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1300000003

第3章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3)

一粒种子是一个自私的、孤独的自己,当这粒种子结满一树的苹果之后,它就把一个孤独的自己,拓展为了无数热闹、欢乐的自己,尤其重要的是,这粒曾经自私自利的种子不仅拥有了很多果实,延续和拓展了自己,而且还无私地给人类提供了美食。

所以,一粒种子从“小我”开始,最后的目标就是成长为“大我”;一粒种子从自私开始,最终的结局就是无私。相反,倘若这粒种子不去实现自我,一会儿怕别人嘲笑它丑陋,一会儿怕别人指责它自私自利,从而迷失了自己,那么,它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人类也就无法吃上美味的苹果。

每个人都像种子一样渴望成长。种子不会长期埋在泥土里,人也不愿意永远生活在人踩人的层次中,你踩着我,我踩着你。同样,也没有人愿意一直在人比人的层次中煎熬,在攀比和羡慕、嫉妒、恨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人人都想成长,都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大我”,完成自己的使命。

麦家说:“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小我”生活在第一个层次中,所以,只有一条命。这时的人就像居住在一间狭窄的屋子里,关闭了所有的门窗,谢绝一切来往,自私自利地满足着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这样的人没有生命和使命,只剩下性命;这样的人只是在呼吸,没有向上努力去拓展自己。

不过,当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个狭窄屋子中的“小我”就会走出来,主动去体验更丰富、更精彩的人生。这时的人除了性命之外,还渴望获得生命。但遗憾的是,离家出走的这个“小我”很容易迷失在人群中,再也回不去了。他们恐惧而焦虑,抑郁而痛苦,既迷茫又胆怯地望着这个世界。他们忽略心底的声音,放弃自己的意愿,听命于别人的意愿,自己压抑了自己的生命体验,自己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但也有不少人,他们没有迷失在人群中,而是勇往直前,历尽艰辛,最终获得了自我实现,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家园中的“自我”已经不是那个狭窄屋子中的“小我”了。狭窄屋子中的“小我”是孤独自私的,他没有走进人群,没有跨越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满足对尊重的渴求,没有获得太多的生命体验,其心智还不成熟,其心灵还没有经过拓展……而自我实现中的这个“自我”虽然是从“小我”中来的,却经过了拓展和完善。这时的“自我”既获得了物质上的满足,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其心智已经趋于成熟。他们不仅拥有了性命和生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所以,自我实现中的“自我”是一个“大我”。

深埋在泥土下的种子都有开花结果的意愿,同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期盼成为“大我”,这是生命的渴望。实际上,每一个“小我”中都隐藏着一个“大我”,人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努力奋斗,逐步将“小我”扩展成“大我”。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大我”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从“小我”演变拓展而来的。没有性命,何来生命?没有性命和生命,谈何使命?所以,在“小我”迈向“大我”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对“小我”不管不顾,压抑“小我”,也不能局限在“小我”中。我们必须奋力向前,历经磨难,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你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就成全了自己的“大我”。

有一句话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那就是“舍小我,成大我”。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必须在“小我”和“大我”之间进行选择一样。言外之意,这二者彼此矛盾,水火不容。

真实的情况是,“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连:“大我”是一个完善了的“小我”,“小我”是一个还没完善的“大我”,就如同“佛是一个觉醒的人,人是一个还没觉醒的佛”。他们之间的差距就相当于一粒树种与满树果实之间的差距。

苹果树需要种子,才能成长为大树;人需要“小我”,才能成长为“大我”。

活给别人看的人之所以迷失,是因为他们试图通过抛弃“小我”的方式获得“大我”,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的“大我”是空洞的“大我”,是虚伪的“大我”,是装的“大我”,是压抑自己的“大我”。

裸捐,就是抛弃了“小我”。

抛弃“小我”的人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他们是迷茫的,也是痛苦的。试想,你把自己的一切都捐了出去,你自己和你的家庭靠什么生活呢?这就相当于苹果树切断了自己的营养来源,它还能长出苹果吗?

一般来说,抛弃“小我”的人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痛苦和迷茫;一是虚伪和装。

一个没勇气承认自己有私心的人,绝对不是诚实的人。一个有私心的人最后能做出无私的事情,一定是在内心获得了一种超越,就像盛稻和夫那样。这样的人不会在乎别人的目光,也不会活给别人看,而是敢于去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获得一种深刻的幸福。

舍弃“小我”从来就不可能获得“大我”。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结果,常常是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还记得那个舍身为女的父亲吗?他就是一个毫不利己的人。为了让女儿能与刘德华见上一面,他不惜投河自尽,舍弃了“小我”。这种舍弃“小我”的行为能成就他的“大我”吗?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疾病的反应。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美国杰出的心理医生维吉尼亚·萨提亚在《如果你爱我》中这样写道: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

剥削你并不能让我得到滋养

把你碗里的饭倒进我的碗里

看着你拿着空碗去乞讨

并不能让我受到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要

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宣称自我牺牲是伟大的

那是一个古老的谎言

……

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诚实最重要的是要承认自己有私心。实际上,爱自己与爱他人,自私与无私并不是矛盾的,如果你能努力把自己的私心放大,就像那粒苹果种子一样,努力为实现自我价值而活,那么,你就会自动自发地把自己的私心转变成一种无私的行为。

不承认自己有私心,绝对是虚伪的,是一种彻彻底底的“装”。但在这一切私心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私心,是与别人相连的,需要我们通过无私的行为才能实现。比如,“土豪”为了满足自己被尊重的渴求,就需要有人与他做朋友。其实“土豪”之所以愿意无私地请朋友吃饭,为朋友埋单,就是在花钱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前面我们说过,人有五种需求,但要满足后面的三种需求,我们就必须突破“小我”,变得无私。比如,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接纳,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心理。但要获得别人的接纳,我们就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不会接纳你,你希望被别人接纳的私心就无法得到满足。同样,你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就必须去肯定和尊重别人。你怀着自私的心理去寻求别人的肯定,结果却发现只有无私地去肯定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做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尊重一个嘲笑和羞辱自己的人。

“土豪”太自私,一定没有朋友。同样,即使是你崇拜的偶像,只要他嘲笑了你,羞辱了你,你也一定不会再尊重他,再崇拜他。

所以,不管是谁,只要他想满足人生后面的三种需求,让心智达到成熟,让心灵获得超越,并体会到那种深刻而真实的幸福,他都必须采取无私的行为。狄更斯在《圣诞颂歌》里描写了一个“土豪”吝啬鬼,虽然腰缠万贯,却一直无法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能够让别人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美国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克说:“应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条,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就越大。”

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最自私的需求却需要我们用最无私的行为来满足。正因如此,佛教才会强调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是一致的。

人需要别人,更渴望被别人需要

郭冬临演过一个小品,叫《有事您说话》。讲的是,一个人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本事,宁愿半夜裹着军大衣、拿着小马扎,悄悄地帮别人排队买票。实际上,这个小品也反映出了人的一种心理:人需要别人,更渴望被别人需要。

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需要:嗷嗷待哺的婴儿满足了父母的这种渴求;危难时刻的妻子、丈夫、亲戚或朋友等,都可以满足我们对这种感觉的渴望。

为什么人们会渴望被别人需要呢?因为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很是美妙,不仅内心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还能产生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体验。胡雪岩说,他挣钱的目的之一,就是当看到朋友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掏出一张银票说:“拿去花!”那种被需要的感觉真地让他很是满足。

相反,如果别人不需要我们,这就证明自己没有了价值,会因此产生失落而痛苦的感受。我的一位同学最近退休了,深感失落。见面的时候,他说得最多的是自己仍然还有用,还想做点事情。我开玩笑说:“以前你抱怨单位把你当牛马,现在你不当牛马了,怎么反而不习惯了呢?”当然,我很清楚,那是他渴望被需要的本性在起作用。

很多人退休后之所以养猫、养狗,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觉。退休之后,孩子不再需要他们的帮助了,社会也不需要他们了,但猫和狗还需要他们。他们从猫狗的需要中能获得一种满足。但猫和狗的需要毕竟与人的需要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真的很矛盾,当我们在帮助别人,以及对别人付出爱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和不可忽视,感受到了自己的尊贵。这就是自尊。因为别人需要我们,所以我们很重要,很尊贵。不难看出,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满足和幸福,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还能够让我们获得深刻的自尊。换而言之,通过帮助别人,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帮助别人是手段和过程,最终目的是满足自己被别人需要的渴望,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帮助别人而迷失了自己,从而忘记了帮助别人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自己。如果我们忘却了这个最终的目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抱怨、悔恨和愤怒之中。然而,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一味地爱别人,却忘记了爱自己;一味地帮助别人,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行为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要么陷入痛苦之中,要么陷入虚伪之中。正如维吉尼亚·萨提亚所说:

自我牺牲里没有滋养

有的是期待、压力和负担

……

它制造了内疚、怨恨,甚至仇恨

……

爱自己不是自私

牺牲自己并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

我觉得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人就很好,他们去帮助别人,却没有忘记帮助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他们清楚哪些人应该得到帮助,哪些人不应该得到帮助,如果帮助他人会让对方变得懒惰和贪婪,那么,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他们也拒绝伸出援手。

巴菲特说,给孩子们留下钱,是要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无所事事。他号召富人捐出一半的家产,其实很有智慧。捐出一半,是为了满足自己被社会需要的感觉,留下一半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只有需要和被需要的感觉都满足了,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符合人性的。守财奴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没有满足自己内心被需要的感觉。裸捐也不符合人性,因为他们剥夺了自己的需要。所以,不管裸捐的行为最初多么轰轰烈烈,最终都会以一场闹剧而收场。

佛教中有“自渡”和“渡人”的说法。“自渡”出于自私的心理;“渡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佛教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将“自渡”与“渡人”、自私与无私统一了起来。

如果我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告诉你,他又是一个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再告诉你,佛陀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你信不信?

实际上,佛教一直在宣扬,从根本上来讲,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利他主义是一致的。例如,佛陀最初寻求佛法的动力来自于“自渡”。佛陀在皇宫里,虽然享受着荣华富贵,却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痛苦,于是便想寻求解脱之道。这时,他的动机是“自渡”,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这一动机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后来,他却在菩提树下发现:要想“自渡”必须“渡人”;要想“渡人”则必须“自渡”。“自渡”,是一种最自私的行为,“渡人”又是一种最无私的行为。为了自渡而去渡人,所以,他是一个最自私又最无私的人。

在《楞严经》中,佛陀很明确地提出:“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意思是说,自渡之后,自己觉悟了,修行达到圆满的境界,才可以去帮助别人,这就是现在的佛。在《金刚经》中又说,一个人要想自渡,就必须在内心深处许下诺言,这个诺言就是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即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意思是,要想“自渡”就必须怀有“渡人”之心。

同类推荐
  • 做人要小心

    做人要小心

    在本书中,我们尽全力为你提供那些应该加倍小心,而又常被忽略的“小心”故事,在细致的评析和点拨中,深入浅出地为你展示一个新的世界。
  • 北大周末智慧课

    北大周末智慧课

    关于爱与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谁也说不清,爱里含着恨,恨中又有爱,爱恨交织,爱与恨是一对冤家。没有绝对的爱与恨;也没有无缘由的爱与恨。在人生的长河里,爱与恨各是两个支流,沿着哪条河流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也只是能让人明白一些道理,无法让你明白爱与恨的真谛,智者也只是能给你一些经验,也无法教你判断爱与恨的是非。爱了,恨了。快意人生,敢爱敢恨,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长河中迷失自己。爱与恨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
  • 10天打造强大内心

    10天打造强大内心

    一个人的内心像一个气球,内心强大的人伸缩的范围就大,内心弱小的人伸缩的范围就小。对于同样的坎坷,内心强大者比内心弱小者更能从容淡定地去面对和处理。《10天打造强大内心》从对人内心的分析、内心强大与弱小的不同表现、内心强大的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指导读者塑造强大的内心。具备强大内心的人,脚下即使不是坦途,步子也一样坚定!
  •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

    如果你想成为富人,便要研究富人,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富人的原因,因此你需要放眼看天下的富人,去获悉他们成功致富的秘密。《富人的理财习惯大全集》一书集结了众多富人的理财宝典,以理论结合实例的方式诠释理财的妙处,全面解析富人由穷到富或者由富到更富的秘密。
  • 在迷茫的时候做个明白人

    在迷茫的时候做个明白人

    想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和更多的财富,只有先了解、摸清楚自己更加擅长什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时刻保持清醒,就能在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里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正视自己,不要相信别人说你适合什么,别人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永远不能明白你到底擅长什么领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定位、主观的发挥、自我的实现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思索。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地定位自己,并在此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从容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说唐

    说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级公子在都市

    神级公子在都市

    李长林是大秦帝国年代国师徐福的弟子,万里长城、阿房宫的首席设计师。他奉师命前往未来击杀太阳国日照大神,期间却因为王翦的突然出现而在穿越中发生变故,导致肉身被毁,从而穿越到因意外身死的现代人李长林身上。由此,警花成了他的护草使者,千金女成了他的财务总管,女总裁成了他的投资顾问。而他的未婚妻,竟是……
  • 鼎立之地依旧为尊

    鼎立之地依旧为尊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的长河中坠落了,但是留下很多千古谜团,最大的莫过于秦始皇陵,皇陵表明了他要称霸鬼界的决心,虽然他通过一定手段成功转生了,但是称霸的野心却没有消失。
  •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王二三却站在母牛屁股后面,用力揭起牛尾巴使劲,嘴里念叨着:一二三!一二三!老牛丹丹便秘了一周了,王二三小心地给牛屁股眼塞开塞露。牛终于拉了,拉了王二三一手,溅了一脸的牛粪。王二三出了一身臭汗,看着草坡上一大堆拉下的花儿一样的牛粪,乐得像一块牛粪。丹丹终于很舒坦地低哞了一声,继续低头吃草,王二三这才放心地拍了拍牛背,蹲在草丛里胡乱擦了擦手,盯着草丛里的一块大蛋糕,那块大蛋糕似乎被王二三盯得有些脸红了。
  • 正能量口才

    正能量口才

    口才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而好口才就是那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本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有趣事例和精炼的要点通俗易懂地向你介绍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理论与故事相结合,让你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中就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广大读者掌握及提高说话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本书,让你在在短时间内成为生活、交际、职场、情感、演讲等方面的说话高手。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 大汉天机之墨子密码

    大汉天机之墨子密码

    汉元朔年间,武帝刘彻在全力抗击匈奴的同时,对地方游侠豪情也展开了打击。元朔六年秋,朝廷官员接连遇刺,案情诡异。刺客青芒坠崖失忆,在惊险的逃亡过程中邂逅墨者郦诺,并在墨家行刺丞相公孙弘时将其救下,阴差阳错成了丞相门尉,随后又借职务之便巧妙营救了被困的郦诺,从而无意中卷入朝廷与墨家之争,同时与郦诺开始了一段相爱相杀的虐恋。公孙弘等人怀疑青芒,针对他的身份接连发难。青芒不仅没能查清自己的身份,反而遇到了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谜团,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拥有多重身份,似乎与朝廷、匈奴、墨者、诸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内心尚未崩坏的地方

    内心尚未崩坏的地方

    新锐作家小野酱全新励志散文集,记录成长,也回顾以往。小野酱,超有个性的走南闯北的元气少女,曾经燃爆二次元的软萌妹子,是口条犀利的国际高级培训师,也是外企掌管江浙沪皖的主管,现在的创投精英偶尔客串大学生导师。当过跆拳道社社长,动漫社社长,到成为国际注册高级培训师,语不惊人死不休,幽默以及蛮不在乎,让她收获了大量的读者。本书记录她从业开始,到成为创投精英和大学生的创业导师的心路历程,几十个小故事,看得见的戏谑,悟得到的深刻。袁岳、江南春、臧鸿飞、都市放牛执意推荐,创投界女文青爱掰扯女文青小野酱,捧着内心尚未崩坏的地方,踩着仙气而来!愿你读懂她的彪悍,也读懂她的温柔,不裹挟,不将就,不惧未来!
  • 网游之慢慢情歌

    网游之慢慢情歌

    一个是智商为负数的秀秀,一个是情商为负数的天策。当智商负数遇到情商负数,会不会负负得正呢?
  • 佛说腹中女听经

    佛说腹中女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