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節見道成由於明哲。古人所以有先見之明。防于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于叢林。使一切人。具得瞻仰。熏陶涵濡之餘。不待聲色而頑愚自化矣。故南嶽石頭希遷禪師。瑞州高安陳氏子。嗣青原行思禪師。後于衡嶽寺之東。有石狀如臺。師結菴居之。故稱石頭。諡號無際大師。及馬祖道一禪師。道法盛行之時。自有一輩英雄豪傑之士出。咸有威可畏。有儀可法。而且至性和柔。為人嘉美。動靜之間。雍雍肅肅者。端嚴威儀也。或發一言。或舉一令。乃至瞬其目揚其眉。瞬。動也。皆可以為後學之模範者。宜乎其然也形正影端。聲和響順。不遇真師。法道自寂矣。
此篇教人行脚。當思古人備嘗之苦。自生胸中利益之境也。
高菴曰。先師嘗言。行脚出關。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因思法眼參地藏。明教見神鼎時。便不見有煩惱也(記聞)。
謂先師言。我自臨邛發足行脚出夔關。凡至小菴舊院。多遇有不如意之事。因念當初法眼參地藏時金陵清涼院法眼文益禪師。餘杭魯氏子。嘗與悟空修山主行脚。至福州湖外。值雨。忽溪流瀑漲。暫寓城西地藏。阻雪附爐次。藏曰。上座何往。眼曰迤邐行脚。藏曰行脚事作麼生。眼曰不知。藏曰不知最親切。眼豁然大悟。遂嗣其法。後創為法眼宗明教嵩禪師見神鼎。鼎坐其堂上。嵩展具敬禮。鼎指堂上兩小瓮曰。子來是其時。寺中今年始有醬食。至明時食粥。見一淨人挾筐取物投僧鉢中。嵩視上下有咀嚼者。有置之自若者。嵩袖之下堂看。乃碎米餅餌。嵩問於耆宿。宿曰。此寺自來不煑粥。有檀越請齋日。次第撥僧赴之。剩其乾殘者。歸。納庫中。無齋之日。令碎焙均而分之。表同甘苦也。先師言。我思他古人行脚。如法眼之成頓悟。明教之見德人。我胸中便不見有煩惱也行脚到處。遇境逢緣。俱是淘汰人的器具。學人若作逆順境看過。便失參學名分也。
此篇見古人言行俱實。無愧自心也。
高菴表裏端勁。風格凜然。動靜不忘禮法。在眾日屢見侵害。殊不介意。終身以簡約自奉。室中不妄許可。稍不相契。必正色直辭以裁之。衲子皆信服。嘗曰。我學道無過人者。但平生為事。無媿於心耳。
謂高菴和尚為人內外一致。表端莊。裏勁直。風範格式。凜凜然不可犯。兼且一動一靜。不忘禮法。居學地在大眾中。屢次見有侵欺而凌害之。殊。絕也。介。在也。絕不留于胸臆之中。終身以簡約。持身自奉也。室中不妄自許可印證于人。學者言論稍不相契。必正其顏色。直其言辭。以裁制之。要使人至于無過之地。而終成大德也。衲子皆信其言。服其教。嘗曰。我之道德學識。無有過人處。但只平生作事無有愧於自心耳作事無愧于心。者一句。萬牛亦挽不動。
此篇教學人當涵養德性。毋攻人之過也。
高菴住雲居。見衲子有攻人隱惡者。即從容諭之曰。事不如此。林下人道為急務。和乃修身。豈可苟縱愛憎。壞人行止。其委曲如此。
師住雲居之日。每見衲子輩有攻訐他人之隱惡者。即從容諭曉之曰。做人行事不當如此。林下人唯學道最為急要。和合乃修身之本。豈可苟且放縱其心。隨自家之愛憎。壞他人之行止。其委曲于人有如此者一片返魂香。惜乎人用不得。
此篇見古人重德不重名。戒奔競以全節義也。
高菴初不赴雲居命。佛眼遣書勉云。雲居甲於江左。可以安眾行道。似不須固讓。師曰。自有叢林已來。學者被遮般名目。壞了節義者。不為不少。佛鑒聞之曰。高菴去就。衲子所不及(記聞)。
師初不肯赴雲居之請。佛眼和尚遣書以勸勉之。曰。雲居乃江左之首剎。極可以安眾行道。今既有請。似不須固意推讓。高菴却之曰。自從有此招提以來。學者都要想名望。却被遮般名字。與遮等題目。壞了自家節操。失了生平禮義者極多。佛鑒。聞之謂眾曰。高菴之當去當就的所在。尋常衲子所不能及者般名目。人欲求而不可得。師視之如棄涕。大似滄海以較溝渠。何其廣也。
此篇教住持愛憐老病。即遵佛勅也。
高菴勸安老病僧文曰。貧道嘗閱藏教。諦審佛意。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惰心。起吾我見。每至晨朝。佛及弟子持鉢乞食。不擇貴賤。心無高下。使得福者一切均溥。
此節先舉佛制。貧道甞看閱藏經諸教典籍。諦實審詳如來本意。却不許年少比丘。安然坐受無功之食。人若不去做些真實功夫。便生出幾多懶惰之心。人我之見。所以每至晨朝。佛及弟子。躬自持鉢。循方乞食。于檀越不擇貴賤。于自己心無高下。意欲使他得福者。不論貧富貴賤。一切人平等溥濟。此是佛住世時之行持也。
後所稱常住者。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非少壯之徒可得而食。逮佛滅後。正法世中。亦復如是。像季以來。中國禪林。不廢乞食。但推能者為之。所得利養。聚為招提。以安廣眾。遂輟逐日行乞之規也。
此節乞食為眾。及至後來所稱為常住者。古人之意本為老病比丘不能出門行乞者所設。原非是少壯之徒。可得安坐而食。及佛滅後。正法流行之際。叢林之中。亦復行乞。後至像法之時。中國禪林猶然不廢古轍。依舊乞食。但推舉良能者為之。所得之財物利養。聚積于常住。以便廣納其眾。故此便止逐日行乞之恒規也。
今聞數剎住持。不識因果。不安老僧。背戾佛旨。削弱法門。苟不住院。老將安歸。更不返思常住財物。本為誰置。當推何心以合佛心。當推何行以合佛行。
此節背亡佛旨。今聞有幾處為住持者。不識前因後果。不安老病僧人。違背佛之意旨。削弱古制法門。設若你不住院。老去何歸。更不返思常住所積之財物。本來原為誰人收置。你既如是做長老。將推何等心念。去合得佛之慈心。又推何等行力。來合得佛之密行。
昔佛在日。或不赴請。留身精舍。徧巡僧房。看視老病。一一致問。一一辦置。仍勸請諸比丘。遞相恭敬。隨順方便。去其嗔嫌。此調御師統理大眾之楷模也。
此節重引佛行。你豈不聞佛在世日。或不赴外請。留存自己在精舍中。精舍者。乃達多長者所造之精置齊整房舍也。遍處巡看。各各僧房。看視老者病者。一箇箇都去致問。一切事都去辦置。仍復勸請諸比丘等。遞相恭敬。隨順老者病者之意。復以種種方便。去其眾人嗔嫌老病者之心。此皆是調御師統攝理治大眾之法則也。
今之當代。恣用常住。資給口體。結托權貴。仍隔絕老者病者眾僧之物。掩為己有。佛心佛行。渾無一也。悲夫。悲夫。
此節近時流弊。今之當代主者。恣意而用常住。以資養自家口體。或將大眾財物。結托權貴之人。求情固位。仍隔絕老者病者。眾僧之物。掩覆之皆為己有。佛心佛行。渾然無一毫髮也。可不悲歟。可不悲歟。
古德云。老僧乃山門之標榜也。今之禪林。百僧之中無一老者。老而不納。益知壽考之無補。反不如夭死。願今當代。各遵佛語。紹隆祖位。安撫老病。常住有無隨宜供給。無使愚昧專權滅裂。致招來世短促之報。切宜加察。
此節勸安老病。古德云。老僧決不可少。乃山門中之標格榜樣也。今之禪林。百僧之中無一老者。若僧家到老而叢林不收。老無所靠。即增益幾多壽考。何所補益。反不如早死為妙。願今當代。各遵佛語。既紹隆祖位。宜當安撫老病。常住之有無。隨其所宜而供給之。無使愚昧之人。專其權柄。而滅裂道法。致使來世招感短命促死之報。切宜加意而審察之鷄窻夜雨。請拈來細讀看。而悲心自現維持斯道也。
此篇見古人捨己利物。急于行道也。
覺範和尚題靈源門榜曰。靈源初不願出世。隄岸甚牢。張無盡奉使江西。屢致之不可。久之翻然改曰。禪林下衰。弘法者多。假我偷安。不急撑拄之。其崩頹跬可須也。於是開法於淮上之太平。
靈源門榜其略曰。惟清名字住持。實同寄客。但以領眾弘法。仰助教風為職事耳。若其常住財物。既非己有。理不得專。悉委執事僧徒。分局主執。照依公私。合同支破。惟清止同眾僧齋嚫。隨身衣鉢。任緣而住。伏望四方君子。來有所需。惟顧寢食祗接之餘。別難應供。若論世情。則屬官物。若論佛法。則屬眾財。偷眾財盜官物。買悅人情。則實非素分志之所敢當。預具白文。冀垂鑒察也此節出其舉止。覺範和尚題曰。靈源初不願出世。其意甚如堤岸之牢固。無絲毫縫罅也。丞相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十九登第。後留心祖道。宋哲宗元祐六年。為江西漕運使。參兜率悅禪師得悟。屢致者。頻頻請舉也。不可者。不許可也。謂張無盡常常請舉出世。師並不肯受請。久久之間。見世衰道危。翻者反也翻然者。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湯使三往而聘之。既而翻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故天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也。予將以斯道而覺斯民。非予覺之而誰也師即翻然而改曰。禪林下衰。佛法濫矣。雖有弘揚道法者。多是假我佛法。偷取安閑。此時若不急急撑之拄之。其道法傾崩頹落。不爭半步之間即可見也。跬半步。尺五寸遠也。于是即開堂說法于淮安之太平禪院。
予時東遊登其門。叢林之整齊。宗風之大振。疑百丈無恙時不減也。後十五年見此榜於逢原之室。讀之凜然。如見其道骨。
此節見其門風。予東遊時曾登其門。見他藂林之整齊。宗風之大振。疑與百丈住世無恙時無二也。過後又十五年。見此榜文于逢原老師之室。讀之凜然令人敬畏。如親見其道貌丰骨無異也。
山谷為擘窠大書。其有激云。烏呼。使天下為法施者。皆遵靈源之語以住持。則尚何憂乎祖道不振也哉。傳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靈源以之(石門集)。
此節居士激言。山谷居士。專為作八分楷書。書此榜文。擘。分也。窠者。字眼之方楷也。末有激勵于後人云。烏呼。使天下為法施者。皆遵靈源之言以為住持。則又何憂佛祖之道不大振于將來也哉魯論云。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彰此道。道不能大彰于人也。子張曰。心能盡性。人能弘道也。性不能檢其心。道不能弘其人也。盡心弘道。在靈源和尚有之矣古人持法。立極垂統。功深德茂。讀此榜知為萬世準則矣。
此篇言善當法惡當戒。宜知所去取也。
歸雲本和尚辯佞篇曰。本朝富鄭公弼。問道於投子顒禪師。書尺偈頌凡一十四紙。碑於台之鴻福兩廊壁間。灼見前輩主法之嚴。王公貴人信道之篤也。鄭國公社稷重臣。晚年知向之如此。而顒必有大過人者。自謂於顒有所警發。士夫中諦信此道。能忘齒屈勢。奮發猛利。期於徹證而後已。如楊大年侍郎。李和文都尉。見廣慧璉石門聰。竝慈明諸大老。激揚酬唱。班班見諸禪書。楊無為之於白雲端。張無盡之於兜率悅。皆扣關擊節。徹證源底。非苟然者也。近世張無垢侍郎。李漢老參政。呂居仁學士。皆見玅喜老人。登堂入室。謂之方外道友。愛憎逆順。雷揮電掃。脫略世俗拘忌。觀者斂袵辟易。罔窺涯涘。然士君子相求於空閑寂寞之濱。擬棲心禪寂。發揮本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