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齐文于1836年出生,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就有到东方创立一个帝国的梦想,青年时开始周游世界。来到中国时正赶上华尔在组建“洋枪队”(后改名为“常胜军”),白齐文就做了他的副手。华尔在1862年九月被太平军打死后,清政府任命白齐文管带“常胜军”。白齐文性情暴烈,与李鸿章及一些地方官屡有激烈冲突,被李鸿章免职。
白齐文被免职后心有不甘,几经努力想官复原职,但均被李鸿章严词拒绝。愤愤不平的白齐文转而于1863年七月初从上海赶到苏州,投奔太平天国,一方面想报复清政府对他的“不公”,一方面仍借机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到苏州后,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接见了他,表示接受其投诚。太平天国将他的名字改译为“白聚文”,成为太平天国的“洋兄弟”。当月下旬他又回到上海,招集旧部陆续前往苏州转为太平天国服务。
八月初,他约定曾在清军小炮船“高桥”号当船长的钟思和其他几个人在青浦抢夺“高桥”号小炮船,驶回苏州,为太平军服务。谭绍光对他颇为信任,挑选了两千多人交他训练,但因外国军官人数不够只训练了一千多人。不久,他到天京谒见忠王李秀成,想要一支部队归他指挥,并可单独行动。李秀成对他款待非常热情,并让他住在天王府中,临别时又隆重设礼相送,但未答应他要独立指挥权的要求,命令他仍只带领自己原有的一小队人马。
由于白齐文在“常胜军”官兵中威望较高,其中一些人也想投奔他。对此,李鸿章和戈登都大为紧张,加紧了对“常胜军”官兵的控制。
李鸿章在1863年八月向朝廷报告说:“现在苏州贼势亦蹙,吴江复后我军进步较快。唯白齐文回沪,闻已密投苏贼,招募外国流氓百余人陆续投往,并有代购洋枪炮情事,英国文武各官皆走相告。”他强调已经“札行”美国驻沪领事,要其尽量抓捕、解办白齐文,“并商令戈登、程学启等严为防备,通饬前路营卡一体查拿”。由于清方防备严密,白齐文几次为太平军大批购买军火的努力均未能成功。
由于无权独立指挥大部队,只能指挥自己那支不到一百人的洋兵和“高桥”号小炮船,白齐文的能力和作用都备受限制。眼见局势对太平天国越来越不利,他向李秀成提出放弃苏州、天京,集中力量全力北攻的建议。这确是太平天国当时挽回败局的正确战略,故为李秀成采纳,并在苏州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提出,苏州失陷后李又赶回天京向天王洪秀全面奏,但此建议被洪秀全坚决拒绝。
白齐文率领的“洋兄弟”不到百人,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伤亡日增,最后只剩下四十余人,且大半负伤患病,许多人要求离去。白齐文请示谭绍光后,同意他们离去,在1863年十月中旬给他们发了盘缠、路凭,并准备了一些船只,而对少数自愿留下的则“相待如初”。
几天后,白齐文旧病复发,也提出回上海治病。对他的要求,谭绍光也痛快地答应,并担心他在路上会被李鸿章俘获杀害。对此,白齐文回答说戈登保证他平安回到上海。白齐文走时,谭绍光以隆重的军礼相送,并用自己的轿子和卫队将他送到前线两军相交处,同时还给戈登写了一封信,说明白齐文病重,希望戈登能将其平安送到上海治疗。
这一切都使白齐文深受感动,到上海后他就在英文《北华捷报》上发表文章,声明自己“直到此刻为止,仍然没有丝毫背叛太平天国的意念”。美国驻沪领事怕他在中国招惹是非,急忙将他送到日本横滨治疗,不许他再回中国。病好后他曾两次返回上海,又两次被美国领事强送回日本。
1864年春,他又从日本潜回中国,因上海一直对他严密防范,这次他改从宁波登陆,终于成功。此时天京告急,白齐文在暗中招募队伍、租雇轮船,想去解天京之围。消息传出,清方大为紧张,加紧了对他的防备,他的意图终未实现,天京不久即被清军攻陷。1865年春,白齐文听说太平天国余部、侍王李世贤驻兵福建漳州,于是前往投奔。
但在距漳州咫尺之遥的厦门附近,被已得消息的厦门海关俘获,送清军郭松林部关押。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翻译中国人细仔和英国人克令,他们一行被押送至福州监狱。
抓到白齐文,李鸿章与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大为高兴,认为去掉一心头之患,他们认为“闽中贼匪未平,又距海口甚近,设有疏虞,关系非浅”,因此决定将白齐文从福州起解,押往苏州。1865年6月25日,据李鸿章奏报说,船行至浙江兰溪县汇头滩时突遇大风大浪,白齐文、细仔、克令及一些负责押送的中国官兵“舟覆溺毙”。
此事很是蹊跷。因为白齐文是美国人,按照近代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触犯刑律的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权审理,因此清政府无权审理白齐文案,只能交美国领事审理。李鸿章当然知道这些,他自然不会把白齐文交给美国人。
而李鸿章在刚刚抓到白齐文时给朝廷的《拿获白齐文片》中写道,“查白齐文穷凶极恶,迭次甘心助贼,情罪重大”,“此次由郭松林营中拿获,若当时作为对敌杀死,可省葛藤。该提督等因系洋人及税务司公同盘获,无法消弭,既经解闽讯办,恐未便即予骈诛”。他遗憾没有机会将其作为战斗中的敌人打死,承认由于当时还有捉拿白齐文的其他洋人在场,郭松林才“无法消弭”。
但他仍不甘心,向朝廷请示“应否由臣咨覆左宗棠即将白齐文正法,余犯解交该领事严办。抑俟敕下总理衙门与美公使反复申明情节,诘以如何严办或治以死罪,使其不能置辩之处,均候旨饬遵,臣未敢擅便。”对白齐文那恨之入骨、必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心跃然纸上。
李鸿章做事,向来不拖泥带水。白齐文的存在,对李鸿章始终是一个威胁,而上天既然赐予了李鸿章这样一个好机会,李鸿章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无毒不丈夫,要做就要做到底,婆婆妈妈做不成大事,做事婆婆妈妈的人自然也不会在政坛上立住脚。
4.当机立断,才能永绝后患
赶尽杀绝,是李鸿章对待敌人的手段。李鸿章的这种赶尽杀绝在让他在舆论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同时,也让他解除了内部带来的威胁,让自己处于更安全的地位。
1862年,李鸿章的“杀降事件”曾经引起轩然大波。这一年,李鸿章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节节胜利,到了年底,李鸿章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州、常州战争,与太平军经过反复激战后,淮军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苏州是江南重镇,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的障碍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的计划: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逼苏州;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支援的道路。1863年7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从天京赶来救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
李秀成回到苏州,与清军打了几仗,发现郜永宽等将领军心已变,苏州必定落入敌手,为保全实力,李秀成决定放弃苏州,但谭绍光坚决不听从李秀成的建议,誓与苏州共存亡。在无奈之下,李秀成只得挥泪作别苏州。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郜永宽等四大将军与谭绍光存在矛盾,无论在对待什么事上,一直不和,有时会发生争执。
1863年2月起,李鸿章率淮军伙同“常胜军”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犯。太平军将士虽英勇抵抗,但终寡不敌众,太仓、昆山先后失陷。而后,淮军又北犯攻占江阴、无锡等地,再向西包围了苏州。守城太平军浴血奋战,所以苏州久攻不下。但对清军来说,形势仍然非常有利。
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新、吴江、江阴等处后,于十一月中旬兵临苏州城下,开始进攻苏州。由于屡攻不下,伤亡不小。
面对铜墙铁壁般的苏州城,李鸿章表现出了为难的脸色。而就在李鸿章为此事感到焦头烂额之际,“常胜军”指挥官手下的一名奸细探知了四大将与谭绍光不和的这一重要消息,更让戈登感到高兴的是,纳王郜永宽还有投降之意。
得到这一消息的戈登主张诱降纳王,兵不血刃攻克苏州。戈登的建议为李鸿章采纳,而且淮军攻城主将之一程学启本是太平军降将。经过一番秘密联络,郜永宽在十一月二十八日派康王汪安钧潜入清军大营,与戈登、程学启开始投降谈判。
几天后郜永宽在苏州城外阳澄湖亲自与戈登、程学启商议降约。双方约定郜谋杀谭绍光取其首级并献苏州城以降清,而戈登、程学启承诺保证郜及部下性命,并给副将以上一定官职,赏赐郜本人二品武职,戈登做担保人。
十二月四日,郜永宽等八人乘在慕王府议事的机会刺杀谭绍光,并割下谭的首级。第二天,郜将谭的头颅送达程学启处,并大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清军诱降成功,终于“兵不血刃”拿下苏州。
大功告成后,清军却发现苏州城内的一些异常情况:首先是郜永宽等降兵依然没有剃发;其次是二十多万兵卒中,有十万依然装备精锐,富有战争能力;再次是苏州城内各大街巷都有石堆垒起,设立关卡。这种种迹象是否表明了郜永宽等人的不诚意?随时在怀疑清廷对他的承诺,为自己回归太平天国留后路呢?
联想到自己的弟弟李鹤章几个月前在太仓受降时,因为太平军的诈降而腿部中弹,差点丢掉性命这件事后,李鸿章不寒而栗,疑心越来越重,最后冒出了设计处死这八个降将的想法,目的是防止郜永宽等人的再次叛变。
为了杀死以郜永宽为首的八降将,李鸿章设下宴席,邀请郜永宽等来赴宴,并准备在宴席中将其杀死。在接到李鸿章的邀请后,郜永宽等人欣然允诺,却不知李合肥设下的是一场要自己性命的鸿门宴。
次日,郜永宽在李鸿章设的宴席中出席,八人就座后,开始喝起酒来。酒席间,李鸿章让身边的八个武弁手捧红顶花翎的武服递呈八人,郜永宽等人正要接受时,武弁们随即拔出腰刀砍杀了郜永宽等八个降将。终于,李鸿章实施了他杀降的行动。
杀了“八大王”之后,程学启立即派兵汹涌地闯进苏州,“无门不破,无处不搜,无人不魄飞天外”,据说,仅在城内双塔寺庭院内,就杀死太平军三万人。
李鸿章苏州杀降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风波。人们纷纷议论李鸿章心狠手辣,将他与历史上的白起和项羽相比。洋枪队“常胜军”统领戈登也非常不满,认为此事污辱了自己的名声,提着手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要杀李鸿章泄愤。
李鸿章一度非常尴尬,他在给母亲的书信当中说:这件事情虽太不仁义,但因为攸关大局,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曾国藩接到李鸿章的报告后,虽然在内心当中也认为李鸿章心狠手辣,但还是写了一封信,对李鸿章安抚了一番。好在朝廷很快降旨,宣称李鸿章所做的不仅无不妥,而且还做得很好,这才把事件平息。
李鸿章杀降,虽然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但此时的当机立断,确实为其解决了无穷后患,有效地防止了堡垒从内部被攻破的危险。
5.拉帮结派,才能织一张官场的保护网
有政治,就有帮派。帮派是政治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个人想要让别人支持自己,跟随自己,就要能代表并实现别人的利益。只有利益的连接,才能形成最稳固的关系。一个人在政坛上如果没有人跟随和支持,那这个人在政治上将会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