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7400000005

第5章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4)

假若不留意这个细节,这个女子看上去是很可人的,她不仅漂亮,而且非常会说话,能力也非常强。然而,尽管她看上去会很用心地对待你,但你总感觉她有一些说不出的东西会时不时刺痛你一下,这些说不出的东西,应该正是来自被她压抑的“内在的自卑的小女孩”。

我当时想,她指出小女孩脸上的雀斑,并非有意的,而更可能是源自“内在的自卑的小女孩”的投射。

那个小女孩被这个投射给击中了,她认同了这个投射,于是很受伤。如果她能多一只心灵之眼,审视一下这个女子的内在关系,她会明白,这个投射首先反映的是这个女子内心的问题。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想必她能在相当的程度上避免自己受伤,而且还可能对她生出一些同情,知道她是因为自己内心不够和谐才忍不住这样做的。

多一只心灵之眼,可以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从一个伤害性的关系中脱身而出。同样,我们在认识自己时,也应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

譬如,这个女子,假若她能有这样一只心灵之眼,能审视一下她自己的内在关系,她就能懂得,自己忍不住指出那个小女孩脸上的雀斑,其实反映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雀斑”。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读完《爱是一种选择》,我感觉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铺在自己面前,只要勇敢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幸福和快乐的彼岸。但同时,这种美好的愿景,却隐隐让我产生了一丝恐惧:假若我的主要问题‘拖累症’得到缓解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太难想象了,有种我不再是我的感觉。”

“现在,因为拖累症,我的确有点痛苦,但这种痛苦我习惯了,并不至于忍受不了。那条阳光大道是有点诱人,但我真的在想,就这样好了,不变好了,拖累症固然累人,但我还能够忍受。”

这是一个朋友的来信。她是一个敏感而感性的女孩,《爱是一种选择》这本书极大地触动了她的内心,让她明白了自己的一个主要问题——拖累症。这本书还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详尽的方法,于是她好像看到了一条阳光大道,看到了通向幸福快乐人生的可能性。然而,这种可能性却让她产生了恐惧心理,她抗拒这本书给她的启示,她本能上想停留在原地,宁愿忍受,也不想改变。

为什么?

她的来信中也给出了答案——“这种痛苦我习惯了”。

积习难改,她也并不例外。不过,在我看来,所谓积习难改,并不仅仅是因为惰性,更深层的原因是控制感。习惯意味着,我们看见开头,就可以隐隐看到结尾。不管结尾是好是坏,只要能预见到就好。

其实,我们最惧怕的,并非痛苦,而是无法预测的痛苦。假若痛苦能被我们预见到,那么,从心理上而言,这种预料中的痛苦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了。甚至,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能力,我们常常会主动推动事情向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预见到了幸福和快乐,你就会把事情向幸福和快乐的方向推动;如果你预见到了不幸和悲哀,你就会把事情向不幸和悲哀的方向推动。

所以说,尽管我们很容易归罪于人,但其实我们人生的结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主动推动的结果。

一天,临近傍晚,我独自走在广州的滨江路上。这是快乐的一天,有几件事很中自己心意。因这种愉悦的心情,一切景色看上去都那么宜人。

突然,我看到一条货船从珠江上缓缓滑过,货船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非常刺眼。看到这幅景象,我不由悲从中来,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这句话从脑子里蹦出后,我吓了一大跳:仅仅一条船带来的污染,居然就可以令我很自然地下这么大的一个无比悲观的结论。

那一段时间,正在思考自动思维的事。所谓自动思维,即指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后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句子。这样的句子,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如果细细地追下去,就可以揪出潜意识中的一些隐秘。

我这句话,自然是一个自动思维,而它,也的确反映了我的潜意识中有太多悲观消极的成分。因为积攒了太多这些悲观的东西,我的心中其实早有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这样一个预言,令我更容易关注消极和悲观的东西。

譬如,就在此时此刻,我有很多信息可以关注,而这一天又有不少可以令我快乐的信息。然而,固然我注意到了那些阳光的信息,但并未引起我很深的共鸣。相反,那条货船留下的一条油污带,却引起了我如此强烈的共鸣,并下了那么大的一个结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些快乐的信息,不符合我潜意识中那个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而那条油污带,则符合了我这个预言。

反省的时候,我清晰地察觉到:当下那样一个大结论时,我一方面感到很悲哀,另一方面隐隐有一丝轻微的得意。

这种得意仿佛在说:看,我多聪明,我多有智慧,我早预料到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瞧,现在不就证实了我的预见能力吗?

从理性上讲,由一条油污带推出“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自然不成立。然而,我们的心灵,恰恰就是非理性的,我们都是通过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尤其是童年时的人生经验——推出一些大结论,并将这些大结论延伸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会固守这些大结论,如果我们发现,事情的发展偏离了这个大结论的方向,那么我们会努力将事情重新拉回到自己这个方向上来。

这些大结论,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是,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积极乐观的,那么我们就会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时,努力将事情拉向积极乐观的方向。相反,如果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悲观消极的,我们就很可能会在遇到阳光和快乐时,有意无意地将事情拉向悲观消极的方向。由此,人生很容易成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童年拥有幸福和快乐,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幸福和快乐;童年遭遇了不幸和悲伤,以后就会不断地重复不幸和悲伤。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种强迫性重复中,我们并非被动参与,相反,我们是主动推动了它的发展。

这就是我所写的心灵成长的第五个定律。

主动伤害自己,就不怕被伤害了

童年幸福,长大后就不断重复幸福,这一点容易理解。然而,为何童年痛苦,长大后就不断重复痛苦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主动制造的痛苦,比突如其来的痛苦,疼的程度更低一些,于是更容易承受。

16岁的姜,是一个漂亮的高一女生。然而,她夏天不敢穿短袖上衣。原来,她的胳膊上留下了很多伤痕,穿短袖上衣会暴露它们。

这些伤痕是怎样来的呢?是她自己用铅笔刀割的。特别伤心的时候,特别麻木的时候,甚至特别开心的时候,她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忍不住想割自己的胳膊,尤其是手腕处。

她并非想自杀,她只是想把自己弄疼一些。她说:“肉体上的疼,比心理上的痛苦更容易忍受。”所以,她会在特别伤心的时候,譬如和男友闹矛盾时,选择割伤自己的手腕,这样一来,肉体上的疼痛就替代了心理上的痛苦,变得更容易忍受了。麻木时,她也会割伤自己,是因为肉体上的疼痛,仿佛可以刺激她,令她感觉到自己还是活着的。

这两种情形都比较容易理解。然而,为什么特别快乐的时候,她也会去割伤自己呢?

譬如,最近一次割伤自己,是因为她发现,高中的班主任对她特别好,就像一个温暖的妈妈一样。这种发现,令她有点受宠若惊,然后,她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于是割伤了自己的胳膊。看到鲜血流出来,切实地感受到了伤口处的疼痛,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也好受多了。

在咨询室中,心理医生对姜做了一些让其放松的工作后,让姜重新细细讲述这次事情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讲述她内心的一些对话、一些体验。

她讲道,当发现班主任特别喜欢她时,她受宠若惊,一方面是难以置信的欣喜,另一方面却是一种隐隐的惶恐。

“什么样的惶恐?”心理医生问她。

“我……我担心她一转身就对我不好,就不要我了。”姜回答说。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流了下来。

这就是她在特别快乐时,也想自伤的答案。她所说的快乐,都是被一些重要的人的爱与认可所带来的快乐,譬如与男友、老师或知己。她无比渴望被人爱,但一旦真得到了爱,她立即就会担心被抛弃。并且,她知道被抛弃的感觉是多么可怕,而最可怕的就是突然袭击式的被拋弃,对方不说理由,忽然就变脸了,就远离了她。

这种不可预见的被拋弃,带来的痛苦太大了。为了减少这种心理疼痛,她会先弄疼自己。这样一来,等被抛弃的事情再次发生时,她的难过程度就会相对轻很多。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我先弄疼自己,就是告诉自己,我知道别人的爱与认可,是不可靠的,而抛弃早晚会到来。

这是经典的悲剧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姜之所以形成这么糟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与她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她只有几个月大时,就被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当父母想念她时,就把她接回城里住一段时间,忙了,就再把她送回乡下。

她7岁时,因为要上学,于是又回到城里和父母住在一起。有3年时间,她与父母关系都很糟糕,她渴望父母能多给她一些爱,但父母觉得,她已是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的样,要懂事要听话。

不过,慢慢地,她和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尤其是和父亲的关系。到了10岁时,她已开始感受到温暖的父爱,自己心里的一块坚冰正在慢慢融化。但就在这一年,她的父亲遭遇车祸而意外身亡。

10岁前的一系列不幸,令姜惧怕起快乐和幸福来,因为她发现,她的每一次幸福和快乐之后,都会伴随着一个不幸和痛苦。这个发现,最终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并发展成一个非常悲观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姜就学会了先制造痛苦,以防御不期而至的被抛弃的痛苦。譬如,当知道父母将到乡下看她时,她会很渴望,然而,一旦真见到了父母,她会冷落他们,拒绝与他们亲近。尽管这种疏远,令她也感到痛苦,但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先与父母亲近然后再被父母“抛弃”,要好承受多了。

拯救小哥哥未果,于是爱上柔弱男子

不仅如此,姜对父母屡屡“抛弃”自己,有着强烈的愤怒。然而,她不敢表达,父母也不容许女儿表达。他们整个家族都不能接受晚辈对长辈表达不满,他们也认为,他们是出于为女儿好,才将她送到乡下去的。但是,对姜而言,她的被抛弃感是无比痛苦的,这种痛苦是切实的,她因此产生的愤怒也是真实的。

被抛弃所带来的痛苦,她可以通过先制造痛苦来减轻受伤感。但愤怒,她怎么表达呢?

割伤自己,就是她的表达方式。

此前,我屡屡讲到,我们常说的自爱,其实是“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那么,所谓的自虐,其实常是“内在的小孩”攻击“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父母”惩罚“内在的小孩”。

那么,当被抛弃时,姜割伤自己的手腕,就是“内在的小孩”在攻击“内在的父母”。她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大人表达愤怒,于是只能通过扭曲的自虐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她不能对现实的父母表达不满,只好对“内在的父母”表达不满。

姜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暴自弃式的预言。当最快乐的时候,她自暴自弃式的预言,会使她做出一些自伤或伤人的行为,将事情向坏的方向推动。毕竟,自己制造的痛苦,比起被别人抛弃的痛苦,感觉上要好承受多了。

还有未被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这也是极其普遍的预言。我们过去——尤其是童年——产生过许多重大的愿望,但因为我们人小力微,这些愿望常常无法实现。于是,它们深埋心底,成了我们的一种夙愿。与自暴自弃式的预言不同,未被实现的愿望所造就的预言,常看上去非常美好,但实质上同样危险。

譬如,法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中就不经意地描绘出了这种预言。

《情人》,顾名思义,颇像一部爱情小说,但实质上,这部小说至少有一半的篇幅描绘了杜拉斯的家庭悲剧:她的爸爸自杀,她的妈妈艰难度日,她的大哥哥孔武有力、性格霸道且受尽妈妈宠爱,于是一直肆意凌辱她的小哥哥。她想拯救小哥哥,她常想杀死大哥哥,有时也仇恨妈妈……

但是,和无数家庭一样,玛格丽特·杜拉斯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能发挥的影响很小,她救不了她的小哥哥。

由此,她的这个重大的愿望就被压抑下去了,并最终在她的中国情人身上得以体现。尽管与中国情人相爱时,她还是未成年人,但在这个关系中,她像妈妈一样,而中国情人就像一个柔弱的男孩。

在小说中,她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多么爱中国情人的柔弱。

杜拉斯的小哥哥27岁时死掉了,当时,她感到切肤之痛,这种痛苦,和她刚分娩后的孩子死去带给她的痛苦一样。痛苦的另一面,是她对小哥哥的无比的爱,而这种爱,读上去和她对柔弱的中国情人的爱非常相像。她写道:

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所以,我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本来也很简单,即我小哥哥的身体也就是我的身体,这样,我也就应该死了。我是死了。我的小哥哥已经把我和他聚合在一起,所以我是死了。

在家中,玛格丽特·杜拉斯和柔弱的小哥哥站在一起,爱他,用强硬的姿态与暴虐的大哥哥和偏心的妈妈抗争。她试图拯救小哥哥,但她失败了。

这种失败,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最终纠缠了杜拉斯一生。她先是在未成年时爱上和小哥哥一样柔弱的中国情人,后来又在她60多岁的时候,与一个同样柔弱的20多岁的男人相爱。

同类推荐
  • 人气:讨人喜欢的85个心理诀窍

    人气:讨人喜欢的85个心理诀窍

    本书阐述了在社交中讨人喜欢的心理策略、技巧、攻心术等,教给读者怎样在社交中讨人喜欢,从而增加人缘、提升人气,阐述如何利用策略性、技巧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心理战术、心理操纵类的工具,既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加愉快的社交生活,也可以为自己的成功打下坚实的人脉基础。
  •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

    《人生大点拨:人生关键问题的智慧点拨》将帮助你把握和衡量你的人生中将要发生的重大问题。本书择取了人生中普遍出现的100个问题,对其进行充满哲理的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例子,借以和读者分享,并启发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挑战困局,争取成功与辉煌。
  • 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大全集)

    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大全集)

    在高校和名流大师一起奔跑!演讲是历史的记录、思想的结晶、艺术的杰作。各个时代的政界巨子、科学巨擘、思想先驱、艺术泰斗们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演讲名篇。那些华丽的文辞、工巧的布局、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完美的行文、恢宏的气势,都堪称演讲的典范。
  • 放下:幸福人生的法则

    放下:幸福人生的法则

    本书是《国学智慧丛书》中的第三本。本书作者把古代圣贤这种系统缜密的修养大智慧开发出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优美温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例子,奉献给读者。本套丛书风格独特,个性鲜明。
  • 活着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生气的

    活着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生气的

    生活中没有值得让我们生气的小事,只有愿不愿意为小事生气的人。当快乐占据了我们的心胸,生气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小。热爱生活,才能去享受人生,而人生也才会变得有意义!
热门推荐
  • 上市赌局

    上市赌局

    本书作者为财经杂志高级记者,对国内财经界事件了如指掌。本书将有关上市引发的种种离奇事件、疯狂后果,以及因一场上市赌局而导致的各种扭曲人性、疯狂心理一一曝光,揭露给普通读者。每段故事都透露出中国企业、财经市场的核心内幕,每个人物都投射出资本大佬、金融巨鳄的惊人原型!
  •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本书重点讲述了色彩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应用,比如在儿童的世界里、日常健康饮食、读心识人、人际交往、职场技巧、心理保健等方面,其中总有些领域是你感兴趣的。作者将带你走进一个由色彩构成的缤纷世界之中,带你领略色彩的魔力。如果你对色彩感兴趣,如果你对心理学也相当喜欢,那就翻开这本书吧!一起来探究色彩心理学的秘密。
  • 穿越:庶女谋略

    穿越:庶女谋略

    一朝穿越,父母双亡,家道败落。她被自称表姨母的人带回了候府,从此寄人篱下。她如履薄冰,谨言慎行,只求安稳度日。可候府上下各人各怀心思,对她俱是充满敌意,一个个想要谋其性命。为求自保,她不得不还以颜色。谁知却因此遭来更多人的嫉妒与陷害。本着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生存原则。对想要欺负她的人,她绝不心慈手软。可谁知,侯爷夫人见她花容月貌,使出万般手段逼迫她嫁给她的傻子儿子。为了摆脱她的摧残,她答应代侯府嫡女嫁给燕王府那个死去的世子爷。******花轿临起,京城第一才子手执羽扇临风而立,“姑娘,你当真愿意嫁给一个死人为妻么?”“花轿已上,还能有假么?”******王府大门口,皇太孙冷然地挡住她的去路,“只要你愿意嫁给本宫,我立刻去求皇爷爷赐婚。”倏地,一道颀长的身影蹁跹的出现在他们眼前,长臂一捞,她整个人跌落他的怀中,“太孙,抢人也得有诚意,那就是趁早,而不是等在拜堂之时。”******
  • 剑域尊神

    剑域尊神

    在一个修炼的世界,步步登天!机遇连连!在一个强者的世界,鲜血弥漫!杀气冲天!我携一剑,闯天,闯地,闯神域,闯魔地!我携乾穹逆天决,铸无上剑神,造无上武尊!剑域之中,吾为尊神!
  • 我愿生命从容

    我愿生命从容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修养的随笔集。她用区别于世俗日常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跟随作者的角度你竟发现心境开阔起来。有时候,我们总想快进时间,看看最终的结果是不是值得,而没有耐心体味生而为人可以享受的生活滋味。在这本书中,作者选择忘记自身,出离地观察世界。鸽子、明信片、玩具,17世纪的女画家都可以是她。笔下的她,让我们唏嘘不同的人生起伏,对照失意得意时的忘形失态,抖落掉束缚自己的患得患失。人有时远离既定的轨道,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我们日常的行为,多是出于期待,而不是无造作的真诚。对生活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软弱,成为自己与别人期待的牺牲品。从容地投入生活,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身姿挺拔。
  • 城北地带

    城北地带

    苏童对“早年”生活掘地三尺的倾力之作。“城东蛮,城西恶,城南杀人又放火,城北是个烂屎坑。”在这个被称为烂屎坑的70年代某个江南小城的一隅,老一辈人的恩恩怨怨还在演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已经在浮躁不安地证明自己的社会存在。
  • 二根的喜剧人生

    二根的喜剧人生

    用三民村的故事讲诉农村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和人物变化。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仗剑破轮回

    仗剑破轮回

    地球少年偶然穿越到神奇大陆,收服了单纯美貌的妖怪女仆,征服了冷若冰霜的魔教公主,吸引了活泼娇俏的掌门千金。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陆灭绝轮回,少年力挽狂澜,剑道、阵法修仙,仗剑破轮回,拯救苍生!
  • 受菩提心戒仪

    受菩提心戒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