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4600000011

第11章

次诸法下释甚深境界者。此是法华之理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仗。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得此十义以消诸异坦然无误。所以先叹能依之智。即五佛之权实。权实何依。所谓妙境。境不称智尚非佛智。况无境可论直云对等。何能晓此难思妙智是以广破诸师。次广建立。玄及止观以此为主。一家用义大括包富者莫不由此。恐后辈犹亡其所归。故殷勤烦重。亲见寻斯教者。犹昧故耳。故须思之故须思之。若迷此意诸教之蹊径任运失趣。一化之条流于兹枯竭。光宅云。三三者。谓人教因。昔无果义故三乘各三。一理非虚故。言实相者。应云非虚故实非相为相。故名实相。四一之中偏举理者。准光宅意既同旧人。不立理一。但云理是四一之本。故四俱名一。此不及今文云四中之一。此去讫北师并是光宅释也。菩萨以六度为体者。光宅亦立三祇菩萨。以为三乘之中菩萨。即今文三藏菩萨也。近代以来此义全弃。五百所集须归五天若但会退大自归佛道不关此者。何但定性永灭。亦乃菩萨空谈。云云者。应明支佛声闻以谛缘为体。实境有四一以四广其一理者。因缘等四判为实境。故以此等广谈理一。畅师但约佛上。唯立一实而无三权。对十力者非无此理。望今四释佛乘一释尚自未周。以无究竟空假中等故也。于中相是总举十力之相。次是别对性等体为根本。最后云总者。约前八力释处非处即以本末总收前九。上来诸释非不一途者。诸释可见。望今家释各得十界十如中之少分。故云一途。光宅虽似自得四圣而但立九。又分擗九五权四实。北瑶二师虽具立十而不分判。但在三乘又无一实。然攒众释既许三乘及以一乘。三一俱有性相等十。何为不语六道十耶。四圣是事从因至果。六道亦事亦应例然。因果既同十义宁阙。四圣是能照六道是所照。十界是所照佛乘是能照。故佛智照十界十如三谛具足。究竟等言其理宛尔。何故诸佛各据一途。使佛境智不具足耶。今师不能细斥。但总破光宅云文理不通等也。理谓道理。文即现文。初文可见。次破理中先以十中四五对难。因果者。因缘是。因果报是果。若实下约人对破且依四五。若依今文应约十界以论有无。次义不下结破。文云诸法。须收十界界界十如。实相是界如之体。若唯一但四。体外尚遗九五。况复十十皆如。今欲正解。先引大论即达磨所用。引论意者但泛为类例。非的同也。论既云一一法各有九种。故知光宅不应以四五别判。诸师不应以三一各据。故知但依十界十法则诸家咸坏。况复四释冠绝古今。如此消文方契经旨。诸师分擗理趣在何。此达磨郁多罗是杂心论主。婆沙有法救论师。是杂心论主所承。从师为名。既依大论不别分张。今一一句中皆云即是法华中如是相等。纵不委细免上诸非。次今明下正解中。先述标章。次正释中文为三意。初列章。次引圣言为证。三正释。引证文中初二文可见。次引离合中云止止不须说等者。以此十法随自随他。唯佛决了故云我法妙难思。但引合文义兼于离。既云难思方能遍逗故须离也。引约位中云唯佛与佛等者。三德极理非七方便所知故也。虽复不知诸位法尔。故分此十所属不同。三正释者。初十界中为十。先标列。次法虽下界如摄法。三如地狱下示相。四故毗昙下以小例大。五当知下以理准例知有界如。六若照下判。言自位者。虽明十界界界各十。且照当界以九为权。以一为实。故须结云一中无量。一界具十一一十如。若自若他若因若果在一心故。故云无量中一一中无量。不可以一说。不可以多说。不可以权说。不可以实说。因果善恶空有大小。凡圣渐顿开合心法依正。一多自在。一切诸法悉皆如是。是知谭法界者未穷斯妙。致使惑果事而迷因理。七若照六道下兼破光宅。光宅既无十界。今且依彼破之。纵依十界各具十如。当分历历思议境耳。况复光宅但在四圣四五不同。八所以下结位。先重立境云一中无量。凡夫绝理等者。自鄙无分故云绝理。随想异见故云情迷。既绝且迷徒具何益。二乘等者。即二教二乘。三道即是舍而不观。避空求空反资小脱。菩萨等者。藏通照六别照次第。故云不周。皆迷己界不达佛界。不了了言尚该十地。故今应指别地及因。横竖具足者。一中无量为横无量即一为竖。多一相即故云具足。九唯独下引证结意如文。十上玄义下指广。具如玄文境妙末云。舒之则充满法界。不知从何而来。收之则莫知所在。不知从何而去。及释法中广释十界十如也。次约佛界为四。初正释。次此具下称叹。三例亦下例释。四如来下举果结斥

问。此中佛界与前十中佛界何别

答。前则在迷在因通悟通果。今乃唯果不通因迷。故一一法皆用双非。非相非假非不相非空。虽出双非意存三谛。下九准知乃至本末究竟等也。如是方名究竟佛乘。是故皆以大车文结。此则于今品文。是佛果家之诸法实相。于彼譬说。即至道场之庄严大车。于彼宿世。即极果佛之开权实渚。于彼本门。即久成佛之所契妙法。若正宗可识岂迷流通一句一偈之言弥可信也。三德三轨之说皎若目前。若得此意广演于八年。不出乎一念。经五十小劫讵动于刹那。例知一代逗机居于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瞩目。法界根性览而易通。随宜所说咸指藏理。结斥中以眼为喻者。且以小乘慧眼见空。与而为论云得一眼。初住菩萨乃至等觉犹有无明。今且斥方便教菩萨未见中者。并如夜视。次释离合中为四。初正释。次离开下举境称叹。三凡夫下斥。四为此下结。初文为三即三语也。随自方在今经细寻可见。四约但中二先正释十如。次初位下重释究竟等。初文者。相性体三与前佛界不无小异。前明已成佛果。故以修性对论而具十法。今明位涉圣凡。分对十法。十法位别故云约位。以初三唯理位定在凡。力在五品。作在六根。因缘即是初住已上修得缘了。果报即是极果菩提涅槃。菩提果也。涅槃报也。是故初三且在通列十界。界界三德同在理性。故十界之言亦唯在理。若不尔者。何故云若研此十界等耶。故理性三德其文在斯。然诸文中多约修性相对辩者。为成教相故也。读者悉之。今见此文应贯诸说。若研至如是果报者。初之三法既俱在性在因。合名为正。故力已下属修属果。所以观行位去研此性境。有除粗惑之力。及有似行之作。若入分真对彼性三。合名为正乃以具助名为因缘。至究竟位菩提名果。涅槃名报。虽分对始末。乃是一佛法界因果之位。故不同古人以权实擗判。初三等者。初谓相等因中三法。后即报中果地三法。故知三德即是三谛。故云初后至究竟等。初位下重释究竟为二。谓释结。释中三。先重释三德本末不二。结成绝叹之境。次重释究竟等成于不二三释不思议。初释三德者。恶即三恶善即三善。贤谓小贤。圣谓小圣。小谓小中贤圣。大谓大中诸位。重释究竟等者。又三。初约惑中先立境。次若迷下约于迷悟。对辩三谛。三又权实下约人约教。所以四释者。明理摄遍约十界释。明自证极约佛界释。明佛化用约离合释。明三德遍约诸位释。若望止观互用宽狭。今具四释则此宽彼狭。此但正报不语三千。则此狭彼宽名目虽然理必齐等。因必具果正必有依。然本论中释此十如。理穷教极。今述论旨使与一家义意冥会。论云成就不可说尽也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故。佛智具足知此实体。经云如是相等者。论云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何等法者。谓三乘法。云何法者。起种种事说。何似法者。依三门得清净故。何相法者。三种之义一相法故。何体法者。唯一佛乘无异故也。今谓初句先明十如通三乘法。次句者。所谓三乘教差别故。次句者。即三乘人依教契实。次句者。开三乘相无他相故。次句者。开三乘体唯一实故。论又云。何等法者。有为无为法。云何法者。因缘非因缘法。何似法者。常无常法。何相法者。生等三相。即不生等三相法故。何体法者。谓五阴非五阴。今谓此番离开三乘。展转别释归实相体。初句者。以声闻无为对六道法是有为故。次句者。以支佛对余非因缘故。次句者。以菩萨法对余八界悉无常故。次句者。总以三乘对余六界皆三相故。次句者。十界五阴皆实体故。论又云。何似法者。无常有为因缘法。何相法者。谓可见相等法故也。何体法者。谓五阴法能取可取。是苦集体。又五阴者。是道谛体。今谓此一番释以上二句。总合在于第三句中。仍撮第三入第四中。谓三乘法皆可见故。又撮第四入第五中。成初苦集。复指苦集全是定慧。故云。又五阴者。是道谛体。故知六道三乘望实犹是苦集。论又云复有依说。何等法者。谓名字句身故。云何法者。依如来说法故。何似法者。能教可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彼法故。何体法者。假名体法相故。今谓此一番释。还依五句欲以教法通说前故。初句者。具诠十界权实法故。次句者。所依皆实无余教故。次句者。明权实根缘受不同故。次句者。明诸根缘会大化故。次句者。明能化所化能诠所诠皆假施设以望所诠唯证实故。信知论文不可辄判。故用今意方应妙旨。况论四释即是今家四释故也。初释既以三乘体相皆一体相。即佛界释也。次释既以三乘对六道释即十界释也。次释既约苦集对道。此外无余即约位释。次释即约能诠教释。由教权实故有施会即离合释。故知一家大义并与论旨冥符。是则现文一十八句。乃成一十八重释十如也。论文丰富而人莫知。今从总论故且四重释耳。三若就下释不思议者。前境虽已成不思议。其名仍通。故今更对思议辩之。令识前四释真不思议。先略出体相。次引事类况。三举理况结。初文先略出。次诸经下指广。初文先法。次譬。初文先释名也。出心数法故不可思。过言语道故不可议。次不能行等出体也。体非因果及非能趣。行者因也。到者果也。此体不当因之与果。若其属能则不关体。次举譬譬中三。谓法喻合。初法者。观色是常故不败坏。常必具四。四秖是心不异亦尔。譬类中二重。初以明暗喻不思议与惑同体。故指月光全明是暗。次又日出时下譬转暗为明。云常在者。秖是暗无暗性举暗是明。迷悟亦尔。理性无殊。因位之明与无明杂体不可别。故云共合。入分真位破一分暗。所破之暗体变为明。岂有所破移在异方。无所趣故故云常在。岂智明发仍存先暗。云常在耶。虽云常在终须破尽。究竟永净方名常在。生死与道合下合也。次指广如文。就事况者。四不思议中阙释佛者。世易信故。教多说故。故以佛在四中之一。三类尚尔。何况佛耶。云如阿含者。如增一十八云。舍利弗说。界生不知如来寿命。佛言。有四不思议非小乘所知。云何为四。如文。因释世界不可思议。引经为证。言阿含云一士夫者。杂含亦云。佛在舍卫。有多比丘在食堂上。思惟世间。佛知其念。诣食堂上告诸比丘。汝等思惟世间。非义非饶益不顺涅槃。汝当思惟作四圣谛。此是有义有饶益正向涅槃。如过去世时有一士夫。在王舍城俱絺池侧。不正思惟。见无数四兵入藕丝孔中。见已作是念。狂耶失性耶。世间无是狂而今见之。时去城不远有大会。士夫往问如是之事。大会皆谓是士夫狂。失性故尔。彼见佛问。佛言。非狂是实。彼池不远有天与阿修罗共战。修罗兵败入中藏耳。是故比丘莫思惟世间。非汝所及。释龙中兼明有天亦能出雨。即龙类也。五道下郤释众生。论云。五道各有自尔力故。婆沙杂揵度中云。若因祭祀唯鬼神得

问。为胜为劣

答。非胜非劣。若胜天人应得。若劣地狱应得。以其道有自尔力故。准斯诚教。可证世人设六道者不可尽得。此是梁武见江东人多好淫祀。故以相似佛法权宜替之。论云。如人不能离地四指于须臾间。为能飞空高下自在。前寄雨一事者。明余道不能。如善住龙王以比智力。知帝释欲与修罗战。脊骨便鸣。若帝释欲入园时。脊上自然有香象现。此畜生道中不思议摄。如鬼能变食等。又云。诸土各有自尔力。如释签。言此有三异者。以此颂二智文。望前初章叹诸佛二智文具三异。初句颂实智中。但有二异。下三句叹权智中。又有一异初异应云双只。次异中云开合者。上长行中人法俱开故诸佛中并二智各明叹释结故云开。今但云世雄故云合。人必兼法故云人总也。言法别者。被物时异故有权实。此别仍合无叹等三。故第三异。云二乘及一切众生者。同是不知之人尚未足异。应云上人法并举。故云其智慧门法也。一切声闻等人也。今但出人又是有无异也。亦是双只异也。又上文不分四佛。但云诸佛。故今前行但云世雄。即当诸佛。后行但云佛力不云吾今。以前文中释迦权智具有力无是等。知是颂释迦也。又前文有诸佛字。则可分为四佛。今但云世雄似非诸佛。然以义分以世雄句有世字故。可属三世。世必有方故知是颂诸佛。后行直云佛灼然可属释迦。言佛力无畏是权智者。前长行中指于因权。此中既云功德。功德之言亦多在因。余法等者。前力无畏但是自行从因之权。是故余法为化他权。此之化他非指权法名为化他。但对自因名化他耳。但举初后者。仍先举后二却举初二。故先云大果报。次云性相义也。义字等者。义谓义理。秖一究竟之言。有空假中义理故也。大与种种等者。具如玄文破光宅中。彼云大故知是实种种故知是实。今文意云。权实互有。岂果报唯大性相唯种种耶。又释妙中大妙相望以为六句。六度至发心者。断即成佛故也。如意珠具如止观及记。无漏不思议者。当知此不思议之无漏。故无漏名同应思义别。云生出四种解释。已如上者指上四番释十如也。此下偈文对者是也。逮得涅槃指六度者。以望二乘此生即得。故云逮得。逮者及也。又今欲废小菩萨为旁。故旁云及也。当入灭耳。若不尔者。今准他人上之三句。正明二乘。脱缚即是已得涅槃。云何更云逮得涅槃。由闻三伪一真。是诸声闻但闻三乘皆是方便。方便即伪。又闻要当说真实。所以疑其实未曾闻说唯一实。偏举二乘者。世人若问若三俱会何故此中叙疑但二。亦应反问。若菩萨无疑。何故下文云菩萨疑除。若云疑通三人会唯有二。菩萨何过而不会之。经云疑除作不会释。此乃破经何名释经。一解脱者。昔教三人同一解脱。方等般若中虽闻胜脱。今从初说。有云。已得三德中之一脱。此不然也。释三请者。瑶师龙师非无眉目故不全破。但不及今师。以望三周抑令三请。此则释文所表俱有深致。凡一家破义皆恐累后学。于经有过强复破之。不同世人任其胸臆。又偈后三行半云动执生疑。至尔时众中下但云腾疑致请者

问。准品初开章云。初略开三显一。次尔时已下动执生疑。及到此中何故乃以略开三文。为动执生疑。尔时已下文为腾疑请者何耶

答。但动执生疑之言。言兼两向。何者。若在尔时大众中下。意明由前略开动其旧执生其新疑。若在三偈半文。意明此之略开动彼旧执。令生新疑。故复名长行之文。为腾疑致请。执既被动因兹有疑。今先腾疑后方致请。是故此文两向用之。非参错也。若以此文为腾疑致请。则应更开章云略开三为二。先长行并十七行半偈叹二智。次三行半正略开显动执生疑。文云执动疑生者。由前略开动其执故执动。由前生其疑故疑生。疑既生已。今但致请。是故章首但云腾疑致请得益之者悟有浅深。所引之人获记差别。约能引权众辩益不同已知显益欲知冥利。须辩待时。尔时下次明二止。初止意者恐怀疑故。次舍利弗腾宿根利。是故更请。次佛止之护上慢故。次舍利弗述慧益多。牒疑更请。一次正广开三中三。先分章示相。次义四分别。三依文正释。初文四。初引经标章。次举品分周。三亦名下三周异名。四引例。例如大品三根者。第二十一方便品云。须菩提白佛言。如佛所说若广若略。诸菩萨等云何求耶。佛言。如是如是。乃至一切种智如是相。菩萨摩诃萨学是略摄般若波罗蜜。则知一切法广略相。世尊。是利根菩萨亦入耶。佛言。利根中根定心散心并入是门。是门无碍。亦如三种发心不同。以十义料简者。自古此文多有纷诤。今为评判及以自立因为十门。然此十门虽泛拾破。一家置章不无次第。初欲明所被之人。先明能益之法。故先辩三周通别同异。次辩所被权实有无故。次明第二。于实行中得入之人。三周不同由惑厚薄。虽现惑厚薄须知由宿根。虽已成根根须在悟。既得悟已必知领解。若有领解理须与记。得记之者悟有浅深。所引之人获记得否。能引之众须益有无。已识显益欲知冥利。故辩待时。初门自立。文初中云若我遇众生等。是因缘说者。昔曾结缘即是昔因。中间相遇处处皆以佛道成熟。今日五时咸资佛道。即始终赴物也根利未须述大通事。若谓此文属说法者。虽在譬说文初。分文仍属法说文后。既在譬说题内。故且用之。不然则取次文用之。长者惊入是因缘者。昔因今缘是感应义。长者是应所闻是机。惊入即是赴机故也。故知应赴即是今之一化故也。答意者。许各具三根。法说自被法说中三。余二亦尔。但说三根摄九即足。从正略旁者。上根中上根为正。中下是旁。亦应云具论有三且言上耳。若逗上根上三俱被。但上根为多为正。中下是略是旁。中中上下下中中上亦复如是。第二义中光宅有实为权所引。则成定有实行。引权意令有实。开善定执引权意令无实。今云有无且约实行。权应暂有何须论之。开善指四念处为初业故。故云外凡。今言有者。谁论初业能知常耶。岂以初知令今无耶。如大通佛所谁不知之。亦言于今有住声闻地。言宁有者甚不可也。法华之前所执者谁。经明等者。正为光宅所破。既云宁执小果。权者何所引耶。今先总斥二家乖经失义。乖经者。光宅也。今经二文得记故无。未记则有。又在昔故有于今则无。故今引文约开约记破其定有。若望后无计有则失。失义者破开善。若定无已下文是。既有入城必有实行。权何所引者复以光宅结破开善。故今立实有与光宅言同其意则别今虽云无亦与开善不同。从得记后说故。若定有者下破执定有。恐计三周后犹有声闻。若定无者。破定计无。如序品初因光横见文殊引往。方便品初千二百人法说周竟。尚自不悟仍待譬说。宿世文中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又举不知之人。云舍利弗辟支佛等。乃至流通处处有之。云何言无。又云无者。破住果者定计永灭。非谓本无。若言下今文泛难。今许实有为权所引。仍恐他以三藏佛例。此义不例下今文申之。佛居果头则无实行。声闻不尔是故有之。三藏佛言出自今教。故知不是他人难也。何处者。佛必三身圆满。故称此佛为权。若言三十四心。此乃教权似实古今学者此佛尚不敢为权。谁知寂场不实。今明下正解。先立理。次引论。初略立。次云若从等者。实智尚无阿鼻。岂见定有声闻。若说时未至有义非谬。故长者佛眼始终皆无。以法眼观中途须有。作人亦约未得记前。次引论者为五。一正引论。二若依下以今经望论义立五种。三若从下判。四若得下结意。五复次下判大。引论如文。次今家依经望论。但加佛道一种。三判中云若从决定至宝所者。约大虽无准小仍有。退菩提心仍属有者。由在小教。今谭其初故云退大。实者既尔下明应化也。所引回心能化本大。若增上慢二途不摄。本非商议。五复次下更判大乘有无者。先判。次结意。指应化为无第四第五并名大故。故论中则无大乘之名。但云应化。若从下正指佛道。此用今家所立之名。而以发迹释义。仍除开三得记已。即名生身得忍菩萨故也。故取发迹者。知有实本亦得名为大乘声闻。是则从隐德故无从发迹则有。所以得大乘声闻名者。彰言发迹仍示声闻。故得名也。不同他释于大乘中自立声闻。从今开三下定文正意。须为二人。为退大者与论不别。今取决定意似少殊。论据在座得记。今据通途被开。其不在座展转为说。或在界外亦得闻之。或佛灭后敦逼令信。此经通说直云与记。论云退大。且依一途。如诸声闻于法华前。谁知退大。方等等席。咸称灭种。准今经意既彼此闻经。必彼此与记。一开之后无所间然。回与未回以分二义。当知论涉有余之说。无以经意雷同。第三惑有厚薄者。古师以回惑释惑。今师以烦惑释惑故与旧不同。于中先列古释。重观所证故云游观。由游观故知一理同。及其下明其惑由。由闻教异。将必下正明互疑生惑。教本诠理能诠既三所诠宁一。所诠若一能诠岂三。踟蹰下明其惑相。虽复回遑未辩得失。以理下判其得失。以理惑教有顺理之得。以教惑理有违理之失。上根等者。乃以小中理教得失。而判入大三周不同。故上根执一理情多。理名近大。故闻无三而顺一理。所以前悟。教惑理者三闻方知一理无差。所以因斯成下根悟。中根二情力等故悟居中。今谓下破。先总破彼理教互惑而为三根。若以互惑为三根者。不可未闻三周预生回惑。次三人下具破二意。一者大小永不相关。二破在小不应惑大。此别破二意。初中又二。先且定之故云何等。若回遑下正破又二。先约小破。疑属见惑初果尚非。何得互疑名三根耶。次若回遑大乘者下约大破也。大小既别。安得于大理教互疑。次意者用今经意。若大小理教更互惑者。汝于何处闻斥三耶。方等虽斥般若虽加。并未曾云三是方便。故知尔前大小未惑。岂出入观三一踟蹰。既预下纵难尔前已曾理教回惑。当知已曾动执生疑。若已生疑略开三时已应领解。何得闻略。仍云四众咸皆有疑。言今日者闻略开时。进退下结非。次今明下正释。先判正意。次约四句以判三根。三约三品以明入住。初文者。先总明根惑并异于他。小乘根定回惑又除。安得还就小乘辩惑。他纵以小而惑于大。他又不立别惑之名。故小回惑不成厚薄

问。诸声闻人尔前无断别惑之文。何故今约以论厚薄

答。显教虽无准理合有。故被洮汰义当断伏。由根不等断伏亦殊。致有三根前后不一。次约四句中先列。次以四句别对四人。根惑并由过去熏习。致令悟有三周不同。所以三判者初释收机令尽。故第四句摄结缘众。后两释不定者。三根已定但句法至四。将四判三故从容进退。第二释中应以中间二句为中。文云为中下者。或剩下字。或下根字别为下句。三约三品惑者。又二。先释。次例。初释者。即二位皆有三重。今且明三周始入初住有三不同。惑尽不等故使尔耳。例如下以小例大。十六刹那皆名无漏。至第十五犹受向名。故三品尽方入初住。尔乃获记。第四转根不转根者。亦先述古。次若尔下破者。虽有转名闻时俱上。三根不成。若转下破转义不成。亦无三根。三周悟时俱名为上。将何以辩三周三根。余未悟者不名为转。次例意者。先立事。次难。若二俱利及利钝仍存。不名为转。身子一闻等。具如止观第六记。次夫众生下正解中。初正解。次料简。初文先引现为类。现既为缘所转。验往亦然。先世下明宿生先转三根已成。故使三根前后悟入。次譬者。刀如根木如惑。执者如机。佛令其斫。受教如闻法运斫如用观。木断如证曾磨如转遇磨不同故有利钝。此中闻悟似是信行非不兼法。由于往世信法回转相资不同。信法等相具如止观。此一坐中应无六十四番。问意者。未入住前称为三根。即此三根入住已后犹名三不。答意可见。次问意者。住前名缘初住名真。未证二住亦名缘修。住前缘修既有差降。第二住前亦差降耶。答意者。位同理同不应更别。住前未证容有不同。然圆住前亦名缘者。唯有此中及四念处。仍望别教义立其名。五明悟不悟者。初今文自立。先引经立妨。次若言下出妨。三然经下辩别。故云义未必然。故昔三根不同三周。三周三乘各三成九。今经下今家因此须辩支佛有无。先征起牒妨。已知三根遍在三乘。今经何文云支佛悟。次支佛下释妨。言中根者。依前三乘。云随根者。以声闻中亦三根故。故身子下证无别支佛。既明二乘得悟三根不同。菩萨亦应遍在三周。何者是耶。故出旧师明菩萨悟许有三根。而咸于法说。并不至于中下二周。言域怀者。域谓限域期心分齐。言近果者。彼指共位。谓离二乘即求作佛。佛果仍与二乘位同。故云近果。今闻佛果过于五百。纵有远近之疑。不同小故易悟。三根下古判三时同在法说。今明下破。初周之前指法说初及略说中。初周。三乘菩萨居首。然不并在初

若尔下引证。何得分别功德品及流通中。如妙音品等。犹有始悟无生忍者。旧云下古救意云。初周先悟已成法身。今言下重破。六百八十亿等岂可先是法身仍云得无生忍耶。无生忍后方名增道。次问者。既不许菩萨唯在初周。二乘亦应至寿量耶。答意者人不局初名不通后

问。既于三周已得无生。即是法身何以不许古师释耶

答。古师意者。元是菩萨。初周闻法得成法身。至寿量中增道损生。今云声闻至后虽通是菩萨。或有未得无生忍者。不名增道故但云无生。今师前难古人者。本是菩萨尚有至彼方得无生。如初释惟忖中。先得十住等自是一途。岂令菩萨尽先于法说得无生耶。故知二乘根性获记者。亦有至后方得无生忍。故不可一概。当知一切皆通初后。但三周后无小名耳。第六领解有无者。虽不云旧古有此计。故今引破。今明下先破缘觉。次辩菩萨。初文中四。初立理。次身子下引事。三又四众下意有。四信解下义有

同类推荐
  • 增补评注柳选医案

    增补评注柳选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缁衣

    缁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制神僧传

    御制神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方山先生文录

    方山先生文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小故事大启示

    小故事大启示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快刀和水果

    快刀和水果

    一开始,余全新并没有把方能武家拆迁的事放在心上,大不了多花两个钱就是了,这些年这样那样的麻缠事他也见得多了,最后,不要他说话,只要钱说话,事情就一二三摆平了。他没想到,后来的事会是那样一个走法。当然后来的事是后来才发生的。所以,当他听了在他手下负责前期工程的侄子余金明的汇报后,说还是那个方能武啊,这家伙,像茅缸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肯定是要找点麻烦的,这我早就料到了,你先做别的人家工作,他的事先摆一摆,到最后只剩他一家了,把他孤立起来,我看他还犟不犟。
  • 旷世灵尊

    旷世灵尊

    他从小便被人废去丹田,无法成为武者。为报血海深仇,他踏上了一条逆天改命的道路……
  • 爱的诅咒

    爱的诅咒

    我住在海城,一座华丽又浮躁的城市。这二十多年于我而言,最大的失意共有两件事。一是我写的小说从来跟不上市场脚步,不受出版社关注,二是高考那次另类发挥,让我进入了新闻学院。与我同届被录取的学生,入校时,都不知道一件被校方隐瞒的事:新闻学院曾有一名女生在与男友交往的过程中意外怀孕,而这件事在当时也被流传了开来。校方对她处理极为简单,开除学籍!此后,学院尘封了这件事,并禁止学生讨论,直至那几届学生尽数毕业,而让它重浮水面的,是一通莫名的电话留言……那天,我拿着履历在各家报社转了一天。
  • 日谍越狱案

    日谍越狱案

    1937年2月25日,元宵节。上午10时,一支由摩托车、满载武装军人的卡车和囚车组成的行刑车队,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中央监狱内驶出,一路警笛长鸣,行抵雨花台刑场。车队停下后,法警从4辆囚车中分别押出4名五花大绑的死囚,来到早已设于刑场中间的一张法案前,面对监斩官站立。面无表情的监斩官圆睁双眼,目光在4名死囚的脸上一一扫过,缓声问道:“各位,今天送你们上路,还有什么话需要留下的?本人负责转达。”4人中的三位一齐摇头,只有一个瘦瘦的高个中年人哑着嗓子道:“委座要咱死,咱不得不死。
  • 不负君来不负卿

    不负君来不负卿

    "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后,他是推翻暴君仁政爱民的新帝。前朝破灭,她侥幸活命却沦为人人可欺的冷宫罪后。少时青梅竹马,再回首,却已分不清爱恨。他娶了别的女人做皇后,却夜夜将她压在下方被翻红浪,男人恨声道:“孟娴君,这些都是你欠我的。”孟娴君望着那个自己曾经爱到骨子里,说要将整个天下和她共享的男人,魅惑一笑:“晏惊弦,你我……两不相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强婚之老婆休想逃

    强婚之老婆休想逃

    “我可以给你时间慢慢接受我,不过这期间绝不允许你移情别恋!”有没有搞错?她从没有爱过他,又何来移情别恋呢!片断花絮:“放我走,我爱的人是他,我要嫁给他!”她英勇不屈地为爱抗争,誓死不跟恶势力低头!“可以,”他笑得邪佞而残忍,“不过要等我玩够了你的!”*片断一:“祝贺我吧,我要结婚了!”他一脸恶毒的得意,将大红喜贴塞到她手里。她怔怔的接过,缓缓展开,新婚照里新郎俊美无比,依偎在他身旁的新娘笑靥如花。“难道……你没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只有一句!”她抬起头,告诉他:“请你赶紧去享受你的幸福,不要再来打扰我!”片断二:“妈妈,为何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来接送,我的爸爸从没来过幼儿园呢?”一个小小的女孩怯怯的对她提出疑问。“乖,”她低首安慰着孩子:“你爸爸很忙,他没时间。”“他在忙什么?”“忙工作、忙大事,忙着……享受他的幸福!”片断三:“宝贝,跟爸爸回家吧!你妈妈呢?”他抱起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小宝贝,然后四处搜寻大宝贝的倩影。“妈妈和新爸爸去给念念买波板糖了!”小女孩甜甜地笑着回答。当他看到日思夜想的她笑靥出花地挽着另一个男人出现,那一刻他充分体会到什么叫心疼如搅。“云可欣,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不惜任何代价,我也要让你回到我的身边!”******凡人悟语:雷杰——人生最大的悲伤不是得不到,而是舍不得。颜邵轩——每一个不懂爱的人,都会遇到一个懂爱的人。后来,不懂爱的人慢慢懂了,懂爱的人却不敢再爱了。云铮——爱情就像笑话,笑死了别人,笑疼了自己。******本文虐中有宠,故事远比简介精彩。烟茫坑品有保障:每日八点更新,绝不断更,如若断更,第二天补上两更。喜欢请收藏!鞠躬,感谢!推荐专区:最新完结:《名门官夫人》:爱情的绝境华丽转身,跟随她一路领略更精彩的风景,一步步收获爱情和幸福!完结文《怒婚》:我--穆雪馨,一夜间从他的妻子降级成情妇,世间还有比这更荒谬可笑复可悲的事情吗?完结文《掳妻》: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他站在她的面前她不知道他爱她,而是爱到痴迷疯狂时,他已不配说爱。完结文《痛婚》:蓦然回首,谁还在那抹温暖的灯火阑珊处等她?今生今世不离不弃!推荐完结文《爱上弃妇》:当初抢她的前夫,现在抢她的男友,难道这个女人抢男人有瘾?这次她绝不会再退让,誓跟小三斗到底!推荐古言虐文(五元特价)《寝奴》:
  • Memoirs of Mr. Charles J. Yellowplush

    Memoirs of Mr. Charles J. Yellowplus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四重音

    四重音

    一栋居民楼道旁的狭窄小道里,一只黑色的母猫为了躲避严寒,住进了这条小道,并且在这里诞下了她的四个孩子。四只小猫有的全身雪白,有的黑白相间,跟他们身上的毛色差异一样,他们的性格也彼此不同,有的被动,有的热情,有的绝望,有的美好。在这个如同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里,小猫们只能依靠人来避风取暖,生存其中。随着四只小猫分别被不同的人领养走,他们的命运也千差万别。经历了人世冷暖,小猫与主人之间的命运彼此交叠成无数曲折,演奏出生命舞台上的四重音。
  •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灵宝净明大法万道玉章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