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益之剂共十首附五方
补益剂是具有改善人体正气虚弱,增强抗病能力类的方剂。它是依据《素问》“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设置的,具有治疗因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和脏腑功能虚损而发生的一切病变的功效,故称为补益之剂。归纳起来,补益剂分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和补益脏腑虚损等五类。人体阴阳气血是互相依赖和平衡协调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血不自生,须得生阳之药,血自旺矣”,“阳旺则能生阴血”。故运用补益剂时,不是单补一方,而是气血双补,或阴阳并补。脏腑的虚损可依具体情况而予以补益,并与气血阴阳的补益相结合。在运用补益剂时,注意要纯虚无邪才行;若余邪未尽,则一定要扶正与驱邪相结合,不宜单纯用补益剂,否则有“闭门留盗”之弊。在运用补益剂时,要辨明虚证的真假,注意“大实有羸状”的情况,以防发生犯“虚虚实实”之戒。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组成: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脾胃气弱,面色萎白,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语音低微,舌质淡,脉虚弱。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消化吸收,和输送水谷精微。脾胃功能虚弱,食少便溏,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上不能荣润于面,故面色萎白;四肢无所禀受,故乏力;中气不足则语声低微。舌淡脉虚弱也是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的表现。方中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大补元气,补益脾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补气,促进脾胃运化。茯苓淡渗水湿,助人参、白术健脾,该药淡渗,一则照顾到脾主湿而恶湿的生理特点,另一则使参、术补而不呆滞。炙甘草甘温,益脾调中。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基本方剂,经过加减化裁,可治各种兼有脾胃虚弱的病症。现在人参一般改用党参,只有气虚重症时才用人参。
附方:
(1)本方加陈皮9克,半夏12克,名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兼挟痰湿的食少腹胀气弱,或呕吐,或腹泻,或咳嗽吐痰。方中陈皮辛微温,理气健脾化痰。半夏苦温,燥湿化痰止呕吐。
(2)本方加木香6克,名异功散。治脾胃虚弱兼气滞纳呆,脘腹胀闷不舒,或呕吐泻下。方中木香辛温芳香,理气消胀,调理中焦气机。
(3)本方加陈皮9克,半夏12克,香附(或改用木香)6克,砂仁6克,名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虚弱,寒湿气滞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及疼痛、呕吐、腹泻。方中砂仁辛苦温,气味芳香,理气、降逆、化浊、消胀、止呕吐。
2、升阳益胃汤《脾胃论》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独羌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组成:黄芪60克半夏30克人参30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白芍15克羌活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剂,不渴者勿用)9克泽泻(不淋勿用)9克白术9克黄连3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0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现代服法:水煎服,按原比例酌情增减药量)
主治:脾胃虚弱,湿邪停滞中焦,流于四肢所致的口苦舌干,纳呆,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倦怠嗜卧,四肢百节困重酸楚疼痛,或兼恶寒。
方解: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而成湿邪。湿阻中焦,故纳呆,大便不调;湿邪凝滞,**不能上输而口干。中气虚则倦怠嗜卧。脾胃虚弱,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外侵四肢肌表,故身体困重疼痛,或兼淅淅恶寒。方中六君子汤(参、术、苓、草、陈、夏)健脾胃,补中气,化湿邪。重用黄芪补气固表益胃。白芍酸寒,调营血而敛脾阴,配以参、芪、术则气血阴阳并调补。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更易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故用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祛湿散风寒于外;茯苓、泽泻渗利湿邪于下。加入少量黄连,一则清渐化热之湿邪,另一则防止羌、独等辛温升散太过。诸药合用,补中、升上、渗下,补中有散,发中有收,有益气健脾,升阳祛风除湿之功效。小便利者去泽泻。口不渴,小便利者勿用云苓,是因三焦通,水湿自利的缘故。
3、黄芪鳖甲散《和剂局方》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组成:人参50克肉桂50克桔梗50克生地100克半夏25克紫菀75克知母75克赤芍75克黄芪75克甘草75克天冬150克鳖甲150克秦艽100克茯苓100克地骨皮100克柴胡100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30克,加生姜三片煎服。(现代服法:水煎温服。按原方比例酌减药量)。
主治:虚劳发热骨蒸,日晡潮热,肌肉消瘦,倦怠乏力,食少盗汗,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或咳嗽粘痰,或时吐脓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主治气血阴阳并虚之症。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虚热独炽于内,故骨蒸潮热,盗汗,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阴虚火旺,虚火刑金,则咳嗽粘痰,肺络灼伤则吐脓血。中气虚弱,则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方中鳖甲、知母、白芍、生地,补肾水,滋阴潜阳,泻肝肺虚热。人参、黄芪、茯苓、肉桂,固表补气,培土生金,补脾肺之气。桔梗、桑皮,泻肺热止咳。半夏、紫菀止咳祛痰。半夏虽温燥,但与大队滋阴药相伍,使其祛痰而不燥,且能使滋阴药不至于呆腻。地骨皮、秦艽,除骨蒸,退虚热。柴胡升清阳,解肌热,配秦艽能透邪热外出。全方是阴阳气血并补,补中兼具清疏之效,以治虚劳发热和肺痨等症。
4、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组成: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鳖甲(醋炙)30克秦艽15克知母15克当归15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5克,加青蒿五叶,乌梅一个,水煎服。(现代服法:水煎温服,按原方比例酌情减量)
主治:风劳病。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
方解:风劳病是因外感风邪,失治后邪传入阴分,耗伤阴血而致骨蒸盗汗,午后潮热等一系列阴虚有热症状。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清血中伏热,滋阴和血。柴胡、青蒿、秦艽透散阴中热邪外达。地骨皮配青蒿善除骨蒸劳热。乌梅酸收,一则生津敛汗止嗽,二则防柴胡、青蒿、秦艽发散太过耗伤正气。诸药合用,内清外透,滋阴和血,治风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等症。
5、秦艽扶羸羸(lěi):音垒。体弱消瘦。汤《杨氏家藏方》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柴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
组成:柴胡7克秦艽5克人参5克鳖甲(炙酥)5克紫菀5克半夏3克炙草3克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主治:肺劳骨蒸,咳嗽,声音嘶嗄不出,或寒或热,体虚自汗,四肢无力,纳差。
方解:肺劳是因忧思耗气,阴阳两虚,热邪灼肺,或肺虚气阴两亏所致的骨蒸潮热,体虚自汗,四肢无力,纳差。肺气虚,邪热灼肺,碎金不鸣,故咳嗽,声音嘶嗄。方中柴胡、秦艽清解肌热,透邪外出。鳖甲、地骨皮,滋补阴血,清伏于阴分之虚热,退骨蒸。当归、人参、甘草,气血并补,紫菀润肺止咳,半夏祛痰止咳,人参、甘草配半夏补益脾肺,培土生金。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有清退肌热骨蒸,补肺止咳嗽嘶嗄,固表自汗,治肺劳诸症的功效。
6、紫菀汤《医垒元戎》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偶:相配伍。
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紫菀7克阿胶(蛤粉炒)7克知母7克贝母7克桔梗2克人参2克茯苓2克甘草2克(另一方加莲子,主治同)
用法:水煎去滓,阿胶加水炖化,分次调入药中,温服。
主治:肺气虚,虚火灼肺,久咳不止,少气乏力,胸胁逆满,痰中带血,甚则变为肺萎,肺痈。
方解:本方主治肺伤气损,阴虚火旺,伤及肺络的久咳不止,乏力懒言。痰中带血,甚则肺火愈炽,肺阴愈伤,则成咳涎沫脓血的肺萎、肺痈等症。方中紫菀、阿胶,补肺润肺,消咳止血。知母、贝母,清肺热,滋阴止咳。人参、茯苓、甘草益气补肺健脾,培土生金。桔梗载诸药入肺,兼化痰止咳。诸药合用,治气阴两亏,虚火伤肺络的久咳不止,痰中带血,甚至渐成肺萎、肺痈等症。若肺痈已成,咳吐脓血者,可去五味子之酸涩,以利脓血的排出。
7、百合固金汤《医氏集解》引赵蕺庵方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组成:生地12克熟地9克玄参9克当归9克芍药9克百合15克麦冬6克贝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肺肾阴亏,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则咽喉燥痛。虚火灼金,肺气不降,则咳嗽气喘。邪热伤肺络,则痰中带血。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肾阴亏损,阴虚火盛之象。方中百合、二地,滋养肺肾之阴;麦冬甘寒,助百合润肺止咳;玄参苦寒,助二地滋肾阴,清热泻火。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贝母、桔梗清肺化痰止咳。甘草一则配梗桔为甘桔汤,利咽止痛,二则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滋养肺肾,金水相生,止咳化痰清热,治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五心烦热诸症。
8、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鼠粘即牛蒡子。甘草杏糯仃仃,用,放在药内。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组成:阿胶(蛤粉炒)45克牛蒡子(炒)8克炙甘草8克马兜铃15克杏仁6克糯米30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3~6克,水煎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加水炖化,分次调入药中)
主治:肺虚有热,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咳嗽少痰,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主治为肺阴虚,感受外邪,邪从热化,伤及肺络。方中重用阿胶甘平,滋阴血,润肺清热,止血。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外邪,润肺化痰止咳。杏仁苦润,降肺气,化痰镇咳润肺。甘草、糯米益脾保肺,培土生金。诸药合用有清热滋阴,补肺镇咳,止血之功效。治肺虚有热,伤及肺络,肺不肃降的咳嗽气喘,咽喉干燥,痰中带血等症。
9、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瘥(chài):音裁,病重。
增入黄芪名亦尔尔:如此,相同。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哦(é):音俄,小声吟诵,这里指反复用心体会琢磨。
组成:桂枝15克芍药30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大枣10克饴糖60克
用法:前五味水煎去滓,纳入饴糖溶化,温服。
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腹部挛痛,痛喜温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弦而缓,或心悸动,心烦不宁。
方解:中焦虚寒,脾虚肝乘,肝木克脾土故腹部挛急痛疼,脉弦而缓。病属虚寒,故疼则喜温按。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面色无华,舌淡苔白。心为脾母,子病及母,脾病及心,故心悸动,心烦不宁。方中桂枝、生姜、大枣补脾益气,辛甘化阳,温中散寒,治中焦虚寒。芍药、饴糖,酸甘化阴,益阴血柔肝,缓挛急止疼。全方共呈阴阳气血并补,扶土抑木之功,故治中焦虚寒,肝木克土的虚劳里急,腹部挛痛,喜温按等症。又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桂枝汤可化气调阴阳,加上芍药、饴糖酸寒甘温并用,可益脾阴,补脾气。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足,心血充盛,则心悸动,虚烦不安,苔白舌淡,面色无华诸症可除。
附方:
①本方加黄芪9克即黄芪建中汤。增强了本方温中补气固表,和里缓急止痛的功效。对腹挛急,全身疼痛,气血,营卫,阴阳“诸不足”有效。
②十四味建中汤是《和剂局方》由“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当归、白芍、炙黄芪、肉桂)再加附子、半夏、麦冬、苁蓉共十四味药各等分,共研为细末,每次10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治肾阳虚,阴寒盛,逼虚火外浮的“阴斑症”。症状是在全身肌表出现淡红色斑点,略高出皮肤,状若蚊虫叮咬后的小红点,病情较重。若不用温补法,反误作热证,以寒凉药治疗,则造成不良的后果。
10、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组成:黄芪15克炙甘草15克升麻9克葛根9克蔓荆子4.5克芍药3克黄柏(酒制)3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2克,水煎服(现代服法:水煎温服,用量酌情增减)
主治:中气不足,风热上扰,头痛眩晕,目生内障,视物昏花,耳鸣耳聋,齿疼。
方解:本方主治是由于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使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水谷精气不能上达于耳目,加之风热上扰,或相火太盛引起的视物不清,内障初生,耳聋,耳鸣,齿疼等症。方中人参、黄芪、炙甘草甘温益中气,培土补脾胃。葛根、升麻、蔓荆子三药辛凉升散,入脾胃,一则鼓午胃中清阳之气上行于头目,二则可疏散上扰之风热。黄柏苦寒入肾,坚肾阴,泻相火;白芍酸微寒,敛阴和营血,柔肝平肝。二药相伍,益肝肾泻相火。诸药合用补益中气,疏风热,泻相火,可治耳目疾患,故名益气聪明汤。东垣善用补中益气法治疗许多疾患,此方即用补中气法以治头目。现代多用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色弱色盲,听力减退等属于中气虚,清阳不升,相火炽盛者。
增辑
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桂枝30克炮附子3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10克,每日1~2次,开水或淡盐水汤送下。或作汤剂,药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脉虚弱,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症。
方解:肾阳为人一身之元阳,也叫命火,有温煦生化作用。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故半身以下常有冷感。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故腰膝酸软。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肾主水,肾虚不能固摄水液,则小便反多。肾阳不足,不能蒸津化气行水,水湿为患,下注则为脚气;上泛则为痰饮。肾虚不能固摄,小便恣出,则为消渴。总之本方证是肾阳不足,法当补肾阳,但人身阴阳是平调的,古人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生化无穷”。方中桂枝(后人改为肉桂,效力更佳)、附子补肾阳,益命火为主药。若单用助阳之药,不仅辛燥耗阴,且因阴虚使肾阳无所附依,故补阳时,尚须补阴,方中地黄滋肾阴,山萸肉敛精气,山药固肾健脾,三者益阴摄阳。丹皮泻伏火,防肝肾相火过亢。茯苓、泽泻渗利水道,使水邪有出路。诸药相配,益阴助阳,补肾阳而不辛燥耗阴,补中有泻,以泻助补,使阴阳平调,肾阳振奋,诸症悉除。本方加牛膝,车前子叫“济生肾气丸”,治肾虚水肿,小便不利。本方加鹿茸、五味子治肾阳虚损,面色黎黑,水肿肢冷,小便不利,足膝无力,腰膝酸疼,耳鸣耳聋等症。
2、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应节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
组成:何首乌(大者,赤白各半,九蒸九晒)300克白茯苓(牛乳拌,阴干)150克怀牛膝(酒拌蒸一小时)150克当归(酒洗)150克枸杞(酒洗)150克菟丝子(酒浸)150克破故纸(芝麻拌炒)12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一丸,淡盐汤送下。
主治:肝肾不足,精血亏损,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亦治消渴,小便淋沥,遗精,崩带,周身痿痹等。
方解: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若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则易发白齿落。腰为肾府,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亏则腰膝疲软。至于消渴,小便淋沥,遗精,为肾虚精关不固,摄固失司所致。崩漏带下,与肾主二阴,胞脉系于肾,冲任不固则崩漏带下有关。至于周身痿痹,与肾主骨,肝主筋,肝肾虚损则周身痿痹。方中何首乌甘苦涩微温,补益肝肾,生精血,涩精秘气,为主药。当归辛甘温,养血益肝。枸杞子甘平,菟丝子滋肝肾,益阴补阳。牛膝辛苦微寒,补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药入肾。破故纸补肾阳,辛苦大温,益命门,暖丹田。茯苓交通心肾而渗湿。诸药相伍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效,对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诸症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