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论。无明何义。自此已下大门第二释十二支名义 就中有四。一释无明。二释名色。三释触支。四释受支。自余八支指余文释 就初有二。一正释其名。二别证有体。就前文中先问后答此则问也
论。谓体非明。此则答也。答中有三。前二不正答。后一举颂正答 就不正中有二。一以非明故名曰无明。二以明无故名曰无明。此是前答。所以名无明者。以非明故
论若尔无明应是眼等。难也。若体非明名曰无明。眼等六根。色等六境。除无漏明并体非明应名无明
论。既尔此义应谓明无。第二转释。以明无故名曰无明
论。若尔无明体应非有。破也。若明无故名曰无明。无明即应明无为性。无明若以明无为性。无明即应体非有也
论。为显有体义不滥余。已下第三颂正释也 为显有体。异明无也 义不滥余。异非明也
论曰至非亲友无。举喻显也就中有三。一举亲.非亲喻。二举实.非实喻。三举等言等余非法等喻。此即是初亲.非亲也。此非亲友唯取所对怨敌名非亲友。非是体非亲友。异亲友故名非亲友。不是亲友无故名非亲友
论。谛语名实至亦非实无。举第二也
论。等言为显至非异非无。举第三也
非法。谓不善法 非义。谓不善义 非事。谓不善事等 是彼法.义.事敌对故不是异法等法无等也
论。如是无明至非异非无。此合释无明也
论。云何知然。问也 自此已下第二别证有体。所以知体非异于明。及是明无
论。说行缘故。答也。答中有二。一略答。二广答。此略答也。说行缘故既是行缘。明知非是异明余一切法。亦非无体是明无也
论。复有诚证。此下一行颂广释也
论曰至说名无明。释颂文也。就中有三。一证非是异明无。二证非是恶慧摄。三证不是非见慧。此文初也。无明既是九结中一结。三缚中一缚。十随眠中一随眠摄。三漏中一漏。四轭.四瀑流等中是一轭.一瀑流。故知非是异明眼等余法。亦非全无犹如菟角。而可说为结等事故。故有别法说名无明
论。如恶妻子至应名无明。此第二证非恶慧也。先问后答。此则问也
论。彼非无明至故非无明。答也。恶慧之中有一分慧是五见故。既非九结等有见结.无明结等别。故知是见不是无明
论。若尔非见慧应许是无明。此第三也。就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论。不尔无明至共相应故。答也。答中有二。一以无明见相应故。二以无明能染慧故。此是初也
论。又说无明至异慧能染。此第二也。贪能染心贪既非心。故知无明染慧非即慧也
论。如何不许至何理相违。经部救也。经言无明染慧非定相应。诸染污慧间杂善慧令不清净名之为染。何理相违。如贪染心令不能解脱。岂必现起与心相应方说能染。贪既不定。故知无明亦非相应间杂善慧故名染慧也
论。虽复能遮至此说为善。论主评取有部义也 准此。论主不定执一宗。理长即取
论。又执烦恼皆是无明。述异计也。此师意说。一切烦恼皆不了境并是无明
论。此亦应同至无明染心。准前遮遣者。若诸烦恼皆是无明者。一结.缚.随眠.漏.轭等中不应别说无明结等。二亦不应与见.贪.嗔等相应。见等即是无明。不应自相应故。三或亦应说无明染心
论。若谓此中就差别说。牒外救也。外救一切烦恼总名无明。别名为贪.嗔.慢等。经说贪染心不说无明能染心者。说差别名不说总也
论。应于染慧不说总名。反难也 难云。若贪染心说差别名云贪染心。因何染慧即说总名云无明染慧
论。既许无明至其相云何。外人问也
论。谓不了知谛宝业果。论主答也
论。未测何相至如无明说。外人出过
论。此谓了知所治别法。论主答也
论。此复难测其相是何。外人未了问也
论。此类法尔至唯可辨用。论主重释
论。大德法救至恃我类性。述异说也。此大德说无明既即是余经所说恃我类性
论。异于我慢类体是何。论主问大德也。恃我慢类即是九慢类。此即我慢之差别也。异于我慢类.性是何
论。经言我今至异于我慢。引经例释 如是知已如是见已。此是佛自说言如是知四谛已。如是见四谛已。即是三无漏中已知根也。或具知根 诸所有爱(谓一切贪也)。诸所有见(谓五见也)。诸所有类性(谓无明也)。诸我我所执(正理论云。以过重故故重说也)。我慢执(正理论云。摄一切慢)。随眠(正理论云。此摄疑.嗔二随眠)。断遍知故(得一切结尽遍知)。无影(谓无烦恼得也。如空行影故)。寂灭(得有余涅槃也。佛未无余涅槃故也)。故知类性异于我慢(已与我慢别说故也)
论。宁知类性即是无明。论主征也。虽知别说不是我慢。宁知类性即是无明也
论。不可说为余烦恼故。贪慢见等经虽已别说.疑.恚惑等复非是类。已说在彼随眠之中。十随眠中唯有无明未说只可说为无明。不可说为余烦恼故
论。岂不可说至故应且止。论主难也。贪.见.我慢以经别说。不可说为贪.见.我慢。余慢.疑.恚经既不说。宁知不是余慢等也 等谓等取疑.恚二惑。此是异师意也。论主叙而为难。所以得知。正理论云。有说余慢是类性摄。彼说不然。诸言流至我慢中故。我慢执言摄诸慢尽(此意诸言流至我慢。即言诸慢。既言诸慢故知摄尽)。应如爱等各尽无遗(诸言流至爱等中故)然于此中胜者别说。我我所执。是诸见根。故于见中别显二种(此诸言流至见中。理合摄一切见尽。以我我所见诸见根本胜故重说之)。为摄疑.恚说随眠言(疑.恚虽不名显随眠中摄)。胜烦恼中无明未说。为别显彼说类性言。遍与惑俱(随种种惑相不同故名之为类)。遍往诸趣故名类性。类是行义。是类之体得类性名 今评正理此释自是一家之别无决定证。如说随眠如何即知定摄疑.恚不摄无明。言诸遍流即谓我慢摄余六慢。若谓我慢摄余慢者应但言慢。经不应以我慢标别。如说其爱。若谓以我慢胜利标别我名。故知说我不摄余慢。如我我所见此见言下不摄四见。进退推寻不能通释论主之难
论。名色何义至今应辨名。已下一句。第二释名。行.识二支如别处说。故今越次释名色也
论曰至何故称名。问也。何故四蕴实非是名而称名也
论。随所立名至故说为名。答也 答中有二。先总答。后别释。此总答也 随所立名于义转变故说为名者。正举名也 随根.境势力于义转变故说为名者。四蕴似名故称名也。正理论云。佛说无色四蕴名名。何故名名。能表召故。谓能表召种种所缘。若尔不应全摄无色。不相应法无所缘故。不尔表召唯在无色。如释色名所说无过。佛说变碍故名为色。去.来.无表.及诸极微。虽无变碍而得名色。以无色中无变碍故变碍名色非不极成 准正理论亦以四蕴表召同名故标名称。此论以四蕴转变而缘。同名转变诠表故标名称
论。云何随名至色味等名。别释名也
论。此复何缘至转变而缘。此释无色四蕴转变同故标名称也
论。又类似名。与名同无色聚故。婆沙十五云。所以四蕴名名。答佛于有为总分二分。谓色.非色。色是色蕴。非色即是受等四蕴。非色聚中有能显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总说为名
论。随名显故。四蕴微细难知。随名显也。婆沙云。色法粗显即说名色。非色微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
论。有余师说至故标名称。述异释也。正理论云。又于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称。非无漏无色不得名名。虽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于无色随说者情总说为名。不劳征诘
论。触何为义。此下第三明触支也。六处如前已说故此不明。越次明触。此中有三。一明六触。二明二触。三明八触。此下第一明六触也
论曰至乃至意触。此就所依根分六触也
论。此复是何。问也。此触是何为体
论。三和所生至有别触生。答也。触体难辨寄因以说
论。且五触生至如何和合。难也。俱在现在可说和合。三世各异如何和合
论。此即名和合至同顺生触故。答也。即意在过去。法在未来。识现在缘。此名和合。一以因果义故。二以同一果故。谓根.境.识三同顺生一触。此是因果义。成同一果也。此因果义成同一果义名为和合。婆沙一百九十七云。答此和合有二种。一俱起不相离名和合。二不相违同辨一事名为和合。五识相应触由二和合故名和合(已上论文) 言不相离者。即以同世为不相离。非谓同聚。以眼.耳等见色闻声不同处故
论。诸师于此觉慧不同。维经部师说。即三和合名触。萨婆多部别有触生
论。有说三和至说名为触。述经部计。彼以经说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不说别生。故知三外无别触也
论。有说别法至故触别有。述有部计。彼以六六经中说六根.六境外别说六触。故知六触不是根.境。别有触也
论。说即三和至非法处摄。述经部师通有部引六六经也。勿以说六根.境已更别说六触。即谓六触别有实体。勿受.及爱。说法处已更别说有六爱.六处。即谓受.爱非法处摄别有体也
论。无如是失至差别而说。有部救也。无有如是重说法处之失。法处有多种故。有是受.爱.及触。复更有余不相应等众多法处。经说六外处者。说余法处。经说六受说受。经说六爱说爱。经说六触说触。由此说法处已。更说六受.六爱.六触汝宗离触无别有三。可触及三差别而说
论。虽有根境至便成无用。此破外救也。经部救云。根之与境若发识时名为三和。不发识时名为六根.六境。遮彼云。虽有根.境不发于识可三和外别说根.境。识若起时定托根.境。若有识起即是三和。如何说三和外更说六触
论。有余救言至总立为触。有余经部救也。此师意说。根.境有不生识即非识因。识有不托根.境非根.境果 今详此释。若未来实有此义可然。若法现在即无斯理。虽复有处无识。无有识不依处。识生必托根.境起故。此以是未来.彼同分。不生与根合识也。是不正义
论。说离三和至出现乐等。此有部通经也。有两释。第一释云。我部所诵经文异此。不言三法聚集和合名为触也。第二云。三法聚集和合是生触因。令说此名触。是因取果名。如说诸佛出世能生乐故名乐
论。如是展转至说有别触。结前有部也
论。即前六触复合为二。已下第二明二触也
论曰至就所缘立。此释二触也。有对触名从所依立。以所依根是有对故。增语触名从所缘立。所缘境中异于五识不唯缘义。意兼缘名故名为增语。增语谓名。五不缘名。意增名故名为长境。此从所缘长境为名 了是青者。了青名也。即是意识遍缘名.义
论。有说意识至就相应立。述异说也。此师说。意识缘境因语为增上故方能缘境。此即意识名为增语。触与增语相应故名增语。此从相应名增语触
论。即前六触至复成八种。已下第三明八触也 就中有三。一明等相应触。二爱.恚相应触。三受相应触
论曰至无覆无记。此明第一明.无明.非二相应三触也
论。无明触中至共相应故。此明第二爱.恚触也。一切染触名无明触。一切染中爱.恚数行。故于染中别标此二
论。总摄一切至不乐受触。此明第三顺受触
论此三能引至名为顺受。释顺受也 此有三释。一能引受故。因于触境若违.顺故。二以是乐等受所领故。三以能为受行相依故。受起行相依于触故
论。如何触为受所领行相依。重问后二
论。行相极似触依触而生故。答也 行相极似触。释上乐等受所领故 依触而生故。释上能为受行相依
论。如是合成十六种触。总结上也
论。受何为义。已下第四释受支也。于中有三。一正释受支。二明意近行。三义门分别。此下第一正释受也
论曰至但依心故。此从六触分六受也。复就所依合其六受为二受也
论。受生与触为后为俱。经部问也
论。毗婆沙师至俱有因故。有部答也
论。云何二法至义可成立。经部责也。生既同时于俱有法如何有力。受若未生。触亦未有。如何生受。触若已生。受亦已生。已生之法有何功能触生于受
论。如何不立。有部反问经部师也
论。无功能故。经部师出不立因也
论。于已生法至重说何用。有部责经部因与宗同也。如说声是无常。以生灭故。生灭。无常。义意无别。如何非因证无常宗。汝言二法俱时而生。宗即是二法相望无功能义。我今问汝不立所因。还重答言无功能故。与前何别。重说无用
论。若尔便有互相生失。经部转破也。二法同时而生如何互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应道理
论。许故非失至亦互为果。有部答也。我宗许二互为因果 今详。此答与本文不顺。本诤触生受义。此即不是二互相生。与俱有因。义意有别。何因有部作此释耶。今释此疑。虽本问触生受义。而今我便别诤同时因果。有部许有。经部不许。故有部以俱有因答
论。仁虽许尔至受所生触。自此已下经部出过。一违教失。二违理失。此即是初违教失也
论。又此义非理至先意后识等。此第二出违理失也
论。先后因果至有所造色。有部救也。因果有二。有同时。有异时。如所引教理即是异时因果。我宗亦许有极成同时因果。如眼根.色境.与识同时。而根.境生识。非识生根.境。四大.造色如影与芽岂非俱有。而芽.大种生影.造色。非影.造色生芽.大种。此亦有教理也 今详。此释与本文相顺也
论。此中亦许至何理能遮。经部通也。四大造色。五识依根。亦许前后何理能遮
论。如影与芽岂非俱有。有部不能遮前教理引出同时因果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