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1400000001

第1章 锁链的叙述——评麦城的诗

感受“声音”

厌倦了高分贝的情感喧哗与做作的自我剖白,抒情之声变得趋于喑哑与碎裂,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倾听与捕捉。换言之,诗的言说调转了频率,以期唤醒你麻痹已久的诗性之耳。这里,个体的成熟与情感的流畅、丰沛似乎是成反比的,它使得诗中之人天然地具有了一层悲剧色彩。“我”永远无法坦呈自身,愈是追求纯粹,愈是谨慎、克制;为了抗拒怀疑和闪避矫情,走向自我变相成了陈述他者的远征。

——《锁链的叙述》锁链的叙述

——评麦城的诗接触麦城,还是不久以前的事。从杂志上陆续读到他的诗作,感觉上已颇有成熟的迹象。叙述在冷峻的腔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且一上来就立时进入“角色”。显然,它已在喧嚣、芜杂的诗坛找准了自己的“声音”——这对于以操持语言为业的诗人来说实属幸运——并有意无意地强化、清晰着它,其外在表现便是语言在不安分的表达寻找中趋向统一,纷扬起落,终归于麦城式的风格凝聚。

从语感的角度而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麦城是惊人地早熟的。他几乎一蹴而就地“特征化”了。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那本《麦城诗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9月)。诗作按时间排序,从2000年的“当日”直溯往昔的1985年。但如果不留心篇末的时间,你很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共时”的着作。没有甜润、躁动的“青春期”,亦无左冲右突的语言“变声”,仿佛是一个丢失了“童年”的人,直愣愣地从天而降,居然说话了!而且,那低沉的调子分明是属于“中年人”的。在此,天然与积习混同了,诗人一夜长成。很难相信,这中间居然有十年的断裂。就麦城而言,写与不写是一样的。语言一直潜伏在灵魂的某个部位,酝酿、延续。当他重新开口时,十年不过是一宿的小睡。对于自己的声音,他很自信;出于某种“审时度势”的慎重考虑,麦城心甘情愿地由着声音把自己塑造成中年的模样,进而附于此,给自己一个言说的根基。

读麦城的诗,最先感觉到的是那种工整的语序。主语搭着谓语,名词挽着动词,有板有眼地走着,以此来体认、强化着某种秩序,从视觉和语感上造成一种亲和的线性延伸。让语言结构的次序听命于想像之火,有时宾语先行,有时动词先行,使词语的位置忠实地表达灵魂的移动,这在麦城的前创作阶段便被否定掉了。在他那里,语序是作为一种给定的、无需进行再创作的条件,仿佛画家的画框,给出了色彩的边界,同时又是想像的起点。

刀锋陈述你的伤口/我用眼泪生活/谁把英雄从伤口里救出来/谁就会被墓碑传说。

(《旧情绪》)

导演的手艺/还在虚构我母亲的婚姻/我从婚姻里拿到的幽默传统/为何还没有分配给人间。

(《生活在大连的这种经历》)

上述顺手拈来的句子是很能代表麦城的语言风格的。徜徉于这样的诗句之中,时时能感受到某种类似于架上画般的幽深、封闭的气息,亦步亦趋,开合都不大。这里,某种限制是必要的。“正常”的语序使诗句获得了“世俗”的外衣,并以此来约束冠冕堂皇的语感以及抒情风格的老调重弹。像徐志摩那般“轻轻的我走了”,在麦城看来实在是肤浅的花哨。语序上的折腾只会给人稚嫩、做作之嫌,接受语序恰恰是因为灵感需要锁链的激发。无所束缚是不切实际的,诗人终其一生都在承受着大众语流的挤压,承认它而非夺路而走或另辟蹊径,也许是一种明智、成熟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诗与生活之间,麦城是以和解的面目出现的。他以低调、平等的姿态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统观麦城的诗,几乎找不到什么生僻或艳丽的字眼,平实而本分的诗句凸显的是一种和盘托出的真实品格。尽管我们随后将看到这种真实不过是幻影、碎片,但至少在表面上它与生活取得了脆弱的一致。这里,很少出现“好像”、“仿佛”之类词,由此及彼的隐喻容易混淆视听,是对真实的侮辱。不仅如此,形容词、副词几乎被剔除殆尽,因为它们同样与品格不容(事实上,隐喻在效果上相当于一个隐蔽的形容词),所有的修饰都瓜葛着虚伪。甚至在必须出现定语、状语的地方,常常是用一个抽象名词取而代之。诸如:

眼泪还没安在脸上∕她就美学地哭了。

(《一滴钻石里的泪,降在了大连》)

门外很现实地站着一个人∕我问找谁∕他说找一个门。

(《本身》)

包扎一下思想的伤口∕可饥饿却在农业的内心遭到暗算。

(《旧情绪》)

句子干净得到了骨头,对抽象名词的偏爱使诗歌与现实貌合神离。它不再以勾起温暖的形象为圭臬,而是力图唤起我们深入抽象的理性激情乃至想像力。这里,依靠的是词本身的重量。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颗粒,刺激、触痛着你的神经。它们由不变的语序牵扯在了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同拼贴画一般,词不过是粘连着生活气息的道具,随时有可能从真实的空间剥落;或者跃跃欲试,将叠加其上的画面(平滑的语序)捅破。换句话说,诗句的平展性延续以其一览无遗造成了真实的错觉,我们仿佛在聆听某人说话,结果却被诱进了幻觉的空间。到处悬挂着词的晶体,来自语言本身质感的压迫使我们注目、屏息。

“词到语言为止”(韩东语)。在麦城顺畅的、不动声色、不事张扬的述说里,在那清澈、明晰的语序流中,我们触摸到了词的石头,坚硬,冰凉。正如理性无法穿透记忆,所有通常的想像都在石头前反弹回来,击中自身。突兀的石头是诗人麦城在随波逐流中的最终坚守,词与词的相互抵牾、挤压,传达出骨骼错位般的挣扎与断响。把诗之生命主动嵌进生活的锁链,眼见着它勒进皮肉,让骨头与锁链摩擦、较量……这便是麦城的言说方式。既想挣脱,又要拥抱;既逃逸,又迎合。或者毋宁说,锁链已化为灵魂的因子,诗作不过是内心分裂、冲突的外化与呈示,有着自我平衡与疗治的味道。从这个角度讲,它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拒绝敞开,你只能捕捉到一些意绪的碎片。词的不透明封存了往昔,割断了具象。你感觉到疼痛,却看不到伤口;体味到自嘲,却不知它从何而来。

道路,纷纷逃往一双布鞋/鞋,一步使我迈进真理/……/是谁命令夜色/从烛光上爬过去的/又是谁把我们的友情/分开放着的。

(《在困惑里接待生活》)

很难讲这种言说方式是基于一种修辞的自觉选择,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宿命的设定。诗句承受了太多的压抑与规约,包括历史的、现实的、个人的,以致当它从生活的岩壁上艰难淌出时,已带上了注定遭遗忘的落寞与孤郁的表情。诗的歌唱不再纯粹,发声器官捏在生活与技术的手里。尽管情感、思想依旧是个人的,但色彩不再强烈、奔放,而趋向内敛的黑、白,甚至透明;灵魂不再松弛,失却了喷发的原动力,只能一点一滴。简洁的崇尚亦由此而来,既然一举一动都要触及、冲撞外在、内里的桎梏,不得不惜墨如金,以减少疼痛,掩藏虚弱,进而延长诗性生命的支撑与抗衡。

这时迫切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即在公共语境中书写个人思想的能力。所谓公共语境,源自拉康的着名断言:“现实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词语的。”对此,麦城的做法是将诗与非诗巧妙、自然地扭合。他在文本中树立的视野和处理的经验大致是公共的,但却指向个人化的情感空间。其情绪的独特节奏与张力使线性的诗句趋向分解。尽管操着和我们同样的一套话语,诗人却永远生活在别处。

麦城的诗大都是叙述型的,诗与小说有了某种微妙的交集。平易近人的字眼,从善如流的语序构成了诱导性的虚构。这里,颇具代表性的是《现代枪手阿多》:

还没来得及/看你从你的阴谋里/秘密失踪/一场死活也捡不起来的黑暗/又把我反写在枪手阿多的赔钱经历里/……/现在,你该伸出被风暴/摸过的双手/交出你今夜涂上口红的企图/该很正面地给世界留下/一组情意了/该转过你人格的上半身/感受枪手的传奇子弹/在爱情一走出巷子就下落不明的年代。

诗歌从来没有以如此低飞的姿态与现实契合。意象嵌进叙述的节拍,走的从容、自然。对当下的敏感与包容明显增强了,叙述赋予诗歌“呈现”的功能。但仔细体察,整个叙述的味道还是变了。强烈的揭示欲望与同样强烈的遮蔽企图纠结在一起。流畅是表面的,意象乃至词的滞涩撕裂了乐曲。故事出现了裂隙、空白,脸孔模糊了,仅存记忆的残章和零落的情感。一种徒有其形的伪叙述,其本质是带有“情绪色调的艺术思维”,它拒绝写实。这基于一种深刻的自知之明:离开某种鲜明的情绪,诗歌没法同现实相比,更无力从中脱颖而出。因此,内容必须意味深长,它为情绪所笼罩、左右,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虚拟性。这里似乎运作着一种武断的原则,即认定你已了解故事的一部分,于是情节的完整不再是叙述的重点。而当你自认为即将窥出分晓时,叙述又告诉你情况并非如此。它或来个逆转,或戛然而止,或暧昧不知所云,阿多的结局便是如此:“沿着王蒙小说的象征写作手法∕阿多再次返回自己往日的忧伤∕琢磨今夜谋杀你的结局部分∕是用哪一种枪法∕把唐诗宋词深处的你击中”。困惑与顿悟交替出现在你的意识中,这便是诗歌强加给你的阅读方式。试图拼贴故事是徒劳的,尽管你不由自主地会这样做,而且这亦是诗性叙述的魅力之一,但在诗人看来,故事不过是一个由头,一个相通的背景;故事的千疮百孔并不足惜,关键是要把你拉进来,进入“我”的语言场,体验情绪的波动起伏,以及故事如何在语言的戏剧性行为中得以“形而上”的把握。

故事是情绪的投影,叙述追求的真正目标是情绪的主体。诗句的冷峻、节制恰恰意在逼迫你去架构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中之人,一个潜在发声的“我”。在阅读麦城诗的过程中,时时能感受到这个神秘的诗中之人,他的讲述方式,他对故事的反应,他的同情、幽默和智慧,缠绕着你,以致你感觉他才是诗的真正主题。而且,他就在阿多事发的现场。尽管他没有直接说话,尽管他努力排除自己,但他总是做不到这一点。通过他选择的字眼,他的说明,他的风格,他把自己显露出来。

显然,这个诗中之人——“我”身上有诗人精神自传的成分,但绝非简单地等同于作者。在历史语境、个体想像与文本记忆等多种力量的制约与牵涉下,“我”更多地作为一种“声音”的希冀,是诗人在这个麻木时代对抒情的最后退守。厌倦了高分贝的情感喧哗与做作的自我剖白,抒情之声变得趋于喑哑与碎裂,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倾听与捕捉。换言之,诗的言说调转了频率,以期唤醒你麻痹已久的诗性之耳。这里,个体的成熟与情感的流畅、丰沛似乎是成反比的,它使得诗中之人天然地具有了一层悲剧色彩。“我”永远无法坦呈自身,愈是追求纯粹,愈是谨慎、克制;为了抗拒怀疑和闪避矫情,走向自我变相成了陈述他者的远征。在王顾左右而言他中,“我”的“声音”方能趋于“到场”。尽管式微了些,却是诗歌得以延续的力量。当中的关键在于,它成就了诗人的眼光,一种独特的切入。以“我”来审视现实中真实的“我”,后者亦带上了几分荒谬、怪异。“我”还可以幻化作你或他,一种灵活的视角渗透,正如“我”被“反写在阿多的赔钱经历里”一样。所有的人称代词一定程度上讲都不过是个虚衔,它们在向“我”坠落。其间的重合与反差引发我们去猜测这个诗中之人的性格。最终,“我”成了不可及、不可解的他,仿佛是巴赫金所讲的“镜中人”一般,一个异己、超然的力量。他以沉默代替发言,在不动声色中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悄然放飞了诗意的想像。

正是由于“我”的“在场”,诗歌才没有完全局促于叙述的锁链,而是处处蓄含着对叙事的反动;在介入生活的同时,保留了诗意的质询与洞察。叙事发生在写作与世界遭遇时迷惘的刹那,是“我”的本能反应,一种以进为退的权宜。反拨随之而来。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反讽。

有人在一处刚刚开业的坟墓附近/大唱革命现代样板戏/从二胡拉出的悲剧选段里/我京剧般地把外公找了回来。

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找到李玉和的世界观/和阿庆嫂借老舍《茶馆》里的茶杯/倒掉的那一代人的命运。

(《后来的文化》)

无论是饥饿、革命,还是李玉和、阿庆嫂,作为语词,它们都承载、呼应着一段记忆。而把它们以戏谑的方式拼贴、串接后,再加以抛出,诗人便一劳永逸地走出了往昔,至少在精神层面上取得了俯视的姿态。换句话说,嘲弄了语言便嘲弄了一个时代。拼贴的陈述隐含着强烈的逻辑与判断,“以子之矛,刺子之盾”般地还掷了荒凉的历史与记忆。借此,麦城清算、拆除了童年的时光,一步跨入中年。于是便出现了本篇开头部分描述的现象:未见成长,便已露沧桑;没有语言的阵痛与积习,一开口,“声音”便在麦城式的语境中“格式化”了。冷嘲是一种自我保护,亦是明确的写作定位,它以睿智来遮掩脆弱,由此诗中之人逃避了被参破的危险而居于神秘。但如果用得太多,便有些玩火的味道了。它使得阅读者感觉不到诗中之人的生命脉搏,“我”的人格特质趋向单一。抒情中原有的沉痛和丰富被一味的机智削减,而趋于油滑了。

如何更好地处理叙述与抒情的关系,如何保持自然的语感而又不使其钝化为束缚,我想这是麦城诗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类推荐
  • 人生真谛

    人生真谛

    《哲理美文·人生真谛》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人生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思索。充实和开创真正的人生。
  • 重生: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祭》是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关仁山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而作。当此三周年纪念,关仁山先生将诸多稿约置后,潜心闭关,为四川人民创作出这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力作,小说跳脱了同类作品的一般模式,站得更高,从中华民族大爱传承生生不息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从唐山到汶川到玉树千里驰援传递爱心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从更高的层面来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大爱的力量,歌颂了感恩、奋进的时代精神。
  • 宝刀

    宝刀

    《宝刀》的故事由“我”从民族学院分配到家乡说起。“我”毕业回来,风尘仆仆,一出长途汽车站,就看到了韩月。她和“我”一同毕业于民族学院,也被分配到这个远离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经历很丰富,曾是学院里风云人物刘晋藏的女朋友。刘晋藏,融合汉族和藏族长相优点的混血儿,他的老爸在军分区有相当的职位,所以,他活得相当潇洒,女朋友一大堆,而作为汉族人韩月,则突出重围,成为追逐刘的胜利者。但刘晋藏最后因贩卖文物而没能毕业。我就是和这样的女孩,一同分配在这个被群山包围、汉藏杂居的小城市工作,然后就平平淡淡地在了一起,结了婚,但一直没有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平淡,单调,如从山野里定时刮来的风。
  • 郭文斌论

    郭文斌论

    中国“西部文学”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之后,曾在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的格局。发展至九十年代,在一些知名的知青老作家仍然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一批新的以本土为主的作家蓬勃崛起,再度把西部文学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台。“西部”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西部文学”中的“西部”指在地理西部之上由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劳作习惯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文明形态。
  • 听雨南窗

    听雨南窗

    本书是宗孝祖的第一部诗词集,收录了他创作的格律诗词300首,90%是他近几年写的新作。这些诗词或气象宏阔、境界深远;或自然清新,流丽洒脱;或婉转缠绵,细腻深挚,有清水芙蓉的明净利落;大量作品以理性的关照,烛照细致入微的情感世界,凝聚了灵动多姿的生活瞬间。
热门推荐
  • 用耳朵听最优美的讲演

    用耳朵听最优美的讲演

    本系列图书精选的各类故事、散文、演讲、时文及名著片段,均用词精准简洁,语句流畅优美,将引领你进入趣、情、爱与理的博大世界,使你更加充满信心地去追求梦想。这里有嘻嘻哈哈的幽默故事,有体会幸福与生活的感悟故事,有帮你战胜挫折的勇气故事,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美德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智慧故事,也有在成长路上给你动力的哲理故事。相信本系列图书能为你展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并使您的英语学习更上一层楼。
  • 暖风不再归

    暖风不再归

    苏暖脏了,艾辞安只能眼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待他日强大,注定让他付出代价!
  • 凤凰城

    凤凰城

    《凤凰城》为回族风物传说类民间故事专辑。出自民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回族民众淳朴、善良的民性:它浓浓的泥土的芳香,更是带给人一种悠长纯美的回味……透过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感受浓郁的地方风情,也可以体悟回族民间故事与多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蓝色卡车

    蓝色卡车

    昭昭曾经说,四处流浪讨生活并不是好日子。我记得他说这话的时候,嘴唇上的干燥死皮沾了口水,粘住了一支快烧到尽头的香烟,他习惯性地将手从嘴边向下移去,指缝被烫了一下。他轻轻地叫了一声,把烟头朝解放牌卡车外吐去,烟头在地上滚了两下,被一个经过的行人踩灭。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他又说,你想过这种日子么?他看着我。我说,想。他笑了。现在想想,那个笑容表达的应该是宽容,还带着一点轻微的嘲讽。他的眼神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犹疑不定,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又像只是在单纯地担忧着什么。他摸了摸我的头,说,你还小。我想起这个场景,纯粹因为星期天是个无聊的日子。
  • 计算机:一部历史

    计算机:一部历史

    《计算机:一部历史》,给大众读者写的计算机科普读物,零门槛入门计算机科学。讲述计算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普及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你不得不了解的知识。在过去数十年里,除非你一直与世隔绝,否则就不可能不受到信息革命的影响。我们身处技术演进史上的计算机时代,无论你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拥护者、反对者还是旁观者,无论你是否具备计算机专业背景,只要你使用计算机,这本书就是你的案头必备。
  • 异能宠爱:宝贝,别乱来

    异能宠爱:宝贝,别乱来

    新文《速度快穿》已开,求收藏~海棠绑定快穿系统,在无数世界帮助痴男怨女,炮灰,女配,背锅侠,小可怜完成心愿~第一个世界:末世宠妻狂魔第二个世界:娱乐圈小白花……自打她成为实验体,怪事就时有发生,接连不断的怪事将她引到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探索宇宙的奥秘,异能、催眠师、人皮外衣、花之国度、梦幻岛、长寿人、吸血鬼、雾都、同生人、冰冻人、长舌妇,木乃伊……投食指南:1.这是披着现代异能外衣,经历各种诡异事件的玛丽苏文。2.男主前期失忆进到女主姐姐身体里,无脑偏心女主,后期更是偏心到胳肢窝里的各种神宠。3.作者傲娇星人,不喜勿进。排雷:本文男主出现的章节并不多,基本都是女主,喜欢看全篇男女主谈恋爱的慎入,这篇更多的是女主的各种冒险。
  • 唐煜本纪

    唐煜本纪

    这是一个后世兵王意外魂穿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欢迎加入唐煜本纪书友群,群聊号码:724849953.
  • 索拉拉的飞天扫帚

    索拉拉的飞天扫帚

    女巫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但这本关于女巫的童话故事却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感动,让你温暖,让你沉思……偷梦小妖,开心魔法,看夕阳的斑纹贝……必将在你的记忆中画下重重的一笔!长雀斑的女巫、会魔法的姐姐、骑扫帚的索拉拉……
  •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每个人都有一颗年轻而伤感的心。在遇见自己的另一半前我们总会在生活的小道上漫步前行。有错过的时候。有疼过的时候。一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在自己的生命中稍作停留,然后他们最终都慢慢的消失了。甚至此生不会再见。后来当我们再想起这些人的时候,仿佛在回忆另一个人的故事一般。本书讲述成长、爱情。既有青涩懵懂的初恋、缱绻缠绵的相守、恋恋不舍的执着,也有蓦然回首的惊诧,此去经年的追忆,道尽了相思情,离别苦。每一篇文字都充满暖意,却又带着一丝明媚的忧伤,将爱情路上的点点滴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 毕生劫

    毕生劫

    活了18年的张丹突然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人、是一颗仙丹,而自己的祖爷爷是鼎鼎大名的张天师。祖爷爷说:“丹丹啊,一颗仙丹想飞升、需要历天劫,积功德,还要上学考试!”此后,上下五千年、轮回三千界、张丹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一个勤勤恳恳帮助各族人民找东西的小仙丹。直到有一天,天帝大人告诉张丹:“如今三界正面临灭顶之灾,小仙丹你可愿拯救世界?”张丹说:“天帝大人,小仙为世人找了半辈子东西,自己却有一物不曾寻见。”“何物?”“那小仙次次轮回都会弄丢的那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