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2800000006

第6章 小块头也能做大事情 (2)

阿南一扫小挫的沮丧,变得兴奋不已,他赶快把幕僚们召集到一齐,当众宣布了这一消息。

从冈村到园部,都吃过第七十四军的苦头,及至阿南上任,也是对这支部队久闻其名。这三个人曾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地面侦察、空中侦察以及电报破译,想确定第七十四军的具体位置,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第七十四军在成为战略军之前,就已经是第九战区的机动部队,其驻防地并不固定,基本上需要它到哪里就到哪里。升格为战略军后,它更是行踪飘忽,一度还划入了第三战区,所以找不到它是正常的,找到它才是不正常的。

现在一听第七十四军终于现身,参谋们也个个手舞足蹈。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能够消灭第七十四军,这一趟就算没白来。

既然众人都这么说,阿南决定集中全部力量与第七十四军对阵。在让名古屋师团缠住对方的同时,又令熊本师团及军直属的特种部队疾速南下。

别的活都统统放下,要紧的是消灭第七十四军。

9月27日,王耀武与日军主力面对面展开对攻。

这是真正的硬仗,第七十四军长途奔波,连喘息和构筑工事的时间都没有,就得和对方两个常备师团厮杀,当然非常被动。

一天之内,一半人马被打光了。在防线被突破后,连王耀武也遭到日本骑兵联队的冲击,最后藏到路边树林里才逃得一劫。

由于指挥者的失误,一个具有超强战斗力的战略军就这样败下阵来,而且败得如此之惨,殊可痛哉。

9月28日,日军侵占长沙,所谓决战长沙以北完全成了泡影。

到这个时候为止,如果没有新的转机,薛岳已经快要输得精光了。

转机一半出在陈诚身上。从9月27日起,他的第六战区开始猛攻宜昌,第十三师团连叫救命,阿南坐不住了。

另一半,则是第十一军进攻长沙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侵占,所以由新墙河到长沙的道路,都没有顾得上修复,沿途也无可用于补给的兵站。

自集结湘北开始,日军出来已经三周时间了,不仅随身携带的粮弹越来越少,而且本身也疲惫不堪,如再深入下去,恐怕胜负难料。

10月1日,阿南下达撤退令,日军开始大撤退,而且撤退的速度非常快。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追击就有战果,薛岳看上去仍有机会。

可是你让谁追呢,原来的威龙猛将,垮的垮、伤的伤,就算知道前面会有一大堆便宜等着捡,也没人有力气再爬起来了。

此时,薛岳一定把肠子都给悔青了。要是早听幕僚之计,把第七十四军藏在身背后,此时发力,大胜必然唾手可得。

还有谁行?

一个人站了起来,他叫杨森。

川中猛人

杨森,四川广安人,时任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杨森是个猛人,可以用一连串特猛的数据加以说明。

四川军阀头目,大多妻妾成群,可是谁也比不过杨森。这兄弟简直就是以古代皇帝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姨太太数量之多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据说达到百余。

老婆多,子女就多,有好些连他自己都不认识。据说有一年回重庆,轰隆隆一大群小孩去码头迎接他,杨某兴致来了,就选其中较为乖巧的抱在手中亲热。

随行的参谋长又急又尴尬,原来那小孩是参谋长的独子。四川人由此引为笑柄,甚至有人还编了“杨森娶了亲生女儿”的段子。

杨森晚年到台湾后,继续一猛如斯,都九十岁了,还娶了一位十七岁的姨太太,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竟然又能生下一个女儿,从而连破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为夫妻年龄悬殊,一为老年得子。

杨森还有猛的。

民国新闻中曾有报道,说川军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晚上都要让士兵把裤子脱掉,这其实说的就是杨森的部队。

杨森这么做,其实还不完全是怕士兵逃跑,更多的原因是他缺钱,发不起新军装,怕当兵的睡觉时把衣服给磨破了。

但是衣服白天总要穿,破是免不了的,于是杨森又想一招。

某天,他出了个通告,号召大家移风易俗,告别旧日的长衫,全部改穿短装。

通告一出,立刻城门四闭,只要看见有穿长衫的,巡逻队便掏出大剪子,咔嚓咔嚓,把你的长衫剪成短装,这就算是“移风易俗”,剪下来的布料,则全部拿去给他的部队缝补破军服了。

除了爱娶姨太太这一点外,杨猛人在其他方面倒堪为四川军人的表率,他不抽鸦片,也不赌博,且治军很严,提倡“军人常带三分怒”,与很多一手拿真枪一手拿烟枪的“双枪将军”迥异。

他有一个连长犯了错误,被当场撤职,对方不服,临走时踩得地板咚咚直响。

小小连长竟然脾气如此之大,反了你,杨森马上把连长叫住,大声责问:“你是不是不高兴?”

这连长把脖子一梗:“报告,我走路向来如此,这是一种军人的精神!”

杨森大为诧异:“你还有精神?不错,那就继续当你的连长去吧。”

在川军将领中,杨森素有勇敢善战之名,因此才能与刘湘川中争霸,但是最后终究还是没能斗得过“巴壁虎”(刘湘的外号),只得退出四川,以后便成了“中央军杂牌”。猛人杨森在川中享有善战之名

在淞沪会战中,杨猛人表现十分突出,他的川军曾经坚守阵地达四昼夜。深达两米的战壕,开始还要踮着脚尖、踩在踏脚坑上才到看到前方,打到后面,尸体叠起来竟然比战壕还要高,然后官兵就以此为掩体,继续作战。

到撤出淞沪战场时,杨森的基干部队第二十军已伤亡大半,有人甚至断言这支部队将很快覆没,但说来也怪,第二十军不但没有散架,反而还愈挫愈勇。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追根究底,杨森的川军不是一般的川军,其实是学生军。

能钻瓷器的小金刚

地方军队中的官兵,很多出自行伍,从西北军到川军,莫不如此。

杨森的第二十军开始也是这样,但杨森有头脑也正在此处。他自己是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知道知识的作用,因此非常热衷于举办各种军事学校,以便为自己的部队培养军官。

干什么事都会有阻力,而这种阻力又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阶层。这些学生显然对部队里行伍出身的军官是一种威胁,因此反对杨森办学的人很多,可是杨森置若罔闻,该办的学校一个不少。

学员毕了业,就要一批批地分到部队。那些“行伍军官”私下里很害怕,于是三天两头的到杨森那里去告状,说学生官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既打不得仗,又带不得兵。

见杨森还是无动于衷,这些人火了,索性拿学生官出气,找借口对他们进行打骂。

杨森听到后,来了个以牙还牙,“谁打学生官一巴掌,我就当面给谁一巴掌;谁踢学生官一脚,我就踢谁一脚”。

由于杨森的撑腰,第二十军中的学生越来越多,军官从下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几乎全有军校学生的身影,最后弄得那些“行伍军官”反过来要抢着到军校报名,以免遭到淘汰。

在几十年时间里,杨森光通过正规军校,就培养出了不下五万的军官,而他的第二十军人数从来没有达到过五万,也就是说储备军官比兵还多。

这就是杨森的部队即使打残后也能迅速重建的原因。因为军官都是现成的,还嫌位置不够安排哩,只要重新再招一些兵,马上就可以把队伍重新组建起来。

至于第二十军为什么不会散,那就更容易理解了。杨森对于他的学生官,就如同蒋介石之于黄埔军官,双方既是上下级关系,同时也相当于校长与学生。这些军官的脑子里都只有一个杨森,并且认为跟着杨森,才有前途有奔头,所以第二十军的官兵无论新老,始终都肯追随杨森效命疆场。他的部队,别人既插不进来,也摆布不了。

因淞沪会战之功,杨森被任命为第二十七集团军总司令,但他那个集团军里的部队,大部分都是由薛岳直接指挥的,他能左右的实际仍只有第二十军。

第二次长沙会战刚开始时,第九战区里面尽是第七十四、第二十六军这样的由大块头官兵组成的军队,众人站成一排,杨森几乎就是最矮的,薛岳哪里能看得到他。

好了,大块头都趴了下去,该轮到小块头了。

杨森立即指挥第二十军衔住撤退日军,大胆进行侧击和尾击。

第二十军虽然以学生官为主,但在杨森的亲自示范下,猛人还有不少。

第一猛是军长杨汉域。他不是学生官出身,文化不高,被戏称为“土包子”,可是这个“土包子”记忆力超强,能够一字不差地随口报出全军的任何一个数据。

打起仗来,觉得哪里重要,“土包子”就撂给哪里的军官一句话:“打得好,我升你的官,打得不好,老子杀你的头。”

第二猛是师长夏炯。他有个绰号,叫做“夏马刀”,源于战时都要带上一把马刀。其实也不算马刀,而是关云长那样的大刀,得几个卫士扛着走。

战场之上,“夏马刀”就在后面挥舞着他的大刀,谁要是敢临阵脱逃,给他看见了横过去就是一刀。

“夏马刀”名气很大。那些连排长有时还借他来压阵,眼看没人敢往日军堆里冲,就会大叫一声:“夏马刀来了!”

众人听得后,马上不顾性命地冲将出去,就仿佛那把冷森森的大刀片已经架在脖子上了。

川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大放异彩

阿南认为自己已经把第九战区的主力削得差不多了,做梦也想不到斜刺里会突然杀出这么多猛男。

经过杨森的疯狂追击,日军撤退秩序变得混乱异常,其中一个负责掩护的联队几乎被完全击垮,遗落的辎重马匹车辆更是丢得到处都是。

杨森一直追到新墙河才停下来。由于东洋死马很多,川军官兵坐下来就地饱餐,就这样还吃不完,又分给当地民众,好一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动人景象。

大家都未料到四川人如此了得,真是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金刚虽小,同样能钻瓷器。

薛岳抹了一把额头冷汗。有了这么一个插曲,第二次长沙会战终于又可以算成是“大捷”了,然而他也十分清楚,若没有杨森在关键时刻拉上一把,自己的下场可能不会比中条山战役后的卫立煌好上多少。

薛岳当面称赞杨森,并且把守备新墙河的任务交给了他。

这个活本来是第四军的,若放在以前,杨森想也不敢想。他虽然心里乐开了花,嘴上却还要假装谦虚两句,薛岳则不由分说,“我相信第二十军有和第四军一样的防守能力。”

杨森走出门去,乐得差点没变成小鸟飞起来,而他即将得到的好处仍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在随后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因指挥失误问题,薛岳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批评,只有第二十军将士得到全体嘉奖,杨森本人则被特授为陆军上将。

同类推荐
  • 古应国访问记

    古应国访问记

    《古应国访问记》关于古应国,历史文献上只言片语地记载,它是由周武王之子应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至于所处何地,国君是谁,历史有多长,则不得而知。所幸的是,从1986年至2007年的应国墓地考古发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破解了应国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失落小国的真容。500余座墓葬的现身,10000余件文物的出土,使应国墓地的发掘跻身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盛唐之刺遍江湖

    盛唐之刺遍江湖

    孤身入江湖,仗剑走天涯,以现代武技冲撞古代金戈铁马,翻江倒海,谁与争锋?
  • 万代圣师

    万代圣师

    【打开方式:不是真实历史,没有历史著名小弟,能换个姿势的请打开】(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周云不小心穿越到某个时空做了一个教书先生,他本只想着安安稳稳地教教书,种种田,写写小说,偶尔搞搞创造发明什么的,可是随着他与弟子的名气渐涨,以前他的学问的传承,无奈地被称作:圣师!
  • 侠行盛唐

    侠行盛唐

    金庸武侠 大唐盛世侠者天下侠骨柔情,江山美人,兄弟情义,浪漫爱情……
  • 青铜之乐

    青铜之乐

    天子衰微,礼崩乐坏,乱世之中所谓能人异士也不过借势浮沉,九鼎之轻重,孰可问哉?击天子之磬,奏青铜之乐,执天下之牛耳,大丈夫当如是也。
热门推荐
  • 台湾志略

    台湾志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内德·兰,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旅行。十个月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
  • 我在剑仙路上

    我在剑仙路上

    荀若到了一个修仙的世界,有了实力超强的师父,既然师父那么强,那世界岂不是任我闯!......世间藏龙卧虎之辈比比皆是,在这里除了后台硬,还要自身硬。在这条修道路上,秉持一颗侠心,大步向前走去。
  • 净土境观要门

    净土境观要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扎纸匠

    扎纸匠

    扎彩匠,扎鬼纸,扎来鬼纸祭阴阳。扎纸匠,说通俗点就是纸扎手艺人,所扎之物大多是一些烧给死者用的童男童女,灵屋纸马之类的。扎纸这门手艺可是古时五花八门中的老行业了,古时五花八门中,七门调说的就是这种扎纸的人。对于这行,很多人认为扎出来的纸人纸马等物,只是卖与办丧事的人家。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白天做的是办丧事生人的生意,到了晚上,做的可就是死人的生意。而我所要讲的,就是我做扎纸匠那些年见闻到的那些奇闻怪事……
  •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始祖(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发明始祖。如鲁班、李冰、蔡伦、张衡、华佗、魏伯阳、马钧、葛洪、郦道元、一行、毕昇、黄道婆、路·盖里格、安东尼·列文虎克、G·W·莱布尼茨、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等人。
  •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2017年4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5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大乘二十颂论

    大乘二十颂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让学生遵纪守法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意蕴深妙,语言简练,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贴近生活,融入社会。
  • 迟桂花(中国好小说)

    迟桂花(中国好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一个像桂花魂一样清香脱俗的女子的一生。她生活在农村,终生未嫁,在当地像一个仙女一样的存在。也描写了一个女人的恋父情节。成为终身不能摆脱的心理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