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9000000027

第27章

嗔恚品第一百二十六

论者言。嗔恚相者。若嗔此人欲令失灭。愿使他人打缚杀害。一向弃舍永不欲见。是嗔名波罗提伽。义言重嗔。有嗔但欲毁骂鞭打他人名违欣婆。义言中嗔。有嗔不欲舍离。或从憎爱妻子中生。名拘卢陀。义言下嗔。有嗔常染污心名为摩叉。义言不报恨。有嗔在心不舍。要欲还报。名忧波耶呵。义言报恨。有嗔急执一事种种教诲终不欲舍。如师子渡河取彼岸相。至死不转名波罗陀含。义言专执。有嗔见他得利心生嫉妒。名为伊沙。有嗔常喜诤讼。心口刚强。名三蓝披。义言忿诤。有嗔若师长教戒而返拒逆。名头和遮。义言佷戾。有嗔若得少许不适意事则心恼乱。名阿羼提。义言不忍。有嗔言不柔软。常喜频蹙不能和颜。先意语言。名阿婆诘略。义言不悦。有嗔于同止中常喜骂詈。名阿搔罗沽。义言不调。有嗔以身口意触恼同学。名为胜耆。义言恼触。有嗔常喜弹呵好呰毁物。名登单那他。义言难可。是嗔二种。或因众生或不因众生。因众生名为重罪。又上中下分别九品。又因九恼分别为九。无事横嗔是为第十。是名嗔相。问曰。嗔云何生。答曰。从不适意苦恼事生。又不能正知苦受性故。则嗔恚生。或从呵骂鞭打等生。或与恶人同事则嗔恚生。如屠猎师等。或智力劣弱故嗔恚生。如树枝条为风所动。或久集嗔使乃至成性。故嗔恚生。或从屠猎毒蛇中来故嗔恚生。或喜念他过故嗔恚生。如九恼中说。或随时节故嗔恚生。如十岁人等。或以种类故嗔恚生。如毒蛇等。或以方处故嗔恚生。如康衢国等。又先说贪生因缘。与此相违则嗔恚生。又计我心憍慢炽盛。及深著物。如是等缘则嗔恚生。问曰。是嗔有何等过。答曰。经中说嗔为重罪于贪欲。故名为易解而实难解。但不如贪久随逐心。又嗔为两恼。我自烧恼而后烧人。又嗔定为地狱。以从嗔起业多堕地狱故。又嗔能坏善福。谓施戒忍是三皆从慈等生。嗔与慈相违故名能坏。又从嗔起业皆受恶名。又从嗔起业。后皆心悔。又嗔恨者无怜愍。故名曰凶暴。众生常苦而复嗔恼。如疮如火。又经中自说嗔过。谓多嗔者形色丑陋。卧觉不安心常怖畏。人所不信等。问曰。多嗔恚者有何等相。答曰心口刚强常不欢悦。频蹙难近面色不和。易忿难解常喜恚根。喜于诤讼。严饰兵器朋党恶友。憎恶善人为人粗犷。不谛思虑少于惭愧。有如是等名嗔恚相。是相皆为憎恶他人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常修慈悲喜舍嗔恚则断。又见嗔过患。是则能断。又得真智嗔恚则断。又以忍力故嗔恚则断。问曰。何谓忍力。答曰。若能忍他呵骂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从不忍生恶。是忍辱力。又行忍者名为沙门。以忍辱为道初门故。沙门法者。怒不报怒。骂不报骂。打不报打。又若比丘能忍则应出家法。又嗔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也。又若比丘形服异俗。而嗔心同则非所宜。又若行忍者则为已具慈悲功德。又修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为嗔恚者欲恼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恶于人。自所得恶过百千倍。故知嗔为大自损减。是故智者欲令自他得免大苦及大罪者应当行忍。问曰。云何能忍呵骂等苦。答曰。若人善修无常了达诸法念念生灭。骂者受者皆念念灭。是中何处应生嗔也。又善修空心故能忍辱。作如是念。诸法实空谁是骂者谁受骂者。又事若实则应忍受。我实有过。前人实语何故嗔耶。若事不实。彼人自当得妄语报。我何故嗔。又若闻恶骂当作是念。一切世间皆随业受报。我昔必当集此恶业。今应偿之。何故嗔耶。又若闻恶骂当自观其过。由我受身身为苦器。故应受骂。又行忍者作如是念。万物皆从众因缘生。是恶骂苦。从耳识意识音声等生。我于此中自有二分。他人唯有音声。是则我罪分多。何故嗔耶。又我于此声取相分别。故生忧恼即是我咎。又忍辱者不咎他人。所以者何。是嗔等过非众生咎。众生心病发故。不得自在。如治鬼师治鬼著者。但嗔于鬼不嗔病人。又是人勤行精进贪集善法。故不计他语。又念。诸佛及众贤圣尚不免骂。如巧骂婆罗门等种种骂佛。如舍利弗等为婆罗门加诸毁辱。何况我等薄福人耶。又作此念。世间多恶不夺我命。已为大幸。况打骂耶。又作是念。此恶骂等于我无苦。易可忍受。如佛教比丘。若铁锯解身尚应忍受。何况骂耶。又此行者常厌生死。若得毁骂则证验明了。转增厌离舍恶行善。又是人。知不忍辱后受苦报。作如是念。宁受轻骂勿堕地狱。又是人深怀惭愧我为大人世尊弟子。修行道者。云何当起所不应作身口业耶。又闻行忍菩萨及帝释等所得忍力。是故能忍。

无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论者言。随逐假名名为无明。如说凡夫随我音声。是中实无我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为人。凡夫不能分别故生我心。我心生即是无明。问曰。经中佛说不知过去世等名为无明。何故但说我心是耶。答曰。是过去等中。多人错谬故。说是中不知名为无明。又经中解明名义。谓有所知故名为明。知何等法。谓色阴无常如实知无常。受想行识阴无常。如实知无常。与明相违名为无明。然则不明如实故名无明。问曰。若不明如实名无明者。木石等法应名无明。以不明如实故。答曰。不然。木石无心不能分别过去世等。无明能分别。故不同木石。问曰。无明名无法。如人目不见色。无不见法。是故但明无故名为无明。无别法也。答曰。不然。若无无明于五阴中妄计有人。及瓦石中生金想者。名为何等。故知邪分别性名无明。非明无故名无明也。又从无明因缘。有诸行等相续生。若无法者云何能生。问曰。若非明名无明者。今但除明一切诸法尽是无明。是故不以一法名为无明。答曰。是无明自相中说。不说余法。如言不善即说不善体。不说无记。无明亦尔。又虽禀人形。无人行故说名非人。如是此明虽有分别不能实知。故说无明。木石不尔。问曰。若说无色无对无漏无为。皆是余说。无明何故不如是耶。答曰。或有此理。不善等中则不如是。问曰。有人言。但以明无故名无明。如室无光明则名为闇。答曰。世间有二种语。或明无故说名无明。或邪明故说名无明。明无故说无明者。如世间言盲不见色聋不闻声。邪明故说无明者。如夜见杌树生人想见人生杌树想。又若人不能实知是事。故名不知。又邪心名烦恼。是诸行因缘阿罗汉断故。无有无明因缘诸行。若非明名无明者。今阿罗汉无佛法中明。应名无明。若有无明非阿罗汉。当知别有无明体性。邪心是也。是邪是无明分为一切烦恼。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邪行故。又一切烦恼覆蔽人心。皆为盲冥。如说贪欲不见法贪欲不见福。能受此贪者皆名为盲冥。恚痴亦如是。又从一切烦恼生诸行。而经中说从无明生行。故知一切烦恼皆名无明。又不见空者常有无明。但垢无明是诸行因缘。又邪明故说无明。未见空者常是邪明。故知无明分为一切烦恼。问曰。无明云何生。答曰。若闻思邪因则无明生。如有陀罗骠有有分者有精神。诸法不念念灭无有后身。音声及神是常。草木等有心。欲成如是等邪执则无明生。或从邪因故无明生。谓亲近恶友听闻邪法邪念邪行。是四邪因故无明生。又生余烦恼因缘。皆是生无明因。又从无明因故无明生。如从麦生麦从稻生稻。如是随计众生则无明生。又经中说。从邪念因缘则无明生。邪念即是无明别名。谓见有人先生人念。后明了故名为无明。是二先后相助相生。如从树生果从果生树。问曰。无明有何等过。答曰。一切衰恼皆由无明。所以者何。从无明生贪等烦恼。从烦恼起不善业。从业受身。受身因缘得种种衰恼。如经中说。谓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受诸有身。又师子吼经中说。诸取皆以无明为本。又偈说。所有诸恶处。若今世后世皆无明为本。故从贪欲起一切烦恼过。皆由无明有。以从无明生一切烦恼故。凡夫以无明故。受五阴不净无常苦空无我。何有智者受此诸苦。又正思惟故。能舍五阴。如经中说。若知我心是邪颠倒则不复生。故知以无明因缘故缚。明因缘故解。又世间众生以无明力故。贪求少味不见多过。如蛾投火如鱼吞钩。众生亦尔。现贪少味不顾多过。又外道经典所生邪见。说无罪福等皆是无明。又诸恶道皆因不善。不善皆是无明。又邪见起业多堕地狱。邪见皆由无明故生。又佛为世尊一切智人三界大师。真净行者及圣弟子等。诸外道辈不能别知。如真宝珠盲者弃之。此皆无明过也。又一切众生所有衰恼败坏等事。皆由无明。一切利益成就增长。皆由于明。若增长无明究竟必堕阿鼻地狱。如劫初人不知味是虚妄。而生贪著故失色力寿命等事。当知皆由无明忘失诸利。又此无明但真智断。贪等不尔。又贪心中无恚。恚心中无贪。无明在一切心中。及不修慧人无明常在心中。又诸烦恼中无明最强。如经中说无明罪重亦难除解。又无明是十二因缘根本。若无无明则诸业不集不成。何以知之。诸阿罗汉无众生相。无无明故诸业不能集成。业不集故识等诸分不能复生。故知无明是诸苦本。又现见贪著此不净身。亦于无常中生常想。犹若空卷以诳小儿。亦如幻师能现前诳人。令见土为金。又俗言。愚人现以罪加而可以言诳。世间亦尔。眼见不净而为其所诳。又诸心法念念尽灭。取相故生。色灭尽已痴故取相。于声等中亦复如是。是故难解。此皆无明之过。问曰。多无明人有何等相。答曰。是人于畏处不畏。喜处不喜。憎恶善人爱乐恶人。倒取人意。常喜反戾坚执邪事。少于惭愧不顾嫌疑。不能悦彼。亦自难悦。不能亲附。亦难亲近。愚騃无识。好弊垢衣。乐处黑闇及不净处。自大自贵喜轻蔑人。不以道理自显功德。过不知过利不识利。不好净洁亦无威仪。拙于语言常喜恚恨。僻取他教而深贪著。学诵难得既得易失。设有所得不能解义。设有所解则复邪僻。如是等相皆由无明。故知无明有无量过。是故应断。问曰。当云何断。答曰。善修真智则无明断。问曰。知阴界等亦名真智。经中何故说无明药者若因缘若因缘观。答曰。诸外道辈多于因物中谬。因中谬故说自在天等为世间。因物中谬故说有陀罗骠有有分等。观因缘法此二则断。问曰。因缘名无明药。何故二种说耶。答曰。欲摄余智故。若观阴界入等亦破无明。但重无明名邪见。邪见以因缘断。故二种说。贪恚亦如是。又世间多于瓶等名字中谬。如闻瓶名则心生疑。为色等是瓶。为离色更有瓶耶。如是为五阴是人。为离五阴更有人耶。若心决定则堕二边。所谓断常。身即是神。异身异神亦如是。若人知瓶从众缘生因色香味触成。如是色等诸阴为人。能如是知则能舍离从名生痴。是名字能覆诸法实义。如天问经说名胜一切法更无能过者。是名字一法诸法皆随。又说。见世间集则灭无见。见世间灭则灭有见。又说。诸行相续故说五阴生死。此皆无明过患。观因缘则灭。又经中说。若人见因缘是人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如是若人能断从名生痴。是人则实见佛。不随他教。是故以正智故则无明尽。正知因缘法故能得正智。又略说。八万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除无明。以无明是一切烦恼根本。亦助一切烦恼故。如是因缘则无明断。

同类推荐
  • 毗尼母经

    毗尼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

    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长者施报经

    佛说长者施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六十种曲玉镜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凌天圣尊

    凌天圣尊

    白云天重生归来,发现自己正在被人埋,不过人已不同,乃是无上之界的道殿道子重生归来,凭借无上的武道意志,看他如何步步冲关,弥补前世之缺。
  • 寻汪道士不遇

    寻汪道士不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墓手札

    相墓手札

    沐林枫是一个厨师,因为出身于精通相墓之术的“疙瘩”世家,被国家一个重点课题组找到,希望他帮助寻找能够证明“华夏文明起源”的商末古墓。就在沐林枫答应东方教授参加课题组的同时,国外的文物走私集团也派出了盗墓高手,准备与课题组争抢寻找攸候喜的陵墓。要找到古墓必须先找到沐家祖传的《帝葬山图》,于是沐林枫成了双方争夺的对象。沐林枫在曾祖的坟墓中发现了祖传的相墓之术,要想继承相墓绝技就必须成为看护古墓的“守灵人”,当沐林枫成为守灵人后,却发现自进退两难,因为课题组的工作是寻找和挖掘《帝葬山图》上的古墓,而他的责任是保护古墓不受打搅。
  • 帝女风华

    帝女风华

    大婚之日,她和他的孩子化为血水,而他却要帮别的女人登上最尊贵的位子!死都不甘心,她诅咒他们,若有来生,必受地狱之苦!她重生回到过去,她要重新来过,在别人夺取她的男人、她的骨肉之前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加光芒万丈,拥有绝代的风华!
  • 那些年穿越的蝉

    那些年穿越的蝉

    佛祖:南瞻部洲的人贪婪,凶残,没礼貌,我们要用大乘佛法感化他们。观音菩萨:佛祖,要如何感化?佛祖:让他们派个人来取经。观音菩萨:好的,佛祖。八百年后。佛祖:取经人已到了何处?观音菩萨:他......还在高老庄。苏蝉:前路百八十里,穷山恶岭,又碰上阴雨天,我这身子怎么吃得消折腾。还要下半个月的雨?没事,我不急。......这是西游第九位取经人的故事。(西游故事请从正文卷看起。)
  • 这个大佬画风不对

    这个大佬画风不对

    初筝被莫名其妙判定死亡后,唯一的烦恼就是——花钱。自从绑定这个系统,她腰不酸,腿不疼,特么的连气都不喘了,每天生活在花钱的恐惧中。系统:我们定个小目标,先败它一个亿……小姐姐你住手!你不要随便开启无敌模式!(▼皿▼#)初筝:你先解释下这个抱着我大腿的玩意是什么?某玩意:宝宝你想怎么都可以。初筝:(摸刀)那、那我不客气了。系统:小姐姐请你放下屠刀!!(▼へ▼メ)#小姐姐,真的可以为所欲为,了解一下#
  • 爱你如故难相忘

    爱你如故难相忘

    我以为我在一段感情中颠沛流离,无法自拔,出现任何的救命稻草我都甘之如饴,但是结果却只是让我跌落更深的深渊,深不见底!
  •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曹禺的青少年时代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一海河的儿子、二一颗苦闷的种子、三圆光的故事、四在宣化的日子里、五年少才气不可当、六“戏原来是这样美妙迷人的东西”、七对新文学的迷恋、八“今宵酒醒何处”、九“向一切因袭的心营攻击”、十诗的精神探索、十一恩师张彭春、十二在南开新剧团、十三表演的天才、十四大学生活、十五探索人生、十六水木清华、十七虎虎生气、十八《雷雨》的诞生和后记。
  •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共分六部分,包括:播音主持工作及其正确的创作道路、普通话语音知识与播音发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播音主持业务等。
  • 重生之复仇冷妃

    重生之复仇冷妃

    一道圣旨,赐死了刚生产的皇妃白若兰和她的孩子,七年恩情一朝尽,含恨死去后的白若兰重生了,成为韩府大小姐。面对重生后的人生,她开始重新布局,绝不蹈前世的覆辙,从韩府开始,展开她的复仇计划。步步为营,重新入宫,她发誓要让那些人血债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