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痿者。四肢无力委弱。举动不能。若委弃不用之状。夫五脏各有所合。痹从外而合病于内。外所因也。痿从内而合病于外。内所因也。故帝承上章而复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
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夫形身之所以能举止动静者。由脏气之 养于筋脉骨肉也。是以脏病于内。则形痿于外矣。)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肺属金。肺热则金燥而叶焦矣。肺主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薄矣。夫食饮于胃。其精液乃传之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脏腑。是五脏所生之精神气血。所主之皮肉筋骨。皆由肺脏输布之精液以资养。皮肤薄着则精液不能转输。是以五脏皆热而生痿矣。灵枢经云。皮肤薄着。毛腠夭焦。着者。皮毛燥着。而无生转之气。故曰着则生痿 矣。)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
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心为火脏。心气热则气惟上炎。心主脉。故脉气亦厥而上矣。上则身半以下之脉虚而成脉痿也。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以利关节。故经脉虚则枢折于下矣。枢折。即骨徭而不安于地。骨徭者。筋缓而不收。故筋骨徭挈不收。足胫缓纵而不能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胆者中精之府。其应在筋。是周身之筋膜由胆藏之精汁以营养。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胆汁泄则筋膜无以营养而干燥矣。筋膜干则挛急而发为筋痿也。)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阳明燥金主气。从中见太阴之湿化。是以脾气热则胃干而渴矣。脾胃之气。并主肌肉。阳明津液不生。太阴之气不至。
故肌肉不仁而发为肉痿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主藏精。肾气热则津液燥竭矣。腰者肾之府。是以腰脊不能伸举。肾生骨髓。在体为骨。肾气热而精液竭。则髓减骨枯而发为骨痿也。)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
此之谓也。(此申明五脏之热而成痿者。由肺热叶焦之所致也。脏真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脏腑。故为脏之长。肺属干金而主天。居心主之上。而为心之华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心志靡宁。而火气炎上。肺乃心之盖。金受火刑。即发喘鸣而肺热叶焦矣。肺热叶焦。则津液无从输布。而五脏皆热矣。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而成痿 者。此之谓也。 者。
足痿而不能任地。故曰。谓下经本病篇有此语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
(此以下复论心肝脾肾。各有所因。而自成痿 也。胞络者。胞之大络。即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
心主血脉。是以胞络绝则心气虚而内动矣。阳气、心气也。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曰阳气。未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悲哀太甚。则神志俱悲而上下之气不交矣。是以胞络绝而阳气内动。心气动则心下崩而数溲血矣。)故本病曰。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本病、即本经第七十三篇之本病论。大经、胞之大络也。胞乃血室。中焦之汁。奉心化赤。流溢于中。从冲脉而上循背里者。贯于脉中。循腹右上行者。至胸中而散于脉外。充肤热肉。生毫毛。是胞络之血。半行于脉中。半行于皮腠。脉外之血少。则为肌痹。脉内之血少。则为脉痿。是溲崩之血。从大经而下。先伤皮肤气分之血。
而复及于经脉之中。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按皮肤之血。卧则归肝。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
正此血也。故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再按男子络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者。肝经冲脉之血也。是以崩溲或大吐衄而不致于死。若心主脉中之血。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坏判矣。)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此论肝气自伤而发为筋痿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甚则宗筋纵弛。是以发为阴痿。及为白淫。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下经、即以下七十三篇之本病论。今遗亡矣。言本篇所论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伤肝。兼之使内入房之太甚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渐于湿者。清湿地气之中于下也。以水为事者。好饮水浆。湿浊之留于中也。若有湿浊之所留。而居处又兼卑下。外内相湿。
以致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论劳倦热渴而成骨痿也。远行劳倦则伤肾。逢大热则暑 伤阴。渴则阴液内竭。是以阳热之气。内伐其阴。而热合于肾矣。肾者水脏。水盛则能制火。今阳盛阴消。水不胜火。以致骨枯髓虚。足不任用于身。而发为骨痿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痿病之因。皆缘五脏热而精液竭。不能营养于筋脉骨肉。是以有因肺热叶焦。致五脏热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内伤。劳倦外热。致精血竭而脏气热者。皆当诊之于形色也。爪者筋之应。齿者骨之余。)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论言、即本病论中之言也。帝以伯言痿病之因于脏热。当从五脏所合之皮肉筋骨以治之。如夫子言可矣。然论言治痿。
何独取于阳明。)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者。水谷血气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宗筋者。前阴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诸筋皆属于节。主束骨而利机关。宗筋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故诸痿独取于阳明。)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溪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溪谷之间。
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冲任。血泻不复。而须不生。)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复会于气街。气街者。腹气之街。在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
乃阳明之所主。故阳明为之主。长、主也。)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热。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与奇经之任督冲维。经循于上下。皆属带脉之所约束。督脉起于会阴。分三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是以冲任少阴阳明。与督脉皆为联系。)故阳明虚则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弛。
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 矣。故诸痿独取于阳明。)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阴阳经脉。皆属带脉之所约束。如带脉不能延引。则在下之筋脉纵弛。而足痿不用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其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调其虚实者。气虚则补之。热盛则泻之也。和其顺逆者。和其气之往来也。筋脉骨肉。内合五脏。五脏之气。外应四时。各以其四时受气之月。随其浅深而取之。其病已矣。按诊要经终篇曰。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谓各随其五脏受气之时月。合其浅深而取之。不必皮痿治皮。而骨痿刺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