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6800000002

第2章

第一章 牟尼离三世 相好悉具足 于住无所住 法界悉清净 因缘故法生 因缘故法灭 如是观如来 究竟离痴或

是故二论各述一义同契至真不相乖也。

论。是故至向佛智故 释曰。下引经证。于中有四。一引经成证。二重释前文。三不觉之失。四觉者之德。此初也。是后三位能观念无皆名觉。故经依此说能观无念。为向佛智。谓因地时虽未离念。而观此念都无念相。能观如是无念道理。说此能观为向佛智。以是证知佛地无念。向佛智者。是证得义。故新论云。若有能观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惠。此是举因望果说也。若约因果通位说者。如金光明第二卷云。依诸伏道起事心灭。依诸断道依根本心灭。依胜拔道根本心尽。诸伏道者。谓三贤位。起事心灭者。即此论中舍粗分别执着相也。诸断道者在法身位。依根本心灭者。犹此论中所舍分别粗念相也。胜拔道者金刚喻定。根本心尽者。犹此论中所言远离微细念也

论。又心起者至即谓无念 释曰。此重释前文也。此释伏疑重举前文。觉心初起故言又心起者。谓前所言觉心初起若谓觉。彼初起之心。则不名觉。有初心故。若无初心。则何所觉。所觉既无。无能觉故。若觉悟心初起名觉。既有觉相。不应名觉。起初觉心是不觉故。如何前言觉心初起。显通此难故举此文。前说觉心初起相者。于所觉相无相可知。而言觉心初起相者。觉彼初心即无念起。如觉迷方知西即东更无西相是可觉知。知西相者谓即东也。觉心之时知初动念即本来静。所觉初心既不可得。能觉初相亦何所存。故云即谓无念。故新论云。心尚无有。何况有初

论。是故一切至无始无明 释曰。此显不觉之失也。文中三节。谓标释结。是故等者乘前标也。是前无念名为觉故。除佛已还不名为觉。以从等者。释所以也。若除佛外不名觉者。何故前言随分觉等。以从无始至成佛来无明之念念念相续未曾离故。新论意同前对四相梦之差别故说渐觉。今约无明眠之无异故说不觉。如仁王经同此义云。始从伏忍至顶三昧照第一义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故。故说无始无明者。结不觉义。谓从无始而有无明。既依无明而起诸念。故有念者说彼皆是无始无明不名觉也。新论无此文义亦足

论。若得无念至无念等故 释曰。此显觉者之德也。此中意说。若妄未息。不知一心本无相念。若至心源得于无念。则能遍知一切众生心妄动故生住异灭心本不动实无生等。故新论言。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无有相。以无念等故者。释通上义。佛得无念众生有念。有无悬隔云何能知。以无念体皆平等故。众生生虽念体即无念。佛无念体与彼平等。故能遍知诸念无念。新论无此文义似阙

论。而实无有至同一觉故 释曰。上寄四相释成义言。此显始觉不异本觉。而实等者。初标不异。虽曰始得无念之觉。而觉四相方名始觉。然所觉相本来无起待。何不觉始觉别耶。以四相下后以释成。以彼四相无别自体可辨前后故言俱时。依于一心粗细之念故说觉时而有前后。言而有即前后也。非谓四相而俱是有。既离心外皆无自性。无有俱时前后可立。是故说言皆无自立。既本离心皆无自性。由此不离本觉真体故。言本来平等同一觉也。此总意云。既觉四相说为始觉。所觉无故能觉亦无。故无始觉异于本觉。或此真显始不异本。谓前所说四种觉相离于本觉皆不可得。故新论云。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不异本觉。若作此释于理无违。令新旧论不相乖返。依此义故楞伽经云。十地即十地无所有何以等

论。复次至不相舍离 释曰。上广始觉。下广本觉。于中有二。先明随染。后显性净。初中有三。标别辨相。此初标也。以随动门而显本觉故。言本觉随染分别。既随缘动而言生也。虽曰随染不失性净。故言与彼不相舍离。此所随染既有二种。故随此染生下二相。言二染者。一谓自染。即在因时由无明熏所起诸染。二谓他染。即在果时与生同体诸众生染。随生相者。此中有义。谓随自染生智净相。以说从染得智净故。由随他染生不思业。以化染生起胜业故。有义。俱随自染而起。谓本觉心具有体用。随染显体成智净相。随染显用起不思业。既断自染方能起用。故不思业亦随自染。有义。俱随他染而起。谓诸菩萨修行得果显现法身起诸业用。皆随众生染有此事。若度染机无修无得。唯是真如一味相故。若尔此二应是始觉。答由二义故但名本觉。一约所对染差别故。谓始觉者对所俱染说。今此二相对所随染故。二约本有修生别故。以智净等依本有义说。其始觉者约修生说故。虽曰不一而亦不异。以所对染所俱所随皆依真有无别体故。以本始觉皆有修生本有之义无别异故。谓本来始更无异法。从此义故总名本有。以始契本方名本觉。从此义故总名修生。既以本觉作始觉故。即此本觉亦是本有修生。又以对始得本名故。即此始觉亦名修生本有。此缘起理犹如圆珠随举一门无不收尽故。智净等与彼始觉异不等皆无有妨

论。云何为二至思议业相 释曰。此别名也。略以十门分别此二。一者释名。所言智者谓始觉智。净谓离染。同于本觉。果德作用故名业。非下地测名不思议。二相皆通持业依主。相者状也。本觉随染有此体用当相状故。即相之相二释皆通。二者出体。此二皆以生灭门中随染本觉而为自体。以说随染生二相故。三显体用。初智净相还净时体。不思业相还净时用。本觉有此当本末故。四者染净。此二俱净。以皆返染而显说故。亦可俱染。以皆随染之所成故。五约二利。初一自利。非无利他。谓以自他利为他自利故。六者三身。初通法身及自受用。后通化身他受用。体相粗细二利断故。七者四智。初一镜智亦平等性。普照之智体故。后通三智。由得平等妙察性成化事故。八者二智。初即正体如理之智。后即后得如量之智。返照自体起外用故。九者因缘。初以体相内熏为因。初以体彼用大外熏为缘。后以智净为生起因。众生染机为发起缘。诸法无有非因缘故。十者得果。初以对染同本智净为所生果。后以对机无方大用为所生果。既有因缘必有果故

论。智净相者至方便故 释曰。次依名辨。于中有二。先明智净相。后不思业相。智中有二。初直明净相。后问答释疑。前中亦二。先因。后果。此初也。谓于地前真如教法内外熏力能修资粮加行善根。故言依法力熏习。若登地上契证真如称真起行名如实修行。渐渐修习至金刚位因行既极名满足方便。故新论云。功行满足

论。破和合识至智淳净故 释曰。此显果也。果有二种。所谓体用。由前方便能破和合梨耶识内生灭之相显其本觉不生灭性。此即根本无明尽故以无所念显本觉也。故言破和合识相。显现法身断惑显体即果体也。即于此时灭染心中业转现等相续之相故。今随染本觉之心遂即归源为淳净智。成于应身始觉义也。然此始觉无别始起。即是本觉随染作也。始同本故名淳。染缘尽故名净。断障显用即果用也

论。此义云何 释曰。次问答释疑。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初也。此问意云。如上所说动静心体举成生灭。若断生灭。应灭静心。如何但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法身等。即执真同妄难也

论。以一切心至非不可坏 释曰。次下简妄异真答。于中有三。谓法喻合。此初也。谓生灭相皆是无明。非是本觉体。有识相。觉与不觉体非一故。此无明相虽非觉体。而亦不离本觉之体。觉与不觉体非异故。由非异故而可坏。故涅盘云。明与无明其性不二。由不一故非不可坏。故下文云。除灭无明见本法身。前然非异可坏义故说离静无别动心。今依非一非不坏义说破识相法身显现。所望义殊不相违故

论。如大海水至湿性不坏 释曰。此举喻也。文中显其四种喻相。如大海等者。真随妄转喻。水相等者。真妄相依喻。而水非动性者。真体不变喻。此显动者。非自性动。不尔动灭湿应灭故。若风止灭等者。息妄显真喻。谓显动者。随他动故动相灭时湿性不坏

论。如是众生至不坏故 释曰。此法合也。于中次第合前四喻。众生净心等。如水随风动。水不自浪。因风起浪。风不自波。依水现波。故动即水。无别体也。心不自起。因无明起。痴不自动。因心有动。生灭即心。无别体也。心与无明等者。如风水相依。以水全动故无水相。以动全湿故无风相。心全作识故无心相。识无非真。无无明相。故梁摄论云。见此不见彼。若见一分性解分性不异。即生死故不见涅盘。即涅盘故不见生死。心非动性者。如水非动性。即显心性本非动念。若无明灭下。如水体不变。无明灭者。根本无明如风灭也。相续灭者。即业识等。如波相灭。智性不坏者。随染本觉。照察之性。如湿性不坏也

论。不思议业至胜妙境界 释曰。次不思议业相。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以依智净法身之体起此应身功德之相。与众生六根胜妙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于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

论。所谓无量至得利益故 释曰。此辨释也。文有七句。显其四义。初之二句横显业德广多无量。次之一句竖显业根流穷三际。次之二句显业胜能无功应机。后之二句显业胜益利润不虚。即是根作真如大用无始无终相续不绝。故金光明经云。应身者从无始生死相续不断故。一切诸佛不共之法能摄持故。众生不尽用亦不尽故说常住。宝性论云。何者成就自身利益。谓得解脱远离烦恼障智障得无障碍清净法身。是名成就自身利益。何者成就他身利益。既得成就自身利已。无始世来自然依彼二种佛身现世间自在力行。是名成就化身利益。问。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业。云何利他说无始耶。答。有二义。有义。如来一念真智遍应三世。所应无前际。能应亦无始。犹如圆智一念遍达极三际境。境无边故智亦无边。无边之智所现之相故得无始亦能无终。不可难言过去众生已入现世无所利应。以众生体遍三际故。三际互融皆具有故。三际时分无定实故。说众生界无增减故。前际若灭乃成减故。后际若生是增见故。故虽前际亦能利益。此非心识思量所测。是故复名不思议业。有义。前说理未圆明。于正理教犹乖疏故。若说众生体遍三际。是则便无利他之义。众生与佛其体同谁。既众生界前际不灭。亦即佛界后际不增。谁起化用无始应耶。若虽同体亦有利者亦可应说众生利佛。以同一体成利他故。更有诸过不能系取。故知此说理未圆显。应言利他说无始者不约所应无始而说。但约佛。佛体同而异。谓利他者即始觉也。始觉同本。其体不殊。本觉之体诸佛无别。觉体同故佛亦无差。前佛所化即今佛利。前既无始。今亦无初。故虽始得法身自利。而起应化利他无始。此既真用不待作意。是故名为不思议业。此与众生心本无二。但为无明用则不现。若有厌求真用渐显。则于彼心称根现起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体相应。现无不尽尽无不益。故云种种而现得利益故等。此等诸文新论少差。能寻其义不越于此

同类推荐
  • 粤游见闻

    粤游见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明阳集

    王明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岩下放言

    岩下放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驮跋陀罗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驮跋陀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李书福的偏执智慧

    李书福的偏执智慧

    这本《李书福的偏执智慧》由张明转编著。每个著名企业家都有其独步天下的 “秘技”,这也是其最耀眼的闪光点。李书福以其敢想敢做的冒险精神立足汽车领域。从120元创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到投身汽车制造业,创办吉利集团,李书福缔造了一个草根创业的神话。2009年成功收购沃尔沃,让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企业家李书福如何经营吉利这家民营汽车企业,并成功做大做强? 《李书福的偏执智慧》的作者深入分析了李书福多年来的创业经历和经营之道,从案例入手,解析李书福在企业战略和经营中的独到智慧,提炼出他特有的企业家精神。
  • 若非花雾

    若非花雾

    这是一个夜的王国,各路名家女子流连忘返之际,却不曾会想在自己身上会发的奇异事件,让她们深刻地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苏子说——其实每个女孩子内心深处都有做公主的梦想,不论年纪多大,眼光多毒多辣,不断告地诉自己要多坚强,其实她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那么一个亮光留给自己,那就是被人理解被人怜爱的希望,所以不论多么老成的女性,对于公主和王子的故事都会爱不释手,这是她们的希望,也是她们的臆想……现实中的童话故事又会是怎样的演说呢?或许凄美异常,亦或许讽刺深远——双生子的苏家兄弟身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谜,看似解开了一个谜团的同时,却是另一个谜团的开始——就是这个一个谜一样的男子来到了“流离是所”这个地方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像是命运之轮逆转,命运的钟声再一次敲响……在丽江这个孕育爱的地方,又将会展开一场怎样惊心动魄的爱恋呢……
  •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卷入苏联的卫国战争,流落进茫茫沼泽,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在抗争中证明自我。爱好和平的人民不曾放弃希望,为了和平的未来,他们失去很多,终于拥有胜利,也拥有了和平。
  • 24小说

    24小说

    小说所需要勾勒、描述、呈现和保留的,恰恰走这两样东西:时间和历史。无论面目模糊,或清晰,时间在现实中文字中的形态,最终将达戍契中。作家穿透其间,将液态的、流动的时间国化,之后做戌时间的“切片”。那些时间的切片,像走一把扑克牌。或者做另外的想象,它们就像走“标本”。一只蝴蝶,一片树叶可以制成标本。那么,一块时间,一段历史,应该也可以。切片也好,杯本也好,我现在说的是书籍。好的书籍,试图拥有并保留所在的时代。
  • 重生之与你沉眠

    重生之与你沉眠

    一朝重生,她多了个特别的技能,在形形色色的梦中世界,他们有不同的身份,他们有更多的可能,由始至终,为一人而来。“为你妄想成瘾。”“为你偏执成狂。”————————————————————————本文包罗万象,含许多不同情景不同元素的故事(民国、现代、仙侠、西幻、悬疑、武林、后宫……),男女主换汤不换药,人设永远都在变,小虐怡情,甜虐参半,偶尔会有小剧场。PS:救赎微虐HE,1V1双C,狗血脑洞文,作者水平低、起名废、逻辑废,伪心理学,一切为剧情服务,如有内容与专业知识相悖,没错,是菜鸡作者在瞎扯淡!
  •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农家商户之女当家

    莫愁当年不顾家庭反对嫁给大学同学宁川,婚后一直尽心尽力,还是被婆婆折磨嫌弃,最后被小三登堂入室赶出家门,她擦干眼泪从头开始,一心一意过生活不怨不恨,没想到宁川不顾多年夫妻情分,联合婆婆要榨干她所有积蓄,她走投无路从他们最初幸福的山顶跳了下去。往事一幕幕在眼前回放,大学时候活泼爽朗的自己,打抱不平的自己被岁月磨成了一个忍气吞声的包子。宁川的小心眼,自私,都寻到了蛛丝马迹,那时的自己真是猪油蒙了心,瞎了眼,好在一切都结束了。莫愁再睁开眼的时候简直无法相信,为什么她还活着,几番确认才知道自己穿越了,来到一个刚死了丈夫的寡妇身上,起早贪黑忙活里外,累得腰酸背痛赚钱养家糊口。谁想,婆婆觉得理所当然,公公对她颐指气使,二叔安然享乐,三叔挑三拣四。农田被抢,村长大放厥词,女人不得分田产。宗族聚会,族长高声喝叱,女人不得进祠堂。还没搞定家里的窝里横,外面又来几个搅屎棍,莫愁忍气吞声韬光养晦,势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给他们好看。万年受气包莫愁悲苦一世幸得上天垂帘,得到新生,却是在一个极度轻视女子的乡村,这一次她将不会退缩不会忍耐,我已经不再是前世打落牙齿混血吞的受气包了,要叫那帮迂腐看看,女人当自强。感情?男人?有,当然有。
  •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由张康桥所著,以散文化的笔调,阐述了孔子、苏格拉底、“希腊三贤”、卢梭、杜威、蒙台梭利、蔡元培、尼尔等中外十几位最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洞穿当下教育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并启示我们思索如何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创造好的教育。
  • 说服力

    说服力

    说服力在人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些成功者总是能说会道、口惹悬河。
  • 南衍喜欢

    南衍喜欢

    HE|校园+都市“英雄救美”这词拎出来正义又暧昧,只不过苏衍之没料到自己成了后者。那天晚上那条小破巷,那个从天而降一人捶翻一众小混混的美少女,都成了苏衍之对琼市的第一印象。穷、破、乱,哦,人还挺美。
  • 泡沫之夏Ⅱ(修订版)

    泡沫之夏Ⅱ(修订版)

    夏沫投身演艺圈,再次走进欧辰的生命,洛熙成了夏沫的男友,当失忆的少爷慢慢回想起曾经的缠绵,当耀眼的洛熙突然失去了巨星的光芒,5年后的夏沫该何去何从?三个人的感情在扑朔迷离中变得更加梦幻……《泡沫之夏Ⅱ》延续了第一部澄澈华丽的风格,在本书中明晓溪将人物命运和彼此的矛盾都激化上升到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