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工作人员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人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
周恩来虽然身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但他却从不搞任何特权,不为自己谋任何私利,凡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周恩来这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不仅深深地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也打动了国际人士。在他去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为他降半旗致哀。对此,一些国家驻联合国代表提出质疑。有一个国家的大使问:“我们国家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不降旗,却为一个国家第二首脑人物下半旗?这是谁的决定?”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很从容地说:“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根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在外国银行里却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整个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却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那么在他去世之日,联合国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陈毅同志曾经感叹地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同志常用“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训鞭策自己,从来不搞特权。他为自己“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批条子,数年中极少破例。
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如果自己首先违规操作,带头以身试法,那只会上梁不正下梁歪,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公务员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自己的身边人,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正人必先正己
在工作上有很强的号召力,在一个单位能形成一种向心力,说话有人听,挥手有人上,令行禁止,一呼百应;对人有一种吸引力;被领导者愿意主动接近你,亲近你,信任你,愉快地在你的领导下做事,并能向你倾诉衷肠;同时,对群众有一种影响力,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动,干部和群众能团结在你的周围,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这种状况大概是每个领导干部梦寐以求的,可是这种号召力、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集体向心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是领导者要有威信。
一个领导者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威信的高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然而,威信既不能向上级要,又不能靠别人吹,必须由自己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去赢得。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提升自己威信必不可少的环节。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做遵守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做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的模范,做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模范。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比普通公务员做得更好一些,要求更严格一些。
曹操当年在军中能享有较高的威望,大小将校都乐于为他卖命,对他唯命是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从自己做起,以此使将士心服口服。在寿春城大战袁术后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曹操班师回朝时,路经一带麦田,曹操传令大小将校,不得践踏麦禾,违者处斩。事也奇巧,曹操的坐骑受惊乱跑,踩坏了大片麦田。事情发生后,曹操不愿践踏自己制定的法纪,便找来行军主簿,要他依法处治自己。主簿不敢。曹操深明大义,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于是抽剑就要自刎。众人再三劝说后,曹操于是采取了个折衷的办法——割发代首。三军见此,哪个还敢拿鸡蛋去碰石头?这样看来,先作出样子对领导者树立威信,取得成绩十分重要。
解放以后,刘伯承担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在一次全院大规模战术演习中,他担任总指挥。演习过程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指挥员向刘伯承请示;“院长,演习是不是可以暂时停止?”刘伯承坚定地回答:“演习就是打仗,打仗还能挑天气吗?”于是,演习按原计划进行。
看着刘伯承站在风雨中继续指挥演习,大家都很担心60多岁的他经不住雨淋。指挥部的同志劝他暂时避避雨,被他拒绝了。一位同志把一顶草帽戴在他的头上,又被他拒绝了。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带兵的,要以身作则,带头信守军规,不然谁会相信你讲的那一套。”就这样,他一直在风雨中站着……
学员们见刘伯承挺立雨中,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术演练得比以往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使人民信服、组织信任,就应当处处起表率作用: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应该处处走在前面,干在前面,主动克服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自己做起,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使良好的社会风尚得以保持和发扬。
俗话说:“己不正,何以正人。”领导者以身作则,为政清廉,首要就是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否则混同于普通群众,就当不了群众的带头人。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部属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在团队中,领导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支有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优秀团队,必然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能力的大小,素质的高低,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整个团队的价值取向、工作氛围以及发展状况。有什么样的领导,就能带领出什么样的队伍。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模范带头,争当表率。
慎始慎终,小节小事不可小瞧
我们经常听到“善始善终”一词,意思是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二十多年前,某单位组织马拉松活动,当活动的组织人员请某位领导为马拉松活动题词,领导思绪良久,提笔写道:“跑到终点就是胜利。”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能够坚持跑完全程实属不易,所以说,能善始善终地跑到终点就是胜利。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呢?这个诀窍便是“慎始慎终”!因为唯有“慎始”才有可能有“善始”,唯有“慎终”才能“善终”。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与其谨慎程度成正比。《管子》中说:“其所谨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者大,则其所立亦大。”谨慎是成大事之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人生之路,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诸葛亮一生十分谨慎,谨言慎行、慎始慎终,这使得他能够从各种危机中从容度过,成为一代圣贤。
洁身自好,永远守住第一道防线
慎始就是一开始就慎重的意思。我们身边的许多不得善终的事情也大多是因为没有做到一开始就慎重而造成的必然结果。比如贪官便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做到“慎始”,所以最终必然是落马而不得“善终”;比如腐败便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做到“慎始”,所以最终必然是堕落而不得“善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善始之用也。魏征有言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凡君子欲展鸿图之志者,必求善终,亦不忘善始。盖若无善始,纵有善终,亦有憾于始也。直如属文之时,若无凤头,徒有猪肚、豹尾,亦难尽善也。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古代有位官员乘轿进城遇雨,看到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只挑干净的路面走,“择地而行”,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了。他把这件事讲给另一个官员听,另一个官员很受震动,表示“终身不敢忘”。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善终,必须慎始;要想清正廉洁,永葆本色,就必须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防微杜渐,慎初,这样才能有威望,才能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洁身自好,是对每一个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上的第一节课。在陶行知先生现存的将近千首诗歌中有两首著名的廉政诗。第一首廉政诗《一文钱》:“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珍惜公家的每一分钱。陶先生既有言教,更有身教。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带头外出募捐,并宣布一条纪律:募捐来的钱全部归公,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得借故挪用分文。陶先生在给帅昌书的信中说:“保育会送下支票计2176元4角,请加盖校章托美丰代收。此款立独立会计,另辟账户,依来文分别开支,不得挪用。”
为了方便募捐,陶行知特意为自己制作了一件“工作服”:上衣上缝了两个口袋。一只袋放公款,一只袋放私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他幽默地说:“公私之间应当划条鸿沟,不使它有毫厘的交通。公账混入私账,就是混账。公民不但自己不混账,并且反对一切混账的人。”有一次他去募捐,在归途搭车时,由于太拥挤,他忽然感到一个口袋被人动了一下,用手一摸,不好!钱被偷了。他急得满头大汗,摸摸另一个口袋,他乐了,公款还在。自己的私款一分也没有了,尽管疲惫不堪,他仍坚持从十几里外步行回校。按常人的思维,陶先生完全可以先把募捐来的钱拿出来垫用,回到学校后再补上,无人知晓,再说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募捐到多少钱,可陶先生就是这样公私分明。
两个衣兜的故事彰显了陶行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自身廉洁是公务员从政、做人的第一底线。只有自身廉洁,才能理直气壮地抵制诱惑,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慎始就是要管住“第一次”。“第一次”,是从道德到不道德、从守纪到违纪的质的变化。大多被查处的腐败分子都有这样的经历:起初有人行贿,他们都经历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曾经反感、拒绝、徘徊,但最终没能“封其心眼,断其诱惑”,冲破了第一道“防线”,用“下不为例”的自欺欺人心理伸手拿第一笔钱。很多人都是在“第一次”后胆子越来越大,从收一点小钱到收大钱,第一次收三五百,下一次就可能收三五万。岂知因为侥幸而把心里的洪水猛兽放出来,一路堕落下去,回头后悔时已陷入太深,不可自拔。从接受别人送钱到主动索要巨额贿赂的,走的都是这条路。所以,要守住第一道防线。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坚守底线,如果第一道“防线”被冲破,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被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所以,抵制贪污腐败千万不可有“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在利益和诱惑面前,要高度警惕,保持十二分的清醒。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意思是说,君子要谨慎地走好“第一步”,倘若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人生就在关键的几步,成也几步,败也几步,一步不慎失之千里”是腐败分子的忏悔录。
所以,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公务员,必须时刻做到谨行慎思,对法律和权力心存敬畏之心,封杀自己的私欲和贪念,洁身自好,慎始慎初。这样,你才能廉洁从政,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踏实、心安、坦坦荡荡。
北京检察院调研显示,腐败案贪污居首,腐败干部年轻化。“58岁现象”曾是贪腐案件的一大特点,单位的领导在即将卸甲归田之前大捞一笔以致“晚节不保”。而在西城检察院的统计中,贪腐干部明显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犯罪嫌疑人主要集中在30岁至60岁之间,其中年龄在41岁至50岁之间的最多,占总人数的近40%。检察官认为,这个年龄,大多已是事业有成,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有了一些实权,诱惑力增大;从主观上看,理想信念淡化,不满足现有的条件,追求物质享受。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有鉴于此,对于已取得相当的权力、成果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们”,特别是步入官场上的人员来说,就应该加强自律、警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时刻提防“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