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等级制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指的是西欧封建主之间依据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
一般说来,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从6世纪开始,到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在这种制度下,等级的划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首先以一种人身的依附关系为依托,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在西欧表现为封君封臣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中央把土地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层层分封,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形成封主和附庸,这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其次,封臣得到土地时同时也获得了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这种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
但是,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由于这种分封关系,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并加剧了各层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导致后期出现格局混乱现象。
北欧海盗时代
北欧海盗时代是8世纪末至11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海盗对欧洲各国进行海上贸易与抢劫商船活动的时期。北欧海盗活动分东西两路:西路的丹麦和挪威的海盗,主要向不列颠诸岛扩张;东路的瑞典海盗,主要向罗斯发展。
公元793年6月,丹麦海盗袭击林第斯法恩岛,震惊了西欧和基督教会,这被认为是北欧海盗时代的开始。自866年始,丹麦人进行大规模远征。1013年,丹麦国王斯万征服英格兰全境,成为丹麦和英格兰国王。1028年,其子克努特大帝创建疆土包括丹麦、挪威、英格兰、瑞典南部和苏格兰大部在内的“北海大帝国”。此为北欧海盗时代的鼎盛期。
8世纪末,挪威海盗占领赫布里底群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以此为基地侵扰爱尔兰。812年,挪威人攻占都柏林。在航海冒险中,挪威人发现冰岛,并移民至此。1014年,爱尔兰民族英雄波鲁率军在克朗塔夫战役中打败挪威人,迫使其从爱尔兰撤出。后挪威海盗转向英格兰和苏格兰,并与丹麦人争夺英格兰,为丹麦人所败。
丹麦人和挪威人还单独或联合入侵欧洲大陆。845年,丹麦人洗劫了巴黎、汉堡,围攻罗马。随后又与挪威人联合袭击意大利和伊比利亚半岛。911年,法兰西国王查理三世同丹麦海盗签订《圣·克雷尔条约》,封罗洛为公爵,将塞纳河口一带地区划归丹麦人。丹麦人和少数挪威人在此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瑞典人的海盗活动发生在550-800年。瑞典人沿“琥珀之路”向东扩展。9世纪又沿波罗的海到达西德维纳河、涅曼河、涅瓦河、沃尔霍夫河沿岸地区,然后一直到达里海,进而深入中亚;有的到达黑海和拜占庭帝国。沿途除抢掠外,还把北欧的毛皮、海豹油、蜂蜜等运往东欧和亚洲,又把东方的香料、酒、丝绸、珠宝、金银等贩运到欧洲,并从事奴隶买卖活动。
北欧海盗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北欧铁器时代后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北欧天然的地理环境加之其较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有东西欧陷于内乱或割据状态,这些都促进了北欧海盗的发展。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指的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许可下进行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事实上是罗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的战争。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戴有十字标志,因此被称为十字军。
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耶路撒冷,并伴随着相当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目的,很多封建主和骑士想掠夺富庶的东方,并且罗马教皇想吞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被压迫的农奴和流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号召,蛊惑他们去东方寻找出路与乐土。
十字军东征共进行了10次,持续了将近200年,这让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完全落空,也暴露了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十字军的行动给地中海附近的国家和人民带去了巨大灾难,让很多欧洲家庭支离破碎。但从历史上来看,它并非一场毫无意义的侵略行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伊斯兰教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浸染,在东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激起了西方人的传教意识,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和科技的交流,这些是十字军东征的积极方面。
十字军东征对西方基督教教会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部分痕迹至今尚存。
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人原属纳瓦语系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部落,后来因吸收、融合了托尔特克文化和玛雅文明的许多成就而迅速崛起。
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看到一只叼着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象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这是一座巨大的人工岛,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达30万。
阿兹特克人的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基础,实行集权统治。贵族、祭司、武士和商人构成社会的统治阶级。最高首领国王和贵族高居于民众之上,并拥有强大的军队,最下层是奴隶。阿兹特克国王由部落会议从特定的家族中推举,无世袭权,并可被部落会议罢黜。
阿兹特克国实行公社土地所有制,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同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金、银、铜、宝石、皮革、纺织、羽毛、陶器等各种工艺品。岛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景色富丽,被称为“世界花园”。但科尔特斯把这座城市烧成了废墟,后来的墨西哥城就建在这一片废墟上。
在天文历法方面,阿兹特克文明使用太阳历与圣年历,已知一年为365天,每逢闰年补加一天。医学方面,知道利用各种草药治病,并已使用土法麻醉。他们崇拜自然神,主神威济洛波特利被视为太阳神和战争之神,其特异习俗之一是以活人为祭品,每年有数千人被祭神灵,武士以献身祭坛为荣。
英法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是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1453年发起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116年。在这场战争中,发展出很多新战术和新武器。使英格兰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法国领地。让解放后的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场战争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这场战争,有着很深远的历史背景。12世纪中期,英国的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的领地,为了夺回被英王占领的土地,法国国王与英王进行了持久的战争。14世纪初,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仍被英国占领,这是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于是法国人想方设法想赶走英国人,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且想夺回祖先的土地。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十分愤怒,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英王亨利二世虽然承认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但又对法王对他的命令置之不理,把作为法国贵族应履行的义务弃之一旁。
路易七世对这个拥有国王头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极为不满,把亨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亨利,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法国领土。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触发战争。最终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之后英格兰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帝国。
百年战争,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流行黑死病,这使英法两国的经济遭受重创,民不聊生。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屠杀游戏。战争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
英国圈地运动
在14世纪、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这场运动的根本导火索是英国的敞田制。英国一直实行敞田制,这种制度把田地等农业用品作为公共牧场,导致田地过于分散,造成了农民耕种与管理的不便。因此,从12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有人把分散的大片田地通过交换的形式合并起来。最初,这种土地集中的圈地完全采取自愿的形式。
13世纪,《莫顿法令》出现,英国庄园主开始圈占公有地,尤其在14世纪、15世纪,农奴制逐渐解体,圈地的现象愈演愈烈。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通向印度的新航线开通、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麦哲伦全球航行的成功,刺激了英国羊毛产业的迅速发展。养羊业很快成为能够获得丰厚利润的行业。
自此,圈地运动真正兴起,最早从工商业比较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开始,当地地主贵族最初以圈占公有地为主。而后开始继续圈占一些小佃农户的租地以及公簿持有农的份地。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完全胜利后,城市工业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改变农产品逐渐贫乏供不应求的现状,地主贵族扩大投资,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大力鼓励圈地,英国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得圈地运动合法化,与此同时,农民无法承担圈地费用,或者因为被夺走公有地的使用权无法维持生活,被迫出卖土地。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议会确立多份关于圈地运动的文件,将圈地的数量合法化。
1845年后,英国圈地运动基本结束。1876年改革的禁止圈地法案虽然只适用于公有地,但也预示着圈地运动的结束。
印加帝国的兴衰
印加帝国的重心区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上,其主体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的缔造者。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鲁的高原地区,后来他们迁徙到库斯科,建立了库斯科王国,1438年发展为印加帝国。1438-1533年,印加帝国版图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整个南美洲西部。帝国的国力在君主瓦伊纳·卡帕克统治期间达到顶峰。
1526年,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发现印加帝国。1529年,印加帝国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内战,实力大大削弱。1533年,皮萨罗率军入侵印加帝国,设计杀害了帝国末代君主阿塔瓦尔帕,印加帝国灭亡,沦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
根据考古发掘,当时印加帝国有青铜器皿和刀、镰、斧等劳动工具,其冶炼铸造技术相当精巧。他们仅有的家畜是羊驼和骆马。帝国的建筑以及农业方面的设施也很完善。从某种角度来说,印加帝国的文化汇总了千年传统并达到了顶峰。
印加帝国主要信仰太阳神,并自认为是太阳神的后裔。每年的6月24日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节日——太阳节,印加人民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盛大的活动。
彼得大帝改革
彼得一世是18世纪初期的俄国皇帝,历史上也称他为彼得大帝。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落后,基于这样的现状,彼得一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他的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主要在大北方进行,首先对军事进行改革,在1716年开始颁布多条军事法令。同时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对国家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并挑战教会的权威,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削弱教会的权力,加强了皇权统治。
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注重扶持工厂和手工业,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又颁布多条敕令扶持商业,使得俄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逐渐改变了俄国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状况。
彼得一世的改革壮大了俄国的综合国力,使俄国很快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对于当时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很有借鉴意义。但是这次改革也有不彻底性,彼得一世在原有农奴制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经济基础仍未发生变化,很难发展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大工业生产,致使俄国仍然停留在封建农奴制,无法向资本主义国家顺利过渡。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工业革命,也称为产业革命,是指欧洲的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依托的工厂手工业的革命。它不仅是生产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于19世纪末结束。
英国是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国家。17世纪与18世纪,英国工厂手工业在各种领域各种行业迅速兴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使得劳动技术日益专业化。这些物质条件为过渡到大机器时代提供了动力。同时英国资产阶级所取得的革命性胜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条件。
在比利时,从拿破仑一世占领时期开始的冶铁业的工业革命,到18世纪40年代比利时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且能与英国竞争。
18世纪末的法国在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关税和度量衡进而统一国内市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