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58100000007

第7章 什么是汉语诗歌节奏(7)

一 汉语的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

枟普通语音学纲要枠一书说:“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又说:“语言中的句子自然而然可以分成许多节落,就是所谓意群;每个节落又可以分成许多小节落,就是所谓节拍群。节落跟节落之间有长短不等的间歇,句子里的词或词里的音节又各有不同的高低轻重(声调、重音和语调)和快慢不等的速度。有时咱们还利用若干句子中的某些地位上相同音色的反复再现(双音、叠韵、韵脚、腹韵等),来造成语言的某种气氛和情调,这一切就构成了语言的节律,或者说是语言的节奏感。所以语言的节律就是音和音的相对关系和组合关系。” [21]以上引语,还只是笼统地提到形成语言节奏单位的节拍群的各种语音因素。枟语言学概论枠一书则把构成“节拍群”的因素集中到顿歇和重音上了:“说话时的快慢和句中的停顿有关。句子里关系非常密切的词必须一口气说出来,其间一般不允许有停顿,只有关系不大密切的词之间才可以有小的停顿。这种停顿把句子分成几段,或几个‘节拍群’。例如‘人民的力量———大如天’这句话就可以分成两个节拍群。”下文又说:“每个节拍群照例有一个音节读得比较突出,成为整个节拍群的中心,这种重音叫做句重音。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力’‘大’就是句重音所在的音节。” [22]这不但把构成节拍群的因素集中到停顿和句法重音上,而且就节拍群的划分看,它已偏重以停顿来划分。

如果说以上两书是从普通语音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所以没有十分明显地指出汉语的节拍群主要是以顿歇来划分的,那么,在某些汉语语音学和汉语语言学著作中,在说到节拍群的构成时,就很明确指出主要是靠顿歇来标志和划分的。如枟现代汉语语音枠一书指出,说话“必然在适当的地方有大小长短不等的间歇,形成节落” [23]。现今通行的两种枟现代汉语枠著作也持这种观点。一种说:“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段落,这样的段落称为节拍、节拍群、音步和顿歇。” [24]另一种说得更具体:“从意义的联系来看,词与词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的整体,这就叫作‘意群’,意群可大可小,在较大的意群里,还可以按照疏密不同的意义关系和结构层次再划更小一些的意义整体,这就叫作‘节拍群’(在诗歌中常把一个节拍群称作一‘音步’)。在说话和朗读中的停顿,大体都是出现在意群或节拍群后面的,处理错了,就会造成意义上的割裂现象。”它还谈到对诗歌节奏单位音步的划分:“音步一般用停顿表示,也有用轻微的拖腔表示的。” [25]汉语语言学著作对汉语节奏单位的论述值得注意。并不是所有汉语语言学著作都涉及了这个问题,但似乎凡是谈到这个问题的著作,都认为划分汉语节拍群的主要是顿歇,而不是重音等其他语音特征。这一点,与诗论界对汉语诗歌节奏的聚讼纷纭情况颇不相同,它明显地支持顿歇节奏的观点。

在许多现代语言的节奏单位节拍群(又叫节拍组、音义群和语音词等)中,都包含重音和顿歇两种节奏因素。因为节拍群都由一定的词或词组构成,其中总有一个或显或隐的重音,其后又总有久暂不等的顿歇。由于现代语言中音的长短特征已经不突出,音的高低变化则本来不易形成节奏(汉语的平仄规律可以形成一种节奏,是一个例外),在现代语言的节奏单位中,一般就是重音和顿歇两种因素在起作用。有的语言中的重音特征突出,那重音特征便在节拍群中起主要作用,即节拍群既是由重音同时也是由顿歇划分和标志出来的,但主要是由重音划分和标志出来的。英语、德语、俄语等是这种情况。有的语言中顿歇特征突出,那顿歇特征便在节拍群中起主要作用,即节拍群既是由顿歇同时也是由重音划分和标志出来的,但主要是由顿歇划分和标志出来的。汉语是这种情况。而在有的语言中,重音和顿歇特征都不大突出,于是两者在节拍群中几乎起同等作用,即节拍群是由重音和顿歇共同划分和标志出来的。法语等语言是这种情况。

节拍群在语音流中的反复出现,便构成语言的自然节奏。严格意义的自然节奏是日常话语的节奏。散文语言的节奏一般也看成是自然节奏,因为它最接近日常话语的节奏。

语言的自然节奏与语言的意义节奏是统一的。因为作为语言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也就是一个较小的意群(上文几种语言学著作都提到这点),意群便是语言意义节奏的单位。意群一般是由词或词组构成。那词和词组称为意群,是就它们内在的意思而言的;称为节拍群,则是就它们外在的语音性质(包括重音和顿歇)而言的。

二 对节拍群的分解和组合

汉语诗歌“音节· 顿歇”节奏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与组合。

先论对节拍群的分解。在汉语的自然语言中,节拍群具有较大的伸缩性。由于汉语节拍群主要是以顿歇来划分的,当我们说话较快,顿歇较少时,语句的节拍群就划分得较少;反之,当我们说话较慢,顿歇较多时,语句的节拍群就划分得较多。例如“那明净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进去了”这句话,要是说得较快就只分为两个节拍群:“那明净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进去了。”要是说得慢一点,便划分出三个节拍群:“那明净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进去了。”要是说得更慢一点,就还可以划分出更多的节拍群。这说明汉语自然节奏的快慢,决定于话语中节奏单位的大小或者说顿歇的多少。

节拍群一般不能直接作为诗歌的节奏单位。因为节拍群往往太大,包含的音数往往太多,不能在一行诗内产生必要次数的反复,因而不能造成诗歌的节奏。因此,要形成汉语诗歌的顿歇节奏,就有必要把节拍群划分成若干更小的节奏单位,这些更小的节奏单位便是汉语诗歌的节奏单位音顿。例如,上文“人民的力量/大如天”那句话分为两个节拍群。如果这句话出现在诗歌中,如出现在快板诗或者民歌体新诗中,就适宜划分为“人民的/力量/大如/天”这样四个音顿。原话中的两个节拍群在诗中各自被划分为两个音顿了。

从汉语诗律的实践看,一句(行)诗的节奏的产生,往往就是把诗中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音顿。例如五言诗句“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枟遣行枠)两句,其自然节奏形式(也就是意义节奏形式)包含有两个节拍群(也就是两个意群):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但作为诗的格律节奏形式,便把各句中的第一个节拍群划分成了两个音顿,于是成为五言三顿的形式: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又如七言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枟黄鹤楼枠),其自然节奏形式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每句各含两个节拍群。其格律节奏形式却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第一句中的第二个节拍群被划分为三个音顿,第二句中的两个节拍群各自又划分为两个音顿。

新诗的顿歇节奏的形成也是这种情况。如:

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郭沫若枟湘累枠

这是自然节奏的形式,含两个节拍群。其格律节奏的形式则是把每个节拍群再划分成两个音顿:

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如果读得慢一点,行首一顿再划分成“九嶷/山上的”两顿和“洞庭/湖中的”两顿也不妨。写阶梯体诗的诗人,就是用分行的形式把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划分成若干音顿的。例如:

我看见

星光和灯光

联欢在黑夜;

我看见

朝霞

和卷扬机

在装扮着

黎明。

———贺敬之枟放声歌唱枠

一句话划分为若干行诗,一行诗就是一个较小的节拍群或者音顿。

在汉语诗歌节奏单位音顿的形成中,有时在对节拍群分解的同时,也要进行一定的组合。如五言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枟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枠),其自然节奏形式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每句含两个节拍群。其格律节奏形式则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每句含三个音顿,其中后面两个音顿便是通过对节拍群“存知己”和“若比邻”加以分解并组合而构成的。因为对于“存知己”这一节拍群的合理的即依照意义的划分,应当是“存/知己”,但这里却把“知己”这不应分开的词分拆开来,并把其中的“知”与前面的“存”组合成“存知”这样一个无什么意义的音顿。对“若比邻”这一节拍群也是这样分解与组合的。这是在一个节拍群内部的分解与组合。还有是节拍群之间的分解与组合。如七言诗句“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刘禹锡枟望峡中枠),其自然节奏形式是: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每句含两个节拍群。其格律节奏形式则为: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第一句中的“泪应”一顿和第二句中的“船从”一顿,都是从前后两个节拍群中分解出一个字音来组合而成的。

新诗中也常对自然的节拍群进行分解、组合。如:“也许听你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闻一多枟也许枠)两行,其自然节奏形式是: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其格律节奏形式则为: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第二行行首顿“比那”,便是由行中第一个节拍群“比”与从第二个节拍群中分解出来的“那”字组合而成的,目的是使这行诗也成为四顿九言,与其他诗行的节奏形式统一。

以上说的都是格律诗。自由诗的节奏单位与语言的自然节奏单位较接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这也就是说,自由诗节奏并不等同语言的自然节奏。这是由于诗的语言精炼,情感丰富,意蕴深厚,以及其他艺术特点,我们读自由诗总的说来也比读散文慢,于是常常把作为语言自然节奏单位的节拍群加以分解、组合。如: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吃任何食物

和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艾青枟乞丐枠

以末行诗看,其自然节奏形式是“和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作为诗的节奏形式则适宜是“和/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这便是把两个节拍群分解成了四个音顿。这样更能体现内容所要求的精细刻画,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西语诗节奏的形成,往往也是将语言的自然节奏单位分解、组合为更小的节奏单位———音步或者音段。例如华兹华斯枟孤独的收割者枠第三节首四行的自然节奏形式大约如下(符号“-”表示节拍群中的重音,“^”表示节拍群后的顿歇,“/”表示节拍群之间的界线):

Will no one tēll me^/wh焙t she sings^?

Perh焙ps,^/the plaīntive numbers flow^

Forōld,^/unh焙ppy,^/f焙r唱off things,^

And b焙ttls ^/lōng ago.^

诗行的节拍群( rhythmical group)就主要由重音同时也由顿歇划分出来。那重音是句重音( centence accent) ,读时要在原词重音上加重一点,所以有的诗律论者又称它为强重音( heavy accent )。这四行诗中第一、二、四行各含两个节拍群,第三行含三个节拍群。

现在看这四行诗的格律节奏形式:

Wǐll nō/ǒne tēll/mě ^wh焙t/shě sīngs?^

Pěrh焙ps, ^/thě pl焙in/tǐve nūm/běrs flōw ^

Fǒrōld,^/ǔnh焙p/pyˇ,^f焙r唱/ǒff thīngs,^

橀nd b焙t/tlěs^lōng/奔gō.^

诗行是抑扬格形式,前三行每行含四个音步,最后一行含三个音步。这些音步,便是在对上述节拍群(“pe rhaps”等三个双音的节拍群除外)进行分解并加以一定的组合而构成的。姑看第一行:有的音步是通过对节拍群的分解而产生的;有的则是先通过对不同节拍群的分解,然后再组合而成的,如第三音步。英语诗歌中这种分解并组合的情况比汉语诗歌普遍得多,因为它的音步只讲求有一定形式的重轻音,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其后是否有顿歇。分解、组合的结果是诗行中的重音增多了(其中原为句重音的重音读得最重),但顿歇并不增加,因为音步只是由一定的重轻音形式划分出来的,而不是由顿歇划分出来的。

同类推荐
  • 在俯瞰中放松

    在俯瞰中放松

    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作者曾颖的小小说大多涉及民工、下岗工人和城乡贫困无助的弱势人群,他用自己的笔,逆主流而动,为小人物树碑立传,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本书是作者几年时间借宿民工村,走访民工子弟学校和在火车站大厅里与回乡的民工们同吃同睡同喜同悲的产物。记录着当下时代转型期中各色人等的悲伤和希望,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用作者本人的话说:之所以要写他们,其一是身边太多这样的人和事充斥于我的眼睛和心灵:其二则是有一种较劲的心态——在这个普遍肥处添膘的社会中,文学不断地远离那些苦难的最需要关注的人群,而把目光投向鸳鸯枕上起波浪式的粉红生活,弱势人群却越来越不被主流文化和传媒关注。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一年之痒

    一年之痒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戴明贤集(第六卷):九疑烟尘

    本书收历史题材小说短篇六篇、中篇一部、长篇一部。讲述了吴汉槎、狄仁杰、秦桧、杜衍、欧阳修、米芾、龚自珍、军营歌伎严蕊、唐仲友、何腾蛟等的故事。作者有着独特的文化视角,认为过度使用小说创作的虚构权,会削弱阅读的信任感。因此本书稿中的大小故事情节,均有出处,其史料来源包括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等等。作者认为野史笔记中的记载,往往更接近真实,合乎情理。书稿诸多故事中只有一个虚构人物,即何腾蛟的随身护卫何七。本书保持着一种慢速、朴拙的手工感,写人、叙事、状物,针脚绵密细致,回味悠长。文学家擅长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等,也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变得亲切感人,活生生立在纸上。
  • 解放南京(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南京(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南京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热门推荐
  • 台湾念真情

    台湾念真情

    吴念真细述人间邂逅的“台湾笔记”,《这些人,那些事》后感动再袭故事中的主角都各有各的困顿和难处,一如吴念真电影作品《恋恋风尘》和文学作品《这些人,那些事》中的主角们,但他们也有他们的生命哲学和尊严,渺小但自得其乐,都有值得骄傲的东西来支撑,所有这些,都会给读者安心的力量。《台湾念真情》中记录的小人物故事,印证了“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说法,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淳朴的民风,能唤起人们对民族美德的回忆和向往。吴念真总在书中提起的“寻找台湾生命力来源”,也是指一个民族去追忆它曾经美好,现在已经失去的精神生命力。《台湾念真情》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台湾最质朴的平民百姓。
  • 高坡异纂

    高坡异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凌天剑神

    凌天剑神

    (QQ阅读一组作品)武林第一天才凌尘,因宗门遭逢大变而修为尽废,武功全失。在命悬一线之际,凌尘偶得武林神功《凌天剑经》,废脉重修,从此通剑道,凝剑心,悟剑意,终成一代剑神!已有长篇完本作品《剑之帝皇》、《天界至尊》,人品有保证!本书书友群:368076179
  • 情动一瞬间

    情动一瞬间

    踏出孤儿院那一刻,千羽就想去大城市。可来到大城市,她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美好,直到那一天……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让她回到了古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各章略依时序讨论:由晚清京师大学堂《章程》与现代“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以至与“文学史”草创期书写的关系开始,到“五四”前后胡适以“白话文学运动”建构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观,再到40年代林庚以“诗心”唤起“惊异”的《中国文学史》,转到由中原南迁的柳存仁和司马长风在50年代及70年代香港进行的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史书写,最后以两种“进行中”的书写活动为对象,看“中国文学史”要添加“香港文学”部分时,或者“香港文学”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所要应付的各种书写问题。
  • 褚氏遗书

    褚氏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今宵月儿圆

    今宵月儿圆

    刘殿学的小小说取材日常生活题材,善于提炼,通过各种生活细节,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幽默、智慧处处可见,单篇不长,以一种轻松而又调侃的笔墨,勾勒出纷杂错乱的芸芸众生,让读者在笑声中去分析,去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 南窗一梦春入画

    南窗一梦春入画

    穿越?而且还是个七岁黄毛丫头身上?没劲,天天吃喝玩乐像变个人似的,开心到飞起!可是已经玩了七八年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最起码告诉我怎么回到属于我的世界吧!突然父亲大人说我有婚约?还是个将军?满心期待他归来能带给我乐趣,不曾想他竟然带回西域女子要娶她为妻?作为新时代女性我怎么能容忍三妻四妾?坚决不同意,不是你休我,是我要休了你!
  •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般若心经略疏连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紫月银狐

    紫月银狐

    神魔自古势不两立,却逃不开宿命的安排……妖界至尊银狐王vs女娲后人洛月,不该交错的两人被宿命牵扯,身世的颠覆、情仇的跌宕、介于女娲魔族间的左右为难。从踏出苗疆的第一刻起,她的宿命便开始悄然转变,亲情、友情、爱情,是否愿意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她而停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