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不虗
康僧會法師赤烏年間始來。建業吳主孫權。問大夫闞澤曰。佛法理趣何如此方儒老之教。闞澤曰。佛法深妙。以孔老較之。實非比對。何謂也。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諸天奉行。不敢違佛。由是言之。實非比對。明矣。葢孔子所知一方之事耳。佛則盡十方法界極虗空邊際微塵剎土。其中所有。無不遍知。孔老所言一生之事耳。佛則窮過去極未來無邊際微塵數劫。其中所有。無不明了。淨土法門。是釋迦世尊與十方世界恒沙諸佛。廣長舌相。同音宣示。安可以凡夫狹劣知見。坐井觀天。而於如來金口所宣真實之語。生疑不信也。
正信因果
龍舒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試以目前觀之。人生貧富貴賤。壽夭苦樂。榮辱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于人哉。以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亦如世之官府。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夭折者。有貧賤而壽考者。其為果報。各隨所為。如影隨形。如響應聲。絲毫不謬。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但種時少。收穫時多。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亦如此。葢造化自然之理也。世間因果若此。修出世者。因果亦然。安可不信淨土而修之哉。
自障自蔽
柏庭法師曰。修淨業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談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為說者。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無為子十疑論序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晉遠法師結社廬山。以淵明則招之。貴其能達而斷愛也。於靈運則拒之。為其心雜而念不能專也。豈非政以二者為淨土之津要乎。
身心虗偽
唐相國裴休曰。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者。是地水火風假合之身。旋聚旋散。屬無常法。非我身也。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是緣慮客塵。虗妄之心。乍起乍滅。屬無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空寂靈知。神用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本淨。十方諸佛一切眾生與我此心。三無差別。此即菩提心體也。捨此不認而認。臭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畜雜類。比肩受苦。為丈夫者。豈不羞哉。
婬殺相因
龍舒淨土文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為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葢此二者造業之所。更相助發。葢飲食充則血氣盛。使婬欲多。婬欲多則反損血氣。又賴飲食以滋補。若俱能省減。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慈覺師云。飲食於人日月長。精麤隨分塞飢瘡。纔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較量。務實野夫云。皮包骨肉并膿血。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果戒得此。二事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後何由有地獄鬼畜。若決欲求生淨土。當謹護於此。
臨終業相
宗鏡錄引華嚴經云。譬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見獄卒手持兵仗。或瞋或罵。囚執將去。亦聞號叫悲歎之聲。或見灰河鑊湯刀山劒樹種種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綵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死。境已現前。境不現前。唯心妄見苦樂之境。本無從出。善惡之事。唯自召來。未了一心。難逃六趣。
不求勝進
靈芝觀經疏曰。有人發願。願未得道前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今謂若生淨土。則任運值佛為僧。只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禪講宗師率多此見。甞試語曰。汝今已得男子為僧。只合便求出離。何乃復求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
善人會集
極樂世界。淨業所成。蓮華化生。受用自在。眾生生者。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金口所宣。真實之語也。且以一方言之。葢有名山勝地幽居靜室。不聞惡聲。善人會集。而講道不絕者矣。亦有閭閻市井凶徒惡黨群居。終日酣酒嗜婬。而無惡不為者矣。為學之士。固當去惡從善。親賢人遠小人。乃可入於聖賢之域。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諸大乘經勸讚往生。親近聖賢。速登不退。其可不信佛所說而修之哉。
覺悟前非
靈芝照律師。初發誓願。常在娑婆濁世。拔濟眾生。復見高僧傳。慧布法師云。方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華中受樂。何如三塗苦處救眾生也。由是堅執所見。於淨土法門。略無信向。見修淨業者。復生輕謗。後遭重病。色力尪羸。神識茫然。莫如趣向。既而病差。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痛責。志雖洪大。力未堪任。仍閱天台十疑論。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又引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秪可纏枝。自是盡棄平生所學。專尋淨土教門。二十餘年。未甞暫捨。研詳理教。披括古今。頓釋群疑。愈加深信。
十種障難
群疑論云。世間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苦纏身。不遑念佛。三者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誠。六者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者臨終惡念。壞彼信心。八者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者軍陣闘戰。奄忽而亡。十者忽墜高嵓。傷懷性命。此十種人臨終斷然。不得念佛。應須預修令淨業成。就。縱有難緣。必蒙佛救護也。
疑城退墮
大本無量壽經。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不了佛智。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彼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是故於彼謂之胎生。於七寶城中。如忉利天。五百歲竟。然始得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經。心不開解。以前世求道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故。當知生疑惑者。為失大利。菩薩處胎經中。名懈慢國。即疑城是也。天台觀經疏。釋日觀云。教令正觀為除疑心。妙宗引大本云。不了佛智。則生疑惑。今以三觀。觀十六境。了達佛智。不生疑惑。中下品人。依此回向。懺悔業障。既有乘種。生至彼國。速見三寶。不生邊地。及胎宮也。楊次公曰。一念既信。已投種於寶池。眾善相資。定化生於金地。無輙悔墮。誤認疑城。即時蓮開。得解脫道。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大光明中。決無魔事。
十念往生
十疑論問云。眾生業重。云何十念即得往生。答。臨終值遇善友。皆是宿世善根。若無宿因。尚不能值善知識。何由十念成就。若以無始惡業為重。臨終十念為輕者。今以三種較量。不在時節多少。一者在心造惡之時。從虗妄顛倒生。念佛者從善知識。聞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一虗一實豈得相比。譬如萬年暗室日光暫至。豈以久來積暗而不滅也。二者在緣造罪之時。從癡暗心緣虗妄境界生。念佛之心。從聞佛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一真一偽。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慘。傷肌破骨。一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以箭深毒慘而不出耶。三者在決定造罪之時。以有間有後心。念佛之時。以無間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圍大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劒。須臾兩分。又如千年積柴。以一豆火。少時焚盡。如人一生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虗妄。心猛利故。尚能排一生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而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淨土耶。
少善不生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觀世人為善心輕。為惡心重。何以得生淨土。請以現事驗之。對佛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學經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麤言滑。讚彼則氣緩語澁。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微善而恨人不知。於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以少善而求。生淨土者難乎哉。
二乘不生
十六觀經。中輩三品。持戒行善。發願往生。證聲聞果小彌陀經云。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然則天親論。說二乘不生。何耶。當知此等機緣本有大乘種性。退大住小。以重聞大法故。宿種今熟。發願往生。權證小果。當知極樂淨境。靈禽演法。非罪報所生。雖有天魔。皆護佛法。然則雖證二乘。豈復執小道耶。妙宗云。論就本始。住小時說。是故不生。經就現今。向大時說。是以得生。回心故得生。慣習故證小。知大證小。不執偏真而為究竟。不久證大也。
辨明聖號
梵語捺謨。此云歸命。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多含不翻也。梵語佛陀。此云覺者。謂究竟真覺也。小彌陀經。一日至七日。執持名號。觀經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皆謂此六字聖號也。佛號至簡。功德無量。令五濁凡夫。登不退地。所謂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世俗相傳。釋迦在世日行化。至一俗舍。見翁媼二人。以穀一斗。記數念佛。佛教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較之斗穀。數逾億萬。寶王論。王古決疑集。龍舒淨土文。皆載此說。勸人持念。然既是佛說。必出於大藏。經論既無所出。不可遵行云云(釋曰。按此集中行法門有謂經)。
十二如來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光明最勝。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乃至云超日月光佛。凡十二名。皆彌陀一佛之別號也。又楞嚴勢至圓通云。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云云)。此言恒沙劫前。有十二佛。於一劫中。次第出興。但前後二佛。其名偶與大本相同耳。而或者便以大本十二佛名。為勢至所值之佛。謬矣。雖理體無別。而事相不同。既云相繼一劫。則古佛久已滅度。豈可濫同現在說法之佛耶。不原經意。不分今昔異同。何摸棱之甚哉。
像即真身
或問芝照律師曰。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今刻木為像世物所成。用此為佛。不知其可也。對曰。佛身無相。亦不離相。以其無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是佛者。雖八萬四千三十二相亦即非相。況他物乎。故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以其不離相故。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而非佛者。況相好乎。故曰。當知一切諸法即是佛法。如能達此。相即非相。非相即相。則山河國土。草木微塵。四生六道。翾飛蠕動。無非諸佛法身之體。而況範金合土。刻木繪塑。莊嚴相好。而獨非佛乎。諸有智者。當觀此像。材木灰布。膠漆金彩。假彼眾緣。和合而成。求於眾緣。皆世間之物。各有名體。孰為佛乎。然緣無定相。物無定名。既號為佛。一切眾緣莫非佛體。豈可捨此。而別求佛乎。故華嚴經云。色相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若此觀之。不住於相。亦不離相。理事一如。真俗不二。雖復對像。是真見佛聖像記。
齋房設像
凡人平居坐臥。處不可安佛菩薩像。取褻凟之罪。竹菴觀法師見學者齋房設像。即誡之曰。汝輩起居無禮。說無益語。少持焚香之敬。不補終日媟慢之罪。大通本禪師見佛菩薩行立之像。則不敢坐齋饌。以魚肉為名者則不食。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若此。清規中。誡常人非。禮拜上供。添香換水。無故不得入殿堂。恐怠慢損福獲罪故也。若為臨終人病苦逼迫之際。設像念佛。增其正念。資助往生者。不在此限。
頓漸二修
大集經言。菩薩有二種行。緣空真入。名為慧行。帶事兼修。名為行行。達磨大師入道理行。一曰理入。二曰行入。依金剛三昧經立。或謂直入者為頓。兼修者為漸。未必然也。當知佛法中所謂頓漸者。實在乎能修之人。悟解之親疎耳。達修無修。名無作行。非謂不修也。又復直入者根熟故。兼修者常道也。如華嚴經說。塵剎修行豈皆為漸也。入道四行中。三四無所求行。執理者觀之。無法可求。可謂至矣。然對破有求耳。經云。無所求中。吾欲求之。華嚴云。當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豈可定執無求為究竟耶。故第四稱法之行。引淨明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了達此理。則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此為自行。復能利它。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正所謂以無住相。修行六度。孰謂頓悟自心。而不加脩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