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9300000005

第5章 忘忧消愁,修一颗平常心(4)

人生原本多灾多难,我们必须征服这种苦难,绝对不可以抱着悲观主义思想。不过,世上的事物往往是对立而存在的,悲往往是从乐中而来,衰常常自盛中而生,这就是“乐极生悲”,“盛极则衰”,因此才有“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根苗”等说法。可见,一个人如果不及时彻底铲除苦恼的根苗,那得意之时一过,失意的悲哀就会立刻接踵而至。禅祖达摩大师认为,人生中所产生的种种烦恼,都是由妄念而来的,是因为“我”的出现造成的。因为烦恼之所以会产生,就是过于执著。大师曾说道:“为己者,横生计较,即会感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这都是妄想之所现。圣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这是因为他们不见自己的缘故。不觉苦乐的人,是因为灭己之故。”

达摩大师的舌锋极为锐利,他说明了“忘己”的重要性,并道出了圣人不觉苦乐的真谛。在凡人而言,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苦乐难免,为什么有人经常愁眉不展,而另外的人则经常笑口常开,欢欢乐乐?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人生观,在于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于自己是否善于转换心境,在于自己是否想得开,看得淡。

“日日是好日”,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想法,笑对人生百态。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能够坐而言,而且能够起而行。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侯、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

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吾知言”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首先,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食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只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修心箴言: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苦乐难免,为什么有人经常愁眉不展,而另外的人则经常笑口常开,欢欢乐乐?关键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人生观,在于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于自己是否善于转换心境,在于自己是否想得开,看得淡。

9.忏悔能减轻人心灵上的痛苦

心灵上的痛苦大多是由于人们内在对自己的不满意或是对自己所犯下错误的一种自责造成的。如何减轻心灵上的痛苦,让自己的情绪不受干扰呢?忏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实,人活于世,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就连爱因斯坦都宣称,他的错误占90%,那么我们普通人身上的错误那就更不用说了。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和智者,就是通过忏悔来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打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他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并被主人解雇。后来这件“卑鄙龌龊”的行为,使他深深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难以启齿”而抱恨终生的丑事告诉世人,显示了他勇于忏悔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革命老前辈谢觉哉,一贯严以律己,对自己的过失毫不留情。他把忏悔自己生动地比作“三当”。自己干了错事,自己就跟自己打官司,即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为的是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审判。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安排一段“冥想”的时间,来自觉地反省自己。这种解剖和反省,本身也就是一种忏悔。而这种忏悔将帮助自己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如此循环,我们就会因为少犯错误或者能够正确地对待错误,而使自己少陷入一些令人慌乱的境地。

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对自己的人生不断地进行彻底的审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进行反思。他说,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当她为了猎取荣誉而佯装谦让的时候;

当她回避真诚的时候;

当她在艰苦和轻松之间选择后者的时候;

当她做了错事还说别人也这么做的时候;

当她逆来顺受却硬说自己坚强的时候;

当她轻蔑本来就是她许多面具之一的那张丑脸的时候;

当她唱着赞歌,并认为这就是美德的时候。

纪伯伦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解剖,不但使精神受到提升,还使生命得到了升华。他对自己解剖的结果,没有损坏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成为黎巴嫩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

学会忏悔,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干了无法弥补的错事,良心会遭受道德的无情谴责,心灵会受到法理的严厉拷问,以致寝食难安,容颜憔悴。内心产生的种种苦痛,是一种比疾病更为痛苦的折磨,它会给人带来许多疾病和不幸。如果善于忏悔自己,不但可以拂拭思想上的尘埃,还可以减轻心灵上的苦痛。

说到忏悔,人们就自然联想到宗教来,今天人类已进入高科技高信息发展的新时代,宗教为什么仍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这与净化人的心灵有关。宗教虽然以神为中心,但重视引导信教者自觉地忏悔自己,就是对生命的一种积极拯救。许多大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热爱科学,同时也重视自己心灵的净化,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虔信宗教的原因。

忏悔是知错后的幡然悔改,是良知的复苏,是生命的升华。一个人有了错误,包括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要护短,不要掩掩藏藏,不要怕丢失面子,也不要怕失威信,要像卢梭那样勇于忏悔,像鲁迅、纪伯伦那样无情地解剖自己,这样就能打开人生的睿智之门,进入人生的更高境界。

修心箴言:

一个人干了无法弥补的错事,良心会遭受道德的无情谴责,心灵会受到法理的严厉拷问,以致寝食难安,容颜憔悴。内心产生的种种苦痛,是一种比疾病更为痛苦的折磨,它会给人带来许多疾病和不幸。如果善于忏悔自己,不但可以拂拭思想上的尘埃,还可以减轻心灵上的苦痛。

同类推荐
  • 左右成败的十种关键思维

    左右成败的十种关键思维

    你是一个不甘平庸,渴望成功的人吗?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你是否有失去方向的感觉?你是否正在为面对的困难而犹豫不决?你是否渴望有一种力量能支撑你走到成功的尽头,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成功没有定式,优秀可以复制。从思维入手,你可以找到改变自己人生和命运的终极力量!本书将为您揭开通往成功之路的十大必备思维:正面思维、行动思维、速度思维、结果思维、财富思维、多赢思维、换位思维、创新思维、成人思维和升级思维。这里没有空泛枯燥的大道理,却有浅显易懂而又意义深刻的故事。在这里你将有一种与良师益友进行心与心交流的感觉,下面就进入你的思维之旅吧!
  • 滋养心灵

    滋养心灵

    感动千万人的88个真爱故事。一个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让你荡气回肠;一个个真实平凡的人物,让你唏嘘不已……在这里,你可以慢慢地、细细地读,像品尝美酒一样,一次尝一点。每次啜饮都会给你一点温暖的亮光,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滋养你的心灵。蕴藏丰富的情感,传递人生的智慧!
  • 凭什么有好工作

    凭什么有好工作

    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没有经验怎样找到好工作?如何应对面试官的刁难问题?怎样与用人单位谈薪酬?如何聪明地在职场生存?……身为职场“菜鸟”,您一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本书以两名性格迥异的求职者作为主,全面:4大主题贯穿从毕业生到职业精英的成长全过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求职知识,掌握求职技巧,适应职场环境,聪明地找到一份好工作,尽快地蜕变为职场达人。
  • 智慧绝学(天书悟语)

    智慧绝学(天书悟语)

    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桀、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
  • 脑袋决定钱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只有1%的不同)

    脑袋决定钱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只有1%的不同)

    本书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宏观角度,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学术态度,为你搭建了一个解放观念、引爆智慧的致富平台。它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小故事和评论讲述了穷人和富入的差距,并教导穷人如何缩短这些差距,获取财富。其中,“你为什么不是有钱人”一章深刻剖析了造成穷人艰难处境的原因;“富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一章则向你破译了富入不为人知的财富密码;“借风使力”一章教你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用智慧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思路”一章则教你如何抓住当今愈演愈烈的大牛市,在这场投资盛宴中舀取自己的那一部分财富……
热门推荐
  •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春晚与诸同舍出城迎

    春晚与诸同舍出城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凤棺谜咒

    凤棺谜咒

    本书是从全国著名通俗文学作家叶雪松先生已发表的悬疑故事作品中精心筛选出来的,这20篇故事,有万字左右的中篇,有数千字的短篇,既有怪案奇破,有江湖豪情,也有当代传奇,悬疑惊悚,多角度,多侧面,映射出了人生百态,读之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或掩卷深思,或催人泪下,无疑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精食大餐。
  • 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教子禅方:好父母必读的90个禅意故事

    在现今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有太多的功利和欲望,孩子失去了很多可贵的天赋和禀性。教育是一种艺术,它不是哪位秀才追求时髦的临摹,不幸的是父母们由于种种生活原因,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追求“急”但又“切”的特点,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的丧失,自我精神的失落必将造成孩子教育的失败,这叫不见本心,未能明心见性。因此,父母家长要教子成龙,养女成凤,必须自己胸有禅意,不紧不慢地教育孩子,把这种禅意落实到家庭教育中来。家庭教育不是单单的教育,而应将各种人生的体验贯彻到教育中来,将孩子的心与自己的心连成一片,打破迂腐的拘泥,彻悟教育与人生的本原,以之作为教育孩子的原则,则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 秦中富人

    秦中富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单枕梦

    单枕梦

    我的魂魄差点被谢小米收走,被姥爹及时发现并解救,而原因只是因为我救了一个小孩。从那以后,我便开始了和姥爹的奇诡之路,本是为了旅游,却见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民族和大人口里听到过的恐怖传说,西藏弱郎、四川冻骨、苗寨鬼推磨、海边阴戏团……每一段路程都能见到异域风情和恐怖传说。
  • 捡个弃婴惹一身祸

    捡个弃婴惹一身祸

    葛成实从小长到四十挂二,就不知道失眠是个啥滋味。从来脑袋一挨枕头就呼呼入睡,睡得像死猪似的,天上打雷、地上放炮都震不醒。可从家里重返工地以后,他少有地失眠了,只要睡起一觉,就别想再睡着,打开手机看看屏幕,有时十二点刚过,有时一点不到。深夜里四周很静,工棚里却是鼾声四起,就像滚过的一阵又一阵闷雷,搅得他烦躁闹心,只得拼命在床板上烙饼,弄得床板咯吱咯吱直响,就像老鼠在黑暗里噬咬一样。葛成实再也躺不住了,与其在床上遭这份洋罪,还不如出去溜达溜达。葛成实孤身来到工棚外,工地在郊区,死静死静的,没有虫鸣也没有狗吠。
  • 保健,食物中来

    保健,食物中来

    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保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只有在生活中根据各自体质的不同,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科学的锻炼的方法,才能促进和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所谓通过合理的饮食来促进和保证自己身体的健康,就是在传统中医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利用食物来营养身体,确保健康,以达到延年益寿或者辅助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说得更为具体一些,就是充分利用我们每日所食用的各种食物,按照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原则,通过科学的调配与合理的烹调,使饮食成为我们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饥之年

    大饥之年

    宝永三年(1706年)四月七日日本萨摩藩屋久岛下屋久村雨下个不停。浅灰色的云幕笼罩着屋久岛山脉,已经连续一个半月看不到屋久岛的最高峰宫之蒲岳,下屋久村的三十三间草房都生出了惨绿的青苔。数十人聚集在村中央一栋大屋门前,在雨幕中拥挤着,发出低沉的嘟哝声。深红色泥浆淹没他们枯瘦的脚腕,那是用来刷涂墙壁的红色涂壁土的颜色,这个屋久岛山深处的村落正在融化于连绵大雨之中。透过墙壁上的破洞,能看到两个男人坐在屋子当中。水珠滴滴答答落入火塘,腾起呛人的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