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3000000018

第18章

胜知见者。此心胜色不为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也。胜见者。净不净等皆于己心自在。观解成就。故言胜见也。此两二禅摄。若胜处成时身尚不惜。况财物他身耶。上古贤人推位让国还牛洗耳。皆是昔生经修此观。自然成性无复爱染。不得此意贪之至死。何能忽荣弃位耶。后四胜处在四禅中成就。三禅乐多不能转变。就声闻法谓言如此。于菩萨法禅禅转变。何得无耶。大论云青黄赤白。此从实法。璎珞云地水火风此从假名。互得相摄。此四胜处内外色尽但有八色。唯有多少转变。无有好丑转变也。十一切处在四禅中。初禅觉观多。二禅喜动。三禅乐动。不得广普遍一切处。唯不动念慧则能广普。以青遍十方十方皆青。余色亦尔。故名一切处。若一切入者以青遍一切时黄来入青。亦遍一切处。青黄本相不失相入。又不相滥。余色相入亦如是。是名一切入。此乃内心放色遍一切处。那得以外树叶为缘遍一切处耶。内心无法安能转变外树叶耶。先能变心方能变叶耳。大论取优钵罗华者。恐人不解借外喻内。不可执喻为正义。若通明观内无骨人不放八色。修胜处时当借外缘。或可应尔。不坏法人内自放不须外也

复次菩萨修胜处具众行者。若不达依正可起贪悭。此观若明。身尚欲舍。况惜己物而贪他财。是则名檀。得如此观不为财色而破于戒。害彼财主引物自归。欺诈百端而求全济。决无此理。是则名尸。得此观时若他触恼及以侵夺。终不生嗔诤于粪秽。是则名忍。是观成时不倚不净尸身。不净国土间退定心。是名精进。此观能具观练熏修。神通变化。愿智顶等。是则名禅得此观时一切法能所皆不可得。不生不灭毕竟清净。是则名慧。一切道定法门。皆于胜处转变成就心定自在回转去住。作诸法门随心即成。如快马破阵亦自制住。是时明净无复魔事。心使于魔魔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若发得此法。多转入五品弟子位。何故尔。助道力大能疾近清凉池。齐此是发观禅。亦是发摩诃衍禅相。若练熏修凡夫尚不得学无发可论。若别出经论故不俟言也

七明慈心发者慈倚根本前后(云云)。忽缘一切众生取其乐相。无怨无恼悦心适意。或见得人中乐或见得天上乐。善修得解定心分明。无一众生不得乐者。初蹑蹑细静后转深定但所缘有三。若缘亲人得乐名广。中人名大。怨人名无量。又缘一方众生得乐名广。四维名大。十方名无量。此定有隐没不隐没。若心缘众生。决定作得乐想心甚分明。而所缘处不见众生得受于乐。是内不隐没而外隐没。复有内心明净外见得乐。是为内外俱不隐没。若先得此定后发五支功德者。初觉众生悉皆得乐。心与定合自心亦乐。善修得解。名觉支。分别得乐。或人中天上无量差品皆悉明了。名观支怨亲平等无复畏怨忧亲之苦。名喜支。喜支动息心神愉怿亦如所缘得乐之相。名乐支。定法转深持心不动。名一心支。此名同根本而法味永异。如糖蜜和水冷同味别。若发单根本报止梵众梵辅。若得慈定则报为梵王。其果既胜因亦大矣。若先得根本后加慈定。根本益深也。又于慈定中发二禅内净四支成就。又发三禅乐具五支成就。又发四禅一一与诸禅相应。支林具足而法味倍增。如前喻。但慈心本缘他得乐。内受乐定外见他乐。此相齐三禅。四禅但见他得乐内无乐受。以舍苦乐故。是为小乘。如此分别。佛或时破执为缘言。慈心福至遍净。悲心福至空处。喜心福至识处舍心福至不用处。但菩萨恒与慈悲俱。何地而无慈悲。慈悲熏一切善岂止齐三禅耶此一往语耳。若先发根本后发慈定亦如是。然皆闇证隐没。或内不隐没而外隐没(云云)。若依特胜通明发慈定者。所依之定自是一边。能依之慈附起不滥。此定既有观慧慈定亦不隐没。五支法味倍胜根本。或因慈定而发特胜通明。此之慈定亦不隐没禅味亦深。或因慈定发小大不净。不净取众生破坏相。则无众生可缘谁得此乐。虽无众生有漏中乐而有涅槃乐。是发法缘慈也。问。慈缘众生净相无嗔恼。取其好相。不净观破坏众生。取其恶相云何相发。答。此亦无妨。如虽见不净。不妨又见净人端正衣裳虽生慈定不妨不净。慈定亦能庄严背舍等。使功德倍深胜单发不净。或互相发(云云)。余三无量心发更互。准慈定可知若四无量附根本发即成有漏。附特胜通明发。即成亦有漏亦无漏。附不净发即成无漏。因缘不同。慈定等深浅。百千万种不可称说。譬如欲界四大色造种种地。青黄赤白高下不同造种种树木草果。甘苦辛酸药毒香臭。造种种人。端丑聪钝贫富善恶。造种种禽兽。毛角飞走。无边种类差品不混。各随性分任力所能。如薄福人但资稗粟。不信有甘蔗蒲桃。色界净法亦复如是转变支林种种滋味。更相添糅而不混和。乃至四无量心弥复旷大。何以故。众生无量故想其得乐亦复无量。诸法无量附诸法发支味亦无量。不可称计众生薄福不信禅定。设信一法不信无量功德。如山左不识珍羞井蛙之非海若。甚可怜愍。其能信者知圣境难思。不生诽谤(云云)

八明因缘发者。行人有大功勋。诸佛赐以禅定三昧。或过去宿习而因缘定发前后(云云)。于坐中。忽然思惟心所缘处。或缘善心或缘恶心。能缘所缘即是有支。有能含果此有由取。以心取善恶而得有有。若不取者亦无此有。故知有从取生。复知取从爱起。爱故可取。如爱色死取不爱则不取。爱因受生。由领受善恶所以爱生若无领受爱则不生。又观受由于触。六尘来触六根故得有受。无触则无受。经云。六触因缘生诸受。故受由于触。又知触由诸入门。若无六识统六根则不能涉入诸尘而生于触。触由于入入由名色若但有色色不能触如死人。若但有名名亦无触如盲聋人。色心合故则有于触。色即色阴。心即四阴。了别此色名识阴。领纳此色名受阴。行起贪嗔名想行两阴。五阴具足故有觉触。当知触由名色。名色由初托胎识。初托胎名歌罗逻。此时即具三事。一命二燸三识。是中有报风依风名为命。精血不臭不烂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为识。由识托胎故有凝酥薄酪。六疱开张名色和合。当知名色岂不由识。识由业行。过去持五戒善业。业使人中受名色。过去破五戒恶业。业使三涂受。故知识由于业业即行也。行由无明痴爱。造作众行使识流转。从过去来今从今爱取缘有。有能含果招未来生死。三世因缘空无有主。如是思惟观智起时。人我邪计即破。定心怗怗从粗入细。欲界未到。乃至根本五支功德次第而起。觉因缘空无有主。名觉支。三世流转更相因赖。明识无差。名观支。得因缘智深识三世岂不欣幸。名喜支。定法持心恬愉美妙。名乐支。定心湛然无缘无念。名一心支。此因缘三昧是慧性。此慧明故即发根本。或根本与因缘相和。法味淳浓不同单发五支。此三昧亦有隐没不隐没。若内心但解因缘法不生我倒者。但与根本相应。闇有此解名为隐没。若三昧发时其心明净。见歌罗逻五疱开张生处住处。亦见行业善恶所为好丑。亦见未来生死之事三世分明。是名不隐没相。此二皆有空明十法成就。是名根本由因缘发。乃至特胜通明背舍等隐没不隐没。由因缘发亦复如是。若因根本发因缘者。忽于定中思惟根本诸定。皆是因缘所成。所成能成即是有。此粗细住含炎魔兜率天有。有生必有死。欲界定亦是因缘有。有则含果应受化乐天生。生则有死。未到定亦是因缘有。有则含果应受魔天有。初禅相应即含彼有。乃至非想非非想亦如是。如是等有皆由于取取初禅相如前二十五方便中。种种希望取其相貌。故知有由于取取又由于爱。以闻人说初禅功德而生爱味。又知此爱由受。以闻彼功德而领受之。而起爱也。又知此受由入入即是根。无根入无所受。受又由触尘触故有入触由名色。五阴合故有触。名色由初识三事。三事由业而来受身。业由无明致有生识乃至老死。上至非想下至粗住。皆识十二因缘一一明了。乃至特胜通明等因根本发。例可知(云云)。此观既破我倒与界方便破我意同。但依禅经受因缘三昧名耳。三世推寻虽是慧性犹名停心。心得停住如密室无风。可作念处观也。念处观成方名闻慧。闻慧乃是理观。如富那领解云。我已解已知汝云何知。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闻慧意。此因缘观在念处前未有是力。故属事观也。此因缘门随机不同。璎珞明十种大集明果报一念。诸师多传三世。龙树作中论初明因缘品。论师谓摄法不尽不以因缘为宗。但是世谛。破因缘尽是真谛。故以二谛为宗。今言何品非世谛而皆破尽。此乃通途非别意也。论初通观因缘。次染染品等别破爱取支。六情品别破苦支。乃至后两品别出声闻观因缘。通别等意皆观因缘。岂不以因缘为宗。北师取后品中救义。六因四缘为宗。此乃是生灭因缘。后两品意非论正宗。佛去世后人根转钝。取着因缘决定相不解佛意。故作此论明十二因缘观门也。今既发因缘法故约之明止观。例为十意(云云)。思议境者。过去无明心中作于黑业诸不善行。成三途界。作诸白业及不动业。成三善界。若转无明为生灭明。名下智观得声闻菩提。转有漏行为出世助道行。七种学人残业未尽犹生善界。若无学用无漏业及着真谛爱。与根本无明合。生方便土受彼名色。于彼爱嗔而起取有。是声闻界。若翻无明为不生不灭之明。是则中智得缘觉菩提。请观音云。观十二因缘如梦幻芭蕉成缘觉道。意在于此。转有漏行为无漏助道。结业尽不尽同前。是为缘觉界。若转无明为般若转不善行为五度。以未发真犹具界内十二因缘。是六度界。若转无明为空慧转行为六度。六七地前断惑未尽皆同前。断尽生彼福慧小胜耳。是名中智观得通教菩提。若转无明为次第明转行为历别行。十信住断未尽。十行向断尽。皆同前。是名上智观故得别教菩提。若转无明为佛智明。从初发心知十二缘是三佛性。若通观十二缘真如实理。是正因佛性。观十二因缘智慧。是了因佛性。观十二缘心具足诸行。是缘因佛性。若别观者。无明爱取即了因佛性。行有即缘因佛性。识等七支即正因佛性。何以故。苦道是生死变生死身即法身烦恼是闇法转无明为明。业行是缚法变缚成解脱。即三道是三德。性得因时不纵不横。名三佛性。修得果时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三德涅槃。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是佛即是菩提。乃此意也。是名上上智观得佛菩提。若五品未断同学人。铁轮长别苦海同无学。虽复变易五根生福迥异。释论云。二乘受法性身诸根闇钝。以其于佛道纡回故。若别圆能破无明直开苦道如实之法。从实法得实报。直于行有具足诸行。感得依正无有挂碍。根利福深不同中下。若三贤十圣住于果报。悉成就彼十二因缘。等觉余有一生因缘在。若最后穷无明源爱取毕竟尽。故名究竟般若。识等七果尽故名究竟法身。行有尽名究竟解脱。虽言断尽无所可断不思识断。不断无明爱取而入圆净涅槃。不断名色七支而入性净涅槃。不断行有善恶而入方便净涅槃。净名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如此而推。十二因缘即是一切无量佛法。是名不可思识境也。复次十二缘对法华中十如者。如是性对无明。净名云。若知无明性即是明性。如是相对行。体对识等七支。力对爱取。作对有因。又是无明爱取之习因。缘对行有。果对无明生智慧习果。报对行有五种涅槃。本对三道三种佛性。末对三德涅槃复次对十境者。十法界阴入病患两境对识等七支。烦恼见慢等境对无明爱取业魔禅二乘菩萨等对行有等支。复次十二因缘十如十境。在异心中是生灭思议。在一念心中是不生不灭不可思议。华严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此犹存略。若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十界十如十二因缘。乃可称为摩诃衍不可思议十二因缘耳。问。十二门论云。缘法实无生。若谓为生者为在一心中。为在众心中。亦可得言在一念耶。答。华严云。一中无量无量中一。大品云。一切法趣无明是趣不过。乃至一切法趣老死。今说一心具十二因缘。当有何咎。复次言一念。不同世人取着一异定相一念。乃是非一非异而论一耳。譬如泯法覆心一念之中梦无量世事。如法华(云云)。真正发菩提心者。若依生灭无生灭假名等十二因缘。而起慈悲誓愿者。此非真正。故华严云菩提心魔即此意也。若依不思议十二因缘起慈悲。覆度一切。是名真正。拔苦有二。一拔十法界无明爱取行有五种因苦。二拔十法界识名色七种果苦。慈与乐亦尔。谓与十法界观无明爱取成慧行正道。转行有成行行助道。是名与乐因。观十界名色七支皆安乐性。即大涅槃不可复灭。名与乐果。约此四义起四弘誓。未度令度。度十界七支生死之苦。未解令解。解十界无明爱取行有五支之集。未安令安。安十界无明爱取行有正助之道。未得涅槃。令得识等七支安乐涅槃也(云云)。善巧安心者。巧观十界识等七支即是法性。不起无明爱取八倒迷惑名为观十法界行有等种种颠倒息。故名为止(云云)。破法遍者。横破十界十二因缘悉是一念。一念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当知十界悉无生也。竖破十界行有见思尘沙无知无明不生。乃至四十二品不生不生。名大涅槃。善知通塞者。达因缘真名通。起见思着为塞。沈真为不通达因缘事为不塞。于三道起法爱为塞。达因缘中理名为通。若于番番起无明爱取行有为失。若于番番悉有智慧名得。或直就有作等四种苦集论塞。四种道灭为通。或直就三假故为塞。破三假无生为通。通惑既尔别惑亦然。或直就四见起十使为塞。破见为通(云云)。善修道品者。若通论十界因缘中色法皆名为身。一切受法皆名为受。一切识法皆名为心。一切想行皆名为法。若别论。名色支中取色。六入中取五入。触中取五触五受。生死支各取色分。皆名身念处摄。名色支中取识分。六入中取意入。生死支各取识分。皆名心念处摄。无明行名色支中取想行。触支中取法触。爱支取支有支生支中取想行。死支中亦取想行。皆法念处摄。或时云。无明是过去爱。爱是污秽五阴。若现在论。无明法念处摄。行法摄。识心摄。名色身心两摄。六入缘六尘。尘法摄。入身摄。触法摄。受还受摄。爱污秽身心两摄。取法摄。有行摄。生是色起死是色灭法摄。问。数人说生死皆是不相应行秖应法念处摄。云何通三念处。答。大经云。此五阴灭彼五阴续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故知生死之法不离五阴。得作此说(云云)。若通别因缘诸色。非垢非净能双照垢净。名身念处。观诸因缘通别诸受。非苦非乐双照苦乐。名受念处。观诸因缘通别心识。非常非无常双照常无常。是心念处。观诸因缘通别想行。非我非无我双照我无我。是法念处。此四能破十二因缘中八种颠倒。八颠倒转成四枯四荣。亦是非枯非荣中间。入涅槃见佛性也。勤观此四名正勤。乃至八道如前说。观根本无四句。不生不灭即毕竟空。此空具十八空。十八空只是一空。方等云。小空大空皆归一空。大品云。一独空。是名空解脱门。皆入此空不取法性四相。不受不着。不念不分别新旧内外(云云)。若心无依倚。以无所见见真佛性。以不住法住大涅槃。是名无相解脱门。是大涅槃非修非作。非自故非因。非他故非缘。不共故非合。非无因故非离。无修无得名无作解脱门。对治助道者。前道品直缘理。转无明爱取以为明。虽具正慧不能得入。何以故。无明爱取是理恶与理慧相持。复有行有事恶助覆理慧。如贼多我一故须加修。行有事善助开涅槃门。若起悭贪行有转为布施行有。则檀度善根生。若破戒行有起转为持戒行有。尸善根生。若嗔恚行有起。转为忍辱行有。羼提善根生。若懈怠行有起。转为精进行有。毗梨耶善根生。若散动行有起。转为禅定行有。支林功德生。若愚痴行有起。转为觉悟无常苦空行有。故事慧分明助破理惑。若有一蔽则不见理。况复六耶。今但破强者弱则随去。助道力深成办一切功德。调伏诸根满足六度。具佛威仪十力无畏乃至相好等。如前说自思作之。又佛威仪者。佛坐道场转法轮入涅槃。皆约十二因缘。大品云。若能深观十二因缘。即是坐道场。道场有四。若观十二因缘生灭究竟。即三藏佛坐道场木树草座。若观十二因缘即空究竟。通教佛坐道场七宝树天衣座。若观十二因缘假名究竟。别教舍那佛坐道场七宝座。若观十二因缘中究竟。是圆教毗卢遮那佛坐道场虚空为座。当知大小道场。不出十二因缘观也。又诸佛皆于此观而转法轮。若寂灭道场七处八会。为利根菩萨说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若鹿苑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若方等十二部经。说十二因缘生灭即空即假即中。若摩诃般若说十二因缘即空即假即中。若法华说十二因缘即中。舍三方便也。若涅槃说十二因缘。具足四意皆有佛性。如乳有醍醐性。四教五味不同。皆是约十二因缘善巧分别随机示导耳。又复置毒乳中。是涅槃约十二因缘明不定教。又复我说初成道十方菩萨。已问此义。即涅槃中约十二因缘有秘密教。所以者何。初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别有利根菩萨在座。密闻十二因缘不生灭相。即悟佛性得无生忍。此秘密意也。此乃同居土中转法轮相。又诸佛皆于此观而般涅槃。若约钝根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正习俱尽者。是三藏佛有余无余涅槃。约即空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通教佛有余余涅槃。约因缘假名中道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别教佛常乐我净涅槃。约十二因缘。三道即三佛性。亦三涅槃。涅槃名诸佛法界。是圆教遮那佛四德涅槃。此是同居土示涅槃相。有四种。出像法决疑经。方便实报二土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亦应可解。是名十二因缘摄法义(云云)。识次位者。三恶轻重皆由无明恶行不善爱取所致也。三善高卑亦由无明善行不动行爱取有所致也。若翻无明爱取起生灭智者。即三藏中慧解脱贤圣位行高下也。若转行有起观练熏修行行功德。即是三藏俱解脱贤圣位行高下也。小大迦罗类此可知。翻五度成于行有。般若翻无明爱取调伏诸根。即有三僧祇位也。若翻无明爱取体达即真翻行有修六度如空种树。即有四忍位行高下也。翻无明爱取生道种智。翻行有成历劫修行诸度。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即有六轮位行高下。若翻无明爱取即是炽然三菩提灯者。即有圆教六即位高下。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痴如虚空不可尽。乃至老死如虚空不可尽。空则无有尽与不尽。空则是大乘。十二门论云。空名大乘。普贤文殊大人所乘故名大乘。大品云。是乘不动不出。若人欲使法性实际出者。是乘亦不动不出。大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一乘。如此等名理即是。由理即是得有名字即是。从初发心闻说大乘知众生即是佛。心谬取着故不能观行。如虫食木偶得成字。由名字故得有观行。如前所说七番观法。通达无碍即是行处。由观行故得有相似发得初品止是圆信。二品读诵扶助信心。三品说法亦助信心。此三皆乘急戒缓。四品少戒急五品事理俱急。进发诸三昧陀罗尼得六根清净。入铁轮位也。由相似故得有分证三道即三德豁然开悟。见三佛性住三涅槃入秘密藏。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乃至等觉悉是分证即。转无明生智慧明。如初日月乃至十四日月。转行有生解脱。如十六日月乃至二十九日月。所有识名色法身。渐渐显现犹如月体。由分证故得有究竟。三德圆满究竟般若。妙极法身。自在解脱。过茶无字可说也。故知小大次位。皆约十法界十二因缘也。若寂灭真如有何次位。初地即二地。地从如生。如无有生。或从如灭。如无有灭。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有何次位高下大小耶。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十因缘法为生作因。如画虚空方便种树。说一切位耳。若人不知上诸次位。谬生取着成增上慢。即菩萨栴陀罗。安忍者。观十界因缘。当起种种遮道法。所谓三障四魔种种违顺。业魔禅二乘菩萨行行等法。皆从行有两支起。若能安忍即能成就如来行有功德。所谓六根清净之报相也。烦恼障发者。所谓贪嗔邪计深利诸见慢二乘通别三藏等菩萨慧行等。悉是无明爱取支中发。若能了达安忍则开佛知见。报障发者。所谓种种阴界入种种八风种种病患。即是七支中发。若知即是佛性。不动转取舍犹如虚空。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槃。不破坏阴入而显真实法身也。能如是通达则于三障无碍。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名安忍心成。如声闻若住忍法。终不退作五逆阐提。菩萨住堪忍地。终不起障道重罪也。无顺道法爱者。一似二真。菩萨从初伏忍入柔顺忍。发铁轮似解功德不染三法。所谓相似智慧功德法性。以智慧有无明爱取故。以功德有行有业故。以法性有名色生死故皆不应着。若于三法生爱。不入菩萨位不堕二乘。是名顶堕。亦名顺道。观无明爱取顺慧行道。观行有顺行行道。观识等顺法性道。顺三道故不堕声闻地。爱三道故不入菩萨地。云何起爱。如入薝卜林不嗅余香。菩萨唯爱诸佛功德。不复念有二乘及余方便道。是名为爱。爱故不能变无明爱取为真明。不能变行有为妙行。不能显识色为法身。三道不转岂入菩萨位。若不着相似三法无顺道爱者。则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般若尚不着何况于余法。入理般若名为住。即是初发心住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见般若者。真见三道三种般若也。从此已去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无量无明自然而破。大论云。何故处处说破无明三昧。答。无明品数甚多。始从初心至金刚顶。皆破无明悉显法性。余一品在。若除此品即名为佛。如来身者金刚之体。众恶已断众善普会。三德究竟过茶无字可说。是名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到萨婆若中住。余如上说(云云)

第九明念佛发者。或发念佛次发诸禅。或因诸禅而发念佛。于坐禅中忽然思惟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信敬惭愧深生慕仰。存想诸佛。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有大福德。有大相好。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如此相好从彼功德生。如是相好有如此福德。如此相好有如彼福德。知相体知相果知相业。一一法门照达明了。深解相海而无疑滞。定心怗怗亦不动乱。安住此定渐渐转深。忽发粗细住欲界未到进入初禅等。念佛根本各是一边。觉此念佛境界故名觉支。分别念佛有种种相种种功德法门。皆分明识。是为观支。如是见已心大欢喜庆悦内充。名喜支。一心安隐遍体怡乐。名乐支。无缘无念湛湛深入。名一心支。如是五支与念佛法同起。如来功德力熏味倍余支。不可称说。证者自知。但佛法功德相好无量。所发得三昧亦应无量。所发五支亦复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一一五支皆具十种功德眷属支林。是为因念佛三昧发得初禅乃至四空。特胜通明不净背舍慈心等。亦复如是(云云)。云何因禅发得念佛三昧。行者若发根本等诸禅。于定心中忽然忆念诸佛如来。感动福德由于相好。相好由于善业。三种法门与心相应豁豁明了。此法发时禅定五支倍增其妙。四禅特胜背舍等亦如是。此念佛定亦有二种。一隐没。二不隐没。若先得隐没解佛功德忆识明了。然后得不隐没。明见光相瞻奉神容的的分明者。此非是魔。能增进功德扶疏善根。因于念佛广能通达六念法门。所谓念佛功德法门即是念法。弟子受行念相业体果三事和合。名念僧。此即以念僧以念佛以念法善夺诸恶念即是念舍。如是念时信敬惭愧即是念戒。念此定中支林功德与诸天等即是念天。三自念三念他。乃至通达一切法于念佛门成摩诃衍。如萨陀波仑见佛时得无量法门。内外皆不隐没。若内闇隐没不识一个功德法门。而外见光相溢目者。此是魔也。折善芽茎损道华果。今时人见佛心无法门皆非佛也。若得此意但取法正。色相非正也。若专取色相者魔变作相。泥木图写皆应是佛。又如来示现自在无碍。何必一向作丈光。丈光形者示同端正人耳。佛遍示所喜身。遍示所宜身。遍示对治身。遍示得度身。师僧父母鹿马猿猴。一切色像随得见时。与法门俱发。又能增长本之善根乃名念佛三昧(云云)

十明神通发者。略为五。天眼他心天耳宿命身通。无漏属下境中说。唯得因禅发通。不得因通发禅。所以者何。诸禅皆是定法互得相发。诸禅是通体。通是诸禅用。从体有用故通附体兴。用不孤生安能发体。经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即此意也。若通论发者。一一禅中皆能发五通。若就便易别论者。根本多不能发设发亦不快利。特胜通明多发轻举身通。背舍胜处多发如意转变自在身通。若慈心定中缘人色貌取得乐相。因色知心识其苦乐。此多发知他心通。既藉色知心。亦知其言语音声亦发天耳通。因缘观人三世。照过去事多发宿命通。照未来事多发天眼通。若念佛定不隐没者多发天眼通。又诸通若精细者。即是三明。但非无漏明耳。譬如盲聋眼耳忽开则大欢喜。况无量劫来五根内盲。今破五翳净发五通。一一通中皆有五支。如眼障破觉于眼根与色作对即觉支。分别色等无量种相即观支。此通开即大庆悦是喜支。内心受乐即乐支。无缘无念湛然即一心支。余四通亦如是。若就诸禅之体。或内心得解。或外相不明。而有隐没之义。神通是定家之用。用必明了。是故悉是不隐没也

第四明修止观者。若行人发得诸禅无有方便贪着禅味。是菩萨缚。随禅受生流转生死。若求出要应当观察十意(云云)。若观禅如胡瓜。能为十法界而作因缘。初虽发定柔伏身口如蛇入筒因禅而直。后出观对境。已复还曲更生烦恼初如小水后盈大器。禅法既失破戒反道造无间业。佛在世时得四禅比丘谓为四果。又熊子等是也(云云)。又胜意着禅自高谤摈喜根(云云)。又入定无恶出观起恶成业。若失定者恶牵恶道。不失定者受禅报尽恶业则兴。受飞狸身啖诸鱼鸟即其义也。若不得禅名利不至。既得禅已因造三途法界。若在禅中染着定相。若出观已起慈仁礼义之心。若不失定随禅报尽则生人道若用禅观熏于十善。任运自成不加防护。是天业。四禅四空上两界业。若专修根本但增长人天。永无出期。如大通智胜佛时诸梵自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了无一人得出生死。若专修不净背舍等不俟谛智能发无漏。成声闻法界。若观诸禅能破六蔽。蔽是集集招苦果。能破是道道能至灭。亦是声闻法界。亦是六度菩萨法界。又禅必弃欲是为檀。若不持戒三昧不现前是为尸。得禅故无嗔是为忍。得禅故无杂念是为精进。此法自名禅。知诸法皆无常名为智。是名因禅起六度菩萨法界。又观此禅是因缘生法。若观诸禅是有支。有支由取乃至老死如前说。是缘觉法界。又观诸禅因缘生法即空。生法即空是无生道谛。是通教声闻菩萨等法界。又观此禅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十法界从禅而生从禅而灭。何以故。若因禅出生三途六道法。即是增长二十五有。生六法界灭四法界。若因禅出生背舍等法伏二十五有。亦是摧翳六法界也。若观背舍等无常者。是用生灭拙度破二十五有。灭六法界。生一法界。若观禅因缘生法即空者。是用不生巧度破二十五有。灭七法界生一法界。若观禅即假者。是用无量拙度破二十五有及客尘烦恼。灭八法界生一法界。若观禅因缘生法即中者。是用一实巧度破二十五有及无明惑。灭九法界生一法界。成王三昧遍摄一切三昧。根本背舍悉入其中如流归海。变根本背舍悉成摩诃衍。摄义如流入海。灭义如淡尽。生义如碱成。禅波罗蜜变彼慈定成无缘慈悲。变彼念佛成大念佛海。十方诸佛悉现在前。变彼神通成于如来无谋善权。举要言之。九法界中诸戒定慧入王三昧者。变名圣行。圣行所契安住谛理即名天行。天行有同体无缘慈即梵行单明悲同烦恼欲拔苦即病行单明慈同小善欲与其乐即婴儿行。以是五行生十功德。乃至究竟成大涅槃。是名因禅生灭十法隐显三谛。次第生出展转增进摄成佛法。具在即中王三昧内。此乃思议之境非今所观。不思议观者。若发一念定心。或味或净乃至神通。即知此心是无明法性法界十界百法无量定乱一念具足。何以故。由迷法性故有一切散乱恶法。由解法性故有一切定法。定散既即无明无明亦即法性。迷解定散其性不二。微妙难思绝言语道。情想图度徒自疲劳。岂是凡夫二乘境界。虽超越常情而不离群有。经言。一切众生即灭尽定。虽即心名定而众生未始是。而众生未始非。何以故。若离众生何处求定。故众生未始非。若即众生定非众生。故众生未始是。未是故不即不非故不离。不即不离妙在其中难量若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念禅定既尔。一切境界亦复如是。若如此观豁得悟者。直闻是言烦恼病愈。不须下九法也。若观未悟重起慈悲。此理寂静而众生起迷。无明戏论翳如来藏稠烦恼林。是故起悲拔根本重苦。又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欲令众生即事而真。法身显现。是故起慈与究竟乐。如是誓愿清净真正。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杂毒不偏邪无依倚离二边。名发菩提心。此心发时豁然得悟。如快马见鞭影即到正路。若不去者。当安心止观善巧回转方便修习。或止或观。若观一念禅定二边寂灭名体真止。照法性净无障无碍名即空观。又观禅心即空即假。双照二谛而不动真际。名随缘止。通达药病称适当会。名即假观。又深观禅心。禅心即空即假即中无二无别。名无分别止。达于实相如来藏第一义谛。无二无别名即中观。三止三观在一念心。不前不后非一非异。为破二边名一名中。为破偏着生灭名圆寂灭。为破次第三止三观名三观一心。实无中圆一心定相。以此止观而安其心(云云)。若二法研心而不入者。当知未发真前皆是迷乱。以一心三观遍破横竖一切迷乱。迷去慧发乱息定成。如其不悟即塞而不通。应当更观。何者不通。何者不塞。若其不塞即应是通。如其不通。更须观察知字非字识四谛得失。若不悟者。是不解调停道品。所以者何。一念禅心具十界五阴。诸阴即空破界内四倒成四枯。诸阴即假破界外四倒成四荣。诸阴即中非内非外非荣非枯。于其中间而般涅槃。如此四念开道品门。道品开三解脱门。入涅槃道定具足。何意不悟。当由过去障蔽现着禅味不能弃舍。今昔相扶共成悭蔽道何由发。当苦到忏悔舍身命财。舍味禅贪修于檀度助治悭障。又味着诸禅即破随道戒乃至破具足戒。过现相扶共成破戒蔽。应苦到忏悔令事相谨絜助治尸障也。又如黑齿梵天尚自有嗔。今发事禅何意无嗔。又诸有禅定有非无生亦非寂灭。非二忍故任自是嗔。过现相扶共成嗔障。当苦到忏悔加修事慈助治忍障。又着禅味是放逸。痴所盲散动间杂。过现相扶共成懈怠。当苦到精进无间相续助治进障。又禅中所发业相恼乱禅心。不得湛一。若二乘但断烦恼抵业而去不论断业。菩萨断烦恼受法性身。而诸法门有开不开。当知为业所障。须苦到修诸善业。法性身尚尔。况生死身安得无业。修善助治定障。又味禅者全是不了无常生灭。况了味着不生不灭。过现相扶共成痴障。当苦到忏悔治事迷僻。是略明对治广不可尽。行人观法极至于此。若不悟者是大钝根大遮障罪。恐因罪障更造过失。故重明下三种意耳。识次位内防增上慢。安忍外防八风。除法爱防顶堕。十法成就速入无生。得一大车游于四方直至妙觉。破二十五有证王三昧。自行化他初后具足。余皆如上说(云云)。

同类推荐
  • 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续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逢故人

    逢故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登越王楼即事

    登越王楼即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智慧书:修身之道与处世之术

    智慧书:修身之道与处世之术

    在格拉西安的著作中,《智慧书》被评介的次数最多,其影响也最大。该书仅于1686年至1934年间就在德国先后出现过十种译本,而叔本华的译本从1935年到1953年竟然接连再版了十二次。《智慧书》主要讨论各种谨慎的行为,由300条绝妙的格言警句组成。此书出版于1641年,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它以简洁精辟的语言,与读者探讨如何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生存于世。《智慧书》的行文句法也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如:“简洁,会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种行文方式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时却不大容易让人理解。
  • 穿越之女配

    穿越之女配

    某台言作者表示——虽然时常写傻兮兮不切实际的纯爱文,也不至于就让我重生成自己文里的炮灰女配吧?路人甲都比她这角色好啊!文里男配可以四个字概括:用来虐的。而她重生的这个炮灰女配的作用:有用拉出来溜溜,没用死一边去,最后还可悲地为男配挂在第八章……嗷!作为一个女配炮灰,她表示不服,为了美好生活,奋起改造男配改变杯具人生。
  •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思想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
  • 妖精的童话

    妖精的童话

    一个从小梦想能变成灰姑娘,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水晶鞋的农村女孩,长大后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不在相信童话里真的会有王子,一次奇遇的邂逅,一段匪夷所思的“旅程”,“说好回去以后就是陌生人,”“如果我们在遇到,我们就要成为最好的朋友…”究竟是朋友还是恋人,这样的际遇是上天赐予的机会还是悲剧。打破现代快节奏的常规爱情,爱情也可以是慢慢融化在心底,像慢炖的汤汁,爱情的世界神奇的如同宇宙,一切的一切皆有可能,他是传说中的王子吗?好像不是?不、不、他是。
  • 事故的寡妇

    事故的寡妇

    悬疑之父,大师之中的大师,只可模仿,不可超越的巅峰,直逼理性与疯狂、压制与抗争的心理极限,你永远都猜不到故事的结局,你也无法预想故事情节的发展!精品、经典、精装、超值价蕾遇生与死、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 丹阳记

    丹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只愿一家团圆相守

    只愿一家团圆相守

    一个历经风雨获得自由的精灵找到自己归宿。在珍视之人的身边守护,再次尝试喜怒哀乐:“旁有乱域相阻,后退家门已关,前有搏命之战。所以我会向前,扫平你们将来的祸灾”。后凤凰浴火和家人永远相守。
  •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为什么有的人吃再多也不胖,有的人喝凉水也发胖?为什么严格、认真节食的人依旧会遭遇反弹的痛苦?美国最佳医学科普作者盖里陶比斯决心为公众找到答案。他花费整整10年,全面调查了一百多年来减肥科学的文献和最前沿的实验,终于发现了肥胖的惊人真相和科学减肥的唯一做法:肥胖者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营养来滋养身体,此时盲目少吃,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要想一次性彻底减肥,必须先优化营养结构,不在于吃多少,而在于吃什么、怎么吃。本书一出,立刻震惊国际医学界,美国数千个减肥中心和研究所更新减肥方案,全球数千万肥胖者因此重返健康。最终,美国政府决定重新制定健康减肥新标准,陶比斯也因此三度获得美国国家科学作者奖。
  • 申日儿本经

    申日儿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寒海青鸟诀

    寒海青鸟诀

    中庆代号为“寒鹰”的青鸟营战士一直潜伏在西辽,直到他冒死获取了一条重要情报:邻国武齐将最新研发的战场神器羽天翼卖给了敌国西辽,暴露之余只能返回中庆,然而,西辽却在其体内植入“银魂蛊”进而获取中庆机密。危机之下,“寒鹰”结义兄弟宋扬和儿子韩天慕挺身而出,涉险为寒鹰解蛊,解除了中庆危机。然而,一场更大的阴谋,在等待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