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夫運載萬物,器量韋生,潛被無窮而不匱乏者,聖人君子之道。此而非遠,近在內心,既不籍稟,豈其外也。
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注〕還用物,故我不匱。此明道之贍物,在於不贍,不贍而物自得,故日此其道與。言至道之無功,無功乃足稱道也。
〔疏〕有識無情,皆稟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終不匱乏。然道物不一不異,而離道無物,故日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
〔注〕無所偏名。
處於天地之問,直且為人,
〔注〕敖然自放,所遇而安,了無功名。
〔疏〕中國,九州也?言人所察之道,非陰非陽,非柔非剛,非短非長,故絕四句,離百非也。處在天地之問,直置為人,而無偏執,本亦作值字者,言處乎宇內,遇值為人,曾無所係也。
將反於宗。
〔注〕本#19逐末也。
〔疏〕既無偏執,在置為人,故能反本還原,歸於宗極。
自本觀之,生者,暗醣物也。
〔注〕直眾氣也。
〔疏〕本,道也。哈噫,氣聚也。從道理而觀之,故知生者聚氣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爽之說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
〔注〕死生猶未足殊,況壽夭之問哉。
〔疏〕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假令壽夭,餘促詛幾。俄頃之問,須臾之說耳,何足以是堯非桀而分別於其問哉。
果菰有理,
〔注〕物無不理,但當順之。
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注〕人倫有智慧之變,故難也。然其智慧自相齒耳,但當從而任之。
〔疏〕在樹日果,在地日放。桃李之屬,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處世,險阻艱難,而貴賤尊卑,更相齒次,但當任之,自合天道,譬彼果蕨,有理存焉。
聖人遭之而不違,
〔注〕順所遇也。
過之而不守。
〔注〕宜過而過。
〔疏〕遭遇軒冕,徒而不違,既以過焉,亦不留合也。
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
〔注〕調偶,和合之謂也。
〔疏〕調和庶#20物,順而應之,上德也;偶對前境,逗機應物,聖道也。
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興起,俯應韋生,莫遇調偶隨時,逗機接物。
人生天地之問,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注〕乃不足惜。
〔疏〕白駒,駿馬也,亦言日也。隙,孔也。夫人處世。俄頃之問,其為迫促,如馳駿駒之過孔隙,效忽而已,何曾足云也。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浮然,莫不入焉。
〔注〕出入者,變化之謂耳,言天下未有不變也。
〔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膠是入死之狀。言世問萬物,相與無怛,莫不從變而生,順化而死。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注〕俱是化也。
生物哀之,
〔注〕死物不哀#22。
人類悲之。
〔注〕死類不悲。
〔疏〕夫生死往來,會變化耳,委之造物,何足係哉。故其死也,生物人類,共悲哀之務,非類非生,故不悲不哀也。
解其天強,墮其天裹,
〔注〕獨脫也。
〔疏〕技,囊藏也。裹,束囊也。言人執是競非,欣生惡死,故為生死束縛也。今既一於是非,忘於生死,故車解天然之技工裊也。
紛乎宛乎,
〔注〕變化姻媼。
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注〕無為用心於其問也。
〔疏〕紛綸宛轉,並適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歸土,神氣離散,紛宛任從,自有還無,乃大歸也。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注〕不形,形乃成;若形之,形#22則敗其形矣。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從無形;氣聚而有其形,氣散而歸於無形也。
是人之所同知也,
〔注〕雖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敗。
非將至之所務也,
〔注〕務則不至。
〔疏〕夫從無形生形,從有表復無形質,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問近事,非詣理至人之達務也。
此眾人之所同論也。
〔注〕雖論之,然故不能不務,所以不至也。
〔疏〕形質有無,生死來往,眾人凡類,同共乎論耳。
彼至則不論,
〔注〕悅然不覺乃至。論則不至。
〔疏〕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明見無值,
〔注〕聞至乃值。
〔疏〕值,命遇也。夫能閉智塞聰,冥契玄理,若顯明問見,則不會真也。
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注〕默而塞之,則無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辮飾詞,去真遠矣;忘言靜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聞求,多聞求不如於閤塞。若能妙知於此意,可謂深得於大理已矣。
束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疏〕居在束郭,故號束郭子,則無擇之師東郭順子也。問莊子曰:所謂虛通至道,於何處在乎?
莊子曰:無所不在。
〔疏〕道無不褊,在處有之。
束郭子曰:期而後可。
〔注〕欲令莊子指名所在。
〔疏〕郭注云:欲令莊子指名所在也。
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梯稈。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臂。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束郭子不應。
〔疏〕大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故處處有之,不簡穢賤。束郭未達斯趣,謂道卓爾清高,在瓦號已嫌卑甚,又聞屎溺,故瞋而不應也。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注〕舉其標質,言無所不在,而方復怪此,斯不及質也。
〔疏〕質,實也。言道無不在,豈唯梯牌。固答子之問,猶未逮真也。
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稀也,每下愈死。
〔注〕稀,大豕也。夫監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於下賤,則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
〔疏〕正,官號也。則今之市令也。獲,名也。監,市之魁也,則今屠卒也。稀,褚也。凡今問於屠人買褚之法,云:踐豕之股腳之問,難肥之處,愈知豕之肥瘦之意況也。何者?近下難肥之處有肉,足知易肥之處足脂。亦猶屎溺卑下之處有道,則明清虛之地皆褊也。
汝唯莫必#23,無乎逃物。
〔注〕若必謂無之逃物,則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則未足以為道。
〔疏〕無者,無為道也。夫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汝唯莫言至道逃棄於物也。爻其逃物,何為周褊乎。
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於物,教亦普褊無偏也。
周褊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疏〕周悉普褊,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於物,雖有三名之異,其實理指歸則同於一也。
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
〔注〕若游有,則不能周褊咸也。同合而論之,然後知道之無不在,知道之無不在,然後能曠然無懷而游彼無窮也。
〔疏〕無何有之官,謂玄道處所也;無一物可有,故日無何有也。而周褊三者,相與敖游乎至道之鄉,實旨既一,同合而論,冥符玄理,故無終始窮極耳。
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問乎。
〔注〕此皆無為故也。
〔疏〕此總欺周褊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鄉,又處無為之域,故能恬淡安靜,寂寞清虛,柔順調和,寬閑逸豫。
寥已吾志,
〔注〕寥然空虛。
〔疏〕得道玄聖,契理冥真,性志九夷,寂寥而已乎。
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注〕志苟寥然,則無所往矣;無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焉,則理未動而志已至#24矣。
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
〔注〕斯順之也。
〔疏〕語#25既寂寥,故與無還#26往。假令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竟無至所,亦無止住。
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
〔注〕但往來不由於知耳,不為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終乎。
〔疏〕假令往還造物,來去死生,隨變任化,亦不知終始也。
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
〔注〕馮閎者,虛廓之謂也。大知由#27乎寥廓,恣變化之所知,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馮閡是虛曠之貌,謂入契會也。言大聖知之人,能會於寂寥虛曠之理,是以逍遙自得,放任無窮。
物物者與物無際,
〔注〕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際,崖畔也。夫能物於物者,聖人也。聖人冥同萬境,故與物無彼我之際畔。
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注〕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然,真所謂際者也。
〔疏〕物情分別,取舍萬端,故有物我之交際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注〕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際其安在乎。
〔疏〕際之不際者,聖人之達觀也;不際之際者,凡鄙之滯情也。
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注〕既明物物者無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則為之者誰乎哉?皆忽然而自爾也。
〔疏〕富貴為盈,貧賤為虛;老病為衰殺,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誰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之也。物既非物,何盈虛衰殺之可語邪。是知所謂盈虛。皆非盈虛故《西昇經》云,若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坷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
〔疏〕姓何,字荷甘。神農者,非三皇之神農也,則後之人物耳。二人同學於老龍吉。老龍吉亦是號也。
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坷荷甘日中奮戶而入曰:老龍死矣。
〔疏〕隱,憑也,闔,合也。杳,開也,亦排也。學道之人,心神凝靜,閉門隱几,守默而暝。荷甘既聞師亡,所以排戶而告。
神農隱几擁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
〔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也。
〔疏〕曝然,放杖聲也。神農聞吉死,是以擁狀而驚;覆思死不足哀,故還放杖而笑。
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龍連叔之徒,莫足與言也。
〔疏〕夫子,老龍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為狂也。而師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專,故棄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絕,無復談玄垂訓,開發我心。
彝綱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
〔注〕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
今於道,秋豪#28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
〔注〕秋豪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
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瓦夫體道者乎。
〔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手自得耳。
〔疏〕姓拿,名鋼,隱者也。繫,屬也。聞龍吉之亡,傍為議論云:體道之人,世間共重,賢人君子,繫屬歸依。今老龍之於玄道,猶豪端萬分之未一,尚知藏其狂簡,處順而亡,況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說。是知體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注〕冥冥而猶復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於學人論者,論曰冥冥而謂之冥冥,猶非真道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
〔疏〕泰,大也。夫至道宏曠,恬淡清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清無窮為名也。既而泰清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曰:有。曰:其數若何?
〔疏〕子既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為略迷。
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疏〕貴為帝王,賤為僕隸,約聚為生,分散為死,數乃無極。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為,隨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無始為其名焉。無窮無為,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
〔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內: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於是泰清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注〕几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
〔疏〕泰清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真知。誰知不知之知,明真知之至希也。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注〕故默成乎不聞不見#29之域而後至焉。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知形形之不形乎。
〔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道不當名。