虗靈不昧者此約性體言之也故云自空物來斯應者此約性具言之也故云自有空有相即者此約性量言之也故云自中於真俗中三諦而一一言自者乃天然性德之理顯非脩成而後得也。
三結諦非是觀。
此性也非脩也三諦也非三觀也。
此性下以性揀脩一家所立諦觀不唯體同亦乃名義相近仍恐迷者昧於脩性之旨故明諦已竟乃結云此所觀之諦境也非能觀之觀也。
次明三觀二初標本。
脩之者稱性照了也。
上句指能脩之人下句示所脩之法稱者如也性者真如性也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云稱性照了。
次釋成二初橫論二初釋二初次第。
故體達此心空洞無物謂之空照了此性具足萬法謂之假融通二邊不一不異謂之中。
空能蕩相者也心苟滯於有則用三止之功稱性而體達之勿使芥蒂萌於胸中使其復還實際故謂之空也假能立法者也心苟著於空則用三觀之功稱性而照了之勿使纖毫滯於偏寂使其復還本具故謂之假也中能統法者也心苟執於二邊則用寂照不二之功稱性而融通之勿使斯須沉於空有使其復還性德故謂之中也此之三觀言雖次第脩在一時所以到於初住位中三智一心中得矣。
次圓融三初重指三諦圓融。
然則即虗靈而應物也即應物而虗靈也。
此中但言二句者以中無別體但明空有相即中道自顯然則者牒前次第之意以顯圓融即虗而應者顯非頑空也空即妙有也即應而虗者顯非偏假也有即真空也既空有相即顯非但中也即二邊而中也。
次正釋三觀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全諦發觀觀還照諦空即假中者以其即虗而應也假即空中者以其即應而虗也中即空假者以其非虗非應而虗而應也。
三讚美三觀微妙。
是稱性而脩也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稱性而脩絕待而照者讚美一心三觀之功用也如妙宗云諦既即一而三觀豈前後而照故於妙境以立觀門即於一心而脩三觀此觀觀法能所雙絕故云絕待而照也不思議之三觀者亦妙宗語四明云若論作是之義者即不思議三觀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顯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顯非脩德因緣成佛乃至云於一念妙觀作是能泯性過即是而作故全性成脩則泯一切自然之性即作而是故全脩即性則泯一切因緣之性若其然者何思不絕何議不忘故云不思議之三觀也首楞大定之司南者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者請此三觀也天如釋之曰奢摩他此云寂靜三摩此云觀照禪那此云寂照不二義立三名體惟一法三一[牙-(必-心)+囗]融故謂之妙如是妙脩方曰楞嚴大定此乃一經之要旨趣理之玄門故云首楞大定之司南也。
次結。
此橫論也如此。
次竪論二初次第。
若竪論者或以吾心虗靈者為空以所觀萬物者為假以心境不二者為中。
以先空次假後中次第而明故云次第此中本言圓融必先言次第者盖非次第無足以彰圓融之妙耳猶止觀十乘皆以思議顯乎不思議境也。
次圓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萬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初句以空奪有妙在即有而空也次句以有奪空妙在即空而有也三句空有互奪妙在對待雙忘也。
次釋成此宗二初明橫竪自在。
是以觀極樂依正者以吾心一心之三觀照彼一境之三諦無不可者以吾心三觀之一心照彼三諦之一境亦無不可者。
是以下標所觀之境以吾下顯能觀之心一心之三觀者約竪論也三觀之一心者約橫論也秪是一心宛有三用雖有三用元是一心諦觀圓融縱橫自在故云無不可者。
次證三觀圓融。
虎溪大師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甞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踪尚何三觀之不法爾乎。
虎溪下引文證初二句約竪論可知次二句以橫融竪忘者雙遮二邊之謂也照者雙照二邊之謂也即忘而照即照而忘何甞有其先後次第哉以一心融之待對絕矣了無蹤三字雖是助語亦絕待之異稱也尚何下結歸宗偈。
次三門約果論妙二初一門明生佛道交二初標。
八感應任運門。
感屬眾生應惟屬佛任運者猶云自然也以生佛體同故云感應任運。
次釋二初述偈立宗。
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針。
初句明妙感次句明妙應三句明感應所以四句約喻以明生佛相懸有十萬億剎之遙而云即應者如玅宗云所謂眾生淨心依於業識熏佛法身故能見勝應妙色相也如磁石吸針者磁石與針氣分相同故能任運而吸盖以石喻佛針喻眾生也。
次依宗釋義二初通明生佛二初明天性二初明生佛同源二初正明。
論曰諸佛眾生同一覺源迷悟雖殊理常平等。
同一覺源者同一本覺之源也迷悟雖殊等者所謂五即得之何足為高理即失之未始暫下猶言生佛迷悟得失雖殊而其覺性之理未甞有乎增損故云理常平等。
次引證。
故曰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
具如前釋。
次明心精通淴。
迹此而言則諸佛眾生心精無時而不通淴。
迹者依也據也猶云據其理常平等言之則生佛心精無時而不淴合如楞嚴所謂心精通淴當處湛然是也。
次明感應二初反明無感不應二初釋疑感。
但諸佛無時不欲度生而眾生念念與之迷背。
但諸下釋疑恐疑者謂若其然者則我等恒與佛俱而不蒙度脫者何耶故今釋之諸佛度生之心如明鏡然有形斯像未甞而不欲度奈眾生念念與之迷背故無由契合譬猶背鏡而立安能求其像乎。
次引譬證。
故勢至菩薩云一人專憶一人專忘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一人專憶者譬佛慈念眾生之心無時不在一人專忘者譬眾生背覺合塵茫然而不思返所以無由感佛故不肖有偈云佛視眾生如一子眾生視佛若為親可憐覿面仍逃遁止宿甘為門外人故雖逢見而不逢見也悲夫。
次正明有感即應二初譬母子相憶二初譬。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子若等者若設若也如同也子設憶母亦同母之憶時二憶相冥雖歷生亦不相違遠下文合法自見若先約譬以明者子譬始覺母譬本覺眾生念佛始覺有功分同本覺故云如母憶時始本相冥智如一淴故云歷生不相違遠。
次合。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若眾生等者吳興曰以證驗脩則念佛之心不可單約事相而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惑無生忍位方可入焉此本大勢至菩薩所證圓通之文今論中所引以合前母子相憶之喻文有五句先二句合上文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次三句合上文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已上二科皆明有感即應可謂深切著明矣。
次結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關故得任運拔苦與樂。
正由下出其不遠之由既曰一理平等天性相關則生亦法界佛亦法界舉生攝佛舉佛該生眾生感心中諸佛諸佛應心內眾生以同體權拔其九界之苦與其佛界之樂故云任運也。
次釋成此宗四初明彌陀妙應已成。
況無量壽佛因中所發四十八願誓取極樂攝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滿。
況無量等者無量壽佛因中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所發四十八願具如本經(云云)要而言之不出四弘誓願攝受有情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道果久成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夫度生必學法門成佛必斷煩惱即攝得餘二四弘備矣梵語僧那此云願肇論云發僧那於始心終大悲於赴難亦此意也況者非比況之況乃以通況別之況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其如此況彼佛乘昔本願願度眾生者乎。
次勸眾生玅感當立二初勸勿疑。
故凡百眾生弗憂佛不來應。
故凡下承上文而來猶言生佛天性相關既如此而彌陀本願攝受有情又如此故凡百念佛之人當責己念之不專功之不著弗憂佛之不應所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也。
次勸立宗。
但當深信憶念發願願生西方。
眾生本來具足有西方依正之理而不能自信者猶人之有田而不思耕耨也雖信有淨土彌陀而不能時時憶念者猶雖耕耨而不思種植也雖能憶念而不能發願決定求生者猶雖種植而不思穫刈也故勸云但當深信等。
三譬生佛感應任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