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86300000004

第4章 道體義

道體廣周,義無不在,無不在故,則妙絕形名,體周萬物。萬物之理,極於同異,同異之理,極於無同異。據其同異,則以妙絕廣周。就其無同異,則體周之中,即是妙絕,妙絕之中,即是體周。極妙圓通,故名為道。

問曰:既言體周,何名妙絕?妙絕離物,安得體周?答曰:據差統極,渾極歸宗,同非冥然同,異非條然別。何以得知?即異辯一,故非冥然同,就一辯異,故非條然別。

問曰:同異二端,為相即名生若,為本末怛異?答曰:據同而辯異,無同而不異。就異而辯同,則無異而不同。

問曰:為體有同異,是故說同異;為體無同異,而同異自說同異?答曰:將明至道之體,妙絕同異,故寄同以收異,因異以明同。因同明異,非取同也。寄異彰同,非在異也。忘同去異,不離同異,玄會之宗,於是得顯。

問曰:既言妙絕廣周,未嘗不對萬物。與物與對,斯為贏法,詛足論妙哉。反質曰:所言至者,必以不對物為妙,請問斯旨。答曰:與物為對,終為累物。

問曰:然則所說妙者,與何為對而言妙也?答曰:對者自對,說者自說,則知說無所說。

問曰:既言不對物而說寂者,為知寂說寂,為不知寂而說寂?答曰:知寂說寂。

問曰:若知在寂內,不得稱寂。若知在寂外,知不關寂。云何知寂說寂?答曰:寂者寂無所寂,知者知無所知,義可知矣。

又問曰:道之與物,為同為異?答曰:常同常異。問曰:凡言同不可為異,在異不可說同,如何常同常異?答曰:就物差而辯,道物常異。就體實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

問曰:物即是道者,道有生死以不?答曰:有生死、無生死皆得。所以然者,就其體收,即物是道,物有生死,道亦生死。論云:與物同理,消息盈虛,終則復始。又云:今彼神明,與彼百化,與物死生,方圓莫知其根。夫善惡生死者,譬如魚因水生,還因水死,生死在魚,而水無變異。一解云:就差則有生死,道則總收,無有生死。名生死在物,道有何虧。故道無生死。論云:道無終始,物有生死。

問曰:道無終始,物有死生,萬物流轉遷迴者,為是物轉,為是道轉?答曰:皆得。萬物芸芸為流轉,待對待質變遷,是謂物轉。物動之變,起於情隔,就隔辯通,物無外轉,‘故曰體。而轉不外體,即體為轉,故日體轉。

問曰:若體從物轉,焉得稱體?答曰:就事而辯,體逐物動,若通極忘隔,即轉寂俱融,轉寂既融,體稱亦滅,動何所寄。

問曰:萬物元從道來,一本由乎道,而道始雖一,終有萬數。今芸芸之流,即是道非道?答曰:道物之際,孰可是非,孰可非是,即是即非,即非即是。

問曰:即是時無非,即非時無是,何得云即是即非,即非即是?答曰:若無即非,何為問是,問是即非,論非即是。

問曰:萬物本從道來,孰使為此是非?答曰:孰使其是非,孰使其不是非,言是非自化。

問曰:若是非自化,皆由我矣,道有何功於我哉?答曰:汝得其由,即名為道。汝之得功,即是道功。

問曰:我得其由即為道者,由我為善歸善於道,由我為惡復歸惡於道不乎?答曰:歸善於道,自得其善。歸惡於道,自得其惡。若能自取於惡,道豈逆哉。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問曰:既言物即道也,歸惡何關於我,乃云自取惡也?答曰:汝即是道,取惡即是道家之惡,寧非自取惡乎。

問曰:若我即是道者,何言能自取惡?道豈逆哉?答曰:汝自取惡,故歸惡於道,道即汝也,,豈能自逆。

問曰:是非既由於我,我何為學道以去是非?答曰:學道者,即汝自學也。

問曰:若我自學,何為平居自取惡乎?答曰:善哉,始可與言也。能知善自由己,則惡不可為。知惡由身,則善不可執。進無執善之勤,退無為惡之患,善惡復然無有執滯,不亦道乎。何為捨惡修善,封善惡,生轉迴,蕾然疲役,終身馳騁,不見其成哉?或者曰善。

問曰:有而不有有者,有何等有?而不有者,不有何不有?答曰:解有三種。一就寂靜體而辯,有者有其妙有,生成之主。故經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論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非有者,非其穢累形質之有。一就混體而辯,有者其混體之有,而不有者,無物外之有。一解云:不有者,不有一物之有。

問曰:無而不無者何?答曰:解有二種。一就寂體,無者無質狀可取,而不無者無狀之狀,不同空無。一就混體,無者無其物外之物,而不無者,混物為體,故日不無。

問曰:道體可以無色論不?答曰:不可以有色論,不可以無色論。若就寂而言,質狀俱盡,故不可以有色論。若就混體而言,體混萬物,物既有色,即物是色,何以可無色論。一解云,玄元妙氣,顯質度關,豈非色乎。

問曰:顯為色者,同彼即物為色以不?答曰:同不同。所以然者,論其即色,可得言同,無色之色,故同不同。

問曰:所言顯色,為體有色故顯質,為無色故顯質?答曰:皆得。體無色者,即體虛寂,豈日有色,故日無色。有色者,體既妙實,即有妙實之色。

問曰:妙氣無色,隨機顯色者,即為妙氣為質,為妙氣之外別有顯質?答曰:皆得。盡是者,質無別質,即氣為質。譬如水積為凍,氣結為質,豈可水外別起於凍也,故日不異。非者,氣以虛寂為稱,質因形礙,自立質時非氣,凍時非水,故言是異。

問曰:凍因寒結,質從何起?答日.,.凍因寒結,質從機顯。

問曰:凍因寒結,得熱方散,未審顯質因何而遣?答曰:水從寒結,寒去則散,質從機起,機亡則遣。是故應機而作,機忘則息。

問曰:玄一之理為是可言,為是不可古。?答曰:皆得。一本不一,一從言起。今欲統差,非一不收,寄一收差,故曰可言。收差之一,本自無一,無一之一,為差故有,其差既亡,一亦無寄。故無一可一。論云既謂之一,豈得言乎?既謂之一,豈得不言乎?

問曰:所言一者,為對物而辯,為不對物而辯?答曰:皆得。對物而辯者,就義用立名。不對物而辯者,據體實彰稱。言對待名,顯體實,未名恆一

問曰:一本不一,一從言起,今欲統差,非一一不收,故寄一以收差,其差既遣,則無一可一。復道言對.待名一,顯體實,未名怛一。既言差遣無一可一,復云未名恆一,首尾相示其可?答曰:但一據未言有統,言一則就辯彰取,辯取既遣,默統亦亡,言默變泯,一何一哉。論云: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雖復言默不辯,一何無哉?問曰:何故云即理常玄?答曰:對物事隔理處日玄。

問曰:玄之又玄者何?答曰:前玄對隔以彰稱,未若不彰而自玄。前言玄之者,對事以立名,後言又玄之者,不對未辯而常玄。故日玄之又玄。

問曰:不彰自玄者,據何而辯?答曰:寄言而辯。

問曰:既云寄言而辯,言即是對,何故不可彰而自玄?答曰:前對言者言,寄言對以彰玄;今言寄者言,寄無對以辯玄。雖可言對是一,有對是二,故日又玄是異。

問曰:此玄之又玄者,可為修之所得不?答曰:此玄德解有二種。一者體玄德,二者行玄德。體玄德解有二種。一者體玄德,二者行玄德。體玄德者,至體之理,妙實而虧,故日體玄德。行玄德者,功行既備,妙契玄道,從修入為玄,故日行皆玄德。

問曰:玄德會體者至玄德,為有行無行?答曰:未至玄德,故有其遣有遣無之行,-體行非有亦無,取無有兩泯,名曰兼忘。

問曰:未審兼忘,何等行乃至玄德。答曰:教體通取,義有隱顯,故兼忘為息事之談,玄德為契實之目。教不虛設,必忘所獲。自兼忘以前,義從隔辯,解或不同,故言取捨兼忘。已後就通彰目,通而融觀,則解或同體,同而無別,故無取無捨。所謂行者,行無取無捨之行。《妙真經》曰:無取正黑自居,無捨邪黑自除,目之日玄。正黑自居稱之德,故日玄德。

問曰:凡言行者必有取捨,取捨既無,以何為行?答曰:論其忘,實無取捨之行,兼忘行者,以為無行為行,不行自行。妙契玄德,斯之謂矣。

問曰:道者體苞空有。答曰:體無不在,知何物而不苞。

問曰:為是空有,故言苞空有?無非空非有之外,別有一道,故能苞於空有?答曰:皆得。是據體無不通,非就教邇而辯。所謂教不徒起,起必對物,既對物,既與物對,言道在清昇之鄉,論物在穢累之境。故空有之外以顯苞義,即是空有者,既曰體道,知何物而非道,物皆是道。皆是道,故空有而明苞義。

問曰:空有之外以明苞義,未審是空有而顯苞義者,既曰空有,即是更無別物,即是之,安得苞?答曰:道非空有,非非空有,非者遣名,非非體實。體能忽取,稱之日苞。譬如四大成形,身苞於四大,豈可虛虧。然則身非四大之有,故得稱苞。

問曰:非非空、非非有者,盡體不?答曰:六非之由不盡體,非非空有何足。復云所以得之,六非之外似如真,不言之地由未至,是以強名褊陳,其實彌外。故日道可道,非常道。

問曰:常道以何為體?答曰:以有無、非有無為體。

問曰:道以不能為無,在無不能為有,有無既隔,誰為其主?既非有為,何可名體?答曰:既云常道,焉可言哉,可不言哉。焉可言故,體非有無;可不言故,亦可有無。

問曰:若體非有無,有無之外理自無體。若亦可有無,有無自別有無矣,安用體乎?又為以非有非無體,亦可有無為,非有非無自彼,可有無自此。若各當彼此,則二義體求。若以彼為此,則一用一廢。安得非有非無,亦可有無?忽聞此答,彌增凝滯。答曰:道體何所不為乎。論其有非無,則有無本寂,本寂則體更有何可外?若據有無,則寂無不有,寂有不無,有即本,寂即有無,法本無問,其二不可得,寂用俱遂用,廢不可尋,安可以子心疑惑,乃疑惑至體乎。

問曰:既言有無,云何非有無也?答曰:經云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南華論云:道不可有,又不可無。

問曰:若有則不可稱為無,無則亦不可名為有,安得以有無為體,復云非有無為體也?答曰:道有生成百化,天則寂兮漠兮,不可謂之無,寂兮漠兮不可謂之有,故復謂之非有非無。譬人以四支為體,道統四義為體,何足惑哉。

問曰:然則道體有無不定,亦名應無定,何故恆名為道?答曰:誠哉斯言。道名亦無定者,經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名大。道可道,非常道。安可定哉。有定者,縱使有無無定,道以理所通,故皆可言定。

問曰:道體既無定,名亦無常,不定之法,若為可學?答曰:因有可修無達無。復解非有,非有非由因道名以學無名解,無名能無所不名解,此四義,無定之體即是吾身,無定之名即有是我號。何為不可學乎?問者甚哉甚哉。

問曰:道盡通無礙者,就〔何〕而辯?答曰:解二種。一者就隔辯通,二者就體辯通。就隔說者,說通以除隔。就體說者,其體常通,是故說通。

問曰:說通以除隔,略可不疑。其體者既隔義,通何所通?答曰:此說體通者,同為言辯,正以體常通,故常通說通。

問曰:所通者對隔而言,其隔既無通,何所通,方云就體通說通?答曰:體理常通,未辯而〔通〕。譬如水鏡雖不照,體性自明。若火體常熱,未辯時豈可不熱也。

問曰:體理常通,未辯而通者,為是對隔,為不對隔也?答曰:皆是對隔,而對表不同。對隔者因事隔而彰,通體者未隔而常,非今始有,體雖常通,古隔未有,莫識此通。若不因隔,誰辯此通。

問曰:凡在有不可為無,無則不可為有。天至神,故列名四大,竟不能變形為地。道亦同是。四大之限,安得獨爾乎?答曰:雖復同名四大,天地以有形位,故不能變易。道以體通,故所在皆可。

問曰:既言體通,還收理事盡不?答曰:盡不盡。

問曰:云何盡不盡?答曰:萬物云云,皆是道軀,是盡;物恆滯隔,道常通虛,是不盡也。

問曰:取盡為體,可則矣,取義不盡,寧得為體哉?答曰:正以盡不盡為體,故能取,取不取,所以為圓取。

問曰:若圓取者,亦應以塞為道體,何故常云道通也?常云體通,故不知圓取。答曰:稱通為體者,蓋舉圓體之一目,以論極則通塞莫記。偏明則唯通非塞,情隔則唯塞非通。若兩取則亦通亦塞,無存則無塞無通。道物玄同,亦通亦塞義,通解成唯塞無通義。起愚蒙唯通無塞,偏明德體通,莫寄寂絕之義,如此名理圓通終始,順湧洸淆,聽之無響,洸淆順湧,戴之不重。其根難尋,近在子心。其枝易望,咫尺之上。虛鑒則盡,知機神王。貪嗜在壞,讀之彌彰。

問曰:道家辯常以道為通。所言通者,就何處而辯?答曰:就體教明通。

問曰:所言體者,取物盡不?答曰:既言是體,取物皆盡。

問曰:體既取物皆盡,應言塞而是體,何故但言以通為體?答曰:體據您取教,唯荃通。

問曰:所言教體明通者,為教即是體而明通,為教教為非體,仍能荃體而明通義?答曰:俱得。

問曰:若教非體者,體則取不盡。若教即是體,體則想取通塞,亦應以通塞為荃,何教獨荃於通?答曰:教非體者,教則不離體,言教則體。故言教非體,教即是體,而偏明通者,豈可不論於塞。但一體之上,則優劣兩明,言塞為非,顯通為是,此是教行之義耳。

問曰:一體之上,優劣兩明,教學之方皆以通為是,以塞為非者,遣人棄塞就通不?答曰:棄非是取是,居然就通。

問曰:既言總取,通塞皆是,何故遣我棄塞而就此通?答曰:就體本無修義,何所可遣。今明遣者,就教而論。問曰:所言就體以道為通,就何而辯?答曰:就教而辯。問曰:就教明通者,教之與通為即是體乎?答曰:論通則唯通無體,說體則唯體無通。

問曰:所言通者,是對塞之稱。今言塞者,為是體是教?答曰:塞非體教,亦同為教辯。

問曰:既言通塞同為教辯,所以教中唯貴於通,若偏貴通者,塞非教乎?答曰:通塞為教,所辯俱非是教何獨塞非乎?

問曰:通亦非教塞,通塞俱非,何獨教中偏荃於通也。答曰:正以教非通,故能辯通塞。一辯之中不無貴賤,何以知之達性悟理,則教顯為通。封惑守愚,則教顯為塞。教辯貴賤,竟有何疑。

問曰:如前所辯,論體則唯體無通,說通則唯通無體。通塞者,為在體外,為在體內?若在體外,則體取物不盡。若在體內,云何言通時非體?答曰:通塞不離體,辯而通塞非體,說體不離通塞,而體非通塞。

問曰:前言辯體不離通塞,而體非通塞?又曰:前言辯體無通,說通無體,今言通塞不離體,辯而通塞非體者,亦應通塞從於體辯。何故方言說通無體,論體無通?答曰:惟通體辯在義,名通不離體,就實彰稱,名實兩分義,體雙辯異同分,故為物不盡。

問曰:道為生物,為不生物?答曰:生不生。

問曰:生不生之中,其義幾等?答曰:生不生之中,略有三種。一者即用是義,義而用之,即生不生。二者道無生察受,而察受得之以通,辯從邇起,故日道生,無心察受,故不生。三者物物自生,無道可生,故道不生。

問曰:造化之理有生,萬物之理,有優劣不?答曰:造化之理亦優劣,亦無優劣。何以得之?據其性一,可得言無有優劣,今就可分,復得云有優劣。

問曰:可分之宗,置而不論。今問據其理性則無者,云何物從理起?安得物生獨辯優劣。答曰:譬如人唾,大者如露,小者如霧,無心大小,而小大自見。

問曰:若唾有可分之性,則理處定有優劣。若唾無大小之性,則無霧露之性,而理無優劣之實也。答曰:前云互宗二義,並明性有性無,則應曉解。今就可分而辯,性則有優劣。未分之時,優劣何辯?論其無者,據在未辯。言其有者,顯就可分。言實則淳一義分,說分則體有流化。二理周圓,何所疑乎?

問曰:性有性無,理然可解。今就物差,由未通悟。形雖大小,各得其理,得理恆同,有貴賤乎?答曰:尊卑據性而言,體統則人物怛一。故《南華論》云:以道而觀,無貴無賤;以物而觀,自貴而相賤。又云: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問曰:言實則淳一義全,說分則體有優劣。無者據其未分,有者從其流化。今言體統人物恆一者,有人有物同差分,安得恆一等於未變淳一哉?答曰:未變理性而言差分,就形質而辯,言分則無體而不異,說體則人物而無變。豈可人物之外獨有不變乎?即事非有,非有信而可宗。

問曰:以道而觀,人物一恆,就其情隔,物有貴賤者。隔情之中,審有貴賤不?答曰:就而辯隔有貴賤。

問曰:既以道而觀,無貴無賤,以物而觀,自貴而相賤,物各自貴,人何貴乎?答曰:所言人貴者,經教旨稱,信而有實。

問曰:經之與教,誰能說之?答曰:說者聖人。

問曰:說者聖人,還復以聖人自貴。聖人通於自〔貴〕,竟有何異也?答曰:自貴而相賤者,彼同類而言,雖可自貴,無妨仰貴聖人。經曰:處上而民不害,故為天下貴。

問曰:物性理殊,貴賤可知,未審凡人最貴,就何而辯?答曰:天下萬物制御由人,以此為而推人貴矣。何〔以〕得知?人有性靈,識善知惡。言無貴賤,聖人言之。論而最貴,同為教辯。言其自貴,各安守迷之。論人貴者,欲顯修漸之義。教明引接,何所不為。存而復除,始明取捨隨機願,不固執也。

問曰:欲累眾生,因何而生,因何而滅?答曰:因道而生,還因道滅。所以爾者,體混取物,生滅不離。今指事喻之,故可得之。譬如盥從水生,還因水滅。

問曰:生時何意,何故復滅?答曰:黑化而變,名之曰生。自變歸宗,稱之曰滅。

問曰:無故生而復滅,何益利?答曰:不知所以然而生,不知所以然而滅,無使仍爾,故日自然生滅。

問曰:道化物之體,與自然因綠為一為二?答曰:造化者即是自然因綠,自然因綠即是不住為本,取其生物之功謂之造化。化不外造,日日自然。自化邇變,稱日因綠。·差之則異,混之則同。何以言之?理不頓階,事因假待,假待之主,以因綠為宗,綠行既備,歸之自然,則心不取外,豈自取哉。外自取哉,外自兼忘,內融為一。

問曰:所言體自者,為混外辯自,為混中辯自,為自辯自?答曰:皆得。若凡迷或觀,遂使爭穢兩分,故寄自體於物外。若達觀統取,則混物為體,欲去此兩分,故稱混中辯自。若本等一觀,則混無所混,故自自辯自。

問曰:既存自自,焉能去其混乎。若去混言自,即有自自。心存自自,與存混何異?答曰:以有問自,故答以自自。若不問自,亦無自可自。

問曰:以有問自,答以自自,若不問自,亦無自可自者。若以亦可得道,以有問混,答之以混,若不問混,亦無混可混。得作如此答不?答曰:皆得。

問曰:若然者,混自之與自自,竟有何異?乃言自自優於混兮。答曰:混者對差機以立稱,達自者無差統,以彰自差統,不及無差故,故用自自為勝。

問曰:混無所混者,為是達觀,為非達觀?答曰:是達觀。

問曰:混無所混,始稱達觀,即混為自,安得復稱達觀乎?答曰:相形而言,達觀多種。即混而為達觀者,彼對物外之廳而為達觀。今言無混而為達觀者,此窮宗之達觀也。

問曰:平等混無所混,始得稱為達觀,有混之未非為達觀?答曰:亦是亦非。所言混者,望後情隔差分,得稱達觀,望前平等,非為達觀。

問曰:混觀望於平等,復非達觀,得是情隔不?答曰:若據平等一觀,混者翻為情隔,就物差而辯,混者可為達觀。

問曰:若然者,情隔亦而二,達觀亦何可辯之?答曰:情隔雖二累,有廳細之殊,達觀二名,無妨混自之異。

問曰:既言相形得為達觀,平等達觀因何而顯?答曰:對混而顯。

問曰:對混相形,可名達觀。未審平等達觀,差混既忘,何有達觀?答曰:二種達觀,並以對廳顯,故達觀名生。今說混以除差,言平等以去混,差既遣,平等亦息,平等既息,亦無達觀矣。

問曰:差分混成,平等如此,三義為出自經文,為先生義辯?答曰:言不虛設,必體正典。差分者,經日萬物云云是也。言混者,有物混成是〔也〕。言平等者,論云秋毫等於泰山,瓦礫同於金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是也。

問曰:如此三義,經論有明。未審混差既自平等亦無者,出自何經?答曰:經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為無形者,是希夷之體。寂漠無狀,無狀之體,安可以平等而取乎?

問曰:體備善惡不?答曰:體備善惡,而善惡非理。

問曰:善惡等同體備,而善惡非理者,何故教中斷惡而修善?答曰:善惡雖同體備,而〔惡〕非理,而能翳理,善能瑩體。

問曰:惡既是體中之惡,何故偏能翳理?答曰:如木有蜴,竭雖生於木而非木,得時雨。亦譬鐵精之與垢膩,俱是鏡外之物,而鐵精答鏡,垢膩損鑒。體總善惡,義極於此。且名義中之善惡相對,惡既翳理,則善惡自明。又一解辯體之義,極有二種。一者體善惡,而體非善惡。一者體即是善體,二非善惡,累因體興,患生流末,今欲抑其末患,從其本真。體即善惡者,欲明善惡無窮,體之常爾。以道之自然通而言之,亦無善惡之體,亦無抑患從真。所謂忘息荃窮,融然一際。一者忘者不流,必因于體。體取而言,謂之情善惡。善惡恆忘,故真偽常分。一解云:經言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今之善惡,是非紛紜,動亂妄作,妄作之體,有即不有,不有即體,故云即是由。譬由翳妄在心,故目見毛輪之在空,若翳既息,心明見理,向者毛輪不待遣而自除,妄或既夷,累不須遣而體爭。

問曰:道以何為體?答曰:以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為體。

問曰:請辯。答曰:非有非無,欲彰體絕。故論云:道不可有,又不可亦有亦無。形應日有,體寂為無。故經曰:無名萬物始,有名萬物母。

問曰:為非有非無,為亦有亦無?為亦有為亦無,自在彼。於為非有非無,自在此。答曰:即非有無,為亦有亦無,即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

問曰:請辯。答曰:體不二,故仍二。故亦有亦無,二不二。就名義以明宗,宗明顯體,體圓義極,故謂之為體。

問曰:虛室之無,質礙之有,為是道體,為非道體?答曰:是體非體。據論而論,有無不異體。據差亦說理事怛分,虛實質礙,是事非理,故日非體。豁然之無,山岳之有,不離道體,仍非道體。道體有無,非有而非非有,非無而非非無。山谷有無,是生分所、或遊處之城,常有無。

或問曰:章云大象無體,無於自體,以萬物為體。若然者,得言大象是假萬物為實不?答曰:此假實別有探義,不同相待假實。

問曰:若非相待假,安得別有假實也?答曰:此之假實就解,或名為萬物之體本是混成,即混之中封別成異,故況混本實以取假物,物假封除,還體混實。一解言亦得混,假物定明,況本無實不實,但群情封理,故假混名以化之。故經云假言而借名,無以釋其所宗,亦得言混,假物本妄,假自封為實,故言實。

同类推荐
  • 太清经断谷法

    太清经断谷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nomalies and Curiosities of Medicine

    Anomalies and Curiosities of Medici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友古词

    友古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ppendix to History of Friedrich II of Prussia

    Appendix to History of Friedrich II of Pruss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释闷

    释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零度忍耐

    零度忍耐

    移民美国,她送儿子进旧金山最好的教会高中,她为儿子设计的大学是哈佛或斯坦福。不料,学校校长突然来电话,说她的儿子涉嫌吸毒藏毒。命运要再次扼杀她的梦想?他们一家人如何解决发生在异国的难题?刚过中午,露茜一接到电话就忧心忡忡地离开了办公室,半高跟的皮鞋哒哒、哒哒地踩在水泥地板上,鼓点一般,愈发催着她一路小跑下了楼,出了办公大楼,往捷运车站赶。电话是儿子学校打来的,确切地说,是儿子学校的校长亲自打来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电话里那位名叫乔治的校长——她现在都不记得他姓什么——沉重严肃的声音,让她的心揪成了一坨百无头绪的乱麻。
  • 归说

    归说

    心之忧矣,与我归处。心之忧矣,与我归息。心之忧矣,与我归说。
  • 出轨:娃哈哈与达能的中国式离婚

    出轨:娃哈哈与达能的中国式离婚

    娃哈哈与达能合资11年来,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这起合资事件一度被外界评价为达能跨国并购案的得意之作。然而2007年初,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却引爆了合资双方的商标所有权之争。随后,娃哈哈与达能展开眼花缭乱的攻防战,使得这桩貌似美满的“跨国婚姻”彻底破裂。在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爱恨情仇?
  • 墨子大讲堂

    墨子大讲堂

    墨子,名翟,道家之人,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本书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墨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博爱、最具现代意识的思想濂派,其宣扬兼爱的伦理思想,倡导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恿想,主张节用、节葬的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重生之天生丽质

    重生之天生丽质

    叶暖在十八岁第一次见到夏川时就对他一见钟情十年间情感纠葛不清,不断的分手又复合。在演艺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叶暖毫不犹豫的息影嫁给夏川,用尽十年去爱他,最后的结果却是两人离婚,眼睁睁的看着他回到了他的前女友身边。再一次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回到了十八岁,既然能重活一次她绝不重蹈覆辙,重拾事业,远离渣男!
  • 吞噬黑王

    吞噬黑王

    新世纪,地球联邦繁盛,代表超能力的圣教掌控世界。一位羸弱的少年,觉醒了世界从未出现的最强大黑暗能力“吞噬”,在这个黑暗潜伏,地外邪神觊觎人类的世界上,他能否成为成为最无上的黑暗之王?
  • 跆拳道太子妃

    跆拳道太子妃

    她相信,她绝对是得罪了头顶那位上帝老大啥事了!好好的现代社会,一个汽车爆炸就将她丢到了这个视女人为衣物的古代时空。得,既来之则安之,姑娘她就当是来次免费的时空之旅吧。绝色不是错,可这丫环身倾城貌就是她的劫,这不,人家正牌小姐要选夫君,硬是将她锁在了院子里,可惜的是,她是穿越了的言诺诺,不是原来任人欺的小怜儿。她爬,她爬,她爬爬爬,刚爬出院墙就摔在一群黑衣刺客间,而刺客的目标就是那个与夜一模一样的太子,是相似?是本尊?不理,救了再说,佛说,宁可救错不可放过。“妈的!敢动我家夜,当言诺诺死的啊!”她这霸道一吼,宛若魔咒般地让四个男人从此魂牵梦潆。四个男人,占尽了这个时空的优质男基因,太子王爷堡主盟主一网打尽。当那致命的一剑穿透心胸,她如落花般飘落,依恋、执着、爱恨,全都如泡沫一般散去……她为谁来?谁又注定了为她而去?
  • 我在帝都建洞天

    我在帝都建洞天

    悲催的杨星带着一个经营种田类系统穿越到了平行世界。开局千亩地,建设全部靠人气。我这里有举世无双的美酒、延年益寿的珍馐、滋阴养颜的白……咳咳……灵丹妙药,家里面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大家都超喜欢里面得儿!对了,来访请认准地址,第三十七洞天——“星灵宝华天”PS:墨晗是女生!墨晗是女生!墨晗是女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书友群:775404673,答案:杜樾。
  • Rites of Passage

    Rites of Passage

    The first volume of William Golding's Sea Trilogy. Sailing to Australia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mund Talbot keeps a journal to amuse his godfather back in England. Full of wit and disdain, he records the mounting tensions on the ancient, sinking warship where officers, sailors, soldiers and emigrants jostle in the cramped spaces below decks. Then a single passenger, the obsequious Reverend Colley, attracts the animosity of the sailors, and in the seclusion of the fo'castle something happens to bring him into a 'hell of degradation', where shame is a force deadlier than the sea itself. "e;The work of a master at the full stretch of his age and wisdom - necessary, provoking, urgent, rich, complex and rare"e;. (The Times). "e;An extraordinary novel"e;. (Observer). "e;Golding's best and most accessible story since Lord of the Flies"e;. (Melvyn Bragg).
  • 凤舞九天

    凤舞九天

    她原本是一名优秀的雇佣兵,却死在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手中,死不瞑目。再次醒来之后,竟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架空世界,而在这里她想要改变曾经的命运,不再做一个杀人的机器。可是,一次次的背叛、利用和出卖,让她陷入了另一个世界的命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