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應前但有眾苦煎逼心形。愁憂恐怯。未曾暫離文。正因善根。應強者反弱。惡業。應少者反多。皆顛倒心所感也。此時不懺修。更待何時。今日下總結。問。向人眾。應說何法。答。說不昧因果法。令修十善。永淨三業。
前已懺悔三業。六根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一切報障。今當次第發願迴向。
先結前。今當下。生後。阿毗曇心論云。障閡聖道。及聖道方便。名障煩惱有勤利。勤則數行。利則增上報障者。隨所住報非聖道器。報過惡故。上懺三障竟。下申願成功德(猶經之流通。分也)。
(某甲)等。願以此懺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迴向。施與一切眾生。俱同懺悔。
大經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一闡提。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百千倍報。施外道斷煩惱者。四向四果。至辟支佛。皆得無量報。施不退菩薩。及最後身。諸大菩薩。佛。得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不可思議報上總迴向。下發願文八。今初。
願與一切眾生。現生之內。身心安樂。三災八難。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豐饒。正信三寶。
身心安樂。如龍自在王。無惱無障故。災難。釋現前。但八難有界內外之異。界內。如前。以果報不淨。即凡夫住事。入于聖化。稱之為難。界外二乘住理八難。一。有餘中三十心。名三惡道。四住無住法。名北洲。五。地前法愛。如長壽天。六。未有初地。十種六相。名諸根不具。七。地前智淺。如世智辯聰。八。不窮中理。如佛前佛後。不吉祥事。大而災難。小而病厄等至此當觀想文殊師利。宛來攝受。毗婆沙論云。若以。一訶棃勒菓。起殷淨心。奉施病僧。於當來世。決不逢疾疫災。若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誦衣食二句。當想寶勝佛宛來攝受。能信三寶。是眾信之首。故云正耳。
捨此報身。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親覲彌陀。得受記莂。
由前生所作善惡業。今受苦樂報。死苦一至。便捨此現報之身。故云捨此報身。往生。有二義。一。厭離。厭五欲輪迴五道。欲求出離。二。忻願。忻淨土莊嚴。願欲往生極樂世界。非堪忍界可比者(此土。約界泥沙荊棘。惡道充滿。約時。寒暑晝夜。推遷無常。約人。胞胎受生。男女雜沓。約衣食。辛勤造作。麤惡分段。但增業障。約壽命。短促。朝暮不測。是種種諸苦。生大厭惡彼地。寶池瓊華。無三惡道。清淨光明。彼時。無寒暑晝夜。彼人。蓮華化生。純丈夫相。彼衣食。隨念而至珍奇美妙。惟成法喜。彼壽命。同於彼佛。久長無量種種皆樂事。心生大忻慕。故世尊因韋提希發起。為說十六妙觀。為求生淨土之要)。彌陀。所禮之佛。安養導師也(佛有異方便。曰觀佛三昧。專心繫念。即得徃生。故須念佛)。莂(從草從別)。如禾稻秧種。是草中別一佳種。故曰莂。喻授記是成佛秧。故曰得授記莂(此下文文觀想。如親見佛菩薩然)。
當來世中。見彌勒佛。聽聞正法。如教進修。
二。龍華會中。親見彌勒。佛以弟子付彌勒云。我滅度後。所有四眾。於我法中種少善根。乃至一稱佛名。彌勒成佛。即當得度。方等經。佛為彌勒略說法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慈氏三會度人。領諸弟子至雞足山前。彈指出聲。出岸四。開迦葉從禪定起。乃曰吾師釋迦如來。用寄此衣以奉世尊。佛言。善哉。仁者。精進無等。吾嘗與汝事釋迦文。今復得見。甚善。甚快。其國之地。乎正無丘坑。樹形似金龍。龍上開華。故名龍華。三會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萬人。二會。度九十四億萬人。三會。度九十二億萬人。住世六萬歲。正法像法亦爾)。如教進修者。教有四種。如律宗。名南山教。法相宗。名慈恩教(彌勒為主)性具宗名天台教。法性宗。名賢首教。至此。師子吼與普賢。可想見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隆三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
三。願離邪見家。大經云。若其身心受大苦時。欲失無上菩提之心。莫以二乘心而生知足。無三寶處。常在外道法中出家。為破邪見。不習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為法。了了見故以故外道亦能作佛。方等會。授婆羅尸迦外道記云。於其未來星宿劫。皆得作佛同一號。號曰普。聞高名稱。彼等大智度世間至此。應想袈裟幢如來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隱快樂。衣食自然。
四。願得安隱樂。由懺除垢穢。惟有淨心。心淨。則佛土自淨。亦不受父母胞胎。惟蓮華托質。方等經。師子王子問。云何得端正。蓮華中化生。云何知宿命。願佛為宣說。答。忍辱得端正。施蓮華化生。法施知宿命汝當如是解。又菩薩問。云何見己身。百受于化生。千葉蓮華上。面奉諸世尊。答。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于他并造愆。於大菩提稱信解。得處蓮華生佛前。至此。覺華定自在王可想矣。古哲云。不離當處。坐寶蓮華。不逾剎那。住生彼國。種族尊勝。如生剎帝利。大豪貴家。及高門望族之類。至此。龍種上尊王可想矣。安隱(音穩)快樂者。欲得安隱。先須離諸怖畏。大經云。死苦。閉。繫。打。擲。水。火。王。賊。貧。窮。破戒。惡名。惡道。如是等畏。悉當斷之。昔太子白父王曰。能令不老。不死。無病。不別四願。即不出家。王答曰。此願。世間難得。衣食自然者。大經云。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是故不得。故願衣食自然。助道無虧耳。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五。願無逆害心。大經云。父母師長。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又云若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若嫌我坐。我則終日立不移處。行臥亦爾。護眾生故。當起是心。此即不生一念逆害之心樣子。等心濟物者。大經云。言常柔軟。口不宣惡。不和合眾。能令和合。有憂怖者。令離憂怖。饑饉之世令得豐足。疫病之世。作大醫王病藥所須。財寶自在。刀兵之劫。有大力勢。斷其殘害。令無遺餘。至此。觀自在菩薩可想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為(訓得)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
六。願上得佛念。下降魔外。能降魔怨者。防意如城。慧與魔戰。須知無為。能殺其賊魔之為言殺也。婆娑論。斷慧命。故名魔。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名魔。淨印法門經云。以無所為心。即能降諸魔。當知有四。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降諸外道者。如華嚴會上。第二十一位知識。徧行外道。告善財言。閻浮提內。九十六種。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于中方便調治。令其捨離所有知見。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問。學人分中。可有魔外事否。答。古喆云。學道人一念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淨名云。眾魔者。樂生死。菩薩于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于諸見而不動。大勢至可想矣。
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
七。願與善友俱。道心不斷。既無魔外。所遇皆菩薩。道心自恒耳。如裴相國。聞黃檗一言。便乃知歸。李太守。聞藥山雲在青天水在瓶。亦乃自肯。大慧聞圓悟禪師。舉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答。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慧即瞥然瞥然者。於此事明白相應也。故圓悟印許云。難得你到這田地。至此。普賢。大莊嚴。可想見矣。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眾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八。願弘法利生。至果不退興者。以具本有大乘種子。而鼓舞作興之也。顯。直指也先賢云。江湖無閡人之心。佛祖無瞞人之意是也。在處說法。如大經云。若我弟子受持此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至此。袈裟幢又可想矣。乘者。運載義。體通教理。行果。謂依教解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行果正運。教理助運。四皆名乘。分身無。量者。華嚴云。雖現身於世。于世法心無所著。不同凡夫。永沒三界。亦不同二乘求出三界。無生死可免。三界可出。觀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故能散形無量耳。救度眾生者。如調達。每於佛所。懷不善心。多食酥故。腹脹。醫藥無救。因痛劇故。稱南無佛。佛遠聞之。伸手摩其腹。痛苦即除調達見佛手。乃曰。淨飯王子。有此醫術。不愁活命(出十誦律)。又三世諸佛。只以此道度生。無生可度。以此心說法無法可說。無法可說。是真說法。無生可度。是真度生。
如諸佛菩薩所發誓願。所修福智。所行迴向。我亦如是發願修集迴向。
大乘願。根上修行大乘來。誓願。即四弘誓也。福智。即六度。前四度修福。第六修智。第五禪度。福智兼修。所行。即萬行也。迴向。如十迴向。已釋于前。今略釋者。迴因向果。迴小向大。向己向他。皆共成佛也。我亦下。正例同願修集三字。如次配上誓願。修福。所行。以集者。積集萬行故。大莊嚴可想矣。
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煩惱盡。我此修行迴向。終無有盡。
空能包界界能入空。二俱難盡。以虗空無邊。世界無盡故。眾生界。是報障。眾生業。是業障。眾生煩惱。是煩惱障。三障可盡。我之修行迴向。畢竟不盡。而地藏觀音度生弘願可想矣。大經云。假使擲罥。能繫縛風。齒能破鐵。爪壞須彌。如來終不。為諸眾生作煩惱因。寧與毒蛇同共一處。納其兩手餓師子口。佉陀羅灰。用洗浴身。終不發言。如來為諸眾生作煩惱因緣。因如來煩惱盡故。眾生煩惱亦盡也。煩惱可盡。我之自利利他。不可盡也。
發願迴向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先結前。至心下。明虔禮三寶。見懺文首尾呼應處。一懺大旨。總憑三寶力。滅除三障。顯乎三德。圓滿無上菩提。全在至心。若一念輕微。事同虗搆。理事雙融。等一誠懇。自能動物。況諸聖耶。
至心下應禮十佛等結懺。無者略耳。懺已。舉懺悔偈。畢遶懺主者。應唱十佛六菩薩名。三遶。斯與諸懺不雜。如梁皇遶懺唱七佛十方十佛等。誠為得體。今行不辯。故兩書之。請為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