相者。是空修相。非空性用。答。若以今文空於修相。又與下文所起染淨等法性自非有空義何殊。下文既云所起。驗知上文乃語能起。問。性是無相。云何謂相。答。斯則正是無相之相。何者。起信論中以性功德謂之相大。豈非指於性用為相。然無相之相乃有二義。一者全無相為可見之相。二者祇指無相為相。起信云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者。指無相為相也。今文云染淨相者。相之一字正是性用。由空性用故云妙絕染淨之相。亦可用之法體。體本是相。故指性用亦名為相。

二非直下正示緣起非有。空即事用空也。文為四。初法。非直心體自性平等者。良以體既空。能起染淨用相。故云平等。若論能起染淨二用。即是平等之高下。今既空用。高下遂平。此結上也。所起染淨等法亦復性自非有者。正示所起事用空義。若據事用應云相亦非有。今云性者性即是相。然性即是相。義應有三。一者理性即是事相。二者理性是無相之相。三者習性望於理性故習性即相。今是習性故云性自非有。亦可非有法體。體本是性。若非理性何得非有。故指事用空處云性自非有。

二如以下喻二。初喻。二心亦下合。心亦如是。總合也。但以染淨二業者。舉法也。幻力者。帶喻也。所熏者。乃染淨業熏合幻之力也。似染似淨二法現者。合免現也。若以心望至法即非有者。合所現之免。以巾望之有即非有也。

三是故下引證三。初引三經。生死染也。涅槃淨也。二俱不可得。乃證染淨二用俱空。覺即淨也。所覺染也。二此等下釋經旨。三以是下結。恐人謂空空無心體。且真如體既叵名狀。如何可有。如何可空。問。既云非謂空無心體。豈非心體是不空耶。答。雙非之言須了二義。一者非空是有。非不空是空。二者非空不是有。非不空不是空。今此心體非空不空。正當次義。故今文云。非謂空無心體者。即心體非空也。下文云不就有心體義明不空者。即心體非不空也。篤論其藏。謂空不空者。乃從心體具用說爾。

四問下料揀。乃料揀事用也。文為二。初料揀有即非有三。初重問答。約諸佛與眾生釋有即非有疑。初問。諸佛等者。諸佛證體。體乃平等。空於染淨。故染淨用其用常寂。眾生未證。但在於事。事既不空如何非有。二答。真智等者。以佛顯生也。今問。真智真照合當常寂。何云尚有耶。眾生迷闇合見六道是有。何云何得耶。若據其義。應云眾生妄見合當是有。尚乃有即非有。況諸佛真智真照。何得不用而常寂。斯為便耳。答。若取隨心所知有無。則凡夫謂有不可非有。諸佛知無故可常寂。此則正同今文。問意今取隨人所見明暗。諸佛見尚乃非有。眾生暗見豈不非有。又佛真智體是常住。此智照用合當常住。而用不住尚乃當寂。豈況眾生皆昏闇妄見。體見無常。所見之用合當非有。故云何得不有。有即非有。第二問答。約有迷妄釋有即非有疑。初問。既言其有者。其字恐誤。應云既言非有。由向妄見有即非有。既是非有。何故得有此迷妄耶。問其意者。有即非有是所見法。其迷妄者是能見情。所見之法若是於有。可得有於能見之迷。所見之法既然非有。如何得有能見之迷。亦可有之一字即是有其非有。二答二。初正答。乃以所見例答能迷。既得非有而妄見有者。此是所見。何為不得無迷而橫起迷者。乃是能迷。二空華下指喻。眼翳喻能迷妄心。空華喻所見妄有。所見之有即是非有。華即無也。能迷之妄亦即無妄。翳即無也。眼之與空皆喻淨心。翳病喻依淨心非迷而迷也。華相喻依淨心非有而有也。華相既得非有而有。而翳病何為不得非迷而迷。云宜陳者。直作此陳也。第三問答。約餘染法與無明染因釋有即非有疑二。初問。諸餘染法與染因者。起信六染別以根本無明為因。故云一切染因名為無明。今文通以杖本無明皆為染因。故中中云子果無明。意問染法因無明起何云非有。無明是因何得非有。二答二。初正答前問三。初法。子果至以淨心為體者。此約二惑同體以說。但由熏習因緣故有迷用者。熏有各共各熏又二。一者子果互熏復成子果無明迷用。二者子果別熏。以子熏子以果熏果。皆以前念熏起後念。若共熏者即以似識無明妄想妄境和合共熏。或成妄想或成境界或成無明。前釋佛性中約成妄境。今成迷用。二如似下喻。粟麥本無自體者。喻無明本無自體也。惟以微塵為體者。微塵喻淨心。但以種子因緣者。喻熏習也。有粟麥之用者。喻故有迷用也。以塵往收者。喻以心往攝也。用即非有者。喻無明迷用非有也。惟是微塵者。喻惟是一心也。三無明下合。但總合耳。二問下再難淨心二。初問。此問意者。由上答云無明本無自體惟以淨心為體。又云但由熏習因緣故有迷用。且無明既因熏習而起。應指熏習之法作無明體。何得前云淨心為體。當知隨名辨體。後念無明以前念能熏無明為體。克實論體。故無明無體。全以淨心而為其體。今以隨名而難克實。答文四。初法。然前念雖滅後念已生。如是生滅未曾間斷。此未間斷有二不同。一約一人。二約通體。約一人者。在迷則生滅不斷。在悟則終有斷時。約通體者。生滅法體於法界中。常生常滅無有斷絕。以無斷絕故。故常有眾生。問。若以無明熏起無明。最初念起有無明。約何為熏而起不覺。答。例同佛界初無師教。乃初真如內熏而起。今約性染內熏而起。問。若依此義。則先有性染。後有事染。二染殊耶。答。約染未現號為性染。及性現時即為事染。說雖前後旨在一時。又復須知。乍可云悟。佛有未悟之時。不可云迷。生有未迷之日。二如似下喻。三過去下合二。初正合。過去無明至明如是者。總合也。但能熏起後念無明者。合麥子生果也。不得自體不滅者。合體自爛壞也。即作後念無明者。合豈得春麥為秋果也。若得爾至非念念滅。合劫初麥今仍應在也。二既非下借喻恬合。乃借燈喻帖合麥喻。既非常故。再舉前義也。即如燈焰前後相因而起。合前麥子為後菓麥。前子爛故無常也。後果得起即相因也。喻如燈焰隨炷起滅。體惟淨心者。結合歸法。四是故下指歸。

二料揀無明與妄識一異二。初問。無明即染因。妄想即染法。染法雖通今。以惑業法理相類。故別問之為一為異。

二答二。初總答二。何以下別答二。初正答二。初子時無明與業識論一異二。初答二。初答不異。文有三義。一者由起故不異。乃一向而論。但取業識由無明。不取無明由業識。此由不覺而有動也。二者有無故不異。乃更互而論。若有無明則有業識。若無無明則無業識。若有業識則有無明。若無業識則無無明。前約獨頭。今約相應。三者同時故不異。以業與無明同時而起。問。何不以由起與有無共作一義。答。據文有又復之言。故知義別。次又不下辯不一。文有二義。一者相異。無明是迷相。業是變相。故云不覺自是迷闇。動者自是變異。二因異。無明自因無明而起。妄想自因識想而起。故云以彼果時無明為因。以彼妄想為因即自種因也。然此同異義亦難見。今以一喻明之。如蠟燭光焰。若論同者。由蠟燭故有光燄。若無燭即無光燄。又復光焰與蠟燭和合俱起。此喻不異也。蠟燭色黃。光燄色紅。燭因蠟成。燄因火起。此喻不一也。二此是下結。

二果時下。果時無明與妄想論一異。例上子時可解。然有無論同中前云更互者。正據今文。若無無明即無妄想。若無妄想亦無無明。

二以是下結判。初約體用。無明是體識想是用者。一由識想依無明起故。二由識想是動義故。

二二種下約因果二。初正示因果。但約能所分因果也。如子無明生果。無明即以子為因以果為果。若果生子。即以果為因以子為果。妄想業識例無明說。二若子下就因法辨二緣。初因緣。二增上緣。然因緣之義經論異出。今略明之。成論三因四緣。三因者。一生因。若法生時能為其因。如業為報因。二習因。如習貪欲貪欲增長為因。三依因。如心.心數法依色.香等為因。四緣者。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大論六因四緣。一所作因。不礙於他名所作因。由之是能作。彼是所作。若礙於他則無所作。於所作成因曰所作因。二相應因。心.心數法同相同緣必共相應。故名相應因。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三共因。一切有為各共生因。以共生故各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濟。前相應者是能造心。以心心所相應為因。今因者於所造法各共為因。如以斧鑿共成於柱。四自種因。過去善法與現在善為因。現在善法與未來為因。惡.無記法亦復如是。以由各各有自種故。五遍因。若集諦下十一遍使名為遍因。由苦諦下五見及疑并一無明共七種使。集下有四謂邪見見取無明及疑共為十一。此十一使遍為一切染法作因(於十使中不語貪瞋慢者。由取七使是親迷惑。貪等三使是重迷惑)。六報因。行於善惡得善惡報。俱舍六因頌曰。能作(同所作)及俱有(同共)。同類(同自種)與相應(同相應)。遍行(同遍)并異熟(報同)。許因惟六種。大論四緣者。一因緣。於六因中除相應因為次第緣。其餘五因名因緣。今文以惑業各自更互為因名因緣者。於五因中取自種因為因緣也。成論謂具三因為因緣。二次第緣。亦名無間緣。以心.心數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以因言之即相應因也。成論同此。三者緣緣。心.心數法託緣生故名為緣緣。由心.心數已是於緣。復託緣生。故名緣緣。成論云。識生眼識為緣緣。四增上緣。諸法生時不生障礙。成論云。離前三緣所生諸法名增上緣。今文以無明起識想為增上緣者。正同除三緣外所生諸法名增上緣。亦是大論諸法生時不生障礙以無明不礙業識故。無明令業識得起。是以無明乃為業識增上緣也。輔行云。夫因緣之義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觀之原。習佛說者不可全迷。

二次明下不空如來藏二。初標章。二初明下。解釋。文自為二。初明具染淨二法明不空二。初釋。二初淨法二。初分科。以具性功德與出障淨德辨不空者。則知辨空空性功德與出障淨德也。

二第一下正釋文。自為二。初具性功德法三。初標。二即此下釋三。初示。平等一味體無差別者。舉性體也。而復具有過恒沙數無漏功德法者。舉性用也。由性體非淨故無差。性用而淨故差別。性用差別乃有二義。一者對他。以淨對染故淨成差。二者自法。淨法不一故淨成差。今文乃是自法差別故云沙數。以沙比數言甚多也。若非差別如何有數。或云此是無數之數。今問無數之數為是數耶。是無數耶。若云是數。豈非差別。若云無數。何不祇云無數。又何須云之數。應知今文與上空藏文相有旨。何者。上空藏中為空性用。先舉差別後舉無差。文云雖復緣起建立生死涅槃違順等法。此則先舉性用差別。然復空之。故後舉無差。乃云而復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今文先舉無差後舉差別。意在立之而成不空。以此而知約亡性淨為空。立性淨為不空明矣。二所謂下釋。由上示云性具功德不知性具為何德耶。是故釋云。所謂自性者。舉性體也。有大智光明等者。舉性用也。當知此德對過而得。故起信云。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既然對過而得。故乃可立可空。有過則德生。無過則德泯。德泯之處故淨心之體乃是非淨。問云。有過則德泯。無過則德生可乎。答。可。此正約對眾生而言。乃用中之語也。向云無過則德泯者。乃順體而言也。皆方便爾。問。如來無過應泯此德。答。自雖無過。為他在迷。若不語德。何能轉凡。以法界中常亡常照。莫聞泯寂便謂斷無。問。既非斷無。信知常在。答。莫聞常在便謂不空。一性本圓何容定執。問。但亡情執。德何可亡。答。德不亡者即其執也。問。德若亡者乃非執耶。答。但云德亡亦其執也。問。何者非執。答。亡即不亡不亡即亡。不可言思。圓融微妙。若聞此說即謂圓融者。亦是闘影。大師敘南嶽偈云。狗見影便闘。闘之不肯罷。遂至渴而死。況起信云。復次究竟離妄執者。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以此而知心體妙絕。不可說云染性淨性。纔作此說便是妄生分別。皆屬差別法門。若能竅究心源。真謂不可思議。或曰。豈非不解論意。同於他宗惟談淳淨一真如耶。答。既云不可言說。豈容擬議一多及非一多。然如此論者。乃論心體及論其用。故此之體無所不有。非但是一亦乃為多。非但有相亦乃具情。又復無所不空。可謂卷之線毫不存。舒之充滿法界。皆即心體來去叵思。指論并結如文。

同类推荐
  • 隋遗录

    隋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夫于亭杂录

    古夫于亭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人仙经

    佛说人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珠花簃词话

    珠花簃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枕上痴

    枕上痴

    苏拾花自以为行侠仗义,救下一位美弱公子,哪知这家伙根本就是一个阴狠狡诈,不择手段的疯子。最后居然还大言不惭地承认——“没错,我就是卑鄙,你要如何?”凤眸一挑,笑容太坏。好,她奈何不了他,那就干脆一刀两断,互不相见,可、可是……他怎么还是阴魂不散?
  • 首席婚宠:三少的逃跑新娘

    首席婚宠:三少的逃跑新娘

    片段一:席安看着卫修霁冰凉犀利的眸子,以及站在卫修霁身边的明艳女子,声音凄厉。“少奶奶精神病不轻,麻烦你们照顾好她。”卫修霁转身,吩咐身后的精神病医生,阴霾而又犀利。片段二:他眸子森寒:“席安,你的命是我的,你永远不会逃出我的手掌心。”“是吗,卫先生。”片段三:结婚五年,她强迫自己逃离他身边。“席安,如果你伤害了它,我要你死。”他用自己的狠戾,一次次将她推向深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燕子笺

    燕子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亲爱的我们还要不要一起走下去

    亲爱的我们还要不要一起走下去

    这是一段让人笑到想哭的爱情段子;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温暖回忆;这又是一本关于生活的流水账。记录的是糊糊和来来相识、相知、相爱,最后又不得不分开的一个个片段。
  • 一宠成瘾:宋先生请自重

    一宠成瘾:宋先生请自重

    都说性格互补才适合做恋人,陆雨桐与宋子迁分明一样,一样冷漠寡言,一样生人勿近,一样是绯闻绝缘体。可谁知道,夜深人静里他们是彼此最亲密的存在。七年前,宋子迁精心设下圈套困住她,像对待宠物般栽培她,疼爱她,不让任何人染指。给她最周全的照顾,甚至宠溺,唯独不给半点温存。心中装着别的女人,要跟别的女人结婚,却执意将她留下。他说:“陆雨桐,你记住,我会让你痛,永远不要爱上我!”七年时间,她冷漠低调,行事果决,服从他一切的命令,把他未婚妻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他们设计婚礼,甚至准备婚房,而后潇洒转身:“你我从此天涯陌路,不必相见。”看到她华丽绽放,被别的男人深情呵护时,他突然有种世界崩塌的感觉!这对同样冷傲的男女,在彼此的情感里,究竟谁先输得一败涂地?(本故事为2017飞言情杂志年度最虐心连载,实体书名《微雨千城》,作者署名冰冰七月,于6月出版上市)推荐已完结经典高干都市言情小说:《漫步云深处》(出版)http://m.wkkk.net/a/301838/m.wkkk.net
  •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根据健康的一般规律,本书又分为“防病”(即保健)与“治病”两大体系,前六章分别从饮食、锻炼、养心、日常养生、经络养生等角度讲防病,主要讲述大师们的日常保健方法及经验,如朱良春教授常喝的“长寿粥”,邓铁涛教授常练的“八段锦”,李济仁教授常饮的“保健药茶”,王绵之教授常用的“打坐养心法”,何任教授提倡的“中年进补”等。后十章则主要讲述大师们对各类疾病的诊疗经验,包括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妇科病、儿科病等十大种类。
  • 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

    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

    二十几年前,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怀着对孔子的敬仰来到山东曲阜学习,如今他已双鬓斑白。本书是他一生重要经历的回顾。作者将维吾尔族的风俗、饮食、文化特色融入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中,饱含作者对本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深情热爱,也从中看到了几十年来维汉两民族之间不断交融的历史与民族情谊。
  • 我本良善

    我本良善

    本书由七个中短篇小说组成,描写了艰难世事,人间冷暖。作者试图通过对人性善恶变化之原因的探索,寻找一条防止这种变化的路径,从而提醒人们如何自治自律,如何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文中主人公都对未来寄予厚望,希望自己升华,希望社会和谐,希望世界更加光明。
  • 我自相思

    我自相思

    她是草原汗国的嫡出公主,金尊玉贵,弓马娴熟。一场百年不遇的风雪灾害让她的国家岌岌可危,为解万民之忧,她入关和亲,嫁给大燕帝国的摄政王为正妃。摄政王权倾朝野,后院充盈,来历众多,心思各异,与异族身份最尊贵的公主联姻引来各方猜测,朝堂风云变幻,王府风波迭起。公主本想安静度日,却总有明枪暗箭,风霜雨雪。看着满院子背景不凡、居心叵测的莺莺燕燕,她撕下淑女面具,恢复剽悍本色,宣布后院铁律,“想侍寝,先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