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怎样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呢?在这些非同寻常的事迹中,我们能找到答案的蛛丝马迹,那就是他年仅3岁时便知道自己想做个音乐家。他出身音乐世家,与许多孩子一样,希望追随父亲的脚步,但他从未突然改变努力的方向。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绝不浪费一丝一毫的精力。他9岁时创作的奏鸣曲已经与那些经验丰富的音乐家的作品一样优秀了。
20岁那年,他创作了几部大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女人皆如此》——每一部都是他在几个月内进行高强度创作的结晶。他辞世的年纪正是许多人刚刚发现自己身上成熟的力量的时候——然而在他生前身后都没有任何音乐家能够超越他。(官方数字表明他的作品一共626部,其中包括22部歌剧!)
如果你如莫扎特一样,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你取得成功的战斗已经赢了一半。你就不会浪费宝贵的光阴。你的雄心壮志会像一支瞄准的箭一样,干脆利落地飞向靶心。正如奥维塔·卡尔普·霍比所说:“选择一个最高理想能给人的一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因此,在你开始学习“专注”或“集中精力”之前,必须确定自己将要专注什么。是财富、是名望、是社会地位?如果你渴望金钱,那么应该投身于哪一个领域?你的选择必须清晰而明确;如果你一年换一个目标,你的命运将会永远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硅谷箴言
决定思维高度的并不是我们脑细胞的多少,而在于这些细胞在面临不同问题时能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是否能采取有效的思考模式,并以此来战胜人生中所遇到的所有难题。
10.让目标具体化、可视化
每走一步都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这并不够,应该每一步就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自有价值。
——歌德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是从一般性的角度来说的。说到专注的目标时,我们将它们称作“财富”、“成功”之类的东西。然而,抽象的东西都有一个特性——它们并不是有形实物。
具体地说,一个人不会看见自己的储蓄存折上写着“财富”二字,他看到的只是“500美元”,或是“50000美元”的余额。同样,“成功”也不是有形存在的。但是一个人可能拥有一处15间房的豪宅、一辆新款凯迪拉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000个股份,并且为每一个认识他的人所尊敬。这些就是成功有形的标志。
专注的第一步是使你的目标具体化、可视化。抽象的东西由于它们的性质,缺乏实物存在。模糊不清的目标并不具有多大的强迫性。如果你制定的目标具体而不是抽象,就能更加有效地唤醒你潜意识的力量。一旦你脑子里有一些确定的东西,你就能更加迅速地向目标迈进。
1.一个清晰的目标怎样帮助你
假设你确定自己想买辆新车,然而,不走运的是,你脑子里并不清楚应该买福特、克莱斯勒、庞蒂克还是其他品牌的车。在你看来,每种车都有某些优点和不足。
也许你会花时间阅读报纸和杂志上的汽车广告,或是到汽车经销商的店面看看。当你看到一辆对你颇具吸引力的克莱斯勒时,你会对自己说:“没错,它很漂亮,但庞蒂克(或是福特、雪佛莱)的价格比较便宜。”当你看到一辆引人注目的福特或雪佛莱时,你可能要买下了,然后又因这样的念头打了退堂鼓:“庞蒂克或克莱斯勒更加坚固耐用,而且有这么一辆车脸上也比较风光。我想还是再等等,攒够钱再说。”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缺乏清楚的了解,是世界上大多数优柔寡断和踟蹰不前发生的原因。
相反,一个清晰可见的目标,是对立即行动的一种召唤。假如你确定自己想要一辆新款庞蒂克,也许你仍然没有足够的钱,但你知道自己确实想要。每一次你看到的新款庞蒂克,都是对你目标的一次提醒。它催促着你赶快攒钱,或者找银行贷款,或者更加努力工作以求升职加薪。越清楚自己要什么,就越快得到。
2.具体目标的力量
具体的目标能够唤醒你内心深处的一种更为强烈的反应,这可以通过无数的方法来证实。如果你与大多数人一样,当有人对你说起贫困人口的悲惨处境时,你会伤心地同意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但过后就把事情抛到脑后了。然而,如果你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贫困的小孩,细长的腿,瘦弱的身子,悲哀的眼神,你的内心会深受震动,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伸向钱包了。
3.即时目标法
如果我们想在一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具体而清晰的长期目标是相当重要的。但为了得到一个长期目标,我们首先必须有短期目标。每个大目标都是由许多小目标组成的。当我们完成了这些小目标时,大目标就开始成为现实了。
我们将这一规律称为即时目标法,它是取得一切大成就必须遵循的规律。
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得财富和养老保障金,那么就不要幻想在20或30年后拥有财富,而是计划你想在每年年底希望获得的收入。
不仅如此,你每个星期都存上一些钱,否则你永远都无法实现每一年的储蓄计划。如果你已经决定每年积累一千美元,就应该确定你每个星期必须存下的钱,这样才能在年底攒下那笔钱。一旦你能精确地决定存钱的数目,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存钱并非难事。
如果你的目标是升职加薪,就不要满足于幻想自己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将来的某一天挣到五千美元的年薪。为了使潜意识的力量马上为你效劳,你必须对它抛出诱饵,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也是一样。对自己说:“到今年年底我挣的钱一定比现在多出一千美元。”经常重复这句话。假如你忠实地遵循这条法则,你就会感到惊讶,因为在你工作中提升自我价值的机遇不久就找上门来,或是你的潜意识发现了它,于是你的薪水就会随之上涨了。
硅谷箴言
有些人看上去并没有付出多少努力就获得了成功、权力和财富,而有些人却不断地遭受着挫折和打击,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知道自己的目标,而有的人始终犹豫徘徊,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这些问题并不是光看外在就能解决的,否则外在看来最完美的人就该是最成功的人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
11.成功的秘诀在于“野心”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杰克·凯鲁亚克[7]
是“量出为入”想方设法广辟财源,让自己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量入为出”简朴为怀,调整、抑制自己的需要来适应自己的收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最终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有一位叫巴拉昂的法国年轻人,他出身贫寒,常常衣不蔽体,食不裏腹。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为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巴拉昂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除了明确把他4.6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巴拉昂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问题。
他在遗嘱中说:“我曾是一个穷人,去世时却是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在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现在秘诀就锁在法兰西中央银行我的一个私人保险箱内,保险箱的3把钥匙在我的律师和两位代理人手里。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将能得到我的祝贺。当然,那时我已无法从墓穴中伸出双手为他的睿智祝贺,但是他可以在那只保险箱里荣幸地拿走100万法郎,那就是我给予他的掌声。”
当这份遗嘱在报纸上刊登后,雪片般的信件飞到了报社。有485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大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穷人还能缺什么?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机会,一些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没遇到好时机;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技能,现在能迅速富起来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些人之所以成了穷人,就是因为学无所长。还有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每个党派上台前,都有给失业者大量的许诺,然而上台后真正关心他们的又有几个?另还有一些其他的答案,比如:说穷人最缺少的是漂亮,是皮尔·卡丹外套,是《科西嘉人报》,等等。总之,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在巴拉昂逝世一周年纪念日那天,律师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那只保险箱,在48561封来信中,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中了巴拉昂的秘诀,那就是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即成为富人的野心。在颁奖之日,《科西嘉人报》带着所有的好奇,问年仅9岁的蒂勒,为什么想到是野心,而不是其他的。蒂勒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而随着穷人富人的讨论,童言无忌的9岁小姑娘蒂勒也一夜成名。
其实,不只贫富的秘诀在于野心,成功与否的秘诀也在于野心。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在军事院校就读时曾立誓要做一名卓越的统帅并吞并整个欧洲,由此他的勃勃野心可见一斑。很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很多潜在的成功者之所以玩命地奋斗,都源于野心的动力。野心,促生克难攻坚、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野心,更源源不断地促生成功的大力量和大智慧。
硅谷箴言
痛苦是一把开启潜意识之门的钥匙。当一个人感慨“我真是自作自受、自讨苦吃”时,潜意识里就会出现一个结论:“我再也不会那样做了。”由痛苦而生的自我暗示,往往都会使我们的潜意识得到同步改进。自此,我们的内心原有的愿望就被转向了,取而代之的是不会再引来挫败之痛的新愿望。
注 释
[1].爱·杨格,英国作家。
[2].玛丽·科雷利(1855—1924),英国作家,真名玛丽·麦凯。她创作的小说词藻华丽、多愁善感,很受维多利亚女王的喜爱。
[3].弗朗西斯·杨赫斯本(1863—1942),又被译为“荣赫鹏”,英属印度政府官员,作家、探险家和外交家。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远东和中亚的游历,尤其是他领导的1904年英国入侵中国西藏的战争,以及他关于亚洲和外交政策的著作。荣赫鹏曾任英国驻中国新疆、西藏特派专员,皇家地理学会主席。
[4].埃米尔·库埃(1857—1926),一位法国从业医生,曾在利博尔特博士的启发下,对催眠术发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学习美国的一套函授课程,了解想象力对意志的控制,放弃催眠术,并逐渐创建了自己的暗示与自我暗示方法。
[5].维克托·弗兰克,犹太人,著名心理学家。
[6].乔治·马修·亚当斯(1878—1962),美国一位报纸专栏作家。
[7].杰克·凯鲁亚克,美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