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样本描述法。指在预先选好的情境中对特定的对象,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连续的观察并记录的方法。
(2)时间样本法。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预先选定的行为。
(3)事件取样法。指以某一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为观察对象,要求观察者深入到儿童的生活或游戏场所中等到事件的发生并对事件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加以记录。
(4)特质评定法。观察者事先准备好关于人格特质的评定量表,并根据观察所得的行为特征,对被试进行等级评定。
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计划
观察前必须要明确目的,并制订好观察计划,其中包括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等。在观察前观察者一定要做好准备,即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题目确定观察的任务和记录要求。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在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我们可以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不同,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于行动中,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此必须详细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
4.观察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另外,由于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评定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观察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由于被研究者处于自然状态,因此其心理活动和表现比较自然真实,有利于研究者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但也正因为强调让儿童处于日常的自然状态,故无法控制刺激变量,使得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观察者可能得不到所需要的资料。因此,可以辅之以实验法、谈话法等。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学前儿童心理学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试验法
实验室试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心理学家们为了研究婴儿的某种心理想象,设计了特殊的装置,如为了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等。
实验室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能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重复进行。不足之处在于实验室条件本身往往使学前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而且也难以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实验室实验法应注意: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儿童进入实验室时给予一定的熟悉环境的实践;实验室实验通过游戏活动、日常活动进行;指导语要简明扼要;要准确记录等。
2.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正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的方法。如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求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讲述相同的图片,以分析各年龄幼儿注意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
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儿童的心理活动比较自然,又可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不足在于: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试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而言,自然实验法中对条件的控制不如实验室实验法那么严格。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来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目的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确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标准比”过程,制订固定的测验题目、测验程度、用具和计分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示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国际上已有一些较好的婴幼儿发展测验量表,如格赛尔成熟量表(1938),贝利婴儿发展量表(1969),韦克斯勒学前和小学智力量表(1967)等。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但测验法也有严重缺陷。如: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也就是说测验法无法反映儿童思考的过程或方式;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用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儿童等,另外,由于年幼儿童心理活动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都难以作为最终评定的依据。因此,对测验法的争议较大。测验法和儿童心理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能作为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学前儿童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测验中要善于取得婴幼儿合作,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四)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根据对访谈内容和过程的控制程度可以将访谈法分为结构性访谈法和非结构性访谈法。
结构性访谈法要求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必须依照一定的次序回答相同的问题。这种标准化或结构性格式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研究对象接受相同的情境刺激,这样才能对他们的不同反应加以比较。非结构性访谈指实现不制定标准程序或问题,由访问者与研究对象就某些问题进行自由交谈,被访者可随便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可获得一些研究者未曾料到的现象,但不适于检验理论和假设。
访谈法的优点是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研究有更大的自由度,可追问或重复。缺点在于不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为他们不一定了解访谈者话语的意思,以及不能真实地表达。
(五)问卷法
问卷法与访谈法相似,只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做答。
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如“你喜欢上幼儿园吗?”。封闭式问卷则是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选择的答案全部呈现在问卷里,被试不可随意回答。由于规定了问题和答案,封闭式问卷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问卷编制难度大,缺乏灵活性。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问卷法只适用于书面表达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被试,不适合学前儿童。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六)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点,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
第五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而生理发展的程序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知识经验有关,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典型特点,但并不是说该年龄段中的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代表该年龄段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并不代表个别差异。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指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然而由于儿童所处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也有一定的变化,有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儿童的智龄比60年代普遍提前了6个月,而当代儿童在心理上较30年前的儿童早熟2年。同时,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相对的、统一的。
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这种行为和表现所造成的冲突甚至影响或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所以被称为危机期。
转折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而危机期则是非必然的。如两三岁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什么都要自己来,这时的儿童行为必然会出现与环境的冲突,如果成人能意识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表现,对儿童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支持、疏导,转折期就不会转化为危机期。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著名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发现小动物对它刚出生时看到的活动对象视为依恋对象。而错过了这个时期,依恋就不会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印度曾有一个被狼哺育长大的孩子卡玛拉,在7岁后才获救回到人类社会,开始学习人类的语言,但始终不能学会说话。
儿童心理发展的许多方面,在错过特定时机后,并非不能弥补,因此,有心理学家提出“敏感期”或“最佳期”更为恰当。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与关键期的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三)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对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突出贡献。它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它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因此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乳儿期)
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初生到满月(0—1个月)
(1)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刚出生的婴儿有很多本能反应: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达尔文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巴布金反射。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5个脚趾形成扇形。
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