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44700000022

第22章

大章第五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阙。但圣意幽隐教法弥难。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神衿。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无两存。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无文无义不可信受。南岳大师心有所证。又勘同经论。聿遵佛语。天台师述而从用。略明教为五。一大意。二出异。三明难。四去取。五判教。大意者。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说余经典。各赴缘取益。至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不辨如来说顿之意。若说四阿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若诸方等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诃赞之意。若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若涅槃在后。略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今经不尔。絓是法门网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罤。其宿殖淳厚者。初即顿与直明菩萨位行功德。言不涉小。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其不堪者。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如此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既得道已。宜须弹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文云。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若宜兼通半满洮汰。如大品遣荡相着。会其宗途文云。将导众人欲过崄道。过此难已。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纲目。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故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譬下算。若收无量以入一。会三而归大者。此譬除算唯记大数焉。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树逗大逗小。佛智照机其来久矣。文云。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照大久矣。文云。殷勤称叹方便。此照小久矣。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照会小归大久矣。信解品云。踞师子床见子。便识此语初鉴大机久矣。于窗牖中遥见其子者。此鉴小机久矣。密遣二人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此鉴须开三久矣。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此鉴调斥久矣。领知众物。此鉴洮汰久矣。后付家业。此鉴教行等久矣。当知佛意深远。弥勒不识所为因缘。况下地二乘凡夫等耶。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又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前经是已说随他意。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无量义是今说。亦是随他意亦易信易解。涅槃是当说。先已闻故亦易信易解。将说此教。疑请重叠具如迹本二文。受请说时秖是说于教意。教意是佛意。佛意即是佛智。佛智至深。是故三止四请。如此艰难比于余经。余经则易。若始坐道场。梵王初请直言请法。亦无疑网往复殷勤说诸方等。观文可知。说大品时犹酬梵请。唯华严中请金刚藏。可为连类。而人师偏着。谓加于法华。言小乘致请不及菩萨。此见一边耳。身子腾众心云。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何独是一小乘。又弥勒阖众求决文殊。与解脱月金刚藏。若为有异。又本门中菩萨。请佛说于佛法。岂比菩萨请菩萨说菩萨法耶。若就此意有加于彼。若彼列众十方云集。皆是卢舍那佛。宿世知识。此经云集地涌菩萨。皆从释尊发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则齐而不无疏密。又彼明十方佛说华严。被加者。同名法慧金刚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今明三变土田。一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土。满中诸佛悉是释尊分身。此意异彼。彼以华严为胜。薳复出一两句。非故兴毁。若较其优劣恐成失旨。但此法华开权显本。前后二文疑多请倍。不比余经。秖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所以疑请不已。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二出异解者。即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一者虎丘山岌师。述顿与不定不殊前旧。渐更为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明常住教也。二者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前。就渐更判四时教。即庄严旻师所用三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也。三者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明顿与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教。即开善光宅所用也。四时不异前。更约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褒贬抑扬教。四者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不异南方。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六者佛驮三藏。学士光统。所辨四宗判教。一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七者有师开五宗教。四义不异前。更指华严为法界宗。即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也。八者有人称光统云。四宗有所不收。更开六宗。指法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四宗如前。即是耆阇凛师所用。九者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无诠次。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也。十者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出异解。竟

○三明难者。先难南地五时其义不成。余四时三时例坏也。若言十二年前名有相教者。成实论师自诬己论。论云。我今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所谓空。是空非无相耶。三藏非十二年前耶。又阿含中说。是老死谁老死二皆邪见。无是老死即法空。无谁老死即生空。三藏经中自说二空。二空岂非无相。又释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即以法空为大空。即大无相。又成道六年。即说殃掘摩罗经。明空最切。此非无相谁是无相耶(云云)。又大论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般若即空慧也。复次十二年前名有相教。为得道为不得道。若得道则乖成论。论师云。有相四谛。是调心方便实不得道。须见空平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若不得道用此教为。又拘邻如五人。最初于佛法寂然无声字。获真实知见。最初之言。岂非十二年前得道耶。又若得道教同无相。若不得道教同邪说。又若得道得何等道。若见空得道还同无相。若不见空得道。亦同九十五种。非得佛道。有相之教具有二过(云云)。二难十二年后名无相教。明空荡相未明佛性常住。犹是无常。八十年佛亦不会三归一。亦无弹诃褒贬者。此不可解。若言无相何意不荡无常。犹有无常何。谓无相。若言不明佛性法身常住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云何非佛性耶。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般若乃是佛性之异名。何得言非。彼即救言。经称佛性亦名般若者。是三德之般若。何关无相之般若。若尔者。涅槃第八何意云如我先于摩诃般若中。说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灼然。何意言非。又涅槃佛性。秖是法性常住不可变易。般若明实相实际。不来不去即是佛无生法。无生法即是佛。二义何异。故知法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是了因佛性。五度功德资发般若。即是缘因佛性。此三般若。与涅槃三佛性复何异耶。金刚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余名生因于实名了因。实相了因能趣菩提。岂非佛性。但名异义同如前分别。何得闻释提婆那民。谓非帝释。其谬类此。若言无常八十年佛说。非佛性常住者。涅槃亦云。八十年佛背痛有疾。于娑罗入灭那忽谭常辨性(云云)。释论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法。有寒热病患马麦乞乳。法性身佛光明无边。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听法之众尚非生死身。何况佛耶。释论云。又生身佛寿则有量。法身佛寿则无量。岂可以无常八十年加于法身耶。小乘中云法身尚其不灭。如均提沙弥忧恼。佛问汝和尚戒身灭不。答言不。乃至解脱知见灭不。答言不。何况般若法身而言无常。若言般若无会三者。何故问住品云。诸天子今未发三菩提心者。应当发。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若声闻不求上法。何所随喜。既随喜上法即是会三。若言般若无弹诃者。大品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慧。如日照四天下。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当来世善男女人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又云。见像观迹皆名不黠。岂有弹诃更剧于此。谓无褒贬耶。若言般若是第二时教。引诸天子白佛云见第二法轮转者。何经不见第二。而独言般若。净名云。始坐道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乃至说法不有亦不无。两说相对亦应是第二法轮转。法华亦云。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今复更转最上之法轮。涅槃又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八十万亿人得不退转。经经皆有此旨。亦应并是第二。何独般若耶。若言十二年后明无相者。何得二夜常说般若。故知。无相之过亦甚众多(云云)。次难褒贬教是第三时。虽七百阿僧祇。犹是无常不明常住。直是弹诃褒扬而已。今问说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虽不悕取。咸以具知菩萨法门。何得被诃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褒贬不应在般若之后。非第三时也。又弥勒等亦被屈折。何但声闻。若言七百阿僧祇者。此亦不然。其文自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金刚之体何疾何恼。为度众生现斯事耳。文辨金刚而人判七百。涅槃亦辨金刚那忽常住。又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不思议解脱有三种。真性实慧方便即是三佛性义。且复尘劳之俦是如来种。岂非正因佛性。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即了因性脱即缘因性。三义宛然。判是无常。涅槃三种佛性何得是常耶。次难第四时同归教。正是收束万善入于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寿。前过恒沙后倍上数。亦不明常。此不应尔。法华明一种性相一地所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命章即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华严明佛智慧。犹带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如爪上土。如来智慧如十方土。法华纯说佛之智慧。如十方土。而非常者华严爪上土。云何明常住。又华严始坐道场初成正觉。成佛太近。法华明成佛久远。中间今日皆是迹耳。迹中所说而言是常。本地之教岂不明常。又无量义经云。说华严海空历劫修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甚深无量义经已自甚深。甚深之经为法华弄引。岂不明常。若言常住语少者。如天子一语可非敕耶。文云。世间相常住。又云。无量阿僧祇劫。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伽耶城寿命及数数示现等。是应佛寿命阿僧祇。寿命无量者是报佛寿命。常住不灭者。是法佛寿命也。三佛宛然常住义足。法华论云。示现三种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谓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道场得三菩提也。二报佛菩提。谓十地满足得常涅槃。文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也。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清净不变。文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谓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即如来藏。又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正因佛性。又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了因佛性。又云。佛种从缘起。即缘因佛性。法华论亦明三种佛性。论云。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慧。故名大。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也。经论明据云何言无。又涅槃云。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若八千声闻。于法华中不见佛性。涅槃不应悬指。明文信验何劳苟执。又涅槃二十五云。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故。今经是一乘之教。与涅槃玄会。且涅槃犹带三乘得道。此经纯一无杂。涅槃更不发迹。此经显本义彰。处处唱生处处现灭。未来常住三世益物。人众见烧我土不毁。岂是神通延寿有灭尽耶。破神通延寿义(云云)。难第五时教。双林常住。众生佛性阐提作佛者。问成论师依二谛解义。第五时教为二谛摄不。若二谛摄与诸教同。前教二谛犹是无常。双林二谛何得是常。若双林不出二谛。能照别理破别惑得是常者。前教所明二谛。亦照别理破别惑。那忽无常。众生佛性阐提作佛。例如此难。故知明理不异前时。据何为常住耶。难顿教者例此可解。实既是同据何为顿。权虽别异不应从事判大小。则大颠倒(云云)。次难偏方不定教。谓非次第别为一缘。如金光胜鬘楞伽殃掘之流也。问殃掘之经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余经。弹斥明常分明余教。释梵四王及十弟子。乃至文殊皆被诃斥。同闻宛然应入次第。而今判作偏方。净名亦是弹诃。那得引为次第。又净名所诃事在往昔。追述前语以辞不堪。当知。十二年前已应被诃。与殃掘同。若殃掘偏方则净名非次。若谓殃掘明常别为一缘者。净名云。尘劳之俦是如来种。何得是次第之说(云云)。次难其依涅槃五味判五时教。用从牛出乳。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从乳出酪。譬十二年后般若无相教。从酪出生苏。譬方等褒贬教。从生苏出熟苏。譬万善同归法华教。从熟苏出醍醐。譬涅槃常住教。此现见乖文义理颠倒相生。殊不次第。何者经云。从牛出乳。譬初从佛出十二部经。云何以十二部。对于九部有相教耶。一者有相教无十二部。二者有相教非佛初说。故不应以此为对(云云)。彼即救云。小乘亦有十二部。引文证云。雪山忍草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不出醍醐。故知大小通有十二部。但有佛性无佛性之异耳。今问纵令通有十二部者。何故不取明佛性之十二部为乳教耶。大经第七云。九部不明佛性。是人无罪。如言大海唯有七宝。无有八宝。是人无罪。例此而言。若十二部无佛性者。是人得罪。既言具十二部何意不明佛性。即堕得罪之句。岂会无罪十二部耶。若言从十二部出修多罗。修多罗对无相般若教者。修多罗则通一切有相无相。五时皆名修多罗。何以独对无相般若。解云般若中有直说义。复是第二时。故以对之。若言直说应是修多罗者。般若中有譬说因缘说授记说论义说。那得独是直说耶。般若兼具众说。以修多罗为名者。余经亦直说。何不对修多罗。若言第二时者。何经非第二时。已如前难。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用对褒贬净名等教者。净名不应在大品之后。已如前破(云云)。从方等出般若。用对法华者。经文自云般若。而曲辨为法华。回经文就义。最为无意。涅槃云。八千声闻于法华受记。不道般若受记。那得唤法华为般若。乖文失旨不成次第也。从般若出大涅槃。彼即解云。从法华出大涅槃。此亦不会经文。譬如很子又似[仁-二+戾]羊(云云)。五时之失其过如是。其四时三时无劳更难。南方教相不可复依也。今更难用三时义家云。十二年后讫至法华。同名无相教者。法华会三般若亦应归一。若不尔者。云何同是无相。四时亦例尔。次难北地五时义。若言提谓说五戒十善者。彼经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则非天教。纵以此为人天教者。诸经皆明戒善。亦应是人天教耶。又彼经云。五戒为诸佛之母。欲求佛道读是经欲求阿罗汉读是经。又云。欲得不死地。当佩长生之符。服不死之药。持长乐之印长生符者即三乘法是。长乐印者即泥洹道是。云何独言是人天教耶。又云。五戒天地之根众灵之源。天持之和阴阳。地持之万物生。万物之母万神之父。大道之元泥洹之本。又四事本五阴六衰本。四事即四大。四事本净五阴本净。六衰本净。如此等意。穷元极妙之说。云何独是人天教耶。又提谓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百人得须陀洹。四天王得柔顺法忍。龙王得信根。阿须轮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观此得道岂是人天教耶。复次释论结集法藏。初从波罗奈至泥洹夕。凡所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从初生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衍藏。奈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不应用提谓为初教也。若言提谓是秘密教。一音异解者。不应在显露之初。余四时同南家已如前破(云云)。次难流支半满义。从初鹿苑三藏皆明半义。从般若已去讫至涅槃。皆明满者此不应然。从得道夜常说般若。鹿苑已来何曾不满。如提谓时。无量天人得无生忍。成道六年已说殃掘摩罗。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萨来问是义。如汝无异。当知鹿苑不应纯半。从般若已去诸经皆满者。释论云。般若非秘密教。以付阿难。法华是秘密教付诸菩萨。若同是满教。何得一秘一不秘。又若皆是满应同会三。又若同是满。生熟二苏应同是醍醐。醍醐应同是生熟苏。能譬之味既差别不同。所譬之法岂并是满(云云)。次难四宗者。谓因缘宗。指阿毗昙六因四缘。若尔成论亦明三因四缘。一切诸法皆为因缘所成。因缘语通。何独在毗昙。又因缘宗异假名宗。故成论云。见有四谛是调心法。不能得道。既立因缘宗得何等道。若得小乘道。则与假名宗同。何须别立。若得大乘道即与圆常等同。何须别立。今别以为宗。应别判一道(云云)。次难假名宗者。指成实论。观三假浮虚。乃是世谛事法。非彼论宗。彼论见空得道。应用空为宗。又释论。明三藏中空门。无假名门。若指彼义应用彼宗。既别立名则非见空得道(云云)。次难不真宗。此指大品十喻。为不真诳相者。龙树弹方广云。取佛十喻。说一切如幻如化无生无灭。失般若意。与外道同。云何拾他被弹之义。立不真经。若谓文明幻化。不辨佛性常住为不真者。此则不然。经明佛性常住。已如前说。何但此经明幻化耶。华严亦云。如化忍如梦忍。心如工幻师等种种譬喻。涅槃亦云。诸法如幻化。佛于中不着。絓是诸经皆明幻化。亦应是不真宗。若诸经幻化非不真宗。何独大品苦为诳相。又难常宗指于涅槃。涅槃之经何但明常。亦明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双用。具足八术。云何单取常用为宗。何不取无常用为宗。单轮只翼不能飞运(云云)。彼云。诳相不真宗即是通教。常宗秖是真宗。即是通宗者。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而用教。真宗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何得知真。真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若俱没教留宗则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则同名通宗教。若留不真真。则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宗可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应三乘通修也。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是通真之真也。此则两名混同义无别也。彼引楞伽经云。说通教童蒙。宗通教菩萨。故以真宗为通宗也。若尔是则因缘假名不真。皆是童蒙不应悉立宗也。覆却并决。四宗名义甚不便也。次难五宗者。难四宗如前。若言华严为法界宗。异大涅槃。涅槃非法界但名常宗。大经云。大般涅槃是诸佛法界。若为劣谢华严耶。若常非法界法界非常。法界非常应有生灭。常非法界摄法不尽。此皆不可然也。大品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界。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岂非法界之说。而独言华严是法界。异于涅槃大品耶。次难六宗者。四宗如前难。今问真常两宗。真常若同。何故开两真常。若异俱非妙法。何者真若非常真则生灭。常若非真常则虚伪。又真若非常。与前三宗何异。若常非真即有破坏法。次难圆宗。若言大集染净圆融。异于涅槃华严者。此亦不然。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释论解云。色是生死空是涅槃。生死际涅槃际一而无二。此岂非染净俱融。又云。一切趣色欲。趣嗔趣痴诸见等。岂非俱融之相。净名云。一切尘劳是如来种。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此圆融何异大集(云云)。此六宗五宗。皆倚傍四宗而开。但四宗无文。或言出顶王经。经云。初说因缘诸法空。次教诸子一乘常住法。诸法空者。不应是假名宗也。一乘常住者。不应是通教诳相也。或言经不度也。四宗既尔。五宗六宗约四开立。皆难信用也。次难有相无相大乘教者。相无相不应单说。何者。本约真论俗还约俗论真。一切智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华严虽论十地何曾不约法身。楞伽思益。虽复论空何曾不说无生忍。若纯用有相相则无体。教何所诠亦不得道。若纯用无相。无相真寂绝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非复是教云何可说。若言是教教即是相。何谓无相。大品须菩提问云。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答云。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萨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一地乃至十地。故知二种大乘别说乖经(云云)。次难一音教者。但言一大乘无三差别者。秖是实智不见权智。若但大乘者。法华何故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寻时思方便诸佛皆欢喜。故知非独一大乘教。若纯是一乘。亦应纯长者身。既有垢衣之体。亦有大小教异。那得混判一音失于方便。若言佛常说一乘。众生见三者。此则众生能化佛是所化。佛既是能化。应能说三乘。何得用一乘。若言法华纯一可尔。华严五天往反。亦为钝根菩萨开别方便。况余经耶。故知一音之教但有一大车。无有仆从方便侍卫。但有智慧波罗蜜。无方便波罗蜜(云云)

○四研详去取者。核实故言研。核权故言详。适法相故言去取。若五时明教。得五味方便之文。而失一道真实之意。虽得其文配对失旨。其文通用其对宜休。若言十二年前明有相教。此得小乘一门而失三门。何者。三藏有四门得道。或见有得道如阿毗昙。或见空得道如成实。或见亦有亦空得道。如昆勒。或见非空非有得道。如车匿。故知泥洹真法宝。众生各以种种门入。若欲举一标四。应总言三藏。若欲广明备立四种。何意偏存有相失没三耶。疑误后生空有成诤。若三藏中菩萨。须广学四门通诸方便。后得佛时名正遍知。若但标有相之教。唯得见有得道。一门声闻全失三门入泥洹路。则于小乘义阙。若但有相秖偏知一门。不解三门非正遍知。于菩萨义阙。其阙则众故须弃。其得则寡唯存一。若十二年后明无相。无相者此得共般若。失不共般若。共般若有四门。如幻如化即有门。幻化即无是空门。幻化有而不有。是亦空亦有门。双非幻化即非空非有门。若言般若无相者。秖得共般若一空门。全失三门。亦失七门。尚不是因中正遍知。况果上正遍知。其失则去其得则取(云云)。若言第三时。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此得斥小一种声闻。全失七种声闻。得显大一意。全不得折挫诸偏菩萨。褒扬极圆菩萨。亦不得折挫诸权菩萨。褒扬于实菩萨。又不识偏圆权实四门。所得处少不得处多。若言第四时同归之教。唯得万善同归一乘之名。不得万善同归一乘之所。所者即佛性。同归常住等也。秖得会三归一。不得会五归一。不得会七归一。唯得归于一不得归佛性常住。有如此等失(云云)。第五时。若依二谛论常住。则非常住。若不依二谛无所间然。彼虽明常。全失非常非无常。双用常无常。唯得四术之一。永失七术。复不得其正体(云云)。四时教三时教无文可依。无实可据。进退无所可取(云云)。北地五时亦无文据。又失实意。其间去取类前可知。半满教得实意失方便意。四宗教失五味方便意。又失实意。五宗六宗例如此。二种大乘教权实乖离。父母乖离。导师云何得生。权若离实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实若离权不可说示。一音教得实失权。鳏夫寡妇不成生活。永无子孙。众家解教种种不同。皆是当世之师。各各自谓有于深致。时既流播义亦添。杂晚贤情执苟诤纷纭。所以上来研难。次论去取。略知大意(云云)。若除其病如上所说。若不除法。用之则异。云何用异。有相则具用四门。无相则用共不共。八门褒贬则用贬小褒大。贬偏褒圆。贬权褒实。同归则用同归一乘常住佛性。究竟圆趣。常住则用非常非无常。双用常无常。二鸟俱游。八术具足。用五味则次第如文在下当说。用提谓波利。亦不止是人天之乘。用半满则有五句。满开满立半。破半明满。带半明满。废半明满。用因缘假名。则为三藏两门耳。用诳相是通教一门耳。用真秖是常。常秖是真。法界不独在华严。圆宗不偏指大集。用有相无相者。约有相明无相。约无相明有相。二不相离。用一音者。有慧方便解。有方便慧解。设取其名用义永异(云云)

○五判教相者。即为六。一举大纲。二引三文证。三五味半满相成。四明合不合。五通别料简。六增数明教。一大纲三种。一顿二渐三不定。此三名同旧义异也(云云)。今释此三教各作二解。一约教门解。二约观门解。教门为信行人。又成闻义。观门为法行人。又成慧义。闻慧具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具如释论偈(云云)。先约教者。若华严七处八会之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净名中唯嗅薝卜。大品中说不共般若。法华云但说无上道。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若遇众生尽教佛道。涅槃二十七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萨来问是义。如汝无异。诸大乘经。如此意义类例皆名顿教相也。非顿教部也。二渐教相者。如涅槃十三云。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从般若出涅槃。如此等意即是渐教相也。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萨佛道。亦是渐也。又中间次第入亦是渐(云云)。三不定教者。此无别法。但约顿渐其义自明。今依大经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杀人。酪苏醍醐亦能杀人。此谓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释迦声教。其毒即发结惑人死。若如提谓波利。但闻五戒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四天王得柔顺忍。皆服长乐之药。佩长生之符。住于戒中见诸佛母。即是乳中杀人也酪中杀人者。如智度论云。教有二种。一显露教。二秘密教。显露者。初转法轮。五比丘及八万诸天得法眼净。若秘密教。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此是毒至于酪。而能杀人也。生苏中杀人者。有诸菩萨。于方等大乘教得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其义也。熟苏杀人者。有诸菩萨。于摩诃般若教得见佛性。即其义也醍醐杀人者。如涅槃教中。钝根声闻开发慧眼。得见佛性。乃至钝根缘觉。菩萨七种方便皆入究竟涅槃。即其义也。是名不定教相也。非不定部。二约观门明义者。一圆顿观。从初发心即观实相。修四种三昧行八正道。即于道场开佛知见得无生忍。如牛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具在止观(云云)。二渐次观。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十二门禅。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杂血乳。次修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乃至道品四谛观等。即是声闻法。如清净乳行也。次修十二缘观即是缘觉如酪行也。次修四弘誓愿六波罗蜜。通藏菩萨所行事理之法。皆如生苏行也。次修别教菩萨所行之行。皆如熟苏。故云菩萨如熟苏也。次修自性禅入一切禅。乃至清净净禅。此诸法门。能见佛性住大涅槃。真应具足故名醍醐行也。若的就菩萨位辨五味义。如上行妙中辨。亦如次第禅门说也。是名渐次观也。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证十二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杀人也。若坐证不净观九想十想背舍胜处。有作四圣谛观等。因此禅定豁然。心开意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杀人也。若有人发四私誓愿。修于六度。体假入空无生四谛观。豁然悟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生苏杀人也。若人修行六度。修从空出假。修无量四谛观。豁然心悟得无生忍。是毒至熟苏而杀人也。若有坐禅。修中道自性等禅正观。学无作四圣谛行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今辨信法两行明于佛法。各作三意。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与世间禅师同也。是名略点教观大意。大该佛法。二引三文证者。所谓方便品无量义经信解品也。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我始坐道场。即是明顿。何者从兜率下。法身眷属。如阴云笼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常说妙法。乃至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纯说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释迦最初顿说也。序品云。佛放眉间光。遍照东方万八千土。睹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教诸菩萨。次云。若人遭苦。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即是现在佛先顿后渐。又文殊释疑引昔佛亦尔。文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次即云。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即是古佛先顿后渐。又下方涌出菩萨问讯佛。答云。如是如是众生易度。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是释迦初顿后渐。如此等初顿。未必纯教法身菩萨。亦有凡夫大根性者。即有两义。当体圆顿得悟者。即是醍醐。初心之人。虽闻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味。初能生后复是于乳。何者虽言是顿。或乘戒俱急。或戒缓乘急。如此业生。无由自致。必须应生引入七处八会。大机扣佛。譬忍辱草。圆应顿说譬出醍醐。又顿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为乳。呼为乳者。意不在淡。以初故本故。如牛新生血变为乳。纯净在身。犊子若[口*數]。牛即出乳。佛亦如是。始坐道场新成正觉。无明等血转变为明。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具在法身。大机犊子先感得乳。乳为众味之初。譬顿在众教之首。故以华严为乳耳。三教分别即名顿教。亦即醍醐五味分别即名乳教。又约行者。大机禀顿即破无明。得无生忍行如醍醐。又虽禀此顿未能悟入。始初立行。故其行如乳。若望小根性人行。又如乳。何者大教拟小如聋如哑。非己智分。行在凡地全生如乳。以此义故顿教在初。亦名醍醐亦名为乳。其意可见也。次开渐者。佛本以大乘拟度众生。其不堪者寻思方便。趣波罗柰。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即是开三藏教也。非但释迦隐其无量神德作斯渐化。过现诸佛亦复如是如前所引。当知初顿之后。次开于渐。故涅槃云。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出修多罗。正与此义相应。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其譬不违渐机。于顿教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成圣。喻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教。不取浓淡优劣为喻也。方便品文齐于此

同类推荐
  •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六十种曲四贤记

    六十种曲四贤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燕礼

    燕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谷子天髓灵文

    鬼谷子天髓灵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尊隐

    尊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你离时尚有多远

    你离时尚有多远

    有一种追随自然而不可抗拒;有一种意念在扩展中深化,在深化中自我;有一种美丽在清晨时模糊,在夜晚时清晰……你不可能没有听说过——时尚。因为我们身临其中,乐在其中。该书内设“时尚解读”、“风格是必要的信仰”、“时尚,从仪容开始”、“性感是永远的时尚”、“中性时尚”、“星座与穿衣风格”等十五个专题内容。
  • 寒秋中的草垛

    寒秋中的草垛

    张村的人都知道张家二爷生得死黑死瘦。张村的人也都知道张家二爷生得还不像黑鱼那样的黑法。黑鱼仅仅是背上黑,肚皮还白乎乎的,可是张家二爷肚皮背上都是一个色:黑。冬天还好,衣裤裹着,夏天一来,张家二爷的瘦劲黑样,就那层皮,像抹了桐油的纸架在骨骼上,只有一顿五碗大麦粥喝下去,被撑开的肚皮才稍稍显出些黄肤来。他一年到头总爱套一条打了补丁的大黑裤衩,村上人就说,张家二爷立站在哪儿,远远看去,简直像是一块黑砖竖在一截老槐树疙瘩桩上。在被认为是亚非拉人民擂战鼓的年代,张村人不知是谁赐给张家二爷一个绰号:刚果二爷。
  • 这些事30岁以前一定要学会

    这些事30岁以前一定要学会

    对梦想成功的每一个青年来说,只要及早规划人生,找准方向,经过五年、十年、十五年的努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成为一个成功者。本书旨在端正人们对生活、感情、事业、财富的理解,以开放的眼光立足于当今社会,它包括:设定人生目标、建立必胜的信心、开创自己的事业、与人相处的技巧、提高办事的能力等。三十岁以前,可以决定你的一生,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如果你很迷惘,或者你目标很明确,想要激励自己,这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 考古故事总动员

    考古故事总动员

    课堂上的知识丰富着我们的头脑,课堂外面的世界丰富着我们的阅历。对人类来说,好奇几乎是一种本能。孩子们,你们一定也想知道人类的祖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们更想知道,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锦绣的中华大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是啊,人类到底从何而来?世界何时开始?这些问题让我们焦灼,也让我们困惑。我们渴求答案。可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我们平常阅读的课本里,也很少会出现在中学老师的课堂上。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求答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习的动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精心编写了《考古故事总动员》这本书。本书作者精心挑选了极具代表性的考古故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的知识。
  • 超神学院之光能无限

    超神学院之光能无限

    恶魔与天使同时降临了这个星球,沉翦开启超级基因后,开始了与雄兵连一起拯救世界。不是爽文,主角性格比较矛盾,内容可能过于真实,引起不适,不喜勿喷。新书《超神学院之无尽黑暗》已发,虽然主角名字还是沉翦,但故事内容和设定均有不同,大家可以当成两个故事来看。书友讨论群:616395003
  • 天启者

    天启者

    在人类发展史上,携带该神秘物质撞击地球的陨石,并非第一次。三皇五帝之前,就已经有另一颗陨石造访地球,缔造了一个神秘莫测的神话时代,一个个被神化的历史名人,都拥有着超脱常人想象的强大力量。一直延续到两晋之后,人类神识领域再次被封印,历史的轨迹回到正常。而诸如金字塔、始皇陵、玛雅文明,都蕴藏着上古先人遗留下来的神奇力量,这些被尘封在历史中的神秘过去,将会在新时代开启之后一一呈现。
  • 游戏花都之全能高手

    游戏花都之全能高手

    提问一个高智商问题:“在某班级里,由1名班主任管理下,20个女学生中,却有21个人说欣赏你,直接导致21名男生中,有20个都妒忌你,并且想打死你,如果你遇到这种状况,你会怎么应对?帮帮主角吧!高手!”
  • 路过无限的世界

    路过无限的世界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的世界遭遇了来自世界掠夺者《无限空间》的试探性攻击,而我幸运的成为了世界的守护者并获得了假面骑士的能力。为了守护世界,我在各个世界里面寻找属于我的力量!请不要询问我的名字!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假面骑士而已!
  • 两片叶子不孤单

    两片叶子不孤单

    《少儿奇幻童话故事精品集:两片叶子不孤单》文采斐然的童话盛宴,简洁流畅的文字辅以形象可爱、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鲜活灵动的童话世界,这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下,流淌的是真爱纯美的情愫情感,蕴含的是积极探索的童真童趣,能有效帮助孩子培养好品质、好习惯。
  • The Comedy of Errors

    The Comedy of Erro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