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色泡下。苦境也。廣如大品.大論。泡沫在小。焰等在大。此是共部故得兼之。雨投水曰泡。水擊水成沫。遠視熱有炎。蜄吐氣為城。藥加物曰幻。儵亦疾也。言一篋者。眾毒共篋唯苦無樂。故名為偏。事在大經。四山合來。等者道境也。大經云。有四大山從四方來。當設何計。答曰。唯當專心戒定慧道品。不出戒等三故。竪破下。滅境也。破倒滅集也。截死滅苦也。惑滅先麤後細故竪。苦除無復前後故橫。約次第斷且作是說。倒即常等。歷界漸深。有謂三有。流即四流。見等漂沒故名為流。三界見為見流。欲界一切惑。除無明為欲流。上二界惑。除無明為有流。三界癡為無明流。經云下。引大經證。經云。佛告諸比丘。我昔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
火宅下。由不見諦故在苦集。著愛名喜。著見名戲。
是故下。正明發誓。如釋迦下。引同瑞應云。悉達厭欲。遊四城門。天帝於東門現病。南門現老。西門現死。北門現沙門。見已問之。天帝皆答。太子曰。如沙門者唯。此為快。夜半踰城至王田樹下。見耕者出虫。烏隨啄吞。因茲發誓。故今引之。似彌勒等者。初厭世時。攘佉以寶臺施之。得已施婆羅門。婆羅門毀拆。因覺無常。次只觀下。無生弘誓。所觀不別能觀有殊。以四性撿。故得即空。故此下文引自他等以示其相。此心等者。內自外他共等可知。性即性空。
但有下。即相空。空有不二。是非雙寂。
如水下。引譬。大論云。如水中月。小人去取。大人笑之。有身見故故有去取。知性相空故無憂喜。
集既下。別譬四諦。一一皆先法次譬。唯滅闕譬。集譬意者。熱空塵三而生於炎。渴故謂水。愛及欲境因緣力故。加於欲想為之所迷。苦譬云水月者。不了謂實。陰亦如是。無實謂實。道諦法說中云。不應言我。行即空等者。一切皆即。有何可簡。若有簡者。如避空求空。譬中云。如筏喻者。具在中含。意云筏尚須捨。何況非筏。是則道尚須捨。何況苦集。滅中若欲立譬喻者。滅既即空。不應於空而求體實。苦集自滅。豈求滅實。一期為壽。連持為命。眾生本無。焉計壽命。
經言下。重引證中云我不欲令等者。大品明無生法中。無三十七品。是道本。今無無四果者。是滅本無。
次依例下。大師例經。經既道滅本無。亦應合云苦集本無。我不欲令有色受等。苦本無也。不欲令有貪嗔癡等。集本無也。經為利根舉勝兼劣。大師反況。故具存之。
但愍念下。正明發誓。文闕誓由。以愍念兼之。應云愍念眾生不知無生幻化諦理。是故起誓。
次以達下。簡非顯是。苦集空故不同九縛。今復達空故異三藏。道滅空故故非一脫。今能達空亦異三藏。
次別四弘中先總次別。初總明中。照知一心。迷解無量。十界苦集。四種道滅。故云無量。
次三界下。別明四諦。先苦集。次道滅。初苦集中又先總次別。初總文中雖未別釋。言中已具三界苦也。一心集也。心工畫師譬集。造種種色心譬苦。心稱即集。六道即苦。
次如是下。別明集也。
如是生死下。別明苦也。苦集是所破。故具明十界。道滅是能破。但語長短等。還飜下。總明道滅也。還只飜向苦集之心。如畫師下。總譬也。畫師如身。手如心也。筆譬所觀之心。諸色即六道因果。洗蕩謂因果破也。墡彩如更修道滅。
所謂下。別明道滅。各列四諦。相貌不同。初道中云紆通直通至寶渚者。別圓兩道品也。紆通直通至化城者。藏通兩道品也。直通之中不云不淨。但云身空等者。不同拙故。紆通寶渚中。具足應云。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文中乃至是略却常。所以重云無常。無常即空者。此是化他門。更重牒前化城紆直。不云不淨者。亦是略耳。無常生滅也。無常即空無生也。
是人見滅去。別明滅諦。文中皆取斷位為滅。具約四教以明滅位。言無作者。但是別家登地位耳。若爾。道中何故亦列紆直二種通寶所耶。約教證中存教故。地從證故住。如四念處云。別家以無作是果。於中初是生滅位。
次是人見滅去。無生位。從是人見滅去。無量位。從是人見滅去。無作位。
分別下。總結從心。言十六門道滅者。四教四門皆有四諦。云及一切者。通及十方一切佛法。
次觀此一心下。依境起解。一心能通不可說心及以法者。能緣名心。所緣名法。一心通為迷解之本。今意且指出假心法。通至法性名非心法。
九縛下。簡非顯是。煩惱之中有如來藏。故云坐中。凡夫生盲常與藏俱却處生死。故云所傷。二乘眇目。偏真熱病。謂藏為鬼。鬼等四者。以譬四住。不知是寶反捨逃走。五十餘年者。五道也。合於脩羅。故名為餘。
起大悲下。正明發誓。
次明無作弘誓中四諦三諦離合之異。故以三諦總標於境。所觀同前。能觀永殊。能觀既殊。使所觀異。即此一念即是三諦。不復更論迷解之本。法界只是三諦別名。三諦互融故云並是。藏即是假。餘二名同。
云何下。重釋。並緣生者。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此千如名為妙假。假即法性。法性名中。
非三而三下。複疎三諦亦成三諦。非三而三假也。三而不三空也。應更雙非以成中道。文無者略。合空散假。雙非中也。一異亦然。
次譬如下。舉譬也。凡諸用喻。皆是分喻。於中鏡喻其事稍親。以明像鏡三不可分。故合散等意。意甚相當。伊字天目。理亦泯合。二三無妨者。此逐語便。故略一字。
次華嚴下。引證理齊。故華嚴歎初住心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非合圓文。何易可消。
次引思益者。不了此三故名為愚。引淨名者。解脫菩提三德涅槃。不離眾生。是故引之。以顯思益。次引普賢觀者。既是遮那。何法不具。
若爾下。釋疑。若皆具。三華嚴大品何以云空。
此舉下。釋者語偏意圓。諸大乘中其例皆爾。言微塵大千經卷者。正譬心含一切法也。勿守語等者。誡勸也。
次若得下。明四諦境。八萬四千不逾一念。辨數具如法華疏中。總合經論眾多。八萬四千之言不出四諦。法藏即苦。塵勞即集。對治即道。波羅蜜即滅。數雖不殊。能治等別。故成四諦。佛法界等者。佛法界根也。對法界塵也。起法界識也。仍本迷說。故云根等。同名法界。故無差別。無明轉等者。無明與明只是迷悟。亦名四諦三諦等也。所言轉者。可以氷水喻之。如意符成氷水之義。
眾生於此下。結責。亦名誓由。 是故下。正發誓。
前三下。辨異示相。故知以八萬言之。與前三教道理永異。宛者。邊高中下。邊下中高。皆名為宛。以可見故。
次問答料簡者。寄四悉簡也。初問意者。前簡非中縛脫俱非。脫兼兩教。今顯是中。何故四教皆名為是。答中意者。有三悉意故兼前二。雖兼前二但在菩薩。故前脫中但是二乘。
若究竟下。判前權實。實即第一義。由四悉故。通說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