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3700000035

第35章

第九善慧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为善慧地。为此第九地行同十住中第九法王子住。每与五位中第九位并同法师位。善知众法故名善慧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修力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阎浮提有一林。名岚毗尼。见有神。名妙德圆满。此阎浮提者。是此洲林名此洲因林而得名故。以明此位智慧设教如林广多覆荫故。又言其中有园林者。明智慧重重无尽故。名岚毗尼。或曰流弥尼。尼者。女音。流弥尼者。乐胜圆光也。明此善慧地智慧法乐无垢圆光明。以善慧圆光破烦恼令得乐故。神名妙德圆满。明法师位妙慧圆满故。住宝树庄严楼阁。宝树者。是法师之行也。楼阁者。明智慧高远重重迥照无碍故。明以众行庄严智慧善说诸教令众生信伏故。是法师解行具足。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得智慧圆满解脱。

五明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此善慧地长科为七段。第一说此菩萨八地时已下有二十六行颂。明闻前地之法大众兴供称叹及请说第九地法门分。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明修入九地向正住九地心知诸法差别分。第三段长行有三十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以四无碍智说一切法门分。第四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得百万亿不可说总持门随意自在分。第五段长行有十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一音声而为无限众生说法问难随彼所欲皆令欢喜分。第六一段长行有二十九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见佛广多及以供养承事并自授职分。第七一段有四十八行颂。重颂前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二十六行颂中复有两段。一二十五行颂。是闻前地大众欢喜兴供叹法分。二末后有一行颂。是请后地分。此两段颂。于中文义如颂自明。

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义分为十四段。一尔时下至第九善慧地有六行半经。是趣入第九地向分。二佛子已下至无为法行可有四行经。明住第九地知一切众生十种所行法分。三此菩萨以是智慧已下至三聚稠林可有三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一切众生十一种稠林分。四此菩萨如实知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通达十种相差别分。五又知诸烦恼种种相已下至八万四千如实知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八万四千烦恼相分。六又知诸业种种相已下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业种种相乃至八万四千分。七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已下至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可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诸根差别相分。八又知诸解有一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诸解差别乃至八万四千分。九又知诸随眠种种相已下至唯以圣道拔出相可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知随眠种种相分。十又知受生种种相已下至妄谓出三界贪求相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受生种种相分。十一又知习气种种相已下至如来熏习相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习气种种相分。十二又知众生正定已下至二俱舍不定相可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定正邪分。十三佛子已下至令得解脱有两行经。明都结上十二段知差别诸法分。十四佛子此菩萨已下有四行半经。明以四乘法随根获益从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经中分为十四段。又从初一段六行半经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已下六行半经。是修第九地向以如是无量智慧思量观察。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者。明第八地入理智无。功趣入升进如来佛果十力四无畏大用寂灭无功用故。复修习如来智慧者。明修八九地于佛功用未自在故。入如来秘密法者。过思量修习所知而不作念。普应万有无休息故。观察不思议大智性者。是根本普光明大智也。性者。明智体也。性无依住。对根物而成大用故。净诸陀罗尼三昧门者。以无依住智普应物而成大用。是正受总持义故。具大神通者。智随根应名之为神。不往而体遍十方名之为通。又智无住与自他而齐知见名之为通。又智性具大功而无形名之为神。无自性而具众知名之为通。又具知见而无生死名之为神等。法界而同一多名之为通。已下如文自明。已上六行半经是修第九地向。二一段可四行经。住第九地分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者。明此位大法师。善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若善若不善及不作善不善名无记皆悉知之。如不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引发胜义。善有一十三种自性相应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饶益。引摄对治静等流。寂静无记有二。如八种识中眼耳等。五识无覆无记。第六意识有覆无记。第七执识有覆无记。第八种子名为藏识无覆无记。但与执识成有漏善种子作来世生因故。如器盛物种子故。文有四种无记。威仪工巧变化异熟。如世人有威仪无威仪及工巧皆忘失正念。如学世间变化亦尔。与正念不应。如今世造业成来世异熟。身与死相应一念不觉受生。又四种无记。自性相应引发胜义。此四无记是出世道。如是等行法。此位菩萨悉知。有漏无漏法行者。三界是有漏。出三界法是无漏。三乘出三界法是有漏。一佛乘普光明智是无漏。世间出世间法行者。三乘是出世间法行。凡夫是世间法行。一乘是非世间非出世间。能随世间具普贤行法故。思议不思议法者。一切三界是思议法。又三乘出世皆是思议。皆有所得故。一乘智境是不思议。无所得故。是寂用无边大自在故。定不定法者。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是定法。是不定法。非真定故。有生灭故。三乘出世寂灭定。是定法。是不定法。皆有取舍法故。一乘法界禅。是定法是不定法。是寂用自在故一切凡夫法。是不定法。一切诸佛是定法故。一切凡圣皆无定法性。无依止故。声闻独觉法者。厌苦集。修灭道。了缘生入无生性。舍离悲智超世缘缚故。菩萨行法行者。行六波罗蜜留惑及生净土法行。如来地法行者。普光明智是而与一切众生及二乘一而作地故。有为法行者。三界人天及三乘修生无漏总属有为行故。净秽心自在故。无为法行者。唯如来智地故。已上一段四行经。明知十种法行分竟。三此菩萨知一切众生十种稠林分中。经云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者。总举烦恼广多如稠林。皆由心起。无心即诸行稠林灭。大智如林。能普覆护一切众生故。烦恼稠林者。迷法界自性缘生。成等虚空界世界微尘数一切烦恼稠林。明烦恼广多翳障如稠林。一达智境便为万行功德稠林故。业根解种性乐欲并可知。随眠稠林者。有七。一欲受二嗔三有恚四爱五慢六无明七见疑。是见道疑。此七种常相迷覆。号曰随眠。能迷无边心境障菩提智。故号稠林。受生稠林者。一刹那际八百生灭。同时而起。习气稠林者。如经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为现前一分生如来智慧家。顿断三界粗惑。地上渐治习气如初地明观世法。二地以戒波罗蜜以治欲界惑习。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习。四地生如来家。五地修世间众技之门。六地出缠智慧已满。七地入利生之方便。八地无功智现前。九地行成任运。十地功圆佛用。皆是治习气方便。三聚差别稠林者。从三不善根中。约有十六种稠林名广乃八万四千及无尽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三垢三烧害三箭三恶行三遗三缚三所有二热三恼三不净三炽然三稠林三拘碍。总以贪嗔痴为体。作种种烦恼名。已上三行经。明稠林烦恼分。四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者。都言之也。所谓杂起相者心所缘杂境界。速转相者。生灭无常刹那不住坏。不坏相者。世间无常。是名为坏相。世间相无成。即无有坏。此即世间出世间平等相无形质相者。如心念空作空无相见。无边际相者。作无边际念想。清净相者。如是清净相者如是染净缚不缚悉如实知。乃至无量皆如实知已上明此位菩萨如实知种种心想相以智能知五有四行半经。又知诸烦恼种种相者。都言之也。所谓久远随行相者。言诸烦恼无有始终。恒随无明所缘行故。无边引起相者。由名色以心所缘名色名之为行。其心缘境受。乃同时心想系缠。识种便熟。五蕴十一缘涛波不息。名色为境。心为主。受想行为使。末那执识起贪爱嗔痴。于本业田中种识种子生诸苗稼。约有八万四千。俱生不舍者。如前已释。眠起一义者。眠烦恼者。如前七种是。起烦恼者。现作业十使十缠等是。如十使中身见边见邪见戒见疑见等六是障见道。贪嗔痴慢四是障修道。行为虽见道在行数起。修道烦恼至三地除。见道烦恼六地除。七地十地会佛悲智利众生行。为初地二地已上上十善治欲界惑。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现前出世智慧悉皆具足故。无见道惑。七地已去一向处世。学佛智悲利生之门。如是安立明分法则。须当如是。初发心者。一时具修。经云眠起一义相者。明体无二相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还一体收。故与心相应不相应相者。心与境合为相应相。不与境合而妄缘之是。心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者。因如是烦恼生如是住处悉皆知之。三界差别相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执境。于中定乱心想所缘。皆如实知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由。是四种烦恼作种种烦恼。乃至八万四千者。如十使烦恼以五蕴所成。一蕴中有百。五蕴中有五百。以五蕴成五尘。五尘中还有五蕴十使。以为一百。五尘中有五百。以蕴为内。以尘为外。皆意为主。意为能缘。尘为所缘。以此内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识七千。分三世。三七二十一。二万一千。嗔行多者贪行多者痴行多者等分行者各二万一千。共为八万四千。以约造烦恼业。但七识故余不能为。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云。于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嗔行多者二万一千。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但有此言亦不配当。已上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种种诸烦恼相分。六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业种种相分。如经云。又知诸业种种相者。都言之也。所谓善不善无记相善不善可知。无记者。有二种无记。一不记善不善及昏沉睡眠。是不善无记。二三昧正受心境俱亡正智现前。但为众生转正法轮。于其自他无法正记。故云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明有表业者。或有业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可见闻觉知由心取彼以成业种。或有业种外无表示。由心横念自计成业相。与心同生不离相者。明业由心起心即是业。如境中像。业所报果是心影像。心亡境寂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业由迷自性。虽作妄业。忽起还亡。虽不常系在前。所集果报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现前诸业便为智用始可脱也。有报无报相者。三界众生及二乘并净土菩萨皆是有报相。一乘佛果染净心亡不依果报。但为随众生乐欲随物现形。似如意摩尼与物同色无自性无他性。为本来与一切众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见达者。法自如是非作用往来故。受黑黑等众报相者。明无明业中重重作黑业故。以智为白以识为黑。如田无量相者。举喻明业如田中生种种草木。如业田中生种种识种苗芽甚繁稠林故。凡圣差别相者。明是人业是畜生业是地狱是饿鬼是天业是声闻是缘觉是净土菩萨是一乘佛果大悲智业。此位菩萨悉能了知。现受生受后受相明悬知三世受生业故。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出世。妄谓出世非出世道业故。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及佛果已来差别业皆如实知。已上明知业差别相。七知诸根耎中上胜相者耎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如是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行差别。同异悉知故。烦恼俱生不相离相者。修生烦恼俱生烦恼不相离相。皆悉知之。乘非乘定不定相如前。随根网轻转坏相者。随根设教网随轻重烦恼转坏相悉能知之。增上无能坏相者。言根品上上而无退动故远随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众生无始共生不离一性而随分别根。性差别不同悉皆知之。乃至八万四千如实知之。皆无错谬。八知诸根。已上知根差别解中知诸解。下中上性乐欲乃至八万四千如文自具。

已上知解性欲乐差别。八万四千者。迷成八万四千烦恼。悟成八万四千解脱智慧。九知诸随眠种种相者。都言之也。随眠者。明恒与惑染相应而无一念了觉之想。名之为随眠。所谓与染心共生相者。明因名色与心共生迷。斯名色从自心起执为外有遂生染心共名色俱起故。言与心共生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者。明一切众生心与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悉能知之。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者。明无始恒与五蕴十二缘未曾一念觉心而以观拔之。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神通相违相者。心境无性无可动移。名之为禅心亡。即诸系灭名之解脱。三昧者。无沉掉也。三摩钵底者。正智慧也。神通者。正定不乱相应正智神通无碍自相应故。明随眠烦恼与此相违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皆悉知见。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者。以随眠故。开诸处门相者。以随眠故。开三界六道受生之门。坚实难治相者。为执深无明重故。迷根本智地处成就不成就相者。明十种中成与不成相。唯以圣道拔出相者。明如上随眠。烦恼非以圣道无能济拔。已上明此位菩萨知随眠烦恼相。十又如受生种种相者。都言之也。所谓随业受生相。此段有十三种随业受生因缘相。明六趣差别相者。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者。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相。有想无想差别相者。有想通欲界色界。无想都举无色界天。于中受生差别相悉皆知见。业为田。爱为润。无明所覆。识为种子。皆与名色俱生。总不相离。如是迷一心之境生后有身。转转为因无有断绝。实无有性妄作多生。如是悉知。痴爱希求相续有相者。为迷自心无性无生之智。于诸善恶常有希求。以此有生相续欲受欲生者。于一切名色常有欲受故。即有生也爱为生根故。照心无体即境无所起。心境总无业体便谢。唯普光智无闇无明。即无明灭十二虚妄缘灭。唯法界自在无碍智悲自在缘成也。性无能所自他同体。随计示迷。如是等缘生如实知。见无始乐着妄。谓出三界者。明以有所希求妄。谓出三界乃至三乘解脱。但于三界外受粗尘化生死身。如微尘细变化身。于一尘之内。咸该刹海一切佛事悉在其中。此唯一乘智身所办。已上知受生种种相。十一又知习气种种相行不行差别相者。明此位菩萨知习气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者。明随天人六道受生随趣习气相。谓不依境得随众生行。熏习相者。明见他所作之行随事起染。善恶例知随业烦恼熏习相者。谓不依他境而自起故。如是熏习悉皆知之。善不善无记熏习相者。虽行善。虽行不善不记善不记不善。是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者。如是无记还成后生所熏种子。亦皆知之。次第熏习相者。如有三界业何业种子胜依所胜业次第熏习。又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一次第熏习相故。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者。即是第七具足方便。住第七远行地。八万四千烦恼悉皆同事故。实非实熏习相者。若实若虚悉皆知见。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者。亲近二乘厌。苦修空舍大悲习。亲近菩萨修空破我。成大慈悲习。亲近如来成就根本普光明智。圆该法界。具普贤行习。已上知诸习气相。十二又知众生邪定正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邪见邪定相者。但正见即有正定正见者。思亡智现。正邪见尽。定乱总无。无得无证。无生无灭。名为正见。心称此理名为正定。返此有作有为即为邪定。二俱不定相者。如欲界众生未修定业者。二俱不定。五逆邪定相者。如二乘教无明贪爱。能所觉心诸结使。名为五逆。以无名为父。贪爱以为母。觉境识为佛。诸使为罗汉。阴集名为僧。无间次第断。如楞伽所说。五根正定相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是五根所修名为正定相。二俱不定相者。以正邪二事总无性故。八邪邪定相者。邪语邪业邪念邪精进邪定邪思惟邪命邪见。此依意识及末那所作。依正智所行动用俱定。为正定相。正性正定相者。一切法无思无相无分别为正性。即此正性为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者。正邪俱舍。无有定乱。方至真也。深着邪法邪定相者。明取相众生乐求诸见设入定中。还取诸相名为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者。明修诸法空无相无性无作者名为圣道。其心不与生灭和合。名为正定。又修四圣谛名为圣道。修于八禅入九次第定。名为正定。九次第者。名灭定。此灭定者。有四种灭定。一声闻灭定。以四谛观识心灭现行烦恼及智亦灭。二缘觉灭定。观十二缘灭现行烦恼及智亦灭。三权教菩萨观十二缘四谛。明苦空无常无我人无众生寿者。性相空寂都无所缚。行六波罗蜜生于净土。或以随意生身住于娑婆。或言以慈悲留惑住世。设入寂定。但随无相理灭。不得法界大用灭故。四如一乘菩萨依如来普光明智发心。但达根本无明。是一切诸佛根本普光明智。以此大智以为进修之体。所有寂用皆随智门。一身寂多身。用多身寂一身。用同身寂别身。用别身寂同身。用如是同别寂用自在。等空法界无碍。自在重重。如海幢比丘是也。不同三乘以一切法空为进修十地之体。或以无性之理为十地之体。是三乘极果故。二俱舍不定相者。正邪俱舍。无定无乱方是应真。已上知正定邪定相。十三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有两行经。是都结此地所知。文自具也。十四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四乘法及能随众生诸趣受生。如文自具。

第三段四智门中。长行三十六行经。分为三段。一从佛子已下。至而演说法。有两行半经。明善巧智起四无碍智分。二此菩萨常随四无解智。至乐说无碍智。可有两行经。明是正举四无碍智之名分。三菩萨以此四无碍智已下。有三十一行半经。明四无碍智随用差别无限分。此一段明此位为大法师之智用自在。云善能守护如来法藏者。三乘一乘三藏及仁义礼智信。并是菩萨善安立故。三藏者。戒定慧通一切法藏故。用菩萨言词而演说法者。明佛为正觉之体无分别故明如来所有出生灭度度众生及转法轮总是菩萨道故。以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转法轮皆有所归。以法无碍智总辩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义无碍智能辩诸法总别同异。以词无碍智所说无错谬。以乐说无碍智所说诸法无有断尽。以如是四智转一切法轮不离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润诸世间生诸草木。各有差别而体不离一水四河。思之可见。

第四一段十陀罗尼门中。二十八行半经。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已下。至而演说法。有六行半经。明此位中得法师位以四无碍善巧智。得十种百万不可说陀罗尼门分。二此菩萨已下。至为他演说。可有三行半经。明自于佛所以百万不可说总持门听闻诸法门已不忘为他演说分。三此菩萨初见于佛已下。至所能领受。有两行经。明此菩萨初于佛所得法门。非声闻百千劫而能领受分。四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已下。至无能与比。可有三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处座说法。满大千界随众生心乐分。五菩萨处法座已下。可有十三行经。明一音中随心所念令诸众生悉令开解。及以无情亦令说法分。云陀罗尼者。是总持义。得如来妙法藏者。明与佛合智所说。如十住中名为法王子位。得义陀罗尼者。明法总别同异无碍门。法陀罗尼者。明法身无性无作自性之理。智陀罗尼者。明善了根性随根授法。光照陀罗尼者。以教光及放光照烛令一切众生解脱。善慧陀罗尼者。得总持诸善慧故。众财陀罗尼者。明法财世财悉具足故。威德陀罗尼者。总持一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悉具足。令众生见者悉解脱故。无碍门陀罗尼者。智无碍词无碍义无碍乐说无碍神通无碍故。无边际陀罗尼门者。所作利生无限故。种种义陀罗尼门者。能安立一切种法门故。言百万阿僧祇善巧者。明百万不可说智门。善巧能令众根皆令称当。已下如文自具。

第五段十六行半经。义分为两段。一佛子此菩萨已下。至普为一切作所依怙。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世界众。一时皆以无量言音问难一时领受。亦以一音为其解释令其欢喜分。二佛子已下。至无有忘失。可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能受十方无量处皆有不可说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佛皆随无量不可说微尘数诸众生性欲不同所说不可说法门。此位菩萨皆能领受分。已上如文自具。

第六二十九行半经。义分为五段。一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已下。至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有八行经。明此位菩萨亲近。诸佛承事供养广多及比真金作轮王宝冠小王不如喻分。二此九地菩萨已下。至但随力随分。可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二乘及下地菩萨。不如并举力波罗蜜为所修行分。三佛子已下。至亦不能尽。可有两行经。明略说此位菩萨志德广大分。四佛子已下。至智智依止者。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受职统化广大分。五此菩萨已下。至说颂。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加精进业及殊胜愿力眷属倍加广大自在分。

第七一段四十八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纲。明但随智境约智德见佛供养及摄生乃至眷属广大非有往来。自他所为但以智境对现故。如一切智智之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现前。七地唯在利物。八九二地行圆任运。十地佛力方终。云如来无上两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满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

同类推荐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注华严法界观科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散花庵词

    散花庵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逸老堂诗话

    逸老堂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还丹金液歌注

    还丹金液歌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白色流淌一片

    白色流淌一片

    在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人物跨越了漫长的30年。以主人公许佳明为视角,从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六个主题延生出六个人生阶段的故事,既相互牵连,又独立成篇,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从八十年代至今的时代镜像。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你读懂近30年来中国的入口。
  • 罗马尼亚雄鹰

    罗马尼亚雄鹰

    1889年一个男孩降生于罗马尼亚的佩雷什宫,世界在这里驶入一个岔道……
  • 非常规出轨:结婚五年

    非常规出轨:结婚五年

    也许人人都有一颗出轨的心,只不过没在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结婚五年与丈夫徐健分居两地的苏琳在这种安慰下选择了出轨。当她想回头,以为能隐瞒这一切时却被徐健发现。徐健选择了另一种非常规出轨方式报复……
  • 爆发输出

    爆发输出

    大学城出现"生化危机"末世?不!是尸界入侵!面对体型巨大的尸侍,郭晓涛挺身而出,想要保护室友。竟然被好友觉醒获得强大的能力!倍化输出,血魂之力!战尸侍,斩魔人。最终成为最强骑士!郭晓涛:"我是郭晓涛,我们一人打对方一拳,顶不住的算输,我先来。"当拳头挥出去的时候乘以100倍的攻击力会如何?当一颗普通的子弹发射出去时乘以100倍的威力会如何?郭晓涛尝试着不让自己的拳头废掉来保护这个世界。所以他用了拖把………
  • 楚庄王传

    楚庄王传

    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理应举杯庆贺,可他却闭门不出,反躬自省。战争本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他居然以德为上。他好色,但不贪色。夏姬,堪称中国第一美女,四十余岁了,还有人为她弃高官而不做,置全族人性命而不顾,携之私奔。如此一个女人,庄王岂能不爱?但为了社稷,为了大王的名声,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是一个男人,男人中的男人;他更是一个霸主,霸主中的霸主! 在这本《楚庄王传》中,作者秦俊先生从杂乱繁复的历史资料中搜集、挖掘出众多故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饶有趣味的故事把楚庄王的治国理念、为君之道、称霸过程、成霸原因等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名门宠婚:龙凤宝宝齐上阵

    她承认被闺蜜撬走自己的男盆友,是她自己没有本事情商低。可是儿子你要不要这么真相,给你妈咪留点面子行不?她承认孩子他爹确实有那么点帅气,让她有些把持不住。可是闺女你要不要那么花痴,大叔男盆友你想都不要想,杜绝早早恋!腹黑的总裁老公,青梅竹马的妹夫,默默陪伴的暖男。她要怎么破?温暖不得不感叹一句:烂桃花真的很不好额喂!
  • 穿越之回到书中当巫女

    穿越之回到书中当巫女

    叶海棠是误入时空的一缕魂魄,成了四神天地书中最不受作者亲妈待见的青龙巫女,说好的女主光环拯救绝美邪气大将军,嗜血凶残的狼人,性感杀戮并存的美女,心理扭曲的面具男,不死不老的神秘男,性格迥异的双生子。怎么遇上的都是软糯可爱的小正太和天真无邪的小萝莉,是她进入书中的时间以及打开的方式不对吗?为了不让原本虚弱的自己消散在异界的时空里,叶海棠不得不穿越不同的七个平行时空去完成自己所谓的巫女使命。
  • 绝处逢生:靳少慢点追

    绝处逢生:靳少慢点追

    一朝情仇,一世爱恨。我化作飞蛾追逐闪烁的灯火。却哪知,狂风乍起。火已灭,翅已折。希望,爱情,又在哪里?“小黎,给我生个孩子吧。我想要个孩子。”“好!”泪水蜿蜒,你用最美的理由留下我生命最后的年华。今生,我负了你。就让来生的我,以心相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狼王的宠后

    狼王的宠后

    有人说自己很倒霉,但是一定不比她倒霉。吃个饭被噎死,还来个灵魂出窍。砸死了正牌的狼后。还来个借尸还魂,成了狼王的狼后。呜呜…人家还魂吃香喝辣的,她怎么就穿越成——畜生。【片段一】“你,你,你要做什么?”某女坐在床上,看着正慢慢向自己靠近在某只白狼。“亲爱的,当然是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啦!”某狼开口暧昧的说道。某女两眼一翻,直接倒在晕死过去。狼,居然会说话?【片段二】“我不要怀狼宝宝,我要回家!”某女哭红着双眼,让她怀狼宝宝,那不是要她的命吗?“爱妃,这里就是你的家啊!”某狼笑着,从怀里抽出一张的纸。“什么东西?”某女好奇的伸手去接过,上面写着八个大字:“恭喜狼后,您怀孕了!”某女再次两眼一翻,她不可能会怀孕的。【片段三】“母后,妈咪是什么?可以吃吗?”某宝宝握着某女的一条手帕,紧紧的咬在自己的嘴里。母后的手帕,好好吃!“妈咪就是母后,母后就是妈咪。”某人扯着手帕,不再让宝宝咬。“哦!那宝宝要吃妈咪!”某宝宝天真的说着。<<<<<月下波笔《婚劫》悬崖一壶茶《六王妃》怜小瑜《谋权》公主桃《名门闺秀》晓竹清风《狼王的失贞小奴》爱如影《黑教父的小小点心》瑾瑜《继室谋略》北藤《天才儿子腹黑娘亲》冥溪《相公太勾魂》寻回犬《重生-头牌少夫人》万里月《九品小花痴》《凤煞》愿逍遥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