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准按採用陸法師所撰立文。先宿啟畢,次授上品十戒,一時東向平立。
誦智慧頌曰:
智慧起本無,玄玄超十方。結空峙玄霄,諸天抱流芳。其妙難思議,靈感真實通。有有竟不有,無無無不容。
智慧恒觀身,學道之所先。眇眇入玄思,自然錄我神。天尊常擁護,魔王為保言。晃晃金剛軀,迢迢太上前。
智慧生戒根,真道戒為主。三寶由是興,高聖所崇受。汎此不死舟,倏
欻濟大有。當此說戒時,諸天.來稽首。
次誦畢,一時北向,首體投地,迴心禮十方、還向東而伏。
法師還東面向西,說戒威儀。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今當普宣法音,開悟羣生。為諸男女解灾卻患,請福度命,拔諸苦根。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樂,飲食天堂,早生人中,轉輪聖王。修齋求道,皆當一心請奉十戒,諦受勿忘。專情默念,洞思自然。勿得雜想,撓亂形神。能如是者,便當靜聽。
第一戒者,心不惡妬,無生陰賊。檢囗慎過,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殺,愍濟羣生。慈受廣救,潤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貞讓義,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無放蕩。貞潔守慎,行無點污。
第五戒者,囗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囗過。
第六戒者,斷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不犯眾惡。
第七戒者,不嫉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躬心承法,恒如對神。
第九戒者,不得鬥亂囗舌,評詳四輩,天人咎恨,傷損神氣。
第十戒者,舉動施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天尊言:修奉清戒,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為一切普度厄世。謙謙尊教,不得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於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戒,自得度世。
天尊言:道尊法妙,人身亦貴。故道開法,遺戒經文,以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宜為精行,持齋奉戒,夷心靜默,志念分明,一意歸向,專想不貳,滌蕩六腑,過中不味,內外清虛,每合自然。是其齋日,捻香啟願,應心上徹,四天司邏十部威神,即下履行,觀聽法音,監映爾心。如戒行道,皆列功諸天,禍福立彰,道不負人,勤行諦受,勿使魔言。
天尊言:建齋行道,四天帝王皆駕飛雲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歌,後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瞻履行道,觀聽法音,天王下降,萬靈朝焉。是豈可不盡其法耶。當先授十戒,然後行道,庠序雅步,靜心閑意,坐起卧息,不離儀格,天王懽悅,列名上清,可謂得道方寸之間。
經言:夫感天地,致羣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莫過乎齋轉經者也。夫齋直是求道之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緩難,消滅灾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經言:夫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靈寶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戶牖,眾經之祖宗,無量大法橋也。若誦經一句,則響徹九霄,諸天設禮,鬼神振肅也。幽深遠妙,難以宣言。夫非天下之至善,莫能致焉。非天下之至信,莫能請焉。非天下之至精,莫能奉焉。非天下之至才,莫能行焉。太上所重,眾真所尊,皆鑄金為字,刻書玉篇,封之於無上大羅天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宮七寶玄臺。此臺則是太上所治也。五老侍衛,萬帝朝真,玉女執巾,金童揚煙,焚百和合香,流熏紫庭,吐日精以卻穢,散月華以拂塵,神燈朗照,炳燭合明,金風八散,慶雲四陳。飛龍毒獸,備衛玉闕。十方至真,三千大千已得道大聖眾,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時旋繞上宮,稽首行禮,飛虛浮空,散花燒香,手把十絕,嘯詠洞章,讚九天之靈奧,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齋時,所以巡繞高座,吟詠步虛者,正是上法玄根眾聖真人,朝宴玉京時也。行道禮拜,皆當安徐雅步,審整庠序,俯仰齊同,不得參差。巡行步虛,皆執板當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臨目內視,存見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丹,合於天典,則為飛仙之所嗟歎,三界之所軌範,鬼神之所具瞻也。不得左顧右盻,更相前卸,及言語笑謔,有所呵喚,則觸忤威靈,四司糾過,五帝結刑,明科所禁,可不慎哉。
經言:齋時日夕各三時,燒香悔過,唯一心聽受經法妙賾之義。故轉經說法,像古真人教化時也。聖人傳授經教,教於世人,使未聞者聞,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橋,普度一切人也。行道之時,故不可得亂語,論及世務,唯當請問法師經義禁戒,法師當為解說真要。能使內外夷然,敬受經一句,則司命延加十算,後皆聰明智慧。若內外躁競,毀忤經文一句,則司命奪十算,後隨癡愚盲道。故真人不言,言必有中,言皆合於法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之謂也。
說戒畢,法師依舊選署眾官。
眾官長跪受簡札。明日行道,各典所署。
法師
經云:當舉高德,玄解經義。斯人也,道德內充,威儀外備,俯仰動止,莫非法式,三界所範,鬼神所瞻,關啟祝願,通真召靈,釋疑解滯,導達羣賢。
都講
經云:才智精明,閑鍊法度。其任也,行道時節,上下食息,先自法師,次引眾官,禮拜揖讓,皆當讚唱。
監齋
其職也,司察眾過,彈糾愆失,秉執科憲,隨事舉白,必使允當,不得隱濫。
侍經
其職也,營侍尊經,整理巾蘊,高座几案,四座席地,拂拭齊整,不得怠懈。
侍香
其職也,當料理爐器,恒令火然灰淨。六時行道,三時講誦,皆預備辦,不得臨時有闕。
侍燈
其職也,景臨西方,備辦燈具,依法安置,光焰火然,恒使明朗。若遇風雨,火勢不立,諮白法師,宜停乃停,不得怠替,輒令闕廢。
選署畢,左迴上香,東向祝,復香。眾官引行出治,按次列坐,勿解帶。法師更為宣科說禁,告示威儀,眾官靜聽。
道士登齋,皆當各齎巾褐,手板履具,不得臨時交換彼我,於事有闕,勿得牽引非己之服。齋日燒香,上講都講,當率眾官,先下牀,西向倚。法師然後下座,引行尊卑,以次安行雅步,到於道戶。不得更相越錯,遲疾不均,皆依事糾罰。燒香竟,及下講,率眾官先出治戶,還悉西向倚。法師後至上牀,眾官一時禮一拜,然後就坐。
道士登齋起居,皆當關白監齋,禮法師一拜,次禮香三拜而去。還亦如之,有違罰如後條:
到齋堂展履不整,罰油二升。
坐起不庠序,罰硃半兩。
不正坐,罰香二斤。
翻覆香火,罰香半斤。
臨行事與外人言,罰香一斤。
侍經不整飾,高座觸物,罰香半斤。
語及世務,罰油二升。
語言戲笑,罰硃一兩。
倚語低睡,罰硃半兩。
翻覆燈油,罰油五升。
巾褐不整,罰香半斤。
內外不豫相檢飭,音聲高厲,罰油五升。
聽經倚據不執簡,罰油一升。
不注念清虛,心想意倦,為眾所覺,罰油二升。
起出齋堂,不相關白,罰油二升。
垂髮馳步,罰香一斤。
讀經忽亂,請問敗句,罰油五升。
唱聲不齊,罰油二升。
行香不洗手漱囗,罰油二升。
坐起揖讓失儀,罰香半斤。
巡行不依次第,罰香半斤。
侍香香煙中絕,罰油四升。
都講不謹唱讚,罰香一斤。
起行來及還坐,不禮經三拜徑去,罰香一斤。
侍燈燈火中滅,罰香一斤。
臨燒香突行,罰油一升。
齋主供具不辦,觸物有闕,罰香一斤。
執糾見過,不彈私隱,罰油六升。
受關不啟上,罰油三升。
齋次而因起居,逃遁不返,為眾所糾,罰油一斗,香一斤。
妄言綺語,論及私鄙,罰香一斤,油五升,硃三兩。
金籙曰:登齋下座,於法事有虧。從一至三,監齋依事。彈罰從三以上,當斷功削除,宣示同學,不得容在法座。監齋容縱不糾,亦同生者之罰。
又上座法師,於事有虧,當錄愆失,送簡監齋,從一至三,斷功三百日,不得更在法座。
威儀曰:罰物送齋主,宣示百姓,然後供公家用。
凡此禁制,並出玄都上官明科舊典,戒於惰慢,檢肅愆違。天尊慈仁,曲愍行尸齋而獲罪,故開黜罰之科,聽以香油輸贖,可得灾蒙釋散,不欲令結罪冥中。兼使犯憲之子,知懷愧惻之心,改塗革弊,自新有階。又香油乃不為多,然卒難交辦。且道士一日齋會,多非舊眾。法座既畢,各各離散,不得輸送,更違經旨,增其咎考。夫逆惡之身,犯莫大之罪,猶使齋戒請贖,消散釁負。且齋之所修,尊乎禮拜,而況戒尚之士。但儀式之失,若以禮拜罰之,亦在可通,其拜數多少,當隨目輕重,執事之官,臨時詳判,敬白齋主。
夫齋法至精,威禁甚嚴。所以爾者,天真大神,十方眾聖,及三界羣靈,皆親降齋所,觀聽行道。魔王叉手作禮,所在神祇,皆來侍衛門戶。齋主當灑掃宅舍,必令淨潔。丁勅大小,使內外靜寂,標門斷客,不得使異人常俗之徒,往來干冒。
若善男善女,信樂道法,束帶清靜,聽來觀化,然當別席坐起,不得參雜。齋主大小,皆束帶躡履,不得散誕跟履。若宜處分,每和聲下氣,不得更相呼喚。音聲高厲,則觸作天真,犯干靈禁。客及齋主,若有哀慘,雖未相見,皆當夷常,不得慰弔,哀聲相對。若賓賤主貴,有瓦玉之殊,世情拘繫,多未通達。雖復憑向道法,不能恭敬道士。夫道尊德貴,天下莫二。雖道士卑微,其標心高大。齋主既希懷幽微,期誠恩祐,法應遜意,屈節指情,虛己則善德歸流,福喜交集。不得凝抗倨傲。輕忽道士,則幽津挹絕,玄澤不至。夫上天降雨而均注無偏,川流常盈而峰嶺無潤,為其形高嶮峭,無有容納之處。東海所以獨為百川王者,非能恃威任勢,強制苟抑,但由其體。夫極曠而處卑居下,含垢莫逆,致為眾流所凑,若有小兒未堪執齋,不得令觸近治堂,干預齋次。
夫齋者,正以清虛為體,恬靜為業,廉卑為本,恭敬為事。戰戰兢兢,如履冰谷,肅肅慄慄,如對嚴君。至經句輒起禮拜,當一心稱善,隨意願念,唯令丹苦,必有感應。太上道眼,恒洞觀諸天下之善惡,無有毫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